《證類本草》~ 卷第十二 (11)
卷第十二 (11)
1. 牡荊實
味苦,溫,無毒。主除骨間寒熱,通利胃氣,止咳逆,下氣。生河間、南陽、冤句山谷,或平壽、都鄉高岸上及田野中。八月、九月採實,陰乾。(得朮、柏實、青葙,共療頭風,防風為之使,惡石膏。)
陶隱居云:河間、冤句、平壽並在北,南陽在西。論蔓荊即應是今作杖捶之荊,而復非見。其子殊細,正如小麻子,色青黃。荊子實小大如此也。牡荊子及出北方,如烏豆大,正圓黑。仙術多用牡荊,今人都無識之者。李當之《藥錄》乃注溲疏下云:溲疏一名陽櫨,一名牡荊,一名空疏。
皮白中空,時有節。子似枸杞子,赤色,味甘、苦,冬月熟。俗仍無識者。當此實是真,非人籬域陽櫨也。按如此說,溲疏主療與牡荊都不同,其形類乖異,恐乖實理。而仙方用牡荊,云能通神見鬼,非唯其實,乃枝、葉並好。又云:有荊樹必枝枝相對,此是牡荊,有不對者,即非牡荊。
既為牡,則不應有子,如此並莫詳虛實,須更博訪及詳之爾。唐本注云:此即作棰杖荊是也。實細,黃色,莖勁作樹,不為蔓生,故稱之為牡,非無實之謂也。按《漢書·郊祀志》以牡荊莖為幡竿,此則明蔓不堪為竿。今所在皆有,此荊既非《本經》所載。按今生處,乃是蔓荊,將以附此條後,陶為誤矣。
《別錄》云:荊葉,味苦,平,無毒。主久痢霍亂轉筋,血淋,下部瘡濕䘌。薄腳,主腳氣腫滿。其根,味甘、苦,平,無毒。水煮服,主心風,頭風,肢體諸風,解肌發汗。有青、赤二種,以青者為佳。出《類聚方》今人相承,多以牡荊為蔓荊,此極誤也。今按陳藏器本草云:荊木取莖截,於火上燒,以物承取瀝,飲之去心悶煩熱,頭風旋目眩,心頭漾漾欲吐,卒失音,小兒心熱驚癇,止消渴,除痰唾,令人不睡。
圖經曰:牡荊,生河間、南陽、冤句山谷,或平壽、都鄉高岸上及田野中。今眉州、蜀州及近京亦有之,此即作棰杖者,俗名黃荊是也。枝莖堅勁,作科不為蔓生,故稱牡。葉如篦麻,更疏瘦。花紅作穗。實細而黃,如麻子大,或云即小荊也。八月、九月採實,陰乾。此有青、赤二種,以青者為佳。
謹按陶隱居《登真隱訣》云:荊木之華、葉,通神見鬼精。注云:尋荊有三種。直云荊木,即是今可作棰杖者,葉香,亦有花、子,子不入藥。方術則用牡荊,牡荊子入藥,北方人略無識其木者。《六甲陰符》說:一名羊櫨,一名空疏。理白而中虛,斷植即生。今羊櫨斫植亦生,而花、實微細,藥家所用者。
天監三年,上將合神仙飯。奉敕論牡荊曰:荊,花白多子,子粗大。歷歷疏生,不過三、兩莖,多不能圓,或褊或異,或多似竹節,葉與余荊不殊。蜂多采牡荊,牡荊汁冷而甜。余荊被燒,則煙火氣苦。牡荊體慢汁實,煙火不入其中,主治心風第一。於時即遠近尋覓,遂不值。
猶用荊葉,今之所有者云。崔元亮《集驗方》治腰腳蒸法:取荊葉不限多少,蒸令熟熱,置於甕中,其下著火溫之。以病人置於葉中,剩著葉蓋,須臾當汗出藥中旋旋吃飯,稍倦即止。便以綿衣蓋,避風,仍進蔥豉酒及豆酒並得,以瘥為度。又取此荊莖條截,於火上燒之,兩頭以器承取瀝汁飲之,主心悶煩熱,頭風旋目眩,心中漾漾欲吐,卒失音,小兒心熱驚癇,止消渴,除痰,令人不睡。
