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類本草》~ 卷第十二 (6)
卷第十二 (6)
1. 茯苓
味甘,平,無毒。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乾,利小便,止消渴,好睡,大腹淋瀝,膈中痰水,水腫淋結,開胸腑,調臟氣,伐腎邪,長陰,益氣力,保神守中。久服安魂養神,不飢延年。一名茯菟。其有抱根者,名茯神。
茯神,平。主闢不祥,療風眩、風虛,五勞,口乾,止驚悸,多恚怒,善忘,開心益智,安魂魄,養精神。生太山山谷大松下。二月、八月採,陰乾。(馬間為之使,得甘草、防風、芍藥、紫石英、麥門冬共療五臟。惡白蘞,畏牡蒙,地榆、雄黃、秦艽、龜甲。)
白話文:
茯苓
茯苓 味甘,性平,無毒。主治胸脅逆氣、憂鬱、驚嚇、恐懼心悸、心下結痛、寒熱、胸悶、咳嗽逆氣、口乾舌燥、利尿、止消渴、嗜睡、腹脹小便淋漓、膈間痰水、水腫淋病、開胸腑、調和臟腑氣血、清除腎臟邪氣、滋養陰氣、增強體力、保護精神,使之安定。長期服用可安神養神、不飢延年。別名茯菟。其中抱著根部的茯苓,稱為 茯神。
茯神 性平。主治辟邪避凶、治療風眩、風虛、五勞、口乾、止驚悸、易怒、健忘、開胸益智、安魂魄、養精神。生長在太山山谷的大松樹下。二月、八月採收,陰乾。
配伍: 馬肝為之使,與甘草、防風、芍藥、紫石英、麥門冬共療五臟。忌白蘞,畏牡蒙,地榆、雄黃、秦艽、龜甲。
陶隱居云:按藥無馬間,或是馬莖,聲相近故也。今出郁州,彼土人乃假研松作之,形多小虛赤不佳。自然成者,大如三、四升器,外皮黑,細皺,內緊白,形如鳥獸、龜鱉者良。作丸散者,皆先煮之兩、三沸,乃切,曝乾。白色者補,赤色者利,俗用甚多。《仙經》服食,亦為至要。
云其通神而致靈,和魂而煉魄,明竅而益肌,厚腸而開心,調榮而理胃,上品仙藥也。善能斷谷不飢。為藥無朽蛀。嘗掘地得昔人所埋一塊,計應三十許年,而色理無異,明其貞全不朽矣。其有銜松根對度者為茯神,是其次茯苓後結一塊也。仙方唯雲茯苓而無茯神,為療既同,用之亦應無嫌。
白話文:
陶隱居說,茯苓其實不是馬尿,而是因為發音相近而被誤傳。現在郁州人用松脂假冒茯苓,形狀小而空虛,顏色偏紅,品質不好。天然的茯苓,大小像三、四升的容器,外皮黑色,有細小的皺紋,內部緊實呈白色,形狀像鳥獸、龜鱉的才是好茯苓。製作丸散藥時,要先將茯苓煮沸兩、三次,再切片曬乾。白色的茯苓補益,紅色的茯苓利水,民間常用它來治病。《仙經》中也提到服食茯苓,是修煉的至要。
茯苓能通神明志,煉神養魂,開竅益氣,強健腸胃,滋養血氣,調理脾胃,是上等的仙藥。它可以讓人斷谷不飢,而且不會腐爛生蟲。曾經有人挖地,挖到一塊埋了三十多年的茯苓,但顏色和質地跟新的一樣,說明它堅固完整,永不腐朽。茯苓根部連接著茯苓的,叫做茯神,是茯苓之後結出來的另一塊。仙方只記載茯苓,沒有提到茯神,因為它們的功效相似,用來治病也一樣有效。
唐本注云:季氏本草云:馬刀為茯苓使,無名馬間者。間字草書實似刀字,寫人不識,訛為間爾。陶不悟,云是馬莖,謬矣。今太山亦有茯苓,白實而塊小,而不復採用。第一齣華山,形極粗大。雍州南山亦有,不如華山者。今注馬間當是馬藺,二注皆恐非也。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生枯松樹下,形塊無定,以似人、龜,鳥形者佳。
