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慎微

《證類本草》~ 卷第十一 (16)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一 (16)

1. 石長生

味鹹、苦,微寒,有毒。主寒熱,惡瘡,大熱,闢鬼氣不祥,下三蟲。一名丹草。生咸陽山谷。

陶隱居云:俗中雖時有采者,方藥亦不復用。近道亦有,是細細草葉,花紫色爾。南中多生石岩下,葉似蕨,而細如龍鬚草大,黑如光漆,高尺余,不與余草雜也。唐本注云:今市人用筀(音零)筋草為之,葉似青葙,莖細勁紫色,今太常用者是也。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石長生皮,臣。亦云石長生也。味酸,有小毒。治疥癬,逐諸風,治百邪鬼魅。

唐本餘下三蟲,謂長蟲、赤蟲、蟯蟲也。苗高尺許,用莖、葉,五月、六月採。

白話文:

這種植物味道鹹苦,性微寒,有毒。可以治療寒熱、惡瘡、高燒,驅除鬼氣不祥之物,並可以驅除蛔蟲、蟯蟲等寄生蟲。它也叫做丹草,生長在咸陽山谷中。

據陶隱居記載,民間雖然偶爾會採集這種植物,但在藥方中已經不再使用。現在,人們找到了一種葉子細小、花朵紫色的植物,認為是它。在南方,這種植物多生長在石頭下面,葉子像蕨類植物,但比龍鬚草還要細,顏色黑如油漆,高度約一尺,與其他草本植物不同。唐代的本草注中記載,現在市面上的人用一種叫做筀筋草的植物代替它,這種植物葉子像青葙,莖細而堅韌,呈紫色,現在使用最頻繁的就是這種。臣禹錫等人根據《藥性論》記載,石長生也叫做石長生,味道酸,有小毒,可以治療疥癬、驅除風邪,並治療各種邪氣和鬼魅。

唐代的本草記載中,三蟲指的是長蟲、赤蟲、蟯蟲。這種植物長約一尺,可以入藥的部分是莖葉,採集時間在五月和六月。

2. 烏蘞(音斂)莓

味酸、苦,寒,無毒。主風毒,熱腫,遊丹,蛇傷。搗敷並飲汁。唐本注云:蔓生,葉似白蘞,生平澤。今按別本注云:四月、五月採,陰乾。(唐本先附)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云:或生人家籬牆間,俗呼為籠草。取根搗以敷癰腫多效。又《圖經》云:蔓生,莖端五葉;花青白色,俗呼為五葉莓。葉有五丫,子黑。一名烏蘞草,即烏蘞莓是也。

陶云五葉莓,生人家籬牆間。搗敷瘡腫,蛇蟲咬處。

白話文:

味酸、苦,寒,無毒。主風毒,熱腫,遊丹,蛇傷。搗敷並飲汁。唐本注云:蔓生,葉似白蘞,生平澤。今按別本注云:四月、五月採,陰乾。(唐本先附)

這段文字描述了一種中藥的特性和使用方法。

  • 味酸、苦,寒,無毒。: 說明這味藥的味道是酸苦的,性質寒涼,且無毒性。
  • 主風毒,熱腫,遊丹,蛇傷。: 指出這味藥能治療風毒、熱腫、遊丹(一種皮膚病)以及蛇傷等症狀。
  • 搗敷並飲汁。: 說明藥物的使用方法,可以將其搗碎敷在患處,也可以將藥汁喝下。
  • 唐本注云:蔓生,葉似白蘞,生平澤。: 這是唐本醫書的註解,說明這種植物是蔓生的,葉子像白蘞,生長在濕潤的地方。
  • 今按別本注云:四月、五月採,陰乾。: 這是其他版本的醫書註解,說明應該在四月、五月採收藥材,並陰乾保存。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云:或生人家籬牆間,俗呼為籠草。取根搗以敷癰腫多效。又《圖經》云:蔓生,莖端五葉;花青白色,俗呼為五葉莓。葉有五丫,子黑。一名烏蘞草,即烏蘞莓是也。