聖惠方:治濕瘑瘡方。用荊枝燒瀝塗之,效。外臺秘要頭風頭痛,取荊不限多少服。《集驗方》同。千金方:療九竅出血方,荊葉搗取汁,酒和服二合。又方:治心虛驚悸不定,羸瘦方:荊瀝二升,以火煎至一升六合,分服四合,日三夜一。《集驗方》同。千金翼治喉腫瘡方,取荊瀝稍稍咽之。
肘後方療目卒痛,燒荊木出黃汁敷之。又方姚氏,下赤白痢五、六年者。燒大荊如臂取瀝,服五、六合,即得瘥。又方蛇毒。荊葉袋盛,薄瘡腫上。深師方:療瘡方:荊木燒取汁敷之,瘥。姚和眾:小兒通耳方:取蟲食荊子中白粉,和油滴耳中,日再之。
白話文:
牡荊實味苦性溫,無毒。主要功效是去除骨骼中的寒熱,通利胃氣,止咳逆,降氣。生長在河間、南陽、冤句的山谷,或平壽、都鄉的高岸及田野中。八月、九月採收果實,陰乾。與白朮、柏實、青葙一起可以治療頭痛,防風是它的引導藥物,忌與石膏同用。
陶弘景說:河間、冤句、平壽都在北方,南陽在西方。文獻中記載的蔓荊,應該就是現在所說的杖捶用的荊條,但又不太一樣。它的果實非常細小,像小麻子一樣,顏色青黃。牡荊子的大小則各不相同,北方產的牡荊子,像烏豆那麼大,圓而黑色。道家仙術常用牡荊,現在的人都辨識不出。李當之的《藥錄》注解《神農本草經》時說:溲疏別名陽櫨、牡荊、空疏。
樹皮白色,中間空心,有節。果實像枸杞子,紅色,味甘苦,冬天成熟。民間還是沒有人認識它。這應該是真正的牡荊,而不是人們籬笆上種的陽櫨。如此看來,溲疏的療效及外形都與牡荊不同,恐怕是弄錯了。而道家秘方常用牡荊,說它能通神見鬼,不只是果實,枝葉都有效。又說:牡荊樹的枝條必定相對生長,若不是相對生長的,就不是牡荊。
既然稱為牡荊,就不應該有果實,這些說法真偽難辨,需要進一步考證。唐代本草注說:這就是做杖捶的荊條。果實細小,黃色,莖幹堅硬呈樹狀,不蔓生,所以稱為牡荊,並不是說它沒有果實。據《漢書·郊祀志》記載,用牡荊的莖做幡竿,這說明蔓荊不適合做幡竿。現在各地都有牡荊,但這與《本經》記載的不同。現在牡荊生長的地方,實際上是蔓荊,應將其附在蔓荊條目之後,陶弘景是弄錯了。
《名醫別錄》記載:荊葉味苦性平,無毒。主治久痢、霍亂、轉筋、血淋、下部瘡濕疹、腳氣腫脹。其根味甘苦性平,無毒。水煮服用,主治心風、頭痛、肢體諸風,解表發汗。有青、赤兩種,青色者較佳。出自《類聚方》,今人多將牡荊誤認為蔓荊,這是很大的錯誤。現在根據陳藏器《本草》記載:將荊木莖切斷,放在火上燒,用器皿承接滴下來的汁液服用,可以治療心悶煩熱、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突然失聲、小兒心熱驚癇、消渴、痰涎過多、失眠等症狀。
《圖經本草》說:牡荊生長在河間、南陽、冤句的山谷,或平壽、都鄉的高岸及田野中。現在眉州、蜀州和京城附近也有,這就是做杖捶用的荊條,俗稱黃荊。枝幹堅硬,分枝而不蔓生,所以稱為牡荊。葉子像蓖麻葉,但更稀疏瘦弱。花紅色,成穗狀。果實細小而黃色,像麻子那麼大,或說是小荊實。八月、九月採收果實,陰乾。有青、赤兩種,青色者較佳。
