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慎微

《證類本草》~ 卷第六 (18)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六 (18)

1.

味苦、甘,溫,無毒。主風寒濕痹,死肌痙(巨井切)疸,止汗除熱,消食。主大風在身面,風眩頭痛,目淚出,消痰水,逐皮間風水結腫,除心下急滿及霍亂吐下不止,利腰臍間血,益津液,暖胃,消穀,嗜食。作煎餌,久服輕身、延年、不飢。一名山薊,一名山姜,一名山連。

生鄭山山谷、漢中、南鄭。二月、三月、八月、九月採根,曝乾。(防風、地榆為之使。)

陶隱居云:鄭山即南鄭也,今處處有,以蔣山、白山、茅山者為勝。十一月、十二月、正月、二月採好,多脂膏而甘。《仙經》云:亦能除惡氣,弭災疹。丸散煎餌並有法。其苗又可作飲,甚香美,去水。術乃有兩種:白朮,葉大有毛而作椏,根甜而少膏,可作丸散用。赤朮,葉細無椏,根小苦而多膏,可作煎用。

昔劉涓子挪取其精而丸之,名守中金丸,可以長生。東境術大而無氣烈,不任用。今市人賣者,皆以米粉塗令白,非自然,用時宜刮去之。臣禹錫等謹按吳氏本草云:術,一名山芥,一名天蘇。爾雅云:術,山薊。注:今術似薊而生山中。疏云:生平地者即名薊,生山中者名術。

抱朴子云:術,一名山精,故神農藥經曰:必欲長生,常服山精。藥性論云:白朮,君,忌桃、李、雀肉、菘菜、青魚。味甘、辛,無毒。能主大風𤸷痹,多年氣痢,心腹脹痛,破消宿食,開胃,去痰涎,除寒熱,止下泄,主面光悅,駐顏去䵟,治水腫脹滿,止嘔逆,腹內冷痛,吐瀉不住及胃氣虛,冷痢。

日華子云:術,治一切風疾,五勞七冷,冷氣腹脹,補腰膝,消痰,治水氣,利小便,止反胃嘔逆及筋骨弱軟,痃癖氣塊,婦人冷,癥瘕,溫疾,山嵐瘴氣,除煩,長肌。用米泔浸一宿,入藥如常用,又名吃力伽。蒼者去皮。

圖經曰:術,生鄭山山谷、漢中、南鄭,今處處有之,以嵩山、茅山者為佳。春生苗,青色無椏。一名山薊,以其葉似薊也。莖作蒿干狀,青赤色,長三、二尺以來。夏開花,紫碧色,亦似刺薊花,或有黃白花者。入伏後結子,至秋而苗枯。根似姜而旁有細根,皮黑,心黃白色,中有膏液紫色。

二月、三月、八月、九月採,曝乾。乾溼並通用,今八月採之。服食家多單餌之,或合白茯苓,或合石菖蒲,並搗末,旦日水調服,晚再進。久久彌佳又斸取生術,去土,水浸再三,煎如飴糖,酒調飲之更善,今茅山所制術煎,是此法也。陶隱居云:昔者劉涓子挪取其精而丸之,名守中金丸。

今傳其法乃是膏煎,恐非真爾。謹按:術有二種,《爾雅》云:術,山薊、楊抱(音孚)薊。釋曰:此辨薊生山中及平地者名也,生平地者名薊,生山中名術。陶注本草云:白朮葉大而有毛,甜而少膏,赤朮細苦而多膏是也。其生平地而肥大於眾者,名楊抱薊,今呼之馬薊,然則楊抱即白朮也。

白話文:

味道苦、甘,性質溫和,沒有毒性。主要治療風寒濕引起的肢體麻木疼痛、肌肉壞死痙攣、黃疸病,能止汗退熱、幫助消化。可以治療因風邪引起的全身或面部不適、眩暈頭痛、流淚,能化痰消水腫,驅散皮膚間的風邪水腫,解除心下急滿和霍亂引起的上吐下瀉,疏通腰部和臍部的血脈,增加體液,溫暖腸胃,幫助消化食物,增加食慾。製成湯藥或藥丸,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延年益壽、不感到飢餓。它又名山薊、山姜、山連。

