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類本草》~ 卷第十二 (8)
卷第十二 (8)
1. 榆皮
味甘,平,無毒。主大小便不通,利水道,除邪氣,腸胃邪熱氣,消腫。性滑利。久服輕身不飢,其實尤良。療小兒頭瘡痂疕。
花,主小兒癇,小便不利,傷熱。一名零榆。生潁川山谷。二月採皮,取白曝乾,八月採實,並勿令中濕,濕則傷人。
陶隱居云:此即今榆樹,剝取皮,刮除上赤皮,亦可臨時用之,性至滑利。初生莢仁以作糜羹,令人多睡。嵇公所謂榆令人瞑也。斷谷,乃屑其皮並檀皮服之,即令人不飢。唐本注云:榆,三月實熟,尋即落矣。今稱八月採實,恐《本經》誤也。今按,陳藏器本草云:榆莢,主婦人帶下,和牛肉作羹食之。
四月收實作醬,似蕪荑殺蟲,以陳者良。嫩葉作羹食之,壓丹石,消水腫。江東有刺榆,無大榆。皮入用,不滑。刺榆,秋實。故陶錯誤也。臣禹錫等謹按爾雅疏云:榆之類有十種,葉皆相似,皮及木理異爾。而刺榆有針刺如柘,其葉如榆,瀹為蔬美,滑於白榆。《詩》云:山有樞是也。
藥性論云:榆白皮,滑。能主利五淋,治不眠,療齁。取白皮陰乾後,焙杵為末。每日朝夜用水五合,末二錢,煎如膠服,瘥。孟詵云:生皮主暴患赤腫,以皮三兩搗,和三年醋滓,封之,日六、七易,亦治婦人妒乳腫。眼丹石人採葉生服一、兩頓佳。子作醬食,能助肺,殺諸蟲下氣,令人能食,消心腹間惡氣,卒心痛,食之良。
日華子云:榆白皮,通經脈,涎敷癬。
圖經曰:榆皮,生潁川山谷,今處處有之。三月生莢仁,古人採以為糜羹,今無復食者,唯用陳老實作醬耳。然榆之類有十數種,葉皆相似,但皮及木理有異耳。白榆先生葉,卻著莢,皮白色,剝之,刮去上粗皵,中極滑白,即《爾雅》所謂榆白粉也。此皮入藥,今孕婦滑胎方多用之。
小兒白禿,發不生,搗末苦酒調塗之。刺榆有針刺如柘,則古人所茹者,云美於白榆。《爾雅》所謂樞,荎。《詩·唐風》云:山有樞是也。二月採皮,取白曝乾,四月採實,並勿令中濕。榆皮,荒歲農人食之以當糧不損人。
食療生榆皮,利小便,主石淋。又,取葉煮食之,時復食一頓,尤良。高昌人多搗白皮為末,和菜菹食之,甚美。令人能食,仙家長服,服丹石人亦食之。取利關節故也。又,榆仁,可作醬食之,亦甚香美。有少辛味,能助肺氣,殺諸蟲,下氣,令人能食。又,心腹間惡氣,內消之。
塵者尤良。又,塗諸瘡癬,妙。又,卒患冷氣心痛,食之瘥。並主小兒癇,小便不利。外臺秘要:治渴,小便利非淋方:榆皮二片去黑皮,以水一斗,煮取五升。一服三合,日三服。千金方:五色丹,俗名油腫。若犯多致死,不可輕之。以榆白皮末和雞子白敷之。千金髓:火灼爛瘡。
榆白皮熟嚼封之,瘥。備急方療身體暴腫滿。榆皮搗屑,隨多少雜米作粥食,小便利。子母秘錄:療妊娠胎死腹中,或母病欲下胎。榆白皮煮汁服二升。又方:小兒白禿瘡。搗榆白皮末,醋和塗之,蟲當出。楊氏產乳:療身體及頭悉生瘡。取榆白皮炒令黃,搗為散,以好苦酒和塗上。
又以綿裹覆上,蟲出即瘥。嵇叔夜《養生論》云:榆令人瞑。別說云:謹按榆白皮焙乾為末,婦人妊娠臨月,日三服方寸匕。令產極易,產下兒身尚皆塗之,信其驗也。又濕搗治如糊,用黏瓦石極有力,京東西北人,以石為碓觜,每用此以膠之。
