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類本草》~ 卷第十二 (1)
卷第十二 (1)
1. 卷第十二
(己酉新增衍義)
2. 桂
味甘、辛,大熱,有小毒。主溫中,利肝肺氣,心腹寒熱,冷疾,霍亂轉筋,頭痛腰痛,出汗,止煩止唾,咳嗽鼻齆,能墮胎,堅骨節,通血脈,理疏不足,宣導百藥,無所畏。久服神仙不老。生桂陽。二月、八月、十月採皮,陰乾。(得人參、麥門冬、甘草、大黃、黃芩,調中益氣。得茈胡、紫石英、乾地黃,療吐逆。)
陶隱居云:按《本經》唯有菌、牡二桂,而桂用體,大同小異。今俗用便有三種。以半卷多脂者,單名桂,入藥最多。所用悉與前說相應。《仙經》乃並有三桂。常服食,以蔥涕合和雲母,蒸化為水者,正是此種爾。今出廣州者好,湘州、始興、桂陽縣即是小桂,亦有而不如廣州者。
白話文:
肉桂味道甘甜辛辣,性溫熱,帶有微毒。它能溫暖脾胃,疏通肝肺之氣,治療心腹寒熱、冷疾、霍亂引起的抽筋、頭痛腰痛、出汗、止煩躁、止流口水、咳嗽、鼻塞等症狀。肉桂也能墮胎,堅固骨骼,促進血液循環,調理身體虛弱,增強藥性,無所禁忌。長期服用能延年益壽,使人永葆青春。肉桂生長在桂陽,於二月、八月、十月採收樹皮,陰乾保存。
若與人參、麥門冬、甘草、大黃、黃芩搭配,則能調理脾胃,益氣補虛。若與茈胡、紫石英、乾地黃搭配,則能治療嘔吐反胃。
陶隱居說:根據《本經》記載,只有菌桂和牡桂兩種桂樹,而用於藥用的桂樹,性質基本相同,略有差異。現在民間常用的桂樹有三種。其中半卷多脂的桂樹,單稱為桂,是入藥最多的品種,其藥效與上述描述一致。《仙經》也記載了三種桂樹。常服食肉桂,用蔥汁與雲母混合,蒸煮成水服用,正是這種桂樹。現在廣州產的肉桂最好,湘州、始興、桂陽縣產的肉桂是比較小的品種,也有一些,但不如廣州產的肉桂好。
交州、桂州者,形段小,多脂肉,亦好。《經》云:桂,葉如柏葉澤黑,皮黃心赤。齊武帝時,湘州送樹以植芳林苑中。今東山有桂皮,氣粗相類,而葉乖異,亦能凌冬,恐或是牡桂,詩人多呼丹桂,正謂皮赤爾。北方今重此,每食輒須之。蓋《禮》所云薑桂以為芬芳。唐本注:菌桂,葉似柿葉,中有縱紋三道,表裡無毛而光澤。
牡桂,葉長尺許,陶云小桂,或言其葉小者。陶引《經》云似柏葉,驗之,殊不相類,不知此言從何所出。今按桂有二種,桂皮稍不同,若菌桂,老皮堅板無肉,全不堪用。其小枝薄卷及二、三重者,或名菌桂,或名筒桂。其牡桂,嫩枝皮,名為肉桂,亦名桂枝。其老者,名木桂,亦名大桂。
白話文:
交州、桂州這兩個地方,其形狀狹小,盛產脂肪和肉類,人們也喜愛食用這些東西。古代醫書記載:桂樹的葉子像柏樹葉子,顏色呈黑澤,樹皮為黃色,內心為紅色。齊武帝時期,湘州曾送來桂樹栽種在皇宮的芳林苑中。現在東山也有桂皮,氣味與桂皮相似,但葉子不同。它也能在冬天開花,可能是牡桂,詩人們常稱之為丹桂,正是因為它的樹皮呈紅色。現在北方人很重視桂皮,每餐都喜歡使用它。因為《禮記》中記載「薑桂以為芬芳」,說明桂皮具有芳香氣味。唐朝本草注說:菌桂的葉子像柿葉,葉子中間有三道縱紋,表面和背面都沒有毛,光滑有光澤。