生長在鄭山的山谷、漢中、南鄭等地。二月、三月、八月、九月採挖根部,曬乾。(防風、地榆可以作為它的藥引。)

陶弘景說:鄭山就是南鄭,現在各地都有,以蔣山、白山、茅山出產的品質最好。十一月、十二月、正月、二月採挖的最好,油脂豐富而且味道甘甜。《仙經》說:它也能去除穢氣,消除災病。可以製成藥丸、散劑、湯藥等,都有不同的製法。它的葉苗也可以煮成飲料,非常香美,有利尿作用。術有兩種:白朮,葉子大而有毛且分叉,根部甜且油脂少,可以製成藥丸、散劑使用。赤朮,葉子細且不分叉,根部小而苦且油脂多,可以製成湯藥使用。

以前劉涓子提取它的精華製成藥丸,名為守中金丸,可以長生不老。東邊地區產的術雖然大,但藥性不強烈,不能使用。現在市面上賣的,都是用米粉塗白,不是天然的,使用時應該刮掉。臣禹錫等人謹慎考證吳氏本草說:術,又名山芥,又名天蘇。《爾雅》說:術,是山薊。注釋說:現在的術,外形像薊而生長在山中。疏解說:生長在平地的叫做薊,生長在山中的叫做術。

抱朴子說:術,又名山精,所以《神農本草經》說:想要長生不老,就要經常服用山精。《藥性論》說:白朮,是君藥,禁忌與桃、李、雀肉、菘菜、青魚同食。味道甘、辛,無毒。可以治療風邪引起的麻木、多年氣痢、心腹脹痛、消化積食、開胃、化痰、去除寒熱、止瀉、使面色光澤、駐顏美容、治療水腫脹滿、止嘔吐、腹內冷痛、上吐下瀉不止以及胃氣虛弱引起的冷痢。

日華子說:術,可以治療一切風病、五勞七傷、寒氣腹脹,補益腰膝,消除痰液,治療水腫,利尿,止反胃嘔吐及筋骨軟弱,癥瘕積塊,婦女寒症,溫熱病,山嵐瘴氣,解除煩躁,生長肌肉。用米泔水浸泡一晚,入藥像平常一樣使用,又名吃力伽。蒼朮要去皮。

《圖經》說:術,生長在鄭山的山谷、漢中、南鄭等地,現在各地都有,以嵩山、茅山出產的品質最好。春天長出苗,青色沒有分叉。又名山薊,是因為葉子像薊。莖像蒿草的杆狀,青紅色,長二三尺左右。夏天開花,紫藍色,也像刺薊花,有的開黃白色花。入伏後結果,到秋天苗枯萎。根像姜,旁邊有細根,外皮黑色,中心黃白色,中有油脂汁液呈紫色。

二月、三月、八月、九月採挖,曬乾。乾濕都可以用,現在八月採挖。服食養生的人大多單獨服用,或者和白茯苓、石菖蒲一起搗成粉末,早上用水調服,晚上再服一次。長期服用效果更好。又可以挖取新鮮的術,去除泥土,用水浸泡多次,煎成麥芽糖狀,用酒調服效果更好,現在茅山製作的術煎,就是用這種方法。陶弘景說:以前劉涓子提取它的精華製成藥丸,名為守中金丸。

現在流傳的製法是用膏煎,恐怕不是真的。謹慎考證:術有兩種,《爾雅》說:術,是山薊、楊抱薊。解釋說:這是區分薊生長在山中和平地的情況,生長在平地的叫做薊,生長在山中的叫做術。陶弘景注釋本草說:白朮葉子大而有毛,甜而油脂少,赤朮細小苦而油脂多,就是這個道理。生長在平地且比其他植株肥大的,叫做楊抱薊,現在稱它為馬薊,那麼楊抱就是白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