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慎微

《證類本草》~ 卷第六 (21)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六 (21)

1. 菟絲子

味辛、甘,平,無毒。主續絕傷,補不足,益氣力,肥健。汁去面䵟,養肌,強陰,堅筋骨,主莖中寒,精自出,溺有餘瀝,口苦燥渴,寒血為積。久服明目,輕身延年。一名菟蘆,一名菟縷,一名蓎蒙,一名玉女,一名赤網,一名菟累(音羸。)生朝鮮川澤田野,蔓延草木之上,色黃而細為赤網,色淺而大為菟累,九月採實,曝乾。

(得酒良,薯蕷、松脂為之使,惡雚菌。)

陶隱居云:宜丸不宜煮,田野墟落中甚多,皆浮生藍紵、麻蒿上。舊言下有茯苓,上生菟絲,今不必爾。其莖挪以浴小兒,療熱痱(音沸)用。其實,先須酒漬之一宿,《仙經》、俗方並以為補藥。臣禹錫等謹按呂氏春秋云:或謂菟絲無根也。其根不屬地,茯苓是也。抱朴子云:菟絲之草,下有伏菟之根,無此菟則絲不得生於上,然實不屬也。

又《內篇》云:菟絲初生之根,其形似兔,掘取割其血,以和丹,服之立變化。藥性論云:菟絲子,君。能治男子、女人虛冷,添精益髓,去腰疼膝冷。久服延年,駐悅顏色。又主消渴,熱中。日華子云:補五勞七傷,治鬼交泄精,尿血,潤心肺。苗莖似黃麻線無根,株多附田中草被纏死,或生一叢如席闊。

開花結子不分明,如碎黍米粒。八月、九月以前採。

圖經曰:菟絲子,生朝鮮川澤田野,今近京亦有之,以冤句者為勝。夏生苗,如絲綜蔓延草木之上。或云無根,假氣而生。六、七月結實,極細,如蠶子,土黃色。九月收採,曝乾。得酒良。其實有二種:色黃而細者名赤網。色淺而大者名菟累。其功用並同。謹按《爾雅》云:唐蒙女蘿。

女蘿,菟絲。釋曰:唐也,蒙也,女蘿也,菟絲也,一物四名。而《本經》並以唐蒙為一名。又《詩》云:蔦與女蘿。《毛傳》云:女蘿,菟絲也。陸機云:今合藥菟絲也,而《本經》菟絲無女蘿之名。別有松蘿條,一名女蘿,自是木類寄生松上者,亦如菟絲寄生草上,豈二物同名,《本經》脫漏乎?又《書傳》多雲菟絲無根,其根不屬地。今觀其苗,初生才若絲,遍地不能自起,得他草梗,則纏繞隨而上生。

其根漸絕於地而寄空中,信《書傳》之說不謬矣。然云:上有菟絲,下有茯苓,茯苓抽則菟絲死。又云:菟絲初生之根,其形似兔,掘取割其血,以和丹服之,今人未見其如此者,豈自一類乎?仙方多單服者,取實酒浸,曝乾再浸,又曝,令酒盡,篩末,酒服,久而彌佳,兼明目。其苗生研汁,塗面斑神效。

雷公曰勿用天碧草子,其樣真相似,只是天碧草子味酸澀並黏,不入藥用。其菟絲子稟中和凝正陽氣受結,偏補人衛氣,助人筋脈,一莖從樹感枝成,又從中春上陽結實,其氣大小受七鎰二兩。全採得,去粗薄殼了,用苦酒浸二日,漉出,用黃精自然汁浸一宿,至明,微用火煎至干,入臼中,熱燒鐵杵,一去三千餘杵成粉,用苦酒並黃精自然汁,與菟絲子相對用之。肘後方:治卒腫,滿身面皆洪大。

白話文:

菟絲子,味道辛、甘,性平,沒有毒性。主要功效是接續斷裂的傷口,補充身體的不足,增強氣力,使人肥壯健康。用它的汁液可以去除臉上的黑斑,滋養肌肉,強健陰氣,堅固筋骨。它能治療男性陰莖寒冷、精液自己流出、小便有餘瀝、口苦乾燥口渴、寒血積聚等症狀。長期服用可以使眼睛明亮、身體輕盈、延年益壽。它又名菟蘆、菟縷、蓎蒙、玉女、赤網、菟累。