考證陶弘景《登真隱訣》記載:荊木的花、葉可以通神見鬼。注釋說:荊有三種。單說荊木,就是現在可以做杖捶的那種,葉子有香味,也有花和果實,但果實不入藥。道家方術所用的則是牡荊,牡荊子入藥,北方人幾乎沒人認識這種樹。《六甲陰符》說:牡荊又名羊櫨、空疏。樹皮白色而內部空心,砍斷後可以重新生長。現在羊櫨砍斷後也能重新生長,但花和果實都比較細小,是藥家所使用的。
天監三年,皇帝要製作仙家食物,奉旨考證牡荊:荊樹花白色,果實很多,果實粗大。稀疏地長出三、兩枝,很少能長成圓形,有的細瘦,有的形狀各異,有的像竹節一樣,葉子與其他荊樹無異。蜜蜂喜歡採集牡荊的花蜜,牡荊的汁液清涼而甘甜。其他荊樹被燒後,煙火氣味苦澀。牡荊汁液飽滿,煙火進不去,主治心風第一。當時到處尋找,卻沒有找到。
仍然使用荊葉代替。現在所有的荊樹都是如此。崔元亮《集驗方》治療腰腳濕熱的方法:取適量荊葉,蒸熟後放入甕中,下面用火溫熱。讓病人坐在葉子上,用葉子蓋好,不久就會出汗,然後吃飯,稍感疲倦就停止。用棉衣蓋好,避風,再喝蔥豉酒或豆酒,直到痊癒為止。又取荊莖切斷,放在火上燒,用器皿承接滴下來的汁液服用,可以治療心悶煩熱、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突然失聲、小兒心熱驚癇、消渴、痰涎過多、失眠等症狀。
《聖惠方》治療濕瘡的方子:用荊枝燒出來的汁液塗抹,有效。《外臺秘要》治療頭痛的方子:取適量荊葉服用。《集驗方》相同。《千金方》治療九竅出血的方子:將荊葉搗爛取汁,用酒調和服用二合。又方:治療心虛驚悸、消瘦的方子:荊木汁液二升,用火煎至一升六合,分四次服用,每日三次,夜間一次。《集驗方》相同。《千金翼方》治療喉嚨腫痛的方子:將荊木汁液少量咽下。
《肘後方》治療眼睛突然疼痛的方子:燒荊木取黃色汁液敷在患處。又方:治療赤白痢五年六年的方子:燒大荊木取汁液,服用五、六合,即可痊癒。又方:治療蛇毒的方子:用荊葉裝在布袋裡,敷在腫痛處。《深師方》治療瘡瘍的方子:用荊木燒出來的汁液敷在患處,即可痊癒。姚和眾:治療小兒耳聾的方子:取蟲蛀荊子中的白色粉末,用油調和後滴入耳中,每日兩次。
2. 蔓荊實
味苦、辛,微寒、平、溫,無毒。主筋骨間寒熱,濕痹拘攣,明目堅齒,利九竅,去白蟲、長蟲,主風頭痛,腦鳴,目淚出,益氣。久服輕身耐老,令人光澤,脂致(音雉)。小荊實亦等。(惡烏頭、石膏。)
陶隱居云:小荊即應是牡荊。牡荊子大於蔓荊子,而反呼為小荊,恐或以樹形為言,復不知蔓荊樹若高大爾。唐本注云:小荊實今人呼為牡荊子者是也。其蔓荊子大,故呼牡荊子為小荊實。亦等者。言其功用與蔓荊同也。蔓荊苗蔓生,故名蔓荊。生水濱。葉似杏葉而細,莖長丈餘。
花紅白色。今人誤以小荊為蔓荊,遂將蔓荊子為牡荊子也。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云:今據陶,匪唯不別蔓荊,亦不知牡荊爾。以理推之,即蔓生者為蔓荊,作樹生者為牡荊。蔓生者大如梧子,樹生者細如麻子。則牡荊為小荊明矣。《圖經》云:蔓荊,蔓生水濱。苗莖蔓延。春因舊枝而生小葉,五月葉成如杏葉。
