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類本草》~ 卷第十二 (2)
卷第十二 (2)
1. 牡桂
味辛,溫,無毒。主上氣咳逆,結氣,喉痹,吐吸,心痛,脅風脅痛,溫筋通脈,止煩出汗,利關節,補中益氣。久服通神,輕身不老。生南海山谷。
陶隱居云:南海郡即是廣州。今俗用牡桂,狀似桂而扁廣,殊薄,皮色黃,脂肉甚少,氣如木蘭,味亦類桂,不知當是別樹,為復猶是桂生,有老宿者爾,亦所未究。唐本注云:《爾雅》云:梫(音寢),木桂。古方亦用木桂,或云牡桂,即今木桂,及單名桂者是也。此桂花、子與菌桂同,唯葉倍長,大、小枝皮俱名牡桂。
然大枝皮肉理粗虛如木,肉少味薄,不及小枝皮肉多,半卷。中必皺起,味辛美。一名肉桂,一名桂枝,一名桂心。出融州、桂州、交州,甚良。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葉狹長於菌桂葉一、二倍。其嫩枝皮半卷,多紫肉中皺起,肌理虛軟,謂之桂枝,又名肉桂。削去上皮,名曰桂心。
藥中以此為善,其厚皮者名曰木桂。二月、八月採皮,曬乾之。爾雅疏云:梫,一名木桂。郭云:今南人呼桂厚皮者為木桂。桂樹葉似枇杷而大,白華,華而不著子。叢生岩嶺。枝葉冬夏常青,間無雜木。本草謂之牡桂是也。藥性論云:牡桂,君,味甘、辛。能去冷風疼痛。
圖經文具桂條下。
經驗後方治大人、小兒吃雜果子多。腹脹氣急方:取肉桂碾末,飯丸如綠豆大。小兒熟水下五丸;大人十丸。未痊再服。
白話文:
牡桂味辛性溫,無毒。主治上氣咳嗽、氣逆、氣結、喉嚨阻塞、呼吸困難、心痛、脅肋疼痛,具有溫經通絡、止汗、利關節、補益中氣的功效。長期服用可使人神志通達,身體輕盈,延年益壽。生長在南海的山谷中。
陶弘景說:南海郡就是今天的廣州。現在常用的牡桂,形狀像桂樹但較扁平寬大,而且很薄,樹皮呈黃色,肉質很少,氣味像木蘭,味道也類似桂樹,不知道是不是別的樹種,還是桂樹的不同形態,即使是老資格的藥工也搞不清楚。唐代的本草注引述《爾雅》說:「梫(音寢)就是木桂。」古方也使用木桂,有的稱作牡桂,也就是現在的木桂,以及單純稱為桂樹的都是。這種桂樹的花、果實和菌桂相同,只是葉子更長更大,大小枝的樹皮都叫做牡桂。
然而大枝的樹皮質地粗糙疏鬆像木頭一樣,肉少味淡,不如小枝的樹皮肉多,小枝的樹皮半卷曲,中間必定皺縮,味道辛香甘美。它又叫做肉桂、桂枝、桂心。產於融州、桂州、交州,品質最佳。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記載:葉子比菌桂長一到兩倍。其嫩枝的樹皮半卷曲,多呈紫紅色,內部皺縮,質地疏鬆柔軟,叫做桂枝,又名肉桂。除去表皮,叫做桂心。
藥材中以此為上品,厚皮的叫做木桂。二月和八月採收樹皮,曬乾。爾雅的注釋說:「梫,又名木桂。」郭璞說:現在南方人把樹皮厚的桂樹叫做木桂。桂樹葉子像枇杷葉但更大,開白花,開花卻不結果。叢生於山嶺岩石之間,枝葉終年常青,沒有其它樹木混雜其中。本草書中所說的牡桂就是這種樹。藥性論說:牡桂為君藥,味甘辛,能治療寒邪引起的疼痛。
圖經書中記載桂條在下面。
