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類本草》~ 卷第十二 (4)
卷第十二 (4)
1. 槐膠
主一切風,化涎,治肝臟風,筋脈抽掣,及急風口噤,或四肢不收,頑痹或毒風,周身如蟲行,或破傷風,口眼喎斜,腰脊強硬。任作湯散丸煎,雜諸藥用之,亦可水煮和諸藥為丸及作下藥。(新定)
白話文:
槐膠主治各種風症,能化解涎液,治療肝臟風引起的症狀,例如筋脈抽搐、急風口噤(突然中風,口不能言)、四肢不能收縮、頑固的痹症或毒風引起的全身如蟲爬感,以及破傷風、口眼歪斜、腰脊僵硬等。可以製作成湯劑、散劑、丸劑或煎劑,與其他藥物一起服用;也可以用水煮後,與其他藥物混合製成丸劑,或作為瀉下藥使用。
2. 槐花
味苦,平,無毒。治五痔,心痛,眼赤,殺臟藏蟲及熱,治皮膚風並腸風瀉血,赤白痢,並炒服。葉,平,無毒。煎湯治小兒驚癇,壯熱,疥癬及疔腫。皮、莖同用。(新補,見日華子。)
圖經文具槐實條下。
簡要濟眾:治婦人漏下血不絕。槐花鵝不以多少燒作灰,細研。食前溫酒服二錢匕。
衍義曰:槐花,今染家亦用。收時折其未開花,煮一沸,出之釜中,有所澄下稠黃滓,滲漉為餅,染色更鮮明。治腸風熱,瀉血甚佳,不可過劑。
白話文:
槐花味苦,性平,無毒。可以治療痔瘡、心痛、眼睛紅腫,殺死體內寄生蟲和消除體內熱毒,治療皮膚病和腸胃出血、赤白痢疾,需炒後服用。槐樹葉性平,無毒,煎湯服用可以治療小兒驚癇、高燒、疥瘡和疔腫。樹皮和樹枝也可入藥。(以上內容參考《日華子本草》)
槐花也可治療婦女陰道出血不止。將槐花燒成灰,研磨成細粉,飯前用溫酒送服兩錢。
槐花現在也用於染色。採摘時選取尚未開放的花朵,煮沸後取出,沉澱出黃色的稠厚沉澱物,製成餅狀,用於染色,顏色更鮮豔。槐花治療腸胃熱症和出血效果很好,但用量不可過多。
3. 枸杞
味苦,寒。根大寒,子微寒,無毒。主五內邪氣,熱中消渴,周痹,風濕,下胸脅氣,客熱頭痛,補內傷大勞噓吸,堅筋骨,強陰,利大小腸。久服堅筋骨,輕身不老,耐寒暑。一名杞根,一名地骨,一名枸忌,一名地輔,一名羊乳,一名卻暑,一名仙人杖,一名西王母杖。生常山平澤及諸丘陵阪岸。冬採根,春夏採葉,秋採莖、實,陰乾。
陶隱居云:今出堂邑,而石頭烽火樓下最多。其葉可作羹,味小苦。俗諺云:去家千里,勿食籮摩、枸杞。此言其補益精氣,強盛陰道也。籮摩一名苦丸,葉厚大,作藤生,摘之有白乳汁,人家多種之。可生啖,亦蒸煮食也。枸杞根、實,為服食家用,其說甚美,仙人之杖,遠有旨乎。
臣禹錫等謹按爾雅疏云:杞,一名枸檵。郭云:今枸杞也。《詩·四牡》云:集於苞杞。陸機云:一名苦杞,一名地骨。春生作羹茹,微苦,其莖似莓,子秋熟,正赤,莖、葉及子,服之輕身益氣爾。抱朴子云:家柴一名托盧,或名天精,或名卻老,或名地骨。藥性論云:枸杞,臣,子、葉同說,味甘,平。
能補益精,諸不足,易顏色,變白,明目,安神,令人長壽。葉和羊肉作羹,益人,甚除風,明目。若渴,可煮作飲,代茶飲之。白色無刺者良。與乳酪相惡。發熱諸毒,煩悶,可單煮汁解之。能消熱面毒。又,根皮細銼,面拌熟煮吞之,主治腎家風,良。又,益精氣法:取葉上蟲窠子,曝乾為末,入乾地黃中為丸,益陽事。
