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類本草》~ 卷第六 (15)
卷第六 (15)
1. 乾地黃
味甘、苦,寒,無毒。主折跌絕筋,傷中,逐血痹,填骨髓,長肌肉。作湯除寒熱,積聚,除痹。主男子五勞七傷,女子傷中,胞漏,下血,破惡血,溺血,利大小腸,去胃中宿食,飽力斷絕,補五臟內傷不足,通血脈,益氣力,利耳目。生者尤良。
生地黃,大寒。主婦人崩中血不止及產後血上薄心悶絕,傷身胎動下血,胎不落,墮墜踠折,瘀血,留血,衄鼻,吐血,皆搗飲之。久服輕身不老。一名地髓,一名芐,一名芑。生咸陽川澤黃土地者佳。二月、八月採根,陰乾。(得麥門冬、清酒良,惡貝母,畏蕪荑。)
陶隱居云:咸陽,即長安也。生渭城者乃有子實,實如小麥,淮南七精散用之。中間以彭城乾地黃最好,次歷陽,今用江寧板橋者為勝。作乾者有法,搗汁和蒸,殊用工意。而此直云陰乾,色味乃不相似,更恐以蒸為失乎?大貴時乃取牛膝、萎蕤作之,人不能別。《仙經》亦服食,要用其華;又善生根,亦主耳暴聾、重聽。
乾者黏濕,作丸散用,須烈日曝之,既燥則斤兩大減,一斤才得十兩散爾,用之宜加量也。今按陳藏器本草云:乾地黃,《本經》不言生干及蒸乾。方家所用二物別,蒸乾即溫補,生干則平宣,當依此以用之。臣禹錫等謹按爾雅云:芐,地黃。注云:一名地髓,江東呼芐(音怙)。
藥性論云:乾地黃,君。能補虛損,溫中下氣,通血脈。久服變白延年。治產後腹痛,主吐血不止。又云:生地黃,忌三白,味甘,平,無毒。解諸熱,破血,通利月水閉絕。不利水道,搗敷心腹,能消瘀血。病人虛而多熱,加而用之。蕭炳云:干、生二種,皆黑鬚發良藥。
日華子云:乾地黃,助心膽氣,安魂定魄,治驚悸勞劣,心肺損,吐血鼻衄,婦人崩中血暈,肋筋骨,長志。日乾者平,火乾者溫,功用同前。又云:生者水浸驗,浮者名天黃,半浮半沉者名人黃,沉者名地黃,沉有力佳,半沉者次,浮者劣。煎忌鐵器。
圖經曰:地黃,生咸陽川澤黃土地者佳,今處處有之,以同州為上,二月生葉,布地便出似車前,藥上有皺紋而不光。高者及尺余,低者三、四寸。其花似油麻花而紅紫色,亦有黃花者。其實作房如連翹,子甚細而沙褐色。根如人手指,通黃色,粗細長短不常。二月、八月採根,蒸三、二日,令爛,曝乾,謂之熟地黃。
陰乾者是生地黃。種之甚易,根入土即生。一說:古稱種地黃宜黃土,今不然,大宜肥壤虛地,則根大而多汁。其法:以葦蓆圓編如車輪,徑丈餘,以壤土實葦蓆中為壇。壇上又以葦蓆實土為一級,比下壇徑減一尺。如此數級如浮屠也。乃以地黃根節多者寸斷之,蒔壇上,層層令滿,逐日以水灌之,令茂盛。
白話文:
乾地黃
味道甘甜、帶苦,屬性寒涼,沒有毒性。主要治療跌打損傷導致的筋骨斷裂、內傷、經絡血脈不通、填補骨髓、生長肌肉。煎煮成湯藥可以去除寒熱病症、腫塊積聚、風濕痺痛。可以治療男子因過度勞累或情志失調引起的身體虛損,以及女子因受傷導致的內傷、子宮出血、下血、破除惡血、血尿,並能疏通大小腸、去除胃中積食。能夠增強飽足感,停止食慾,補養五臟內傷虧損、疏通血脈、增強體力、使耳聰目明。新鮮的藥材效果更好。
生地黃
