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慎微

《證類本草》~ 卷第六 (10)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六 (10)

1. 天門冬

味苦、甘,平、大寒,無毒。主諸曝風濕偏痹,強骨髓,殺三蟲,去伏屍,保定肺氣,去寒熱,養肌膚,益氣力,利小便,冷而能補,久服輕身,益氣延年,不飢。一名顛勒。生奉高山谷。二月、三月、七月、八月採根,曝乾。(垣衣、地黃為之使,畏曾青。)

陶隱居云:奉高,泰山下縣名也。今處處有,以高地大根味甘者為好。張華《博物志》云:天門冬,逆捋有逆刺。若葉滑者,名絺休,一名顛棘。可以浣縑,素白如絨(音越紵類)。金城人名為浣草。擘其根,溫湯中挪之,以浣衣勝灰。此非門冬,相似爾。按:如此說,今人所採皆是有刺者,本名顛勒,亦粗相似,以浣垢衣則淨。

《桐君藥錄》又云:葉有刺,蔓生,五月花白,十月實黑,根連數十枚。如此殊相亂,而不復更有門冬,恐門冬自一種,不即是浣草耶?又有百部,根亦相類,但苗異爾。門冬蒸,剝去皮,食之甚甘美,止飢。雖曝乾,猶脂潤難搗,必須薄切,曝於日中,或火烘之也。俗人呼苗為棘刺,煮作飲乃宜人,而終非真棘刺爾。

服天門冬,禁食鯉魚。唐本注云:此有二種,苗有刺而澀者,無刺而滑者,俱是門冬。俗云顛刺、浣草者,形詺(音瞑)之。雖作數名,終是一物。二根浣垢俱淨,門冬、浣草,互名之也。今按陳藏器本草云:天門冬,陶云百部根亦相類,苗異爾。按天門冬根有十餘莖,百部多者五、六十莖,根長尖,內虛,味苦。

天門冬根圓短實潤,味甘不同,苗蔓亦別。如陶所說,乃是同類。今人或以門冬當百部者,說不明也。臣禹錫等謹按爾雅云:薔蘼,門冬。注云:門冬,一名滿冬。虋(音門)。抱朴子云:或名地門冬,或名莚門冬,或名巔棘,或名淫羊食,或名管松。其生高地,根短味甜氣香者上。

其上水側下地者,葉細似蘊而黃,根長而味多苦氣臭者下。亦可服食,然善令人下氣,為益又遲也。服之百日,皆丁壯兼倍,快於朮及黃精也。入山便可蒸,若煮啖之,取足以斷谷;若有力,可餌之。亦作散並搗絞其汁作液以服,散尤益。藥性論云:天門冬,君。主肺氣咳逆,喘息促急,除熱,通腎氣。

療肺瘻,生癰吐膿,治濕疥,止消渴,去熱中風,宜久服。煮食之,令人肌體滑澤,除身中一切惡氣,不潔之疾,令人白淨。蜀人使浣衣如玉,和地黃為使,服之耐老,頭不白,能冷補,患人體虛而熱,加而用之。楊損之云:服天門冬,誤食鯉魚中毒,浮萍解之。日華子云:貝母為使。

鎮心,潤五臟,益皮膚,悅顏色,補五勞七傷,治肺氣並嗽,消痰,風痹,熱毒遊風,煩悶吐血,去心用。

圖經曰:天門冬,生奉高山谷,今處處有之。春生藤蔓,大如釵股,高至丈餘,葉如茴香,極尖細而疏滑,有逆刺,亦有澀而無刺者。其葉如絲杉而細散,皆名天門冬。夏生白花,亦有黃色者。秋結黑子,在其根枝旁。入伏後無花,暗結子。其根白或黃紫色,大如手指,長二、三寸,大者為勝,頗與百部根相類,然圓實而長,一、二十枚同撮。二月、三月、七月、八月採根,四破之,去心,先蒸半炊間,曝乾,停留久仍濕潤。

白話文:

天門冬,味道是苦的,帶點甘甜,性質平和,但也有些偏寒,沒有毒性。主要治療因為受風引起的濕痹症,可以強健骨髓,殺死體內寄生蟲,清除體內的積滯,保護肺部功能,去除寒熱,滋養皮膚,增加體力,促進小便,雖然性寒卻能補益身體。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增強體力,延年益壽,並且不容易感到飢餓。它又名顛勒。生長在奉高山谷中。在二月、三月、七月、八月採挖它的根部,曬乾。 (垣衣、地黃可以輔助它的功效,但它害怕曾青這種礦物)。