衍義曰:榆皮,今初春先生莢者是。去上皺澀乾枯者,將中間嫩處,銼、干、磑為粉,當歉歲,農將以代食,葉青嫩時收貯,亦用以為羹茹。嘉祐年,過豐、沛,人闕食,鄉民多食此。
白話文:
榆皮味甘性平,無毒。主治大小便不通,能利水道,去除邪氣,治療腸胃邪熱,消腫。其性滑利,長期服用能使身體輕盈,不感到飢餓,其效用尤佳。可治療小兒頭瘡及痂癬。
榆樹花可治療小兒癇症、小便不利及傷熱。榆樹又名零榆,生長在潁川的山谷中。二月採收樹皮,取其白色部分曬乾;八月採收果實,都要避免受潮,潮濕則會傷人。
陶隱居說:這就是現在的榆樹,剝取樹皮,刮除表層的紅皮,也可以臨時使用,其性極其滑利。初生的榆莢仁可以做成粥,讓人容易嗜睡,這也是嵇康所說的「榆令人瞑」的原因。如果斷食,將榆樹皮和檀皮磨成粉末服用,就能讓人不飢餓。唐代的注釋說:榆樹三月果實成熟,很快就會掉落。現在說八月採收果實,恐怕是《本經》記載有誤。現在考證,陳藏器《本草》記載:榆莢可治婦女帶下,與牛肉一起熬成羹食用。
四月收取果實製作醬,如同蕪荑一樣可以殺蟲,陳舊的更好。嫩葉可以做成羹食用,能壓制丹石,消水腫。江東有刺榆,沒有大榆。刺榆的樹皮入藥,沒有滑利之性。刺榆秋天結果實,所以陶弘景的說法有誤。臣禹錫等謹按《爾雅》疏說:榆樹種類有十幾種,葉子都相似,但樹皮和木材紋理有所不同。刺榆有刺,像柘樹,葉子像榆樹,煮來當蔬菜很好吃,比白榆更滑利。《詩經》中「山有樞」指的就是它。
《藥性論》說:榆白皮性滑,能治療五種淋病,治療失眠,治療鼾症。取白皮陰乾後,烘烤研磨成粉末。每日早晚用五合水,加二錢藥粉,煎煮成膠狀服用,直到痊癒。孟詵說:鮮榆皮主治突然發生的紅腫,取三兩榆皮搗碎,與三年陳醋渣混合,敷在患處,每天更換六七次,也可治療婦女妒乳腫。眼部患丹毒的人,採摘榆葉生吃一兩,效果很好。榆樹果實做成醬食用,能滋補肺氣,殺蟲,降氣,讓人容易進食,消除心腹間的惡氣,突然心痛,食用它效果很好。
《日華子本草》說:榆白皮能通經脈,其黏液可以敷治癬。
《圖經》說:榆皮生長在潁川的山谷,現在各地都有。三月榆樹長出莢仁,古人採集做成粥,現在沒有人再吃了,只用陳舊的果實做醬而已。然而榆樹種類有十幾種,葉子都相似,只有樹皮和木材紋理有所不同。白榆先長葉子,然後長出莢果,樹皮是白色的,剝下來,刮去表層粗糙的部分,中間非常光滑潔白,這就是《爾雅》中所說的榆白粉。這種樹皮入藥,現在治療孕婦滑胎的方劑多用它。
小兒白禿,頭髮不生,將榆皮搗碎成粉末,用苦酒調和塗抹。刺榆有刺,像柘樹,古代人認為它比白榆好吃。《爾雅》中所說的「樞」,就是指刺榆。《詩經·唐風》中「山有樞」就是指它。二月採收樹皮,取其白色部分曬乾,四月採收果實,都要避免受潮。榆樹皮,在荒年農民食用它充饑,不會傷身。
生吃榆樹皮,能利小便,主治石淋。此外,將葉子煮熟食用,經常食用一頓,效果尤其好。高昌人多將白皮搗碎成粉末,和著菜一起醃漬食用,非常美味。讓人容易進食,修仙者長期服用,服用丹石的人也食用它,因為它能利關節。此外,榆仁可以做成醬食用,也很香美。它帶有少許辛味,能滋補肺氣,殺蟲,降氣,讓人容易進食。此外,可以消除心腹間的惡氣,內服效果好。