牡桂的葉子長約一尺,陶弘景說小桂,可能是指它的葉子較小。陶弘景引用古代醫書說桂樹葉子像柏樹葉子,實際上並不相似,不知這句話從哪裡來的。現在考證,桂樹有兩種,桂皮略有不同。菌桂的老樹皮堅硬板實,沒有肉,完全不能使用。它的小枝薄而卷,有兩三層的,有時稱為菌桂,有時稱為筒桂。牡桂的嫩枝皮稱為肉桂,也稱為桂枝。老的牡桂,稱為木桂,也稱為大桂。
得人參等良。本是菌桂,剩出單桂條,陶為深誤也。今按陳藏器本草云:菌桂、牡桂、桂心,以上三色並同是一物。按桂林、桂嶺,因桂為名,今之所生,不離此郡。從嶺以南際海盡有桂樹,唯柳、象州最多。味既辛烈,皮又厚堅,土人所採厚者必嫩,薄者必老。以老薄者為一色,以厚嫩者為一色。
嫩既辛香,兼又筒卷。老必味淡,自然板薄。板薄者,即牡桂也,以老大而名焉。筒卷者,即菌桂也,以嫩而易卷。古方有筒桂,字似菌字,後人誤而書之,習而成俗,至於書傳,亦復因循。桂心即是削除皮上甲錯,取其近里辛而有味。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云:按此有三種:菌桂,葉如柿葉;牡桂,葉似枇杷葉;此乃云葉如柏葉。蘇以桂葉無似柏葉者,乃云陶為深誤。
白話文:
人參等藥材都是珍貴的藥材。所謂「菌桂」,其實就是「牡桂」,只是把完整的桂枝去掉,只剩下單獨的桂條,陶弘景的說法是錯誤的。根據陳藏器《本草》記載,「菌桂」、「牡桂」、「桂心」都是同一種植物的不同部位。桂林、桂嶺的地名就是因為產桂而得名,如今桂樹的生長地也仍然集中在這些地方。從嶺南到海邊都有桂樹,以柳州、象州最多。桂樹的味道辛辣,樹皮堅硬厚實,當地人採集時,厚實的樹皮一定是嫩的,薄的樹皮一定是老的。老的樹皮薄,屬於一種;嫩的樹皮厚實,屬於另一種。
嫩的樹皮辛香味濃郁,而且能捲成筒狀;老的樹皮味道淡,自然會變得薄而平。薄而平的樹皮就是「牡桂」,因為它老而平坦;能捲成筒狀的就是「菌桂」,因為它嫩而容易捲起來。古方中寫的「筒桂」,字形和「菌」字相似,後人誤將「筒」字寫成「菌」字,久而久之就成了習慣,傳承下來的書籍也都沿用了這個錯誤。桂心就是把桂皮上的粗糙外皮去除,取其靠近內部的辛辣部位。臣禹錫等根據蜀本的注釋,認為桂樹有三種:「菌桂」,葉子像柿葉;「牡桂」,葉子像枇杷葉;還有一種葉子像柏葉。蘇頌認為桂葉沒有像柏葉的,所以說陶弘景的說法是錯誤的。
剩出此條。今據陶注云:菌桂正圓如竹,三重者良。牡桂皮薄,色黃多脂肉,氣如木蘭,味亦辛,此桂則是半卷多脂者。此云《仙經》有三桂,以蔥涕合和雲母,蒸化為水服之。此則有三種明矣。陶又云:齊武帝時,湘州得樹,以植芳林苑中。陶隱居雖是梁武帝時人,實生自宋孝武建元三年,歷齊為諸王侍讀,故得見此樹而言也。