藥性大寒。主要治療婦女崩漏不止、產後血湧上心導致的昏厥,以及因受傷導致的胎動不安、下血、胎兒不下、跌撲損傷、瘀血滯留、鼻出血、吐血等症狀,都可以搗爛取汁服用。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不衰老。它還有別名叫做地髓、芐、芑。生長在咸陽地區河流旁的黃土地上的品質最佳。在二月和八月採挖根部,陰乾。(與麥門冬、清酒同用效果好,忌與貝母同用,畏懼蕪荑。)
陶隱居說:「咸陽,就是長安。生長在渭城的地黃會結籽,籽像小麥一樣,淮南七精散會用到它。其中以彭城生產的乾地黃最好,其次是歷陽,現在則以江寧板橋產的為佳。製作乾地黃有特定方法,需要搗爛取汁並蒸熟,非常費工。但這裡直接說陰乾,顏色和味道都不一樣,或許是因為蒸的關係導致效果不佳?在價格昂貴的時候,會有人用牛膝、萎蕤來冒充,一般人難以分辨。《仙經》裡也有提到服用它,要用它的花;它也容易生根,也可以治療突發性耳聾和聽力障礙。」
乾燥的乾地黃黏濕,製成丸散劑服用時,必須在烈日下曝曬,曬乾後重量會大幅減少,一斤只能得到十兩左右的藥材,使用時要適當加量。現在根據陳藏器本草的記載,乾地黃,《本經》沒有提及生曬和蒸曬的區別。醫家所使用的這兩種藥材性質不同,蒸乾的性質偏溫補,生曬的則性平偏宣泄,應根據情況來選用。禹錫等學者考證《爾雅》的記載,「芐」就是地黃,註解說別名是地髓,江東地區稱它為芐(音為護)。
《藥性論》中說:乾地黃,屬君藥,能夠補虛損、調和中焦之氣、使氣下行、疏通血脈。長期服用可以使頭髮變白,延年益壽。治療產後腹痛,以及吐血不止。又說:生地黃,忌與三白(蔥白、蒜白、鹽)同用,味道甘甜,性平,沒有毒性。可以解除各種熱證、破除瘀血、疏通月經閉塞。不利於水液代謝,搗爛敷在心腹部位,能夠消除瘀血。病人虛弱但又多熱證時,可以加量使用。蕭炳認為:乾地黃和生地黃這兩種都有使鬚髮變黑的功效。
日華子說:乾地黃,可以幫助心膽之氣,安定魂魄,治療驚悸、過度勞累導致的虛弱、心肺損傷、吐血、鼻出血、婦女崩漏、頭暈、肋骨疼痛,增強意志。日曬乾燥的性平,火烘乾燥的則性溫,功效相同。又說:將生的地黃浸泡在水中觀察,漂浮在水面的稱為「天黃」,半浮半沉的稱為「人黃」,沉在水底的稱為「地黃」,沉在水底且有力的品質最佳,半沉的次之,漂浮的品質最差。煎藥時忌用鐵器。
《圖經》中說:地黃,生長在咸陽地區河流旁的黃土地上的品質最佳,現在各地都有,以同州產的為上等。二月生葉,鋪散在地面上像車前草,藥材表面有皺紋而不光滑。高的大約有一尺多,矮的則有三四寸。它的花像油麻花,呈紅紫色,也有黃色的。果實像連翹一樣,呈房狀,種子很細,呈沙褐色。根部像人的手指,通體黃色,粗細長短不一。在二月和八月採挖根部,蒸製兩三天,讓其軟爛,然後曬乾,叫做熟地黃。
陰乾的是生地黃。種植地黃很容易,根部入土就能生長。有一種說法是:古人說種地黃要用黃土,但現在不是這樣,肥沃鬆軟的土壤反而更適合,根部會長得更大且多汁。種植方法:用蘆葦席子編成圓形的像車輪一樣的形狀,直徑一丈多,將土壤填入蘆葦席中做成土台。土台上再用蘆葦席填土做成一層,比下層土台的直徑小一尺。像這樣疊數層,像佛塔一樣。然後把地黃根節多的地方切成一寸長,種植在土台上,一層層種滿,每天澆水,讓其茂盛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