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慎微

《證類本草》~ 卷第六 (22)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六 (22)

1. 菟絲子

菟絲子一升,酒五升,漬二、三宿,每服一升,日三服。又方:治痔發,痛如蟲齧。菟絲子熬令黃黑末,和雞子黃塗之,亦治穀道中赤痛。又方:治面上粉刺。搗菟絲子絞取汁,塗之瘥。經驗後方:治丈夫腰膝積冷痛,或頑麻無力。菟絲子洗秤一兩,牛膝一兩,同浸於銀器內,用酒過一寸,五日曝乾為末,將元浸酒再入少醇酒,作糊,搜和丸如梧桐子大,空心酒下二十丸。

又方:固陽丹:菟絲子二兩,酒浸十日,水淘焙乾為末,更入杜仲一兩,蜜炙搗,用薯蕷末酒煮為糊,丸如梧桐子大,空心用酒下五十丸。子母秘錄治小兒頭瘡及女人面瘡,菟絲湯洗。產書:治橫生。菟絲子為末,酒調下一錢匕,米飲調亦得。修真方:神仙方:菟絲子一斗,酒一斗。

浸良久漉出曝乾,又浸,以酒盡為度。每服二錢,溫酒下,日二服,後吃三、五匙水飯壓之。至三、七日,加至三錢匕。服之令人光澤,三年老變為少,此藥治腰膝去風,久服延年。

衍義曰:菟絲子,附叢木中,即便蔓延,花實,無綠葉,此為草中之異。其上有菟絲,下有茯苓之說未必耳。已於茯苓條中具言之。

白話文:

菟絲子一升,用五升酒浸泡兩三天,每次服用一升,一天服用三次。

另一個藥方:治療痔瘡發作,疼痛像蟲咬一樣。將菟絲子炒到黃黑色後磨成粉,和雞蛋黃混合塗抹,也可以治療肛門內部的紅腫疼痛。

另一個藥方:治療臉上的粉刺。將菟絲子搗碎擠出汁液,塗在臉上就會痊癒。

經驗藥方:治療男子腰部和膝蓋長期寒冷疼痛,或者麻木無力。將洗淨的菟絲子一兩、牛膝一兩,一起浸泡在銀器中,用酒浸過藥材一寸,五天後取出曬乾磨成粉,將原來浸泡的酒再加入一些純酒,調成糊狀,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空腹用酒送服二十丸。

另一個藥方:固陽丹:菟絲子二兩,用酒浸泡十天,用水淘洗後烘乾磨成粉,再加入杜仲一兩,用蜂蜜炙烤後搗碎,用山藥粉加酒煮成糊狀,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空腹用酒送服五十丸。

《子母秘錄》記載用菟絲湯清洗治療小兒頭瘡和婦女面瘡。

《產書》記載治療胎位不正。將菟絲子磨成粉,用酒調服一錢匙,用米湯調服也可以。

《修真方》、《神仙方》記載:用菟絲子一斗,加入一斗酒。

浸泡一段時間後濾出曬乾,再浸泡,直到酒完全被吸收為止。每次服用二錢,用溫酒送服,一天服用兩次,之後吃三到五勺水飯壓住藥力。服用三到七天後,增加到三錢匙。服用此藥會使人容光煥發,三年後老年人也會變得年輕,此藥治療腰腿風濕,長期服用可以延年益壽。

醫家認為:菟絲子,依附在樹木叢中,就會蔓延開來,開花結果,沒有綠葉,這是在草本植物中的特異之處。關於菟絲子上面有菟絲,下面有茯苓的說法未必可信。已經在茯苓那一條中詳細說明了。

2. 牛膝(為君)

味苦、酸,平,無毒。主寒濕痿痹,四肢拘攣,膝痛不可屈伸,逐血氣,傷熱火爛,墮胎,療傷中少氣,男子陰消,老人失溺,補中續絕,填骨髓,除腦中痛及腰脊痛,婦人月水不通,血結,益精,利陰氣,止發白。久服輕身耐老。一名百倍。生河內川穀及臨朐。二月、八月、十月採根,陰乾。(惡螢火、陸英、龜甲,畏白前。)