根據經驗,後世方劑治療大人小孩吃太多水果,肚子脹氣喘不過氣的方子:取肉桂研磨成粉,做成米飯丸,如綠豆大小。小孩用溫開水送服五丸;大人服十丸。如果還沒好,可以再服。
2. 菌桂
味辛,溫,無毒。主百病,養精神,和顏色,為諸藥先聘通使。久服輕身不老,面生光華,媚好常如童子。生交址、桂林山谷岩崖間,無骨,正圓如竹。立秋採。陶隱居云:交址屬交州,桂林屬廣州,而《蜀都賦》云:菌桂臨崖。俗中不見正圓如竹者,唯嫩枝破捲成圓,猶依桂用,非真菌桂也。
《仙經》乃有用菌桂,云三重者良,則明非今桂矣,必當別是一物,應更研訪。唐本注云:菌者,竹名。古方用筒桂者是,故云三重者良。其筒桂亦有二、三重卷者,葉似柿葉,中三道紋,肌理緊薄如竹。大枝、小枝皮俱是菌。然大枝皮不能重卷,味極淡薄,不入藥用。今唯出韶州。
目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葉似柿葉而尖狹光淨,花白蕊黃,四月開,五月結實。樹皮青黃,薄卷若筒,亦名筒桂。厚硬味薄者名板桂。又不入藥用。三月、七月採皮,曬乾。
圖經文具桂條下。
列仙傳范蠡好食桂,飲水討藥,人世世見之。又曰:桂父,象林人,常服桂皮、葉,以龜腦和服之。韓終採藥詩暗河之桂,實大如慄,得而食之,後天而老。別說云:謹按諸家所說桂之異同,幾不可用考。今交、廣商人所販,及醫家見用,唯陳藏器一說最近。然筒厚實,氣味重者,宜入治臟及下焦藥;輕薄者,宜入治頭目發散藥。
故《本經》以菌桂養精神,以牡桂利關節,仲景《傷寒論》發汗用桂枝,桂枝者枝條,非身干也。取真輕薄而能發散。今又有一種柳桂,及桂之嫩小枝條也。尤宜入治上焦藥用也。
白話文:
菌桂味辛溫,無毒,能治療百病,滋養精神,使面色紅潤,是各種藥材中率先使用的引導藥物。長期服用能使身體輕盈,延年不老,容光煥發,容貌美麗如同孩童。它生長在交趾和桂林的山谷岩崖間,沒有骨頭,形狀圓正如同竹子一般,在立秋時節採收。陶弘景說:交趾屬於交州,桂林屬於廣州,而《蜀都賦》中記載菌桂生長在懸崖峭壁上。民間沒有見到真正圓正如竹子的菌桂,只有嫩枝破裂捲曲成圓形的,仍依舊以桂來使用,並不是真正的菌桂。
《仙經》記載有用到菌桂,說三重卷的最好,這說明它和現在的桂樹不同,必定是另一種植物,應該進一步考證。唐代的注解說:菌是指竹子的名稱。古代藥方中使用筒桂,就是指這種,所以說三重卷的最好。筒桂也有二、三重卷的,葉子像柿葉,中間有三道紋理,質地緊密薄如竹子。大枝和小枝的樹皮都是菌桂,但大枝的樹皮不能重卷,味道非常淡薄,不能入藥。現在只產於韶州。
禹錫等人謹按《蜀本圖經》記載:葉子像柿葉但更尖狹光滑,花白色花蕊黃色,四月開花,五月結果。樹皮青黃色,薄而捲曲如筒狀,也稱為筒桂。厚而硬,味道淡薄的稱為板桂,也不入藥。三月和七月採收樹皮,曬乾。
《圖經》記載內容在桂條之下。
《列仙傳》記載范蠡喜歡吃桂樹,喝水吃藥,人們世世代代都見證過。又說:桂父是象林人,經常服用桂皮、葉,並用龜腦一起服用。韓終採藥詩中寫到暗河中的桂樹,果實大如栗子,得到後食用,不久便老去。其他說法認為:仔細考證各家關於桂樹的不同說法,幾乎難以考究。現在交趾和廣州商人販賣的,以及醫生們使用的,只有陳藏器的一種說法最接近事實。但筒桂如果厚實,氣味濃厚,適合用於治療臟腑和下焦的藥物;如果輕薄,適合用於治療頭目,具有發散作用的藥物。
