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慎微

《證類本草》~ 卷第十一 (18)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一 (18)

1. 牛扁(音褊)

味苦,微寒,無毒。主身皮瘡熱氣,可作浴湯,殺牛蝨小蟲,又療牛病。生桂陽川穀。

陶隱居云:今人不復識此,牛疫代代不無用之。既要牛醫家應用,而亦無知者。唐本注云:此藥似三堇、石龍芮等。根如秦艽而細。生平澤下濕地,田野人名為牛扁。療牛蝨甚效。太常貯名扁特,或名扁毒。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葉似石龍芮、附子等。今出寧州。二月、八月採根,曬乾。

圖經曰:牛扁,出桂陽川穀,今潞州、寧州亦有之。葉似三堇、石龍芮等。根如秦艽而細。多生平澤下濕地。二月、八月採以曬乾。今亦稀用。按《本經》云:殺牛蝨小蟲。蘇恭注云:太常貯名扁特。今潞州只一種,名便特。六月有花,八月結實,採其根,搗末,油調,殺蟣蝨。根苗主療大都相似,疑此即是牛扁,但扁、便不同,豈聲近而字訛乎?今以附之。

白話文:

苦味,性微寒,無毒。可治皮膚瘡熱,可用於沐浴,殺牛蝨和其它小蟲,也能治療牛病。產於桂陽川穀。

古人陶隱居說,現在的人已經不認識這種草藥了,導致牛疫年年不斷。明明需要牛醫使用,卻沒人認識它。唐代本草注釋說,這種藥草類似三堇和石龍芮,根像秦艽但較細。生長在平澤濕地,田野人稱之為牛扁。治療牛蝨效果顯著。太常寺把它叫做扁特,或稱扁毒。禹錫等人根據蜀本圖經記載,這種藥草的葉子像石龍芮和附子,現在產於寧州。二月和八月採收根部,曬乾。

圖經記載,牛扁產於桂陽川穀,現在潞州和寧州也有。葉子像三堇和石龍芮,根像秦艽但較細。多生長在平澤濕地。二月和八月採收曬乾。現在也很少人使用。根據《本經》記載,它可以殺牛蝨和小蟲。蘇恭注釋說,太常寺把它叫做扁特。現在潞州只有一個品種,叫做便特。六月開花,八月結果,採收根部,搗碎成末,用油調和,可以殺蟣蝨。根和葉的功效都很相似,推測它就是牛扁,只是扁和便不同,可能是音近而字誤。現在把它附在這裡。

2. 苦芺(音襖)

微寒。主面目、通身漆瘡。

陶隱居云:處處有之。傖(士莖切)人取莖生食之。五月五日採,曝乾。燒作灰以療金瘡,甚驗。唐本注今人以為漏蘆,非也。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有云:子若貓薊。莖圓無刺。五月採苗,堪生啖,所在下濕地有之。藥性論云:苦芺草亦可單用,味苦,無毒。日華子云:冷,治丹毒。

食療云苦芺,微寒。生食治漆瘡。五月五日採,曝乾。作灰敷面目、通身漆瘡,不堪多食爾。

白話文:

苦芺性微寒,可以治療臉部和全身的漆瘡。古人記載苦芺隨處可見,農民會採摘新鮮的苦芺生吃。在五月五日採摘後曬乾,燒成灰可以治療金瘡,效果很好。現代人將苦芺誤認為漏蘆,其實不然。苦芺的莖圓潤無刺,五月採摘嫩苗可以生吃,常見於潮濕的低洼地。苦芺的味道苦,無毒,可以單獨使用。它性寒,可以治療丹毒。苦芺生吃可以治療漆瘡,在五月五日採摘後曬乾,研磨成灰塗抹在臉部和全身的漆瘡處,但不可過量食用。