蘇恭但只知有二種,亦不能細尋事蹟,而云陶為深誤,何臆斷之甚也。抱朴子云:桂可以竹瀝合餌之,亦可以龜腦和服之。藥性論云:桂心,君。亦名紫桂。殺草木毒,忌生蔥。味苦、辛,無毒。主治九種心痛,殺三蟲,主破血,通利月閉,治軟腳,痹不仁,治胞衣不下,除咳逆,結氣壅痹,止腹內冷氣,痛不可忍,主下痢,治鼻息肉。
白話文:
現存這段文字,根據陶弘景的註解,桂樹有圓如竹子、三重者為上品,牡桂則皮薄色黃,富含油脂,氣味像木蘭,味道辛辣。其中提到的「仙經」記載著三種桂樹,需用蔥涕混合雲母,蒸煮成水服下。由此可見,桂樹至少有三種。陶弘景曾親眼見過湘州所產的桂樹,並將其種植於芳林苑中。雖然陶弘景生活在梁武帝時期,但他自宋孝武建元三年起,便擔任諸王侍讀,因此有機會見到這種桂樹。
蘇恭只知道兩種桂樹,沒有深入研究,便妄下結論,說陶弘景錯了,實在是過於武斷。抱朴子記載,桂樹可以用竹瀝混合服用,也可以與龜腦混合服用。藥性論則記載,桂樹的樹心,又稱紫桂,具有解毒、治心痛、驅蟲、破血、通經、治腿軟、麻痺、胎盤不下、止咳、治氣滯、腹痛、腹瀉、鼻息肉等功效,但忌生蔥。
日華子云:桂心,治一切風氣,補五勞七傷,通九竅,利關節,益精明目,暖腰膝,破痃癖癥瘕,消瘀血,治風痹骨節攣縮,續筋骨,生肌肉。
圖經曰:菌桂,生交趾山谷;牡桂,生南海山谷;桂,生桂陽。舊經載此三種之異,性味、功用亦別,而《爾雅》但言,梫,木桂一種。郭璞云:南人呼桂,厚皮者為木桂。蘇恭以謂牡桂即木桂,及單名桂者是也。今嶺表所出,則有筒桂、肉桂、桂心、官桂、板桂之名,而醫家用之罕有分別者。
舊說菌桂正圓如竹,有二、三重者,則今所謂筒桂也。筒、菌字近,或傳寫之誤耳,或云即肉桂也。牡桂,皮薄色黃,少脂肉,氣如木蘭,味亦相類,削去皮,名桂心,今所謂官桂,疑是此也。桂是半卷多脂者,今所謂板桂,疑是此也。今觀賓、宜、韶、欽諸州所圖上者,種類亦各不同,然皆題曰桂,無復別名。
白話文:
日華子說:桂心可以治療各種風寒,補益五勞七傷,暢通九竅,舒筋活絡,增強精力明目,溫暖腰膝,消散痃癖癥瘕,去除瘀血,治療風寒引起的骨節攣縮,接續筋骨,生長肌肉。
圖經記載:菌桂生長在交趾的山谷;牡桂生長在南海的山谷;桂生長在桂陽。古代典籍記載了這三種桂樹的不同之處,性味和功效也有區別,但《爾雅》只說梫是木桂的一種。郭璞說:南方人稱呼桂樹,厚皮的稱為木桂。蘇恭認為牡桂就是木桂,單稱桂的也是指木桂。如今嶺南地區所產的桂樹,有筒桂、肉桂、桂心、官桂、板桂等名稱,而醫家使用時很少區分。
舊說菌桂形狀像竹子,有兩三層的,就是如今所說的筒桂。筒和菌字相近,可能是傳抄錯誤,也有人說就是肉桂。牡桂皮薄呈黃色,脂肉很少,氣味像木蘭,味道也相似,削去皮就是桂心,如今所說的官桂,可能就是牡桂。桂樹是半捲曲的,脂肉較多的,就是如今所說的板桂,可能就是桂樹。如今觀察賓州、宜州、韶州、欽州等州上繳的桂樹,種類也有所不同,但都稱為桂樹,沒有其他名字。
