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慎微

《證類本草》~ 卷第六 (25)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六 (25)

1. 茺蔚子

每取梨許大,暖酒和服之,日再服。以和羹粥並可。如遠行,不能稀煎去,即更煉可丸得。每服之,七日內則疼痛漸瘳,七日平復。或有產婦惡露不盡及血暈,一、二服瘥。其藥治風,益心力,無忌。肘後方:治一切產後血病,並一切傷損。益母草不限多少,竹刀切,洗淨,銀器內煉成膏,瓷器內封之,並以酒服,內損亦服。

孫真人治馬咬方:益母草細切,和醋炒,封之。食醫心鏡:治小兒疳痢,痔疾。以益母草葉煮粥食之,取汁飲之亦妙。簡要濟眾:新生小兒浴法:益母草五兩銼,水一斗,煎十沸,溫浴而不生瘡疥。斗門方:治癤子已破,用益母搗敷瘡,妙。丹房鏡源燒益母灰,用麵湯溲,燒之遍,治面上風刺,亦制硫黃。

集驗方:治婦人帶下赤白色,益母草花開時,採搗為末。每服二錢,食前溫湯調下。子母秘錄:治產後血暈,心氣絕。益母草研絞汁,服一盞,妙。又方:治小兒疳。益母草絞汁,稍稍服。

衍義曰:茺蔚子,葉至初春,亦可煮作菜食,凌冬不凋悴。唐武后九燒此灰,入緊面藥。九燒之義,已具冬灰條下。

白話文:

將茺蔚子(一種植物的種子)取約一個梨子大小的量,用溫熱的酒調和服用,一天服用兩次。也可以加入羹湯或稀粥中一起食用。如果需要遠行,不方便煎煮的話,可以將其煉製成藥丸服用。每次服用後,大約七天內疼痛會逐漸減輕,七天後就會痊癒。有些產婦惡露排不乾淨或出現血暈的狀況,服用一到兩次就會好轉。這種藥物可以治療風邪,增強心力,沒有特別的禁忌。

《肘後方》記載:可以治療產後各種血病和一切外傷損傷。益母草不限制用量,用竹刀切碎洗淨後,放在銀器中熬煮成膏狀,再用瓷器密封保存。服用時用酒送服,內傷也可以服用。

孫真人治療馬咬傷的藥方:將益母草切碎,用醋炒過後敷在傷口上。

《食醫心鏡》記載:可以治療小兒疳痢和痔瘡。用益母草葉煮粥食用,或者取汁飲用也很好。

《簡要濟眾》記載:新生兒沐浴的方法:用五兩益母草切碎,加入一斗水煮沸十次,用溫水給嬰兒洗澡,就不會長瘡疥。

《斗門方》記載:治療已經破裂的癤子,用益母草搗爛敷在瘡上,效果很好。

《丹房鏡源》記載:將益母草燒成灰,用麵湯調和,然後用來燒燙皮膚,可以治療臉上的風刺(青春痘),也可以用來製作硫磺。

《集驗方》記載:治療婦女帶下(白帶、赤帶),在益母草花開時採摘搗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飯前用溫開水調服。

《子母秘錄》記載:治療產後血暈、心氣衰竭的狀況,將益母草搗碎取汁,服用一盞,效果很好。另外,治療小兒疳症,將益母草搗碎取汁,少量多次服用。

《衍義》說:茺蔚子的葉子在初春時也可以煮來當菜吃,冬天也不會枯萎凋謝。唐朝武則天曾用此灰燒過九次,加入緊面藥中。關於九燒的意義,已在冬灰條下說明。

2. 女萎

(萎蕤)

味甘,平,無毒。主中風暴熱,不能動搖,跌筋結肉,諸不足,心腹結氣,虛熱濕毒,腰痛,莖中寒及目痛眥爛淚出。久服去面黑䵟,好顏色,潤澤,輕身不老。一名熒,一名地節,一名王竹,一名馬薰。生泰山山谷及丘陵。立春後採,陰乾。(畏滷咸。)

