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慎微

《證類本草》~ 卷第六 (12)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六 (12)

1. 甘草(國老)

味甘,平,無毒。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力,金瘡尰(時勇切)解毒,溫中下氣,煩悶短氣,傷臟咳嗽,止渴,通經脈,利血氣,解百藥毒。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種石,一千二百種草。久服輕身延年。一名蜜甘,一名美草,一名蜜草,一名蕗草。生河西川穀積沙山及上郡。

二月、八月除日採根,曝乾十日成。(朮、乾漆、苦參為之使,惡遠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四物。)

陶隱居云:河西、上郡不復通市,今出蜀漢中,悉從汶山諸夷中來。赤皮斷理,看之堅實者,是抱罕草,最佳。抱罕,羌地名。亦有火炙乾者,理多虛疏。又有如鯉魚腸者,被刀破,不復好。青州間亦有,不如。又有紫甘草,細而實,乏時可用。此草最為眾藥之主,經方少不用者,猶如香中有沉香也。

國老,即帝師之稱,雖非君,為君所宗,是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諸毒也。臣禹錫等謹按爾雅云:蘦,大苦。注:今甘草也,蔓延生。葉似荷,青黃,莖赤有節,節有枝相當。疏引《詩·唐風》云:采苓采苓,首陽之巔是也。藥性論云:甘草,君,忌豬肉,諸藥眾中為君。治七十二種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調和使諸藥有功,故號國老之名矣。

主腹中冷痛,治驚癇,除腹脹滿,補益五臟,制諸藥毒,養腎氣內傷,令人陰痿。主婦人血瀝,腰痛,虛而多熱,加而用之。日華子云:安魂定魄,補五勞七傷,一切虛損,驚悸,煩悶,健忘,通九竅,利百脈,益精養氣,壯筋骨,解冷熱,入藥炙用。

圖經曰:甘草,生河西川穀積沙山及上郡,今陝西河東州郡皆有之。春生青苗,高一、二尺,葉如槐葉,七月開紫花似柰,冬結實作角子如畢豆。根長者三、四尺,粗細不定,皮赤,上有橫梁,梁下皆細根也。二月、八月除日採根,曝乾十日成,去蘆頭及赤皮,今云陰乾用。

今甘草有數種,以堅實斷理者為佳,其輕虛縱理及細韌者不堪,唯貨湯家用之。謹按《爾雅》云:蘦,大苦。釋曰:蘦,一名大苦。郭璞云:甘草也,蔓延生,葉似荷,青黃,莖赤有節,節有枝相當。或云:蘦似地黃。《詩·唐風》云:采苓采苓,首陽之巔是也。蘦與苓通用。

首陽之山,在河東蒲阪縣,乃今甘草所生處相近,而先儒所說苗、葉與今全別,豈種類有不同者乎?張仲景《傷寒論》有一物甘草湯、甘草附子、甘草乾薑、甘草瀉心等湯,諸方用之最多,又能解百毒,為眾藥之要。孫思邈論云:有人中烏頭、巴豆毒,甘草入腹即定。方稱大豆解百藥毒,嘗試之不效,乃加甘草為甘豆湯,其驗更速。

又《備急方》云:席辯刺史嘗言:嶺南俚人解毒藥,並是嘗用物,畏人得其法,乃言三百頭牛藥,或言三百兩銀藥。辯久住彼,與之親狎,乃得其實。凡欲食,先取甘草一寸炙熟,嚼咽汁,若中毒,隨即吐出。乃用都惏藤、黃藤二物,酒煎令溫常服,毒隨大小溲出。都惏藤者,出嶺南,高三尺余,甚細長。

白話文:

甘草,味道甘甜,性平和,沒有毒性。主要能治療五臟六腑的寒熱病邪,使筋骨強健,增長肌肉,增強體力,對於外傷造成的腫脹(金瘡腫)有解毒作用,能溫和中焦、降氣,緩解胸悶氣短,治療損傷內臟引起的咳嗽,止渴,疏通經脈,促進血液循環,解除各種藥物的毒性。甘草被認為是土地的精華,能調和七十二種礦物,以及一千二百種草藥。長期服用能使身體輕盈,延年益壽。甘草又名蜜甘、美草、蜜草、蕗草。主要生長在河西、四川山谷的沙地和上郡。