菟絲子生長在朝鮮的河川、沼澤、田野等地,蔓延攀附在草木上。顏色黃而細小的稱為赤網,顏色淺而較大的稱為菟累。在九月採收果實,曬乾。

(和酒一起服用效果更好,薯蕷、松脂可以增強它的功效,忌與雚菌一起服用。)

陶隱居說:菟絲子適合製成藥丸,不適合煮湯。田野、廢墟中很多,都浮生在藍紵、麻蒿等植物上。以前有人說菟絲子下面有茯苓,上面生長菟絲子,現在不一定是這樣。用它的莖煮水給小兒洗澡,可以治療熱痱子。它的果實,要先用酒浸泡一個晚上。《仙經》和民間方子都把它當作補藥。臣禹錫等謹慎地根據《呂氏春秋》記載:有人說菟絲子沒有根。它的根不屬於地面,茯苓才是這樣。抱朴子說:菟絲這種草,下面有像兔子的根,沒有這個根,菟絲就不能在上面生長,但其實它並不屬於地面。

《內篇》又記載:菟絲子剛長出來的根,形狀像兔子,挖出來割破它的血,和丹藥一起服用,能立刻產生變化。《藥性論》說:菟絲子是君藥,能治療男子、女子的虛冷,補充精髓,去除腰痛膝冷。長期服用能延年益壽,使容貌保持年輕。還可以治療消渴症、身體發熱等症狀。日華子說:能補五勞七傷,治療鬼交泄精、尿血,滋潤心肺。菟絲子的莖像黃麻線,沒有根,大多附著在田野的草上,將草纏死,有的生長成一大片像席子一樣寬廣。

它開花結果不明顯,像破碎的小米粒。八、九月以前採收。

《圖經》記載:菟絲子生長在朝鮮的河川、沼澤、田野,現在靠近京城的地方也有,以冤句產的品質最好。夏天生長出像絲線一樣的藤蔓,攀附在草木上。有人說它沒有根,是憑藉氣而生。六、七月結果,非常細小,像蠶子,土黃色。九月採收,曬乾。和酒一起服用效果更好。它的果實有兩種:顏色黃而細小的叫赤網,顏色淺而較大的叫菟累。它們的功效相同。《爾雅》記載:唐蒙就是女蘿。

女蘿,就是菟絲。解釋說:唐、蒙、女蘿、菟絲,指的是同一種東西,有四個名字。《本經》則將唐蒙作為其中一個名字。又《詩經》說:蔦與女蘿。《毛傳》說:女蘿,就是菟絲。陸機說:現在配製藥物用的就是菟絲,而《本經》中菟絲沒有女蘿這個名字。另外還有松蘿這種藥材,又名女蘿,它是一種木本植物,寄生在松樹上,就像菟絲寄生在草上一樣。難道是兩種東西同名,《本經》漏掉了嗎?而且《書傳》大多說菟絲沒有根,它的根不屬於地面。現在觀察菟絲子的幼苗,剛長出來時像絲線一樣,不能自己直立,必須依附其他草的莖,纏繞著向上生長。

它的根漸漸脫離地面,寄生在空中,可見《書傳》的說法不假。但是,又有人說:上面有菟絲,下面有茯苓,茯苓被挖走菟絲就會死亡。還有說:菟絲子剛長出來的根,形狀像兔子,挖出來割破它的血,和丹藥一起服用,現在的人沒有看到過這樣的情況,難道是不同種類嗎?仙方中多有單獨服用菟絲子的方法,取它的果實用酒浸泡,曬乾後再浸泡,再曬乾,使酒完全被吸收,然後篩成粉末,用酒送服,長期服用效果更好,而且能使眼睛明亮。用菟絲子的幼苗生搗取汁,塗在臉上的斑點上,效果神奇。

雷公說:不要用天碧草的種子,它和菟絲子的樣子很像,只是天碧草的種子味道酸澀而且黏,不能入藥。菟絲子稟受中和凝結的陽氣,偏向於補充人體的衛氣,幫助人體的筋脈,一條莖從樹木感應到枝條而生長,又從春天接受上陽之氣而結成果實,它的氣的大小受到七鎰二兩的影響。全部採收後,去掉粗糙的外殼,用苦酒浸泡兩天,撈出,用黃精的自然汁浸泡一個晚上,到第二天,稍微用火煎乾,放入臼中,用燒熱的鐵杵搗,每搗一下要搗三千多杵才能成粉,用苦酒和黃精的自然汁與菟絲子粉末一起使用。 《肘後方》記載:治療突然腫脹,全身面部都紅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