3. 酢漿草

味酸,寒,無毒。主惡瘡瘑瘻。搗敷之,殺諸小蟲。生道旁。

唐本注云:葉如細萍,叢生,莖頭有三葉。一名醋母草,一名鳩酸草。今按別本注云:生陰濕處,俗為小酸茅。食之解熱渴。四月、五月採,陰乾。(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葉似水萍,兩葉並大葉同枝端,黃色實黑。生下濕地,夏採葉用之。

圖經云:酢漿草,俗呼為酸漿,舊不載所出州土,云生道旁,今南中下濕地及人家園圃中多有之,北地亦或有生者。葉如水萍,叢生,莖端有三葉,葉間生細黃花,實黑。夏月採葉用。初生嫩時,小兒多食之。南人用揩鍮石器,令白如銀。

白話文:

酢漿草的味道酸,性寒,無毒。主要用於治療惡瘡、瘑瘻。將它搗碎敷在患處,可以殺死各種小蟲。酢漿草生長在路邊。

古代文獻記載,酢漿草的葉子像細小的浮萍,叢生在一起,莖頂有三個葉子。它又名醋母草、鳩酸草。

另外一些文獻記載,酢漿草生長在陰濕的地方,俗稱小酸茅。食用酢漿草可以解熱解渴。在四、五月採摘葉子,陰乾保存。

古代文獻還記載,酢漿草的葉子像水萍,叢生,莖端有三個葉子,葉子之間長出細小的黃色花朵,果實呈黑色。酢漿草生長在潮濕的土地和人家園圃中,夏天採摘葉子使用。酢漿草的嫩葉是孩童們喜歡吃的食物。南方人用酢漿草擦拭黃銅器,可以使黃銅器變得像銀子一樣潔白。

4. 昨葉何草

味酸,平,無毒。主口中乾痛,水穀血痢,止血。生上黨屋上,如蓬初生,一名瓦松。夏採曬乾。

唐本注云:葉似蓬,高尺余。遠望如松栽,生年久瓦屋上。今按別本注云:今處處有,皆入藥用。生眉發膏為要爾。(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六月、七月採苗,曬乾之。

聖惠方治頭風白屑。用瓦松曝乾,燒灰淋汁熱洗頭,不過六、七度。

白話文:

瓦松味酸性平,無毒。主要用於治療口乾疼痛、水谷痢疾、止血。它生長在房屋屋頂上,外形像剛發芽的蓬草,又名瓦松。夏季採集曬乾即可。

據唐本注釋記載,瓦松的葉子像蓬草,高度約一尺多。遠看像松樹一樣,生長在瓦屋頂上多年。其他版本注釋則說明,現在各地都有瓦松,都可以入藥使用。用於治療頭屑的膏藥最為有效。

《聖惠方》記載,用瓦松曬乾,燒成灰燼,用熱水沖泡洗頭,可治療頭風白屑,一般洗六到七次即可。

5. 蒻(音弱)頭

味辛,寒,有毒。主癰腫風毒,摩敷腫上。搗碎,以灰汁煮成餅,五味調和為茹食,性冷,主消渴。生戟人喉出血。生吳、蜀。葉似由跋、半夏,根大如碗,生陰地,雨滴葉下生子。一名蒟蒻。又有斑杖,苗相似,至秋有花直出,生赤子。其根敷癰腫毒,甚好。根如蒻頭,毒猛,不堪食。(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斑杖者虎杖之別名。即前條虎杖是也。

圖經文具天南星條下。

白話文:

【性味】辛,寒,有毒。主要功效是治療腫塊、風毒,可以直接敷在腫塊上。將其搗碎後,用灰汁煮成餅狀,再加入五種調味料調和後食用,具有清熱的功效,能幫助治療口渴。它會導致人喉部出血。它在吳、蜀地區生長。它的葉子類似於由跋、半夏,根部大約像碗一樣,生長在陰暗的地點,雨水滴落在葉子下方會生出子孫。又名蒟蒻。還有一種稱為斑杖的植物,它的幼苗與上述植物相似,到了秋天會開出直立的花,生長在紅色的子孫中。它的根可以治療腫塊、風毒,效果很好。但根部類似蒟蒻頭,毒性強烈,不適合食用。現在附錄在此。