主患眼風障,赤膜昏痛,取葉搗汁注眼中,妙。日華子云:地仙苗,除煩益志,補五勞七傷,壯心氣,去皮膚、骨節間風,消熱毒,散瘡腫,即枸杞也。
圖經曰:枸杞,生常山平澤及丘陵阪岸,今處處有之。春生苗,葉如石榴葉而軟薄,堪食,俗呼為甜菜。其莖幹高三、五尺,作叢。六月、七月生小紅紫花。隨便結紅實,形微長如棗核。其根名地骨。春夏採葉,秋採莖、實,冬採根。謹按《爾雅》云:杞,枸檵。郭璞云:今枸杞也。
《詩·小雅·四牡》云:集於苞杞。陸機疏云:一名苦杞,一名地骨。春生,作羹茹微苦。其莖似莓。子秋熟,正赤。莖、葉及子服之,輕身益氣。《淮南枕中記》著西河女子服枸杞法:正月上寅採根,二月上卯治服之;三月上辰採莖,四月上巳治服之;五月上午採葉,六月上未治服之;七月上申採花,八月上酉治服之;九月上戌採子,十月上亥治服之;十一月上子採根,十二月上醜治服之。又有並花、實、根、莖、葉作煎,及單笮子汁煎膏服之,其功並等。
今人相傳謂枸杞與枸棘二種相類,其實形長而枝無刺者,真枸杞也。圓而有刺者,枸棘也。枸棘不堪入藥,而下品溲(音搜)疏條注李當之云:子似枸杞,冬月熟,色赤。味甘、苦。蘇恭云:形似空疏,木高丈許,白皮。其子,七月、八月熟。似枸杞子,味甘而兩兩相併。今注云:雖相似,然溲疏有刺,枸杞無刺,以此為別。
是三物相似,而二物又有刺。溲疏亦有巨骨之名,如枸杞謂之地骨,當亦相類,用之宜細辨耳。或云:溲疏以高大為別,是不然也。今枸杞極有高大者,其入藥乃神良。世傳蓬萊縣南丘村多枸杞。高者一、二丈,其根蟠結甚固。故其鄉人多壽考,亦飲食其水土之品使然耳。潤州州寺大井旁生枸杞,亦歲久。
故土人目為枸杞井,云飲其水甚益人。
溲疏生熊耳川穀及田野丘墟地,四月採。古今方書鮮見用者,當亦難別耳。又按:枸杞一名仙人杖,而陳藏器《拾遺》別有兩種仙人杖,一種是枯死竹竿之色黑者,一種是菜類,並此為三物而同一名也。陳子昂《觀玉篇》云:余從補闕喬公北征,夏四月,次於張掖河洲,草木無他異,唯有仙人杖,往往叢生,予昔嘗餌之。此役也,息意滋味,戍人有薦嘉蔬者,此物存焉。
因為喬公唱言其功,時東萊王仲烈亦同旅,聞之喜而甘心食之,旬有五日,行人有自謂知藥者,謂喬公曰:此白棘也。仲烈遂疑曰:吾亦怪其味甘,喬公信是言,乃譏予,予因作《觀玉篇》。按此仙人杖作菜茹者,葉似苦苣。白棘木類,何因相似而致疑如此。或曰喬公所謂白棘,當是枸棘,枸棘是枸杞之有針者。
而《本經》無白棘之別名。又其味苦,仙人杖味甘,設疑為枸棘,枸棘亦非甘物。乃知草木之類,多而難識,使人惑疑似之言,以真為偽,失青黃甘苦之別而至於是,宜乎子昂論著之詳也。
雷公云:凡使根,掘得後使東流水浸,以物刷上土了,然後待乾,破去心,用熟甘草湯浸一宿,然後焙乾用。其根若似物命形狀者上,春食葉,夏食子,秋冬食根並子也。食療寒,無毒。葉及子並堅筋能老,除風,補益筋骨,能益人去虛勞。根主去骨熱,消渴。葉和羊肉作羹尤善益人。
代茶法煮汁飲之,益陽事,能去眼中風癢赤膜,搗葉汁點之良。又取洗去泥,和麵拌作飲煮熟吞之,去腎氣尤良,又益精氣。聖惠方枸杞子酒,主補虛,長肌肉,益顏色,肥健人,能去勞熱。用生枸杞子五升,好酒二斗,研搦勿碎,浸七日,漉去滓飲之。初以三合為始,後即任性飲之。