陶弘景說:奉高是泰山下面的縣名。現在各地都有天門冬,以生長在高處、根部大且味道甘甜的為佳。張華在《博物志》中說:天門冬,順著摸會感到光滑,逆著摸會有倒刺。如果葉子光滑沒有刺的,叫做絺休,又名顛棘。可以用來洗滌絲綢,洗後像絨毛一樣潔白(音同紵)。金城的人把它叫做浣草。掰開它的根部,用溫水浸泡,可以用來洗衣服,效果比草木灰還好。但這種並不是真正的天門冬,只是外形相似而已。按照這個說法,現在人們採挖的都是有刺的天門冬,它本來的名字是顛勒,外形也有些相似,用來清洗油污的衣服可以洗乾淨。

《桐君藥錄》中又說:天門冬的葉子有刺,莖蔓生長,五月開白色花,十月結黑色果實,根部有數十個連在一起。這樣看起來,天門冬的樣子很混亂,難道沒有其他的門冬了嗎?可能門冬本身就是一種,而不是浣草?另外還有一種叫百部的藥材,根部也很像,只是莖苗不同。天門冬蒸過後,剝去外皮,吃起來很甘甜,可以充飢。即使曬乾後,仍然很油潤不易搗碎,必須切成薄片,在太陽下曬乾,或是用火烘乾。俗稱天門冬的莖苗為棘刺,煮成飲品對人有益,但它終究不是真正的棘刺。

服用天門冬時,禁止食用鯉魚。唐代的註釋說:天門冬有兩種,一種莖苗有刺且摸起來粗澀,另一種沒有刺且摸起來光滑,兩種都是天門冬。俗稱顛刺、浣草,只是根據外形而取的別名,雖然有幾個名稱,但實際上是同一種藥材。這兩種根部都能把污垢洗淨,天門冬和浣草只是互相稱呼而已。現在根據陳藏器的本草記載:天門冬,陶弘景說百部的根部也很相似,只是莖苗不同。按照記載,天門冬的根部有十幾根,而百部的根部多有五六十根,根部又長又尖,內部是空心的,味道是苦的。

天門冬的根部是圓形、短而飽滿、濕潤的,味道甘甜,莖苗也不一樣。就像陶弘景所說,它們是同類的藥材。現在有人把門冬當成百部使用,是因為沒有分辨清楚。臣禹錫等人仔細考證《爾雅》說:薔蘼,就是門冬。《註釋》中說:門冬,又名滿冬,或虋。抱朴子說:它有的時候叫做地門冬,有的時候叫做莚門冬,有的時候叫做巔棘,有的時候叫做淫羊食,有的時候叫做管松。生長在高處,根部短、味道甜、氣味香的,是最好的。

生長在水邊或低下處的,葉子細小像蘊草一樣呈現黃色,根部細長、味道苦、氣味難聞的,是比較差的。也可以服用,但是會使人放屁,而且藥效也比較慢。服用一百天,體力可以增強一倍,效果比服用白朮和黃精還快。進山的時候可以蒸著吃,如果煮著吃也能夠充飢;如果有力氣,也可以把它研磨成粉服用。也可以做成散劑,或是搗碎榨汁服用,散劑的效果更好。《藥性論》中說:天門冬,是君藥,主要治療肺氣上逆引起的咳嗽、喘息急促,可以清除熱氣,疏通腎氣。

可以治療肺癰,也可以治療瘡瘍並排出膿液,治療濕疹疥瘡,止渴,去除熱毒引起的風邪,適合長期服用。煮熟吃,可以使皮膚光滑潤澤,去除身上一切不好的氣味、不潔的疾病,使人變得白淨。四川人用它洗衣服,可以洗得像玉一樣潔白,和地黃一起使用可以輔助藥效,服用後可以延緩衰老,頭髮不容易變白,具有冷補的作用,適合體虛且有熱症的人服用。楊損之說:服用天門冬後,如果誤食鯉魚會中毒,可以用浮萍來解毒。日華子說:貝母可以輔助它的藥效。

可以鎮定心神,滋潤五臟,滋養皮膚,使人容光煥發,可以補五勞七傷,治療肺氣和咳嗽,化痰,治療風痹,熱毒遊走,煩悶吐血,去除心火。

《圖經》記載:天門冬,生長在奉高山谷,現在各地都有。春天長出藤蔓,像釵子一樣粗,高達一丈多,葉子像茴香,非常尖細而稀疏,表面光滑,有的有倒刺,也有的粗澀沒有刺。它的葉子像絲杉一樣細散,這些都叫做天門冬。夏天開白色花,也有開黃花的。秋天結黑色果實,在根部旁邊的枝條上。入伏之後就不開花,只是暗中結果。它的根部是白色或黃紫色的,像手指一樣粗,長二三寸,大的比較好,和百部的根部很像,但是天門冬的根部是圓而飽滿且長的,一二十個聚在一起。在二月、三月、七月、八月採挖根部,將其切成四片,去掉中間的芯,先蒸半個小時左右,然後曬乾,放置很久仍然會保持濕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