這段文字補充說明了這種藥物的別名和生長環境。

  •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云:或生人家籬牆間,俗呼為籠草。: 這段是臣禹錫等人根據蜀本醫書的記載,說明這種植物可能生長在人們家中的籬笆牆邊,俗稱籠草。
  • 取根搗以敷癰腫多效。: 說明可以用這種植物的根部搗碎敷在癰腫處,可以有效治療。
  • 又《圖經》云:蔓生,莖端五葉;花青白色,俗呼為五葉莓。: 這段引述《圖經》的記載,說明這種植物是蔓生的,莖的頂端有五片葉子,花朵是青白色的,俗稱五葉莓。
  • 葉有五丫,子黑。一名烏蘞草,即烏蘞莓是也。: 進一步描述這種植物的葉子有五個分支,果實是黑色的。它還有另一個名字叫做烏蘞草,也就是烏蘞莓。

陶云五葉莓,生人家籬牆間。搗敷瘡腫,蛇蟲咬處。

這段文字是陶弘景的記載,再次說明了這種植物的生長環境和用途。

  • 陶云五葉莓,生人家籬牆間。: 陶弘景也認為這種植物生長在人們家中的籬笆牆邊。
  • 搗敷瘡腫,蛇蟲咬處。: 說明可以用這種植物搗碎敷在瘡腫和蛇蟲咬傷的地方。

綜合以上信息,可以推測這種中藥可能是 烏蘞莓,它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以治療風毒、熱腫、遊丹、蛇傷等症狀。

3. 陸英

味苦,寒,無毒。主骨間諸痹,四肢拘攣疼酸,膝寒痛,陰痿,短氣不足,腳腫。生熊耳川穀及冤句。立秋採。

唐本注云:此即蒴藋是也,後人不識,浪出蒴藋條。此葉似芹及接骨花,亦一類,故芹名水英,此名陸英,接骨樹名木英,此三英也,花、葉並相似。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陸英,一名蒴藋。味苦、辛,有小毒。能捋風毒,腳氣上衝,心煩悶絕,主水氣虛腫。風瘙皮肌惡癢,煎取湯入少酒,可俗之,妙。

圖經曰:陸英,生熊耳川穀及冤句,蒴藋不載所出州土,但云生田野,今所在有之。春抽苗,莖有節,節間生枝,葉大似水芹及接骨。春夏採葉,秋冬採根、莖。或云即陸英也。《本經》別立一條,陶隱居亦以為一物。蘇恭云:《藥對》及古方無蒴藋,唯言陸英,明非別物。

白話文:

陸英性寒味苦,無毒。它能治療骨骼關節疼痛、四肢僵硬酸痛、膝蓋寒痛、陽痿、呼吸短促、腳腫等症狀。陸英生長在熊耳山、川穀和冤句等地,立秋時採收。

陸英又名蒴藋,葉子像水芹和接骨草,花和葉都很相似。它能驅除風毒,治療腳氣上衝、心煩悶絕、水氣虛腫等症狀。煎湯服用,加入少許酒,效果更佳。

陸英生長在田野,春夏採葉,秋冬採根莖。古籍中記載陸英和蒴藋是同一種植物,但後人卻誤以為是兩種不同的藥材。蘇恭認為,古方中只有陸英,沒有蒴藋,證明它們是同一種藥材。

今注以性味不同,疑非一種,謂其類耳,然亦不能細別。再詳陸英條,不言所用。蒴藋條云用葉、根、莖,蓋一物而所用別,故性味不同,何以明之。蘇恭云:此葉似芹及接骨花,亦一類,故芹名水英,此名陸英,接骨名木英,此三英,花、葉並相似。又按《爾雅》云:華,荂(音敷)也。

華、荂,榮也。木謂之華,草謂之榮,不榮而實者為之秀,榮而不實者謂之英。然則此物既有英名,當是其花耳。故《本經》云:陸英立秋採。立秋正是其花時也。又葛氏方,有用蒴藋者;有用蒴藋根者;有用葉者。三用各別,正與《經》載三時所採者相會,謂陸英為花無疑也。