《外臺秘要》同。千金方治齒疼,煮枸杞汁含之。又方治肝虛或當風眼淚等新病方:枸杞子取肥者二升搗破,內絹袋置罐中,以酒一斗浸訖,密封勿泄氣,三七日,每旦飲之,任性勿醉。又方治虛勞客熱。用枸杞根末調服,有固疾人不得吃。肘後方,治大赫瘡。此患急,宜防毒氣入心腹,飲枸杞汁至瘥。
又方療目熱生膚赤白眼。搗枸杞汁洗目,五七度。又方犬食馬肉生狂方。忽鼻頭燥,眼赤,不食,避人藏身,皆欲發狂。便宜枸杞汁煮粥飼之,即不狂,若不肯食糜,以鹽塗其鼻,既舐之,則欲食矣。經驗方金髓煎枸杞子,不計多少。
逐日旋採摘紅熟者,去嫩蒂子揀令潔淨,便以無灰酒於淨器浸之,須是甕,用酒浸以兩月為限,用蠟紙封閉緊密,無令透氣,候日數足漉出,於新竹器內盛貯,旋於沙盆中研令爛細,然後以細布濾過,候研濾皆畢,去滓不用,即並前漬藥酒及濾過藥汁攪勻,量銀鍋內多少升斗作番次,慢火熬成膏,切須不住手用物攪,恐黏底不勻,候稀稠得所,待冷,用淨瓶器盛之,勿令泄氣。每早辰溫酒下二大匙頭,夜臥服之,百日中身輕氣壯,積年不廢,可以羽化。
經驗後方治五勞七傷,庶事衰弱。枸杞葉半斤切,粳米二合,以豉汁中相和,煮作粥,以五味末,蔥白等調和食之。又方變白輕身。枸杞子二升,十月壬癸日採,採時面東摘,生地黃汁三升,以好酒二升,於瓷瓶內浸二十一日了,開封,添地黃汁同浸,攪之,卻以紙三重封其頭了,更浸,候至立春前三十日開瓶,空心暖飲一杯,至立春後,髭鬢卻黑。勿食蕪荑、蔥,服之耐老輕身,無比。
孫真人備急方治滿口齒有血。枸杞和根、苗煎湯,食後吃。又治骨䐬風。《經驗後方》同。兵部手集療眼暴赤痛神效,枸杞汁點眼立驗。沈存中方陝西枸杞,長一、二丈,其圍數寸,無刺,根皮如厚朴,甘美異於諸處,生子如櫻桃,全少核,曝乾如餅,極爛有味。外臺秘要療眼暴天行腫癢痛。
地骨皮三斤,水三斗,煮取三升,絞去滓,更納鹽一兩,煎取二升,敷目。或加乾薑二兩。治疽凡患癰疽惡瘡,出膿血不止者。取地骨皮不拘多少淨洗,先刮上面粗皮留之,再刮取細白穰,取粗皮同地骨一處煎湯,淋洗病令膿血淨,以細穰貼之,立效。有一朝士,腹脅間病疽,經歲不瘥。
人燒灰敷貼之,初淋洗出血一、二升,其家人輩懼,欲止,病者曰:疽似少寬,更淋之,再用五升許,血漸淡,遂止,以細穰貼之,次日結痂,遂愈。別說云枸棘亦非甘物。今按諸文所說,名極多,故使人疑,然比物用甚眾,花小而紅紫色,採時七月上申日。《圖經》所說:實形長而枝無刺者,真枸杞也。
此別是一種類,必多根而致疑。又用根去上浮粗皮一重近白者一重色微紫極薄陰乾。治金瘡有神驗。
衍義曰:枸杞,當用梗皮,地骨當用根皮,枸杞子當用其紅實,是一物有三用。其皮寒,根大寒,子微寒,亦三等。此正是孟子所謂:性由杞柳之杞。後人徒勞分別,又為之枸棘,茲強生名耳。凡杞,未有無棘者,雖大至有成架,然亦有棘。但此物小則多刺,大則少刺,還如酸棗及棘,其實皆一也。
今人多用其子,直為補腎藥,是曾未考究經意。當更量其虛實冷熱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