今所在有大松處皆有,唯華山最多。範子云:茯苓出嵩高三輔。淮南子云:下有茯苓,上有菟絲。注云:茯苓,千歲松脂也。菟絲生其上而無根。一名女蘿也。典術云:茯苓者,松脂入地千歲為茯苓,望松樹赤者下有之。廣志云:茯神,松汁所作,勝茯苓。或曰:松根茯苓貫著之,生朱提漢陽縣。
白話文:
唐代版本的注釋中提到,季氏的《本草》記載:「馬刀是茯苓的使藥,沒有叫做『馬間』的。」因為草書中「間」字形狀很像「刀」字,寫字的人不認識,所以誤寫成「間」了。陶弘景沒有理解這一點,誤認為是「馬莖」,錯了。現在太山也有茯苓,它的果實是白色的,塊頭比較小,已經不再使用了。第一出產茯苓的地方是華山,形狀非常粗大。雍州南山也有,但是不如華山產的。現在注釋中「馬間」應該是指馬藺,兩個注釋都可能不正確。
我等禹錫等人謹慎考證蜀本《圖經》記載:茯苓生長在枯死的松樹下,形狀大小不一,像人、龜、鳥的形狀最好。
現在各地有松樹的地方都有茯苓,只有華山產的最多。範子說:「茯苓產於嵩山和三輔地區。」《淮南子》說:「地下有茯苓,地上有菟絲。」注釋中說:「茯苓是松脂在地下千年形成的。菟絲生長在茯苓上面,沒有根。它又叫做女蘿。」典籍記載:「茯苓是松脂在地下千年變成,從松樹的赤色部分往下挖就能找到。」《廣志》記載:「茯神是松汁形成的,比茯苓更好。」有些人說:「松根茯苓穿插在一起,生長在朱提漢陽縣。」
藥性論云:茯苓,臣,忌米醋。能開胃止嘔逆,善安心神,主肺痿痰壅,治小兒驚癇,療心腹脹滿,婦人熱淋,赤者破結氣。又云茯神,君,味甘,無毒。主驚癇,安神定志,補勞乏,主心下急痛堅滿人虛而小腸不利,加而用之。其心名黃松節,偏治中偏風,口面喎斜,毒風筋攣不語,心神驚掣,虛而健忘。
日華子云:茯苓,補五勞七傷,安胎,暖腰膝,開心益智,止健忘,忌酸及酸物。
圖經曰:茯苓,生泰山山谷,今泰華、嵩山皆有之。出大松下,附根而生,無苗、葉、花、實,作塊如拳在土底,大者至數斤,似人形、龜形者佳,皮黑,肉有赤、白二種。或云是多年松脂流入土中變成,或云假鬆氣於本根上生。今東人採之法:山中古松,久為人斬伐者,其枯折搓櫱,枝葉不復上生者,謂之茯苓拔。
白話文:
茯苓是一種藥材,它性寒味甘,能開胃止嘔、安神、治療肺痿痰壅、小兒驚癇、心腹脹滿、婦女熱淋等病症。它忌諱米醋。茯神是茯苓的心,味甘無毒,能治療驚癇、安神定志、補虛乏、心下急痛堅滿等病症。茯苓生長於泰山等地的松樹根部,塊狀,形似拳頭,大小不一,顏色有赤白兩種,品質以形似人形或龜形者為佳。民間傳說茯苓是由多年松脂流入土中形成,或是由松樹根部吸收松氣而生。採集茯苓時,要選擇那些被砍伐過,枝葉不再生長的枯松樹根部。
見之,即於四面丈餘地內,以鐵頭錐刺地。如有茯苓,則錐固不可拔,於是掘土取之。其撥大者,茯苓亦大。皆自作塊,不附著根上。其抱根而輕虛者為茯神。然則假氣而生者,其說勝矣。二月、八月採者良,皆陰乾。《史記·龜策傳》云:伏靈在菟絲之下,狀如飛鳥之形。
新雨已,天清靜無風,以夜捎(或作燒)菟絲去之,即篝燭此地,篝(音溝),籠也,蓋然火而籠罩其上也。火滅即記其處,以新布四丈環置之,明乃掘取,入地四尺至七尺得矣。此類今固不聞有之。神仙方多單餌之。其法:取白茯苓五斤,去黑皮,搗篩,以熟絹囊盛,於三鬥米下蒸之,米熟即止。
白話文:
找到茯苓的地方,就在方圓丈餘的範圍內,用鐵頭錐刺入地,如果有茯苓,錐子就會卡住拔不出來,然後就挖土取茯苓。錐子插得深,茯苓也大,茯苓都是獨立成塊,不附著在根上。如果茯苓緊緊抱著根部,而且輕飄虛浮,就是茯神。因此,茯苓是依附著地氣而生長的說法是正確的。二月和八月採收的茯苓最好,都要陰乾。《史記·龜策傳》記載:茯苓長在菟絲藤下面,形狀像飛鳥。