陶隱居云:按《本經》有女萎,無萎蕤。《別錄》無女萎,有萎蕤,而為用正同,疑女萎即萎蕤也,唯名異爾。今處處有,其根似黃精而小異,服食家亦用之。今市人別用一種物,根形狀如續斷莖,味至苦,乃言是女青根,出荊州。今療下痢方多用女萎,而此都無止泄之說,疑必非也。

萎蕤又主理諸石,人服石不調和者,煮汁飲之。唐本注云:女萎功用及苗、蔓與萎蕤全別,列在中品。今《本經》朱書是女萎能效,墨字乃萎蕤之效。今以朱書為白字。臣禹錫等謹按爾雅云:熒,委萎。釋曰:藥草也。一名熒,一名委萎。葉似竹,大者如箭竿,有節,葉狹長而表白里青,根大如指,長一、二尺可啖。

藥性論云:萎蕤,君。主時疾寒熱,內補不足,去虛勞客熱,頭痛不安,加而用之良。陳藏器云:女萎、葳蕤,二物同傳,陶云同是一物,但名異耳。下痢方多用女萎,而此都無止泄之說,疑必非也。按:女萎,蘇又於中品之中出之。云主霍亂,泄痢,腸鳴,正與陶註上品女萎相會。

如此即二萎功用同矣,更非二物,蘇乃剩出一條。蘇又云:女萎與萎蕤不同,其萎蕤一名玉竹,為其似竹;一名地節,為其有節。《魏志·樊阿傳》青黏,一名黃芝,一名地節,此即萎蕤,極似偏精。本功外,主聰明,調血氣,令人強壯。和漆葉為散,主五臟,益精,去三蟲,輕身不老,變白,潤肌膚,暖腰腳。

唯有熱不可服。晉·嵇紹有胸中寒痰,每酒後苦唾,服之得愈。草似竹,取根、花、葉陰乾。昔華佗入山,見仙人所服,以告樊阿,服之壽百歲也。蕭炳云:萎蕤,補中益氣,出均州。日華子云:除煩悶,止渴,潤心肺,補五勞七傷虛損,腰腳疼痛,天行熱狂,服食無忌。

圖經曰:萎蕤,生泰山山谷丘陵,今滁州、舒州及漢中皆有之。葉狹而長,表白里青,亦類黃精。莖稈強直,似竹箭稈有節。根黃多須,大如指,長一、二尺。或云可啖。三月開青花,結圓實。立春後採根陰乾用之。《本經》與女萎同條,云是一物二名。又云自是二物,苗、蔓與功用全別。

《爾雅》謂熒,委萎(上於為切,下人垂切)。郭璞注云:藥草也。亦無女萎之別名,疑別是一物,且《本經》中品,又別有女萎條。蘇恭云:即此女萎,今《本經》朱書是女萎能效,黑字是萎蕤之功,觀古方書所用,則似差別。胡洽治時氣洞下䘌下有女萎丸,治傷寒冷下結腸丸中用女萎,治虛勞小黃耆酒云:下痢者加女萎。詳此數方所用,乃似中品女萎,緣其性溫,主霍亂泄痢故也。

白話文:

萎蕤,味甘性平,無毒。主治中風引起的燥熱、行動不便、跌打損傷、身體虛弱、心腹脹痛、虛熱濕毒、腰痛、陰部寒冷及眼痛、眼角潰爛流淚等症。長期服用可使面色紅潤光澤,容顏美麗,身體輕盈,延年益壽。萎蕤又名熒、地節、王竹、馬薰,生長在泰山山谷和丘陵地帶。立春後採收,陰乾保存。(忌與鹽同用)

古籍記載中,對女萎和萎蕤的記載有所混淆。《本經》記載有女萎,而無萎蕤;《別錄》則相反。陶隱居推測女萎即萎蕤,只是名稱不同。市面上還有一種被稱為女青根的藥物,根莖形狀似續斷,味道極苦,與萎蕤不同,多用於治療痢疾,但萎蕤並無此功效,因此二者應非同物。