陶隱居云:今出近道蔡州者最長大,柔潤,其莖有節似牛膝,故以為名也。乃云有雌雄,雄者莖紫色而節大為勝爾。唐本注云:諸藥,八月以前採者,皆日乾、火干乃佳,不爾,𧎅爛黑黯。其十月以後至正月,乃可陰乾。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牛膝,臣,忌牛肉。能治陰痿,補腎填精,逐惡血流結,助十二經脈。

病人虛羸,加而用之。日華子云:牛膝,治腰膝軟怯冷弱,被癥結,排膿止痛,產後心腹痛並血暈,落死胎,壯陽。懷州者長白,近道蘇州者色紫。

圖經曰:牛膝,生河內川穀及臨朐,今江、淮、閩、粵、關中亦有之,然不及懷州者為真。春生苗,莖高二、三尺,青紫色,有節如鶴膝,又如牛膝狀,以此名之。葉尖圓如匙,兩兩相對。於節上生花作穗,秋結實甚細。此有二種:莖紫節大者為雄。青細者為雌。二月、八月、十月採根,陰乾。

根極長大而柔潤者佳。莖葉亦可單用。葛洪治老瘧久不斷者,取莖葉一把,切,以酒三升漬服,令微有酒氣,不即斷,更作,不過三劑止。唐·崔元亮《海上方》治瘧用水煮牛膝根,未發前服。今福州人單用土牛膝根,淨洗,切,焙乾,搗,下篩,酒煎,溫服,云治婦人血塊極效。

雷公云:凡使,去頭並塵土了,用黃精自然汁浸一宿,漉出,細銼,焙乾用之。聖惠方:治眼卒生珠管。牛膝並葉搗絞取汁,日三、四度點之。又方:治氣濕痹腰膝痛。用牛膝葉一斤切,以米三合,於豉汁中相和,煮作粥,和鹽、醬,空腹食之。外臺秘要:治勞瘧積久不斷者。

長生牛膝一握,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服,未發前服,臨發又一服。千金方:治婦人小戶嫁痛。牛膝五兩,酒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作三服。又方:治風瘙癮疹。牛膝末,酒服方寸匕,日三。並主骨疽癩病及㾦㿔。肘後方:口中及舌上生瘡爛。取牛膝酒漬,含漸之,無酒者,空含亦佳。

又方:治卒暴症,腹中有如石刺,晝夜啼呼。牛膝二斤,以酒一斗漬,密封,熱灰火中溫令味出。服五合至一升,量力服之。又方:治齒痛,牛膝末著齒間含之。又方:凡痢下應先白後赤,若先赤後白為腸蠱。牛膝三兩搗碎,以酒一升漬,經一宿。每服飲一、兩杯,日三服。

又方:治小便不利,莖中痛欲死,兼治婦人血結腹堅痛。牛膝一大把並葉,不以多少,酒煮飲之,立愈。經驗後方:治消渴不止,下元虛損。牛膝五兩,細銼為末,生地黃汁五升浸,晝曝夜浸,汗盡為度,蜜丸梧桐子大,空心溫酒下三十丸。久服壯筋骨,駐顏色,黑髮,津液自完。

白話文:

牛膝味苦酸,性平,無毒。主治寒濕引起的痿痹、四肢拘攣、膝蓋疼痛無法屈伸等症狀,能活血化瘀,治療因熱傷引起的潰爛,有墮胎之效,可治外傷後氣短,男性陽痿,老年人尿失禁,以及補益身體、強健筋骨、填補髓液、消除頭痛及腰脊疼痛等。婦女月經不通、血瘀、精氣不足、陰氣虧損、白髮等症狀,也可服用牛膝治療。長期服用能輕身延年。牛膝又名百倍,生長在河內川穀和臨朐等地。 二月、八月、十月採收根部,陰乾保存。(忌與螢火、陸英、龜甲同用,畏白前)

陶弘景說:現在蔡州出產的牛膝最長最大,柔潤多汁,莖有節,像牛的膝蓋,因此得名。據說牛膝有雌雄之分,雄性莖呈紫色,節較大。唐代的注釋說:所有藥材,八月以前採收的,都應該曬乾或用火烘乾,否則容易腐爛變黑。十月以後到正月採收的,才可以陰乾。禹錫等人在《藥性論》中記載:牛膝是臣藥,忌與牛肉同食。它能治療陽痿,補腎填精,去除惡血瘀結,能促進十二經脈運行。