雨過天晴,天氣清靜無風,趁著夜裡把菟絲藤燒掉,然後用火籠罩著那塊地方,火滅後記住位置,用布圍成四丈方圓的範圍,第二天早上就開始挖掘,挖到地底下四尺到七尺就能找到茯苓。這種方法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知道了。很多仙方都單獨使用茯苓,方法是:取白茯苓五斤,去掉黑皮,搗碎過篩,用熟絹布袋裝起來,放在三斗米里一起蒸,米熟了就停止。
曝乾又蒸,如此三過。乃取牛乳二斗和合,著銅器中,微火煮加膏,收之。每食以竹刀割取,隨性任飽服之,則不飢。如欲食,先煮葵菜汁飲之,任食無礙。又茯苓蘇法云:取白茯苓三十斤,山之陽者甘美,山之陰者味苦,去皮,薄切,曝乾蒸之。以湯淋去苦味,淋之不止,其汁當甜。
乃曝乾篩末,用酒三石,蜜三升相和,內末其中,並置大甕攪之百匝,封之勿泄氣。冬五十日,夏二十五日,穌自浮出酒上,掠取之,其味極甘美。以作餅,大如手掌,空室中陰乾,色赤如棗。飢時食一枚,酒送之,終日不須食,自飽。此名神仙度世之法。又服食法:以合白菊花,或合桂心,或合術,丸、散自任。
白話文:
將東西曬乾後再蒸,重複三次。接著取兩斗牛乳,放入銅器中,以小火慢慢煮,加入膏,收乾。每次食用時用竹刀切取,隨意吃飽即可,就不會感到飢餓。如果想吃東西,先煮葵菜汁喝,就可以隨意食用,不會有任何影響。另外,茯苓蘇的製作方法是:取三十斤白茯苓,生長在山陽的較甜美,山陰的則苦味重,去皮切片,曬乾後蒸。用熱水淋去苦味,反覆淋洗直到水變甜。
然後將其曬乾,篩成粉末,加入三石酒和三升蜂蜜混合,將粉末放入大缸中攪拌一百圈,封好避免洩氣。冬天放置五十天,夏天放置二十五天,茯苓就會浮出酒面,撈起來,味道非常甘美。用它做成餅,大小如手掌,放在陰涼處晾乾,顏色呈紅褐色,像棗子一樣。飢餓時吃一塊,配酒食用,一整天都不用吃東西,就能飽腹。這就是神仙度世之法。此外,還可以將茯苓與菊花、桂心或術一起製成丸劑或散劑,隨意服用。
皆可常服,補益殊勝。或云茯苓中有赤筋,最能損目,若久服者,當先杵末,水中飛澄熟挪,去盡赤滓方可服。若合他藥,則不須爾。凡藥有茯苓,皆忌米醋。舊說琥珀,是千年茯苓所化,一名江珠。張茂先云:今益州永昌出琥珀,而無茯苓。又云:燒蜂窠所作。三說張皆不能辨。
按《南蠻地誌》云:林邑多琥珀,云是松脂所化。又云:楓脂為之,彼人亦不復知。地中有琥珀,則旁無草木,入土淺者五尺,深者或八、九尺,大者如槲,削去皮,初如桃膠,久乃堅凝。其方人以為枕,然古今相傳是松類,故附於茯苓耳。
白話文:
茯苓可以經常服用,有很好的補益效果。不過有些人說茯苓中帶有紅色筋脈,會傷眼睛,如果長期服用,應該先將茯苓研磨成粉末,在水中浸泡,去除沉澱的紅色雜質後再服用。如果與其他藥物一起服用,則無需如此處理。所有含有茯苓的藥方,都忌諱與米醋同用。古人說琥珀是千年茯苓變化而成的,又叫江珠。張茂先卻說現在益州永昌產琥珀,並沒有茯苓。他又說琥珀是由燒蜂窩形成的。這三種說法都無法分辨真偽。
根據《南蠻地誌》記載,林邑出產很多琥珀,說是松脂變化而成的。也有人說是楓樹的樹脂,當地人也不清楚確切來源。琥珀在地底下,周圍沒有草木,埋藏的深度淺則五尺,深則八、九尺,大的像槲樹葉子,削去外皮,最初像桃膠,久了就變硬。當地人拿它當枕頭。不過古今相傳琥珀是松樹類的產物,因此才跟茯苓聯繫在一起。