在二月和八月的除日採挖甘草的根部,曬乾十天即可使用。(朮、乾漆、苦參能增強甘草的藥效,但甘草與遠志、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四種藥物相剋。)

陶弘景說:河西、上郡現在已經不通商市,現在的甘草都從四川漢中地區,經由汶山各地的少數民族地區運來。紅色表皮,斷面紋理堅實的,是產於抱罕的甘草,品質最好。抱罕是羌族地區的地名。也有一種用火烘乾的,紋理比較虛疏。還有一種像鯉魚腸子的,被刀切開後就不好了。青州也有產甘草,但品質不如上述地區。還有一種紫甘草,比較細而堅實,在缺少其他甘草時可以替代使用。甘草是各種藥材中最重要的一味,許多藥方都少不了它,就像香料中的沉香一樣。

人們稱甘草為「國老」,就像帝王的老師一樣,雖然不是君主,卻受到君主的尊重,因此能調和各種草藥和礦物,並能解各種毒性。臣禹錫等人根據《爾雅》記載:「蘦,味道大苦。」註解說:現在的甘草也叫蘦,蔓延生長。葉子像荷葉,青黃色,莖是紅色的,有節,節上長枝。註解引用《詩經·唐風》說:「採苓採苓,首陽之巔是也。」《藥性論》說:甘草,為君藥,忌與豬肉同食,在各種藥物中屬於君藥。能解七十二種乳石毒,解一千二百種草木毒,調和各種藥物使其發揮藥效,所以被稱為「國老」。

甘草能治療腹部冷痛,驚厥癲癇,消除腹脹,補益五臟,克制各種藥物的毒性,滋養腎氣,治療內傷引起的陽痿。也能治療婦女血崩、腰痛、虛弱而發熱等症狀,可加用甘草來治療。日華子說:甘草能安定魂魄,補養五勞七傷,治療一切虛損、驚悸、煩悶、健忘,疏通九竅,促進百脈運行,益精養氣,強壯筋骨,解除寒熱症狀,入藥時需炙烤後使用。

《圖經》記載:甘草,生長在河西、四川山谷的沙地和上郡地區,現在陝西、河東各州郡都有。春天長出青苗,高一、二尺,葉子像槐樹葉,七月開紫色的花,像柰花,冬天結出果實,像豆莢一樣。根部長的有三、四尺,粗細不一,表皮是紅色的,上面有橫紋,橫紋下方都是細根。二月和八月的除日採挖根部,曬乾十天即可使用,去掉蘆頭和紅色的表皮,現在說陰乾後使用。

現在甘草有許多種類,以堅實斷面紋理清晰的為佳,那些輕虛紋理縱向排列和細韌的則不適用,只能用於熬湯。根據《爾雅》記載:「蘦,味道大苦。」解釋說:「蘦,又名大苦。」郭璞說:「就是甘草,蔓延生長,葉子像荷葉,青黃色,莖是紅色的,有節,節上長枝。」還有人說:「蘦像地黃。」《詩經·唐風》說:「採苓採苓,首陽之巔是也。」蘦和苓是通用的。

首陽山在河東蒲阪縣,是現在甘草生長的地方附近,但古代文獻所說的甘草的苗和葉子與現在的完全不同,難道是種類有區別嗎?張仲景《傷寒論》中有炙甘草湯、甘草附子湯、甘草乾薑湯、甘草瀉心湯等,許多藥方都用到甘草,它能解百毒,是各種藥物中很重要的藥材。孫思邈認為:有人中了烏頭、巴豆毒,服用甘草後就會穩定。藥方說大豆能解百藥毒,但試驗後發現效果不佳,加入甘草後做成甘豆湯,效果就更快了。

《備急方》記載:席辯刺史曾說:嶺南當地人解毒的藥物,都是平時常用的東西,他們害怕別人知道方法,就說是什麼三百頭牛的藥,或者三百兩銀子的藥。席辯在那裡住了很久,與他們親近,才得知實情。凡是想要吃東西,先取一寸長的甘草炙烤熟,嚼碎咽下汁液,如果中毒,會立即吐出來。然後用都惏藤、黃藤兩種藥物,用酒煎煮溫服,毒素會隨著大小便排出。都惏藤,產於嶺南,高三尺多,很細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