因此,《本經》記載菌桂能滋養精神,牡桂能治療關節疾病,張仲景《傷寒論》中用桂枝發汗,桂枝是指枝條,不是樹幹。要選擇真正輕薄且能發散的桂枝。現在還有一種柳桂,也是桂樹的嫩小枝條,尤其適合用於治療上焦的藥物。
3. 松脂
味苦、甘,溫,無毒。主疽,惡瘡,頭瘍,白禿,疥瘙風氣,安五臟,除熱,胃中伏熱,咽乾,消渴,及風痹死肌。煉之令白。其赤者主惡痹。久服輕身,不老延年,一名松膏,一名松肪。生太山山谷。六月採。
松實,味苦,溫,無毒。主風痹寒氣,虛羸少氣,補不足。九月採,陰乾。
松葉,味苦,溫。主風濕瘡,生毛髮,安五臟,守中,不飢延年。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松葉,無毒。
松節,溫。主百節久風,風虛,腳痹疼痛。
松根白皮,主辟穀不飢。
陶隱居云:採煉松脂法,並在服食方中,以桑灰汁或酒煮軟,挪內寒水中數十過,白滑則可用。其有自流出者,乃勝於鑿樹及煮用膏也。其實不可多得,唯葉只是斷谷所宜,細切如粟,以水及面飲服之。亦有陰乾搗為屑,丸服者。人患惡病,服此無不瘥。比來苦腳弱人,釀松節酒亦皆愈。
松、柏皆有脂潤,又凌冬不凋,理為佳物,但人多輕忽近易之爾。唐本注云:松花,名松黃,拂取似蒲黃正爾,酒服身輕,療病云勝皮、葉及脂。其子味甚甘。《經》直云味苦,非也。松取枝燒其上,下承取汁名𣿉(音詣)。主牛馬瘡疥佳。樹皮綠衣名艾蒳,合和諸香燒之,其煙團聚,青白可愛也。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松脂,使,味甘,平。殺蟲用之。主耳聾,牙有蚛孔,少許咬之不落,蟲自死,能貼諸瘡膿血,煎膏生肌止痛,抽風。蕭炳云:又有五葉者,一叢五葉如釵,名五粒松,道家服食絕粒,子如巴豆,新羅往往進之。日華子云:松脂,潤心肺,下氣,除邪,煎膏治瘻爛,排膿。
又云松葉,暖,無毒。灸罯凍瘡,風濕瘡佳。又云松節,無毒。治腳軟,骨節風。又云松根白皮,味苦,溫,無毒。補五勞,益氣。
圖經曰:松脂,生泰山山谷,今處處有之。其用以通明如薰陸香顆者為勝。道人服餌,或合茯苓、松柏實、菊花作丸,皆先煉治。其法用大釜加水置甑,用白茅藉甑底,又加黃砂於茅上,厚寸許可矣。然後布松脂於上,炊以桑薪,湯減即添熱水,常令滿。候松脂盡入釜中,乃出之,投於冷水,既凝又蒸,如此三過,其白如玉,然後入藥,亦可單服。其實及根白皮,古亦有服食法,但今松實多作果品,余不聞堪入藥。
其花上黃粉名松黃,山人及時拂取,作湯點之甚佳,但不堪停久,故鮮用寄遠。燒其枝上,下承取汁液,名松𣿉(音詣)。主牛馬瘡。皮上綠衣名艾蒳香,用合諸香燒之,其煙不散。方書言松為五粒,字當讀為鬣,音之誤也。言每五鬣為一葉,或有兩鬣、七鬣者。松歲久則實繁,中原雖有,然不及塞上有佳好也。
中品有墨條,不載所出州郡,然亦出於松,故附見於此。
聖惠方絕谷昇仙不食法:取松實搗為膏,酒調下三錢,日三。則不飢渴飲水,勿食他物,百日身輕,日行五百里。又方服松葉,令人不老,身生綠毛,輕身益氣,久服不已。絕谷不飢渴,松葉不以多少,細切更研,每日食前以酒調下二錢,亦可粥汁服之。初服稍難,久自便矣。