陳舊的榆樹皮效果更好。此外,塗抹各種瘡癬,效果妙不可言。此外,突然患上寒氣心痛,食用它就能痊癒。還可以治療小兒癇症,小便不利。《外台秘要》記載:治療口渴,小便不利但不是淋症的方劑:榆樹皮兩片去掉黑皮,加水一斗,煮至五升。每次服用三合,每日服用三次。《千金方》記載:五色丹,俗稱油腫。如果感染嚴重,可能致死,不可輕視。用榆白皮粉末和雞蛋清敷在患處。《千金翼》記載:火灼傷的瘡瘍。將榆白皮嚼爛敷在患處,就能痊癒。《備急方》記載:治療身體突然腫脹。將榆皮搗碎成粉末,根據多少與米一起煮粥食用,小便就會通暢。《子母秘錄》記載:治療妊娠胎死腹中,或母親生病想要引產。服用榆白皮煮沸的汁液二升。另一個方劑:治療小兒白禿瘡。將榆白皮搗碎成粉末,用醋調和塗抹,蟲子就會出來。《楊氏產乳方》記載:治療身體和頭部都長瘡。將榆白皮炒至黃色,搗碎成粉末,用好的苦酒調和塗抹在患處。再用棉花包裹患處,蟲子出來就痊癒了。嵇叔夜《養生論》說:榆樹讓人容易睡著。另有記載說:謹按榆白皮焙乾研磨成粉末,婦女妊娠臨產時,每天服用三次,每次一錢,可以使生產更容易,產下嬰兒後,全身塗抹榆皮粉末,效果確切。此外,將榆皮搗碎成糊狀,用它粘貼瓦石非常有效。京東西北地區的人,用石頭做碓臼的嘴,經常用榆皮糊粘它。
《衍義》說:榆樹皮,現在初春長出莢果的榆樹是。去掉表層皺縮乾燥的部分,取中間嫩的部分,切碎、曬乾、磨成粉末,在歉收的年份,農民用它代替糧食,葉子青嫩時採集貯存,也可以用它做羹湯。嘉祐年間,豐沛地區發生饑荒,百姓缺糧,鄉民大多食用榆樹皮。
2. 酸棗
味酸,平,無毒。主心腹寒熱,邪結氣聚,四肢痠疼,濕痹,煩心不得眠,臍上下痛,血轉久泄,虛汗煩渴,補中,益肝氣,堅筋骨,助陰氣,令人肥健。久服安五臟,輕身延年。生河東川澤。八月採實,陰乾,四十日成。(惡防己。)
陶隱居云:今出東山間,云即是山棗樹。子似武昌棗而味極酸,東人啖之以醒睡,與此療不得眠,正反矣。唐本注云:此即樲(貳)棗實也,樹大如大棗,實無常形,但大棗中味酸者是。《本經》唯用實,療不得眠,不言用人。今方用其人,補中益氣,自補中益肝以下,此為酸棗仁之功能。
又於下品白棘條中,復云用其實。今醫以棘實為酸棗,大誤。今注陶云醒睡,而《經》云療不得眠。蓋其子肉味酸,食之使不思睡,核中仁,服之療不得眠,正如麻黃髮汗,根節止汗也。此乃棘實,更非他物。若謂是大棗味酸者,全非也。酸棗小而圓,其核中仁微扁;大棗仁大而長,不類也。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今河東及滑州,以其木為車軸及匙箸等,木甚細理而硬,所在有之。八月採實,曬乾。藥性論云:酸棗仁,主筋骨風,炒末作湯服之。陳藏器云:按酸棗,既是棗中之酸,更無他異,此即真棗,何復名酸,既云其酸,又云其小,今棗中酸者,未必即小,小者未必即酸,雖欲為棗生文,展轉未離於棗,若道棗中酸者,棗條無令睡之功,道棘子不酸,今人有眾呼之目。棗、棘一也。
酸、甜兩焉。縱令以棗當之,終其非也。嵩陽了曰:余家於滑臺。今酸棗縣,即滑之屬邑也。其地名酸棗焉,其樹高數丈,徑圍一、二尺,木理極細,堅而且重,其樹皮亦細紋似蛇鱗。其棗圓小而味酸,其核微圓,其仁稍長,色赤如丹。此醫之所重,居人不易得。今市之賣者,皆棘子為之。