參考舊注,謂菌桂,葉似柿葉,中有三道紋,肌理緊,薄如竹,大枝、小枝皮俱是筒,與今賓州所出者相類。牡桂,葉狹於菌桂而長數倍,其嫩枝皮半卷多紫,與今宜州、韶州者相類。彼土人謂其皮為木蘭皮,肉為桂心。此又有黃、紫兩色,益可驗也。桂,葉如柏葉而澤黑,皮黃心赤,今欽州所出者,葉密而細,亦恐是其類,但不作柏葉形為疑耳。皮厚者名木桂,即板桂是也。
蘇恭以牡桂與單名桂為一物,亦未可據。其木俱高三、四丈,多生深山蠻洞中,人家園圃亦有種者。移植於嶺北,則氣味殊少辛辣,固不堪入藥也。三月、四月生花,全類茱萸。九月結實,今人多以裝綴花果作筵具。其葉甚香,可用作飲香尤佳。二月、八月採皮,九月採花,並陰乾,不可近火。
白話文:
古人認為菌桂的葉子像柿樹葉,葉子上有三條紋路,質地緊密,薄如竹子,枝條的皮都是中空的,跟現在賓州產的桂樹很像。牡桂的葉子比菌桂窄,但長度是菌桂的幾倍,嫩枝的皮半捲且多呈紫色,跟現在宜州、韶州產的桂樹很像。當地人稱桂樹的皮為木蘭皮,桂樹的木材叫做桂心。桂樹的皮有黃色和紫色兩種,可以更進一步驗證。
桂樹的葉子像柏樹葉,但顏色更黑有光澤,樹皮是黃色的,內部是紅色的,現在欽州產的桂樹,葉子密集而細小,可能也是桂樹的一種,只是葉子不像柏樹葉讓人懷疑。樹皮厚的桂樹叫做木桂,也就是板桂。
蘇恭認為牡桂和單名桂是同一種植物,這點不可靠。桂樹的樹木都很高,能長到三、四丈,多生長在深山野林中,人們也會在自家園圃種植。把桂樹移植到嶺北地區,就會失去辛辣的氣味,因此不適合入藥。桂樹在三月、四月開花,花朵跟茱萸很像。九月結果,現代人常把桂樹的果實用來裝飾筵席。桂樹的葉子非常香,可以用來製作飲香,效果非常好。二月和八月採集桂樹的樹皮,九月採集桂樹的花,都要陰乾,不能靠近火。
中品又有天竺桂,云生西胡國,功用似桂,不過烈,今亦稀有,故但附於此。張仲景治傷寒,用桂枝。《甲乙經》治陰受病發痹內熨方:用醇酒二十斗,蜀椒一斗,乾薑一斗,桂一斗,凡四物,㕮咀著清酒中。綿絮一斤,細白布四丈,皆並內酒中,置馬矢熅中,善封塗,勿使泄氣。
五日五夜出布、綿絮,曝乾復漬之,以盡其汁。每漬必其日,乃出布綿干之,並用滓與絮復布為巾,其布長六、七尺,為六、七巾。即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處,令熱入至於病所。寒復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汗出,炙巾以拭身,亦三十遍而止。起步內,無見風。
白話文:
中品裡還有一種叫做天竺桂的藥材,據說產自西胡國,功效跟桂枝類似,但藥性更烈,現在已經很稀有了,所以只簡單介紹一下。張仲景在治療傷寒時,會使用桂枝。甲乙經中記載治療陰寒受病導致的痺症,可以用醇酒二十斗,蜀椒一斗,乾薑一斗,桂枝一斗,這四種藥材一起研磨浸泡在清酒中。再用綿絮一斤,細白布四丈,也一起浸泡在酒中,然後放在馬糞堆中燃燒,密封好,不要讓氣體外洩。