萎蕤還能治療各種石症,服用礦物藥物後身體不適者,可用其煎汁飲用。唐代注釋中認為,女萎和萎蕤的功效、莖葉都完全不同,女萎列為中品。現存《本經》中,朱字注釋記載的是女萎的功效,墨字注釋記載的是萎蕤的功效,今人多以朱字注釋為誤。萎蕤葉似竹,莖粗如箭桿,有節,葉狹長,正面白色,背面青綠,根粗如手指,長一到二尺,可食用。

《藥性論》記載,萎蕤是君藥,主治時疫引起的寒熱、身體虛弱、虛勞發熱、頭痛等症。陳藏器認為女萎和萎蕤是同一種藥物,只是名稱不同。但許多治療痢疾的方劑中都使用女萎,而萎蕤並無此功效,因此二者可能并非同物。蘇頌認為女萎和萎蕤不同,萎蕤又名玉竹(因形似竹)、地節(因有節)。《魏書·樊阿傳》中記載的青黏,又名黃芝、地節,即為萎蕤,與偏精(一種藥材)極為相似。其功效除上述外,還有增強智力、調節氣血、強身健體等作用。與漆葉一起研磨成散劑,可治療五臟疾病,益精,驅除三種蟲病,輕身不老,使人面色白皙,皮膚潤澤,溫暖腰腳,但熱性體質者不宜服用。晉朝嵇紹曾用其治療胸中寒痰,酒後咳嗽吐痰的症狀,效果顯著。萎蕤草似竹,可採其根、花、葉陰乾入藥。相傳華佗曾見仙人服用此藥,並將其傳授給樊阿,使他活到一百歲。蕭炳認為萎蕤能補益中氣,產於均州。日華子則認為其能除煩悶,止渴,潤肺,治療五勞七傷、腰腳疼痛、熱病神昏等症,服用沒有禁忌。

圖經記載,萎蕤生長在泰山山谷和丘陵,如今滁州、舒州和漢中也有分佈。葉狹長,正面白色,背面青綠,類似黃精。莖直立,像竹箭一樣有節。根呈黃色,多鬚根,粗如手指,長一到二尺,據說可以食用。三月開花,花呈青色,結圓形果實。立春後採收根部,陰乾入藥。《本經》將女萎和萎蕤列為同條,說明是同一種藥物,但也有記載認為二者為不同藥物,其莖葉和功效完全不同。

《爾雅》將熒、委萎解釋為同義詞,為藥草。但沒有女萎的別名,因此懷疑女萎是另一種藥物。《本經》中品中,另有女萎的條目。蘇頌認為女萎即萎蕤,《本經》中朱字注釋是女萎的功效,黑字注釋是萎蕤的功效,但從古方中看,似乎有所區別。胡洽用女萎治療時疫引起的腹瀉,以及治療傷寒引起的腸道阻塞,虛勞等,這些方劑中使用的是中品女萎,因其性溫,主治霍亂和痢疾。

女萎還用於治療中風、手足麻痺、四肢拘攣等症,這與《本經》中朱字記載的女萎的功效相符。而用於治療傷寒、腳弱等症的方劑則使用的是萎蕤,與《本經》中黑字記載的萎蕤的功效相符。由此可見,女萎和萎蕤的功效不同,因此不是同一種藥物。但陳藏器認為它們是同一種藥物,這是錯誤的。女萎性平味甘,而中品女萎味辛性溫。性味不同,怎能是同一種藥物呢?萎蕤又名地節,極似偏精,可能就是華佗所使用的青黏,但現今已難以辨別。

雷公提醒,使用萎蕤時,不要與鉤吻和黃精混淆,三者外形相似。萎蕤的莖節上有毛,莖上有斑點,葉尖有小黃點,採摘後要用竹刀刮去莖節上的皮,洗淨後用蜜水浸泡一夜,再蒸後烘乾使用。《外台秘要》記載,萎蕤可治療發熱口乾、小便不利等症。《楊氏產乳方》中記載,萎蕤可治療久痢脫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