白話文:

古人認為陸英因性味不同,可能並非單一種植物,而是同一類的不同種類,但無法明確區分。再看陸英的記載,沒有說明其用途。而蒴藋則提到用葉、根、莖,說明同一種植物的不同部位用途不同,所以性味也會有所差異。蘇恭認為陸英的葉子像芹菜和接骨花,屬於同一類植物,因此芹菜稱為水英,陸英稱為陸英,接骨花稱為木英,三者花葉都相似。根據《爾雅》記載,花、荂都代表繁茂生長,木上的花稱為華,草上的花稱為榮,不開花結果的稱為秀,開花不結果的稱為英。因此,陸英既然有「英」這個名稱,應該就是指它的花。而《本經》記載陸英在立秋時採收,正值開花季節。此外,葛氏方中也分別記載了使用蒴藋、蒴藋根和葉子的方法,三種用法各不相同,也與《本經》記載的三種採收時間相符合,進一步證實陸英指的是花。

4. 預知子

味苦,寒,無毒。殺蟲療蠱,治諸毒。傳云:取二枚綴衣領上,遇蠱毒物,則聞其有聲,當便知之。有皮殼,其實如皂莢子。去皮研服之,有效。(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盍合子,溫。治一切風,補五勞七傷,其功不可備述。並治痃癖氣塊,天行溫疾,消宿食,止煩悶,利小便,催生,解毒藥中惡,失音,發落,敷一切蛇蟲蠶咬。雙仁者可帶單方服。治一切病,每日取仁二七粒,患者服,不過三千粒,永瘥。又名仙沼子、聖知子、預知子、聖先子。

圖經曰:預知子,舊不載所出州土,今淮、蜀、漢、黔、壁諸州有之。作蔓生,依大木上。葉綠,有三角,面深背淺。七月、八月有實作房,初生青,至熟深紅色。每房有子五七枚,如皂莢子,斑褐色,光潤如飛蛾。舊說取二枚綴衣領上,遇蠱毒物,則側側有聲,當便知之,故有此名。

白話文:

這種草藥味道苦,性寒,無毒。可以殺蟲治蠱,治療各種毒素。古人說,取兩顆草藥縫在衣領上,遇到蠱毒之物,就會聽到聲音,就知道附近有毒物。它有堅硬的果皮,果實像皂莢子,去掉果皮研磨服用,有療效。

另外,也有記載說這種草藥性溫,能治各種風症,補益五勞七傷,功效不可勝數。還可以治痃癖氣塊、溫熱病、消化積食、止煩悶、利尿、催生、解毒藥中的毒性、失音、脫髮,以及敷治蛇蟲蠶咬。雙仁的草藥可以單獨佩戴或服用,治療各種疾病。每天服用二十七粒,最多服用三千粒,就能痊癒。它還有其他名字,比如仙沼子、聖知子、預知子、聖先子。

古書記載,預知子產於淮、蜀、漢、黔、壁等地,是一種攀爬植物,依附在樹木上生長。葉子呈綠色,有三角形,正面深色,背面淺色。七月、八月結果,果實最初呈青色,成熟後變成深紅色。每房果實有五到七顆種子,形狀像皂莢子,斑褐色,光滑如飛蛾。古人說,將兩顆種子縫在衣領上,遇到蠱毒之物,就會發出聲音,因此得名預知子。

今蜀人極貴重,云亦難得。採無時。其根味苦,性極冷,其效愈於子。山民目為聖無憂。冬月採,陰乾。石臼內搗下篩,凡中蠱毒,則水煎三錢匕,溫服立已。

白話文:

現在四川人極度珍視這草藥,表示它很難取得。它的採集並無特定季節。草藥的根部味道苦澀,性質極冷,效果比它的種子更好。山區居民稱之為「聖無憂」。在冬季採收,然後陰曬乾燥。接著在石臼中搗碎並過篩。對於中了毒的狀況,可以用水煎煮三錢的份量,溫熱後飲用,這樣可以立即解毒。

5. 葫蘆巴

主元臟虛冷氣。得附子、硫黃