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類本草》~ 卷第六 (17)
卷第六 (17)
1. 乾地黃
食醫心鏡:主勞瘦骨蒸,日晚寒熱,咳嗽唾血。生地黃汁二合煮白粥,臨熟入地黃汁攪令勻,空心食之。博濟方治一切癰腫未破,疼痛,令內消。以生地黃杵如泥,隨腫大小,攤於布上,摻木香末於中,又再攤地黃一重,貼於腫上,不過三、五度。孫兆方:治鼻衄及膈上盛熱。
乾地黃、龍腦、薄荷等分為末,冷水調下。子母秘錄小兒患蠱毒痢。生地黃汁一升二合,分三、四服,立效。產寶:妊娠下血如月信,通恐胎漏方:乾地黃、乾薑等分為末,用酒調方寸匕。抱朴子:楚文子服地黃八年,夜視有光,手上車弩。淮南子云:地黃主屬骨。
衍義曰:地黃,葉如甘露子,花如脂麻花,但有細斑點,北人謂之牛奶子。花、莖有微細短白毛。《經》只言干、生二種,不言熟者。如血虛勞熱,產後虛熱,老人中虛燥熱,須地黃者,生與生干,常慮太寒,如此之類,故後世改用熟者。蒸曝之法:以細碎者洗出,研取汁,將粗地黃蒸出曝乾,投汁中,浸三、二時,又曝,再蒸,如此再過為勝,亦不必多。此等與干、生二種,功治殊別。
陶但云搗汁和蒸,殊用工意,不顯其法,不注治療,故須悉言耳。
白話文:
乾地黃
《食醫心鏡》記載:主要治療因過度勞累導致的消瘦、骨蒸(發熱)、傍晚發冷發熱、咳嗽吐血等症狀。可以使用生地黃汁二合(約40毫升)煮白粥,在粥快煮好時加入地黃汁攪拌均勻,空腹食用。
《博濟方》記載:可治療各種尚未破潰的癰腫,能消腫止痛。將生地黃搗成泥狀,根據腫塊大小攤在布上,中間撒上木香末,再蓋上一層地黃泥,貼在腫塊上,大約敷三到五次即可。
孫兆的藥方記載:可治療流鼻血以及胸膈熱盛。將乾地黃、龍腦、薄荷等量磨成粉末,用冷水調服。
《子母秘錄》記載:治療小兒患有蠱毒痢疾。使用生地黃汁一升二合(約280毫升),分三到四次服用,效果顯著。
《產寶》記載:治療妊娠期間出血如同月經,擔心是胎漏(流產徵兆)的藥方:用乾地黃、乾薑等量磨成粉末,用酒調服一小勺。
《抱朴子》記載:楚文子服用乾地黃八年後,晚上視力很好,手上像帶著發光的車弩。
《淮南子》說:地黃主要作用是強壯骨骼。
衍義解釋:地黃的葉子像甘露子,花像芝麻花,但有細小斑點,北方人稱它為牛奶子。花和莖都有細短的白色絨毛。《藥經》只提到乾地黃和生地黃兩種,沒有提到熟地黃。像血虛勞熱、產後虛熱、老年人體虛燥熱等需要用地黃的情況,使用生地黃或生曬乾的地黃常常因為藥性太寒而令人擔憂,所以後世改用熟地黃。
蒸曬熟地黃的方法:將細小的地黃洗淨,研磨取汁,將粗大的地黃蒸熟曬乾,再放入地黃汁中浸泡兩三個時辰,再曬乾,然後再次蒸製,如此反覆多次效果更好,但也不必過多重複。這樣炮製的熟地黃和乾地黃、生地黃在功效和作用上都有很大區別。
陶弘景只說將生地黃搗汁蒸熟,並沒有說明製作方法和治療用途,所以需要詳細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