病人身體虛弱,可以用牛膝輔助治療。日華子說:牛膝能治療腰膝酸軟無力、腹部腫塊、膿腫疼痛、產後腹痛、血暈、胎死腹中、壯陽等症狀。懷州產的牛膝莖長色白,蘇州產的則呈紫色。

圖經記載:牛膝生長在河內川穀和臨朐,現在江淮、閩粵、關中地區也有,但不及懷州所產的藥效好。春天發芽,莖高二三尺,青紫色,有節,像鶴膝或牛膝,因此得名。葉子尖圓,像湯匙,兩葉相對生長。花朵從莖節上長出,呈穗狀,秋季結出細小的果實。牛膝分兩種:莖紫節大的為雄性,莖青節小的為雌性。二月、八月、十月採收根部,陰乾。

根部又長又大,柔潤者為佳。莖葉也可單獨使用。葛洪用牛膝莖葉治療久治不愈的老瘧疾,方法是用酒浸泡服用。崔元亮在《海上方》中記載,用牛膝根治療瘧疾,要在發病前服用。福州人單用土牛膝根,洗淨切片烘乾,研磨過篩,用酒煎服,據說治療婦女血塊非常有效。

雷公說:使用牛膝時,應去掉頭部和泥土,用黃精汁浸泡一夜,瀝乾,切細,烘乾再用。 《聖惠方》記載:治療眼睛突然長出肉芽,可用牛膝葉搗碎取汁,一日三次或四次點眼。另有一方,治療氣濕引起的腰膝疼痛,用牛膝葉一斤切碎,與米三合、豉汁一起煮粥,加鹽醬空腹食用。 《外台秘要》記載:治療久治不愈的勞瘧,用牛膝一握切碎,加水六升煮至二升,分兩次服用,要在發病前服用,發病時再服用一次。 《千金方》記載:治療婦女嫁娶後陰部疼痛,用牛膝五兩,酒三升煎至一升半,去渣分三次服用。另有一方治療風瘙癮疹,用牛膝研末,每次服用一小匙,一日三次。還可治療骨疽、癩病及各種皮膚病。 《肘後方》記載:治療口腔和舌頭潰瘍,可用牛膝酒浸泡後含漱,無酒可用清水浸泡。

另有一方,治療突然發生的腹部疼痛,感覺像石刺一樣,晝夜啼哭不止。用牛膝二斤,酒一斗浸泡,密封,用熱灰溫熱使其藥味滲出。每次服用五合至一升,根據體力而定。另有一方,治療牙痛,用牛膝末含在牙齒之間。另有一方,治療痢疾,先白後紅者為正常,先紅後白則為腸蠱。用牛膝三兩搗碎,酒一升浸泡一夜,每次服用一兩杯,一日三次。

另有一方,治療小便不利,尿道疼痛欲死,以及婦女血瘀腹痛。用牛膝一把(不限多少)加葉,酒煮服用,即可痊癒。經驗後方記載:治療消渴不止,下元虛損。用牛膝五兩,切碎研末,用生地黃汁五升浸泡,白天曬,晚上浸,直到水分蒸發完畢為度,做成蜜丸,梧桐子大小,空腹溫酒服用三十丸。長期服用能強健筋骨,保持容顏,烏黑頭髮,津液自然充盈。

梅師方記載:治療竹木刺入肉中拔不出來,用生牛膝莖搗碎敷在患處,即可取出。另有一方,治療胎盤不下,用牛膝八兩,葵子一兩,加水九升,煎至三升,分三次服用。另有一方,治療刀傷疼痛,用生牛膝搗碎敷在傷口上,即可痊癒。孫真人記載:治療牙齒疼痛,可將牛膝根燒成灰,敷在牙齒之間。另有一方,治療突然發生的惡瘡,不知病名的,可用牛膝根搗碎敷在患處。

衍義說:現在西京有人用畦田種植牛膝,長達三尺者最佳。與肉蓯蓉一起用酒浸泡服用,能益腎。竹木刺入肉中,可將牛膝嚼碎敷在患處,即可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