五天五夜後,取出布和綿絮,晒乾後再浸泡,直到酒汁完全浸出。每次浸泡都要晒乾布和綿絮,然後用藥渣和綿絮重新做成布巾,布巾長六七尺,做成六七條。用這些布巾來治療寒痺,用桑炭炙烤布巾,熨熱患處,讓熱力深入病灶。寒氣再次襲來時,就用熱布巾反覆熨燙,共熨燙三十遍即可。出汗後,用熱布巾擦拭身體,也擦三十遍即可。起身走動時,要注意避免風寒。
每刺必熨,如此病已矣。此所謂內熨也。又治躄筋急,亦以白酒和桂塗之。《續傳信方》造桂漿法,夏月飲之,解煩渴,益氣消痰。桂末二大兩,白蜜一升,以水二斗,先煎取一斗。待冷,入新瓷瓶中,後下二物,攪二、三百轉令勻。先以油單一重覆上,加紙七重,以繩封之。
每日去紙一重,七日開之,藥成,氣香味美,格韻絕高。今人亦多作,故並著其法。
雷公云:凡使,勿薄者,要紫色厚者,去上粗皮,取心中味辛者使。每斤大厚紫桂,只取得五兩,取有味厚處,生用。如末用,即用重密熟絹並紙裹,勿令犯風。其州土只有桂草,元無桂心。用桂草煮丹陽木皮,遂成桂心。凡使,即單搗用之。聖惠方治風頭痛,每欲天陰雨風先發者。
白話文:
每次針灸後都要用熱敷,這樣病就好了。這就是所謂的內熨。治療腿腳麻痺、筋絡緊縮,也可以用白酒和桂皮混合塗抹。 《續傳信方》記載了製作桂漿的方法,夏天飲用可以解暑止渴、益氣消痰。取桂皮末兩大兩,白蜜一升,水兩斗,先煎取一斗。待冷卻後,倒入新的瓷瓶中,加入桂皮末和蜂蜜,攪拌兩三百次使其均勻。先用油布包裹一层,再用紙包裹七层,用繩子封好。
每天減少一層紙,七天后打开,藥就制成了,香氣濃郁,味道美妙,品質極高。現在很多人也製作這種桂漿,所以就一起把製作方法記錄下來。
雷公說:使用桂皮的時候,不要用薄的,要選用紫色的、厚的,去掉表面的粗皮,取中間辛辣的部分使用。每斤厚實的紫色桂皮,只能取得五兩,選用有香味的厚實部分,生用。如果要研磨成粉末,就用厚實的熟絲綢和紙包裹起来,不要接觸風。有些地方只有桂樹的枝葉,沒有桂皮。他們就用桂樹枝葉煮丹陽木皮,做成桂皮。使用時,直接搗碎使用。 《聖惠方》治疗風頭痛,特別是那些在阴雨天、颳風前就先發作的風頭痛。
用桂心一兩為末,以酒調如膏,用敷頂上並額角。又方治九種心痛妨悶。用桂心一分為末,以酒一大盞,煎至半盞,去滓,稍熱服,立效。又方治寒疝,心痛,四肢逆冷,全不欲食。用桂心二兩去皮,搗羅為散。不計時候,熱酒調下一錢匕。又方治產後惡血衝心痛,氣悶欲絕。
用桂心三兩,搗羅為散,狗膽汁和丸如櫻桃大。不計時候,用熱滴磨,下二丸。外臺秘要療小兒睡中遺尿不自覺。桂末、雄雞肝等分,搗丸服如小豆大。溫水下,日三。千金方治中風,面目相引偏僻,牙車急,舌不可轉。桂心以酒煮取汁,故布蘸㩉病上,正即止,左喎㩉右,右喎㩉左,常用大效。
白話文:
將桂心研磨成粉末,用酒調成膏狀,敷在頭頂和額角。另外,治療九種心痛、胸悶的方法是用桂心研磨成粉末,以酒煎煮至半盞,去渣,溫熱服下,效果顯著。再者,治療寒疝、心痛、四肢冰冷、食慾不振的方法是用桂心去除外皮,研磨成粉末,不分時間,用熱酒調和服下一錢匕。另外,治療產後惡血衝心痛、氣悶欲絕的方法是用桂心搗碎成粉末,以狗膽汁混合製成櫻桃大小的丸藥,不分時間,用熱酒磨碎服下兩丸。外台秘要記載治療小兒睡中遺尿的方法是用桂心粉末和雄雞肝等量混合,製成小豆大小的丸藥,溫水服用,每日三次。千金方記載治療中風、面部歪斜、牙關緊閉、舌頭無法轉動的方法是用桂心以酒煮取汁液,用布沾濕敷在患處,如果歪向右側就敷左側,歪向左側就敷右側,長期使用效果顯著。
又方大治失音。末桂著舌下,漸咽汁。又方治卒中惡心痛。桂心八分,㕮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分二服。肘後方治卒心痛。桂心八兩,㕮咀,水四升,煮取一升,分三服。又方治心腹俱脹痛,短氣欲死,或已絕。桂二兩,切,以水一升二合,煮取八合,去滓,頓服。無桂,用乾薑亦得。
又方治中風,四肢逆冷,吐清水,宛轉啼呼者。取二兩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去滓適寒溫盡服。又方治反腰有血痛。搗桂篩三升許,以苦酒和塗痛上,干復塗。葛氏方治卒吐血。桂屑方寸匕,晝夜含二十許服。亦療下血,大神驗。《千金方》同。又方治產後腹中瘕痛。
白話文:
除了上面提到的用法,還有其他方法可以治療失音:將桂皮研成細末,放在舌下慢慢含服,讓藥汁逐漸吞下。
另外,針對突然發作的胸悶、噁心、疼痛,可以用桂心八分,研磨成細粉,加入四升水煮成一升,分兩次服用。
《肘後方》中也記載了治療突然心痛的方法:將桂心八兩研磨成細粉,加入四升水煮成一升,分三次服用。
此外,治療心腹脹痛、呼吸困難、瀕臨死亡或已經昏迷的患者,可以用桂皮兩兩切片,加入一升二合水煮成八合,去渣後一次服用。如果沒有桂皮,可以用乾薑代替。
針對中風導致四肢冰冷、吐清水、翻滾哭喊的患者,可以用桂皮兩兩研磨成細粉,加入三升水煮成二升,去渣後趁熱服用。
治療腰部疼痛伴有出血的患者,可以將桂皮搗碎,過篩取三升左右,用苦酒調和後塗抹在疼痛處,等乾了再重新塗抹。
葛洪的《肘後方》記載治療突然吐血的方法:用桂皮屑一小匙,晝夜含服二十次左右。同樣也能治療下血,效果顯著。這與《千金方》的記載一致。
還有治療產後腹部腫塊疼痛的方法:使用桂皮。
末桂,溫酒服方寸匕,日三。《子母秘錄:》同。孫真人食忌治中風失音方:桂一尺,以水三升,煎取一升服,取汗。又方治唾血。取桂心搗作末,以水下方寸匕。梅師方蜀椒閉口者有毒,誤食之,便氣欲絕,或下白沫,身體冷急。煎桂汁服之,多飲冷水一、二升,忽食飲吐漿,煎濃豉汁服之。
又方治卒外腎偏腫疼痛方:桂心末和水調方寸匕,塗之。又方治產後血泄不禁止,余血彌痛兼塊。桂心、乾薑等分,為末,空心酒調服方寸匕。斗門方治中風失音。用桂心一兩,去其粗皮,近人身體懷之,至兩時辰許,為末,分為三服,每服用水二盞,煎取一盞,服之瘥。大妙。
白話文:
末桂溫酒服用一小匙,每天三次。《子母秘錄》記載相同方法。孫真人食忌治中風失音方:桂枝一尺,用三升水煎煮至一升服用,引發汗水。另一個方子用來治療吐血:取桂心搗碎成末,用水調和服用一小匙。梅師方指出蜀椒閉口有毒,誤食會導致氣息欲絕,或吐白沫,身體冰冷發寒。應煎桂汁服用,並多喝一到兩升冷水,若食飲後吐出泡沫,則應煎濃豉汁服用。
另一個方子用來治療突然出現的腎臟偏腫疼痛:將桂心末與水調和成一小匙,塗抹患處。還有個方子用來治療產後血崩不止,餘血疼痛並伴有血塊:將桂心和乾薑等量研磨成末,空腹用酒調和服用一小匙。斗門方用來治療中風失音:用桂心一兩,去除粗皮,靠近身體佩戴,持續兩個時辰後,研磨成末,分三次服用,每次用兩盞水煎煮至一盞,服用至痊癒。效果極佳。
《聖惠方》同。姚和眾方治小兒臍腫。取桂心炙令熱,熨之,日可四、五度。抱朴子云桂可以合蔥涕蒸作水,亦可以竹瀝合餌之,亦可以龜腦和而服之,七年,能步行水上,長生不死。又云:趙他子服桂二十年,足下毛生,日行五百里,力舉千斤。
衍義曰:桂,大熱。《素問》云:辛、甘發散為陽。故漢·張仲景桂枝湯,治傷寒表虛,皆須此藥,是專用辛、甘之意也。本草第一又云:療寒以熱藥。故知三種之桂,不取菌桂、牡桂者,蓋此二種,性止溫而已,不可以治風寒之病。獨有一字桂,《本經》言甘、辛,大熱,此正合《素問》辛、甘發散為陽之說,尤知菌、牡二桂不及也。然《本經》只言桂,仲景又言桂枝者,蓋亦取其枝上皮,其木身粗厚處,亦不中用。
白話文:
《聖惠方》裡也記載了姚和等人治療小兒臍腫的方法,就是用桂心炙熱後熨敷,每天可以熨敷四到五次。道教典籍《抱朴子》中提到,桂可以和蔥涕蒸煮成水喝,也可以與竹瀝混合成粥食用,還能與龜腦混合服用,據說可以活到七歲,能行走於水上,永生不死。書中還記載,趙他子服用桂二十年,腳下長出毛髮,每天能行走五百里,能舉起千斤重物。
這裡解釋一下,桂性大熱,根據《素問》記載,辛甘性味可以發散,屬於陽性藥物。所以漢代醫聖張仲景的桂枝湯用於治療傷寒表虛,就是利用桂枝的辛甘發散功效。本草綱目中也記載,治療寒症要用熱藥。所以這三種桂藥,不使用菌桂、牡桂,是因為這兩種桂藥性溫和,不能治療風寒病症。只有單字的桂,根據《本經》記載,性甘辛大熱,符合《素問》中辛甘發散為陽的描述,因此更勝於菌桂、牡桂。不過,雖然《本經》只記載桂,而仲景則記載桂枝,是因為他們取用的是桂樹的枝皮,樹木的粗厚部分則沒有藥效。
諸家之說,但各執己見,終無證據。今又之官桂,不知緣何而立名?慮後世為別物,故書之。又有桂心,此則諸桂之心,不若一字桂也。
白話文:
各家對於藥材的論述,雖然各有主張,但最終缺乏實證佐證。現在關於官桂的命名,我不清楚其依據是什麼?擔心後世會誤認為其他物種,因此特地記載下來。此外,還有桂心的存在,這指的是各種桂樹的心部,與單純稱為「桂」的字義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