【參考日華子所述】斑杖就是虎杖的另一個名字。就是前面提到的虎杖。

【詳情見圖經文在天南星條目下。】

6. 夏枯草

味苦、辛,寒、無毒。主寒熱,瘰癧,鼠瘻,頭瘡,破症,散癭結氣,腳腫濕痹,輕身。一名夕句,一名乃東。一名燕面。生蜀郡川穀。四月採。(土瓜為之使。)

唐本注云:此草生平澤。葉似旋覆,首春即生,四月穗出,其花紫白似丹參花,五月便枯。處處有之。

圖經曰:夏枯草,生蜀郡川穀,今河東、淮、浙州郡亦有之。冬至後生,葉似旋覆。三月、四月開花,作穗紫白色,似丹參花,結子亦作穗。至五月枯,四月採。

簡要濟眾治肝虛目睛疼,冷淚不止,筋脈痛及眼羞明怕日。補肝散:夏枯草半兩,香附子一兩,共為末。每服一錢,臘茶調下。無時候服。

白話文:

夏枯草味苦辛,性寒,無毒。主治寒熱、瘰癧、鼠瘻、頭瘡、破症,可以散癭結氣、治療腳腫濕痹,並有輕身作用。又名夕句、乃東、燕面,生長於蜀郡川穀,四月採收。土瓜是它的使藥。

夏枯草生長在平澤地帶,葉子像旋覆花,早春時節就生長出來,四月開花,花穗呈紫白色,類似丹參花,五月便枯萎。各地都有生長。

夏枯草生長於蜀郡川穀,現在河東、淮、浙等州郡也有。冬至後生長,葉子像旋覆花。三月、四月開花,花穗呈紫白色,類似丹參花,結子也像穗狀。到了五月枯萎,四月採收。

夏枯草可以治療肝虛目睛疼痛、冷淚不止、筋脈疼痛以及眼羞明怕日等症狀。補肝散方劑由夏枯草半兩,香附子一兩組成,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臘茶調服,不限時間服用。

衍義曰:夏枯草,今又謂之郁臭。自秋便生,經冬不瘁。春開白花,中夏結子,遂枯。古方九燒灰,合緊面藥。初生嫩時,作菜食之,須浸洗,淘去苦水,治瘰癧鼠漏。

白話文:

解釋如下:

「夏枯草」,現在又稱為「鬱臭」。自秋天開始生長,經過冬天也不凋萎。春天開白色花朵,到了夏天結果後就開始枯萎。古代的方劑中會使用它經過九次煅燒後的灰燼,來配合其他治療面部疾病的藥物。

當夏枯草剛開始生長時,可以採摘下來當作蔬菜食用。在食用前,需要先浸泡清洗,並淘洗掉苦味的水分,用於治療瘰癧和鼠瘡等疾病。

7. 燕蓐草

無毒。主眠中遺溺不覺。燒令黑研水,進方寸匕。亦主噦氣,此燕窠中草也。(新補,見陳藏器、日華子。)

千金方治婦人無故尿血。胡燕窠中草燒末,用酒服半錢。亦治丈夫。孫真人食忌主卒患腰惡瘡。若先發於心已有汁者,以胡燕窠末和水塗之,治不可遲,遍身即害人死。

白話文:

這是一種無毒的草藥,能治療睡夢中遺尿而不自知。將它燒成黑色後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一茶匙。它也能治療呃逆,這種草藥生長在燕子窩裡。

《千金方》記載,可以用這種草藥治療婦女無故尿血。將胡燕窠中的草藥燒成灰末,用酒送服半錢。這種草藥也能治療男性尿血。孫真人醫書中記載,這種草藥不能食用,否則會導致腰部惡瘡。如果已經長出膿汁,則可以用胡燕窠的粉末加水塗抹患處,治療要趁早,否則會蔓延全身,甚至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