雷公云:凡採得後,去皮心神了,搗令細,於水盆中攪令濁,浮者去之,是茯苓筋,若誤服之,令人眼中童子並黑晴點小,兼盲目。甚記之。聖惠方:治面皯皰及產婦黑疱如雀卵色。用白茯苓末,蜜和敷之。肘後方:姚氏療䵟。茯苓末白蜜和塗上,滿七日即愈。經驗後方:養老延年服茯苓方:華山挺子茯苓,研削如棗許大,令四方有角,安於新瓷瓶內,以好酒浸,以三重紙封其頭後,一百日開,其色當如餳糖。可日食一塊。
百日後肌體潤澤,服一年後,可夜視物,久久食之,腸化為筋,可延年耐老,面若童顏。孫真人枕中記:茯苓久服百日,百病除,二百日夜晝不眠,二年後役使鬼神,四年後玉女來侍。抱朴子:任子季服茯苓十八年,玉女從之,能隱能彰,不食谷,灸瘢滅,面生光玉澤。宋王微茯苓贊:皓苓下居,彤紛上薈,中狀雞鳧,具客龜蔡,神侔少司,保延幼艾,終志不移,柔紅可佩。神仙服茯苓法:白茯苓去皮,酒浸十五日,漉出為散。
白話文:
雷公云:凡採得茯苓後,去皮心,將其研磨成細末,放入水盆中攪拌使其混濁,浮在水面上的部分去除,這就是茯苓的筋。若誤食茯苓筋,會導致眼中瞳孔縮小,並出現黑點,甚至失明。務必牢記!
聖惠方:治療面部色素沉澱和產婦妊娠斑,如同雀卵般黑色斑點,可用白茯苓末與蜂蜜調和敷於患處。
肘後方:姚氏治療癬病的方法。將茯苓末與白蜜混合塗抹患處,七天即可痊癒。
經驗後方:養老延年服茯苓方:取華山挺子茯苓,研磨成如棗子般大小,且具有四個角,放置於新的瓷瓶內,用好酒浸泡,以三層紙封口,一百天後開啟,其顏色應如飴糖一般。每日可食用一塊。
服用一百天後,肌膚會變得潤澤;服用一年後,可夜視物;長期服用,腸道會化為筋,可延年耐老,容顏如童稚。
孫真人枕中記:長期服用茯苓,服用一百天後,百病皆除;服用二百天後,晝夜不眠;服用兩年後,可役使鬼神;服用四年後,玉女會前來侍奉。
抱朴子:任子季服用茯苓十八年,玉女隨侍左右,可隱可現,不食五穀,灸火灼傷的疤痕消失,面容煥發光彩,宛如玉般光澤。
宋王微茯苓贊:潔白如玉的茯苓,生長於地底,上面覆蓋著紅色的泥土,形狀如雞與鳧,又像龜與蔡,其神效如同少司命,可保延年益壽,青春永駐,志向堅定不移,柔潤如紅玉,可佩戴於身上。
神仙服茯苓法:將白茯苓去皮,用酒浸泡十五天,濾去酒渣,製成散劑服用。
每服三錢,水調下,日三。
衍義曰:茯苓,乃樵斫訖多年松根之氣所生。此蓋根之氣味,噎郁未絕,故為是物。然亦由土地所宜與不宜,其津氣盛者,方發泄於外,結為蓋苓,故不抱根而成物。既離其本體,則有苓之義。茯神者,其根但有津氣而不甚盛,故只能伏結於本根。既不離其本,故曰:茯神。
此物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闕也。或曰:松既樵矣,而根尚能生物乎?答曰:如馬勃菌、五芝、木耳、石耳之類,皆生於枯木、石、糞土之上,精英未淪,安得不為物也。其上有菟絲,下有茯苓之說,甚為輕信。
白話文:
每次服用三錢,用水調和後服用,一天三次。茯苓是多年砍伐後的松樹根部氣息所產生的,因為根部的氣味鬱結未消,所以形成了茯苓。不過,茯苓的生成也和土地的性質有關,土地的津氣充沛,就會向外發散,凝結成茯苓,因此茯苓不依附在根部而形成。由於它脫離了原本的本體,所以稱為茯苓。茯神則是松樹根部有津氣但不太充沛,只能在根部凝結。由於它沒有脫離原本的本體,所以稱為茯神。茯苓具有利水的功效,對於滋養心脾不可或缺。有人會問,松樹都砍伐了,根部還能生長出東西嗎?答案是,就像馬勃菌、五芝、木耳、石耳等,它們都生長在枯木、石頭、糞土之上,精華未盡,自然可以形成。至於茯苓生長在菟絲上下的說法,則過於輕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