六月有花,淺紅色,蕊黃。九月有實,黑斑,大如梧子而虛輕。冬則葉凋。藥性論云:蔓荊子,臣。治賊風,能長髭發。日華子云:利關節,治赤眼,癇疾。注云:海鹽亦有大如豌豆,蒂有小輕軟蓋子。六、七、八月採。
圖經曰:蔓荊實,舊不載所出州土,今近京及秦、隴、明、越州多有之。苗莖高四尺,對節生枝。初春因舊枝而生葉類小楝,至夏盛茂。有花作穗淺紅色,蕊黃白色,花下有青萼。至秋結實,斑黑。如梧子許大而輕虛。八月、九月採。一說作蔓生,故名蔓荊。而今所有,並非蔓也。
唐本注長鬚發。雷公云:凡使,去蒂子下白膜一重,用酒浸一伏時後蒸,從巳至未,出曬乾用。
衍義曰:蔓荊實,諸家所解,蔓荊、牡荊紛糾不一。《經》既言蔓荊,明知是蔓生,即非高木也。既言牡荊,則自是木上生者。況《漢書·郊祀志》所言,以牡荊莖為幡竿。故知蔓荊即子大者是,又何疑焉。後條有欒荊,此即便是牡荊也。子青色,如茱萸,不合更立欒荊條。
故文中雲:本草不載,亦無別名,但有欒花,功用又別,斷無疑焉。注中妄稱石荊當之,其說轉見穿鑿。
白話文:
蔓荊實味苦辛,性微寒或溫和,無毒。主治筋骨寒熱疼痛、濕痺拘攣,能明目堅齒,通利九竅,驅除蛔蟲和長蟲,治療風頭痛、耳鳴、流淚,並能益氣。長期服用能輕身延年,使人容光煥發,皮膚潤澤。牡荊子功效與蔓荊實相同。蔓荊實與烏頭、石膏相克。
古籍記載,牡荊子比蔓荊子大,卻被稱為小荊實,可能是因為其樹形而得名。蔓荊植株蔓生,故名蔓荊,生長在水邊,葉子像杏葉但更細長,莖長達一丈多,花為紅白色。現在很多人將牡荊誤認為蔓荊,導致蔓荊子被稱為牡荊子。根據古籍記載,蔓生者為蔓荊,樹生者為牡荊。蔓荊子大如梧桐子,牡荊子細如麻子,因此牡荊為小荊實。蔓荊蔓生於水邊,春天在舊枝上長出小葉,五月長成像杏葉一樣的葉子,六月開花,淺紅色,花蕊黃色,九月結果,果實呈黑色帶斑點,大小如梧桐子,輕而虛。冬天葉子凋落。蔓荊子能治療賊風,促進鬍鬚頭髮生長,還能治療關節疼痛、紅眼病和癇疾。海邊產的蔓荊子也類似,果實大如豌豆,果蒂有輕軟的小蓋子,六到八月採收。
蔓荊生長於京畿地區及秦、隴、明、越等地。莖高四尺,枝條對生。初春在舊枝上長出像小楝樹葉一樣的葉子,夏天茂盛。花呈穗狀,淺紅色,花蕊黃白色,花下有青色的花萼。秋天結果,果實黑色帶斑點,大小如梧桐子,輕而虛,八月九月採收。有人說蔓荊是蔓生植物,因此得名,但現在所見的蔓荊並非都蔓生。
古籍記載,蔓荊子需去除果蒂下的白色薄膜,用酒浸泡一小時後蒸煮,從巳時到未時,曬乾後使用。
關於蔓荊實和牡荊實的區分,古籍記載有所混淆。《本經》中提到蔓荊,說明是蔓生植物,而非高大的樹木。牡荊則指樹木上生長的果實。《漢書·郊祀志》中記載用牡荊莖作幡竿,因此蔓荊指果實較大的,牡荊指果實較小的。文中提到欒荊,其實就是牡荊。其果實青色,如茱萸,不應另立欒荊條目。 因此,古籍中關於石荊的說法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