又方治牙齦歷蟲,齒根暗黑。用松節燒灰揩之,神效。又方治一切瘻。煉成松脂末填瘡孔令滿,日三、四度用之。又方神仙餌松實,用七月取松實,過時即落難收,去木皮,搗如膏。每服如雞子大,日三服,服及百日,身輕,三百日,日行五百里,絕谷,久服昇仙,渴即飲水,亦可以煉了松脂同服之。外臺秘要集驗療齲齒。
取松脂銳如錐,紝齲孔內,須臾齲蟲緣松脂出。《梅師方》同。又方治惡風疾。松脂煉,投冷水中,二十遍,蜜丸。服二兩,飢即服之,日三,鼻柱斷離者,二百日瘥。斷鹽及房室。又方療歷節諸風,百節痠痛不可忍。松脂三十斤,煉五十遍。不能五十遍,亦可二十遍。用以煉酥三升溫和松脂三升熟,攪令極稠。
旦空腹以酒服方寸匕,日三。數食麵粥為佳,慎血腥、生冷、酢物、果子,一百日瘥。又方松節酒。主歷節風,四肢疼痛。如解落。松脂二十斤,酒五斗,漬三七日,服一合,日五、六服。千金方治腳氣十二風痹,不能行,服更生散數劑及眾療不得力,服此一劑,更能行遠,不過兩劑。
松葉酒:松葉六十斤,細銼㕮咀,以水四石,煮取四斗九升,以釀五斗米如常法,別煮松葉汁以漬米並饙飯泥釀,封頭七日,發,澄。飲之取醉,得此酒力者甚眾。又方治歷節風。松葉搗取一升,以酒三升浸七日,服一合,日三服。又方治口喎。青松葉一斤,搗令汁出,精酒一升浸二宿,近火一宿,初且半升,漸至一升,頭面汗即止。
又方治三年中風不效者。松葉一斤,細切之,以酒一斗,煮取三升。頓服取汗出,立瘥。千金翼若齒黑。以松末灰揩之,末雄黃塗齦上百日,神效。梅師方治耳久聾。松脂三兩,煉巴豆一兩,相和熟搗可丸,通過以薄綿裹,內耳孔中塞之,日一度易。孫尚藥治腳轉筋,疼痛攣急者。
松節一兩,細銼如米粒,乳香一錢,右件藥用銀、石器內慢火炒令焦,只留一、二分性,出火毒研細。每服一錢至二錢,熱木瓜酒調下。應是筋病,皆治之。兵部手集療刺入肉疼悶,百理不瘥方:松脂流出如細乳頭香者,敷瘡上以帛裹三、五日,當有根出,不痛不癢,不覺自落。鬼遺方治疥癬。
松膠香研細,約酌入少輕粉袞令勻,凡疥癬上先用油塗了,錯末一日便乾,頑者三、兩度。傷寒類要治天行病。闢溫方:切松葉如米,酒服方寸匕,日三,闢五年瘟,抱朴子趙瞿病癩歷年,醫不瘥,家乃齎糧棄送于山穴中。瞿自怨不幸,悲嘆涕泣經月,有仙人經穴,見之哀之,具問其詳,瞿知其異人也。
叩頭自陳,乞命。於是仙人取囊中藥賜之。教其服百餘日,瘡愈,顏色悅,肌膚潤。仙人再過視之,瞿謝活命之恩,乞遺其方。仙人曰:此是松脂,彼中極多。汝可煉服之,長服身轉輕,力百倍,登危涉險,終日不困。年百歲,齒不墮,發不白。夜臥常見有光。大如鏡。列仙傳偓佺好食松實,能飛行健走及馬,以松子遺堯,堯不能服。
松者,樠松也。野人閒話伏虎尊師篇煉松脂法:十斤松脂,五度以水煮過,令苦味盡,取得後,每一斤煉了松脂,入四兩茯苓末。每晨水下一刀圭,即終年不食,而復延齡,身輕清爽。
衍義曰:松黃一如蒲黃,但其味差淡。治產後壯熱、頭痛頰赤、口乾唇焦、多煩燥渴、昏悶不爽。松花、川芎、當歸、石膏、蒲黃五物等同為末。每服二錢,水二合,紅花二捻,同煎七分,去滓,粥後溫溫細呷。松子,多海東來,今關右亦有,但細小味薄,與柏子仁同治虛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