又云山棗樹如棘,子如生棗,里有核如骨,其肉酸滑好食,山人以當果。五代史後唐刊《石藥驗》云:酸棗仁睡多生使,不得睡炒熟。日華子云:酸棗仁治臍下滿痛。
圖經曰:酸棗,生河東川澤,今近京及西北州郡皆有之,野生多在坡阪及城壘間。似棗木而皮細,其木心赤色,莖、葉俱青,花似棗花。八月結實,紫紅色,似棗而圓小味酸。當月採實,取核中仁,陰乾,四十日成。《爾雅》辨棗之種類曰:實小而酸,曰樲棗。《孟子》曰:養其樲棗。
趙歧注:所謂酸棗是也。一說唯酸棗縣出者為真,其木高數丈,徑圍一、二尺,木理極細,堅而且重,邑人用為車軸及匕箸。其皮亦細,紋似蛇鱗。其核仁稍長而色赤如丹,亦不易得。今市之貨者,皆棘實耳,用之尤宜詳辨也。《本經》主煩心不得眠。今醫家兩用之,睡多生使,不得睡炒熟。
生熟便爾頓異。而胡洽治振悸不得眠,有酸棗仁湯:酸棗仁二升,茯苓、白朮、人參、甘草各二兩,生薑六兩,六物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四服。深師主虛不得眠,煩不可寧,有酸棗仁二湯:酸棗仁二升,蝭母、乾薑、茯苓、芎藭各二兩,甘草一兩炙,並切,以水一斗,先煮棗,減三升後,納五物,煮取三升,分服。一方更加桂一兩。
二湯酸棗並生用,療不得眠,豈便以煮湯為熟乎?
雷公云:酸棗仁,凡使,採得後曬乾,取葉重拌酸棗仁蒸半日了,去尖皮了,任研用。食療酸棗,平。主寒熱結氣,安五臟,療不得眠。聖惠方治膽虛睡臥不安,心多驚悸。用酸棗仁一兩,炒令香熟,搗細為散。每服二錢,竹葉湯調下,不計時候服。又方治夜不眠睡。用酸棗仁半兩,炒黃研末,以酒三合浸汁,先以粳米三合煮作粥,臨熟下棗仁汁,更煮三、五沸。空心食之。
又方治骨蒸勞,心煩不得眠臥。用酸棗仁二兩,水二大盞,半研絞取汁,下米二合煮粥,候熟下地黃汁一合,更漸煮過。不計時候食之。外臺秘要療齒蟲腐爛,棘針二百枚即是棗樹棘朽落地者。以水二升,煎取一升含之,日四、五度,即瘥。又方療刺在仁肉中不出。酸棗仁核燒末,水服之,立便得出。
簡要濟眾治膽風毒氣,虛實不調,昏沉睡多。酸棗仁一兩生用,金挺臘茶二兩,以生薑汁塗,炙令微焦,搗羅為散。每服二錢,水七分,煎六分,無時溫服。
衍義曰:酸棗,微熱,《經》不言用仁,仍療不得眠。天下皆有之,但以土產宜與不宜。嵩陽子曰:酸棗縣,即滑之屬邑。其木高數丈,味酸,醫之所重。今市人賣者皆棘子,此說未盡。殊不知小則為棘,大則為酸棗,平地則易長,居崖塹則難生。故棘多生崖塹上,久不樵則成干,人方呼為酸棗,更不言棘,徒以世人之意如此,在物則曷若是也。其實一本。
以其不甚為世所須,及礙塞行路,故成大木者少,多為人樵去。然此物才及三尺,便開花結子,但窠小者氣味薄,木大者氣味厚,又有此別。今陝西臨潼山野所出者,亦好,亦土地所宜也,並可取仁。後有白棘條,乃是酸棗未長大時,枝上刺也。及至長成,其刺亦少,實亦大。
故棗取大木,刺取小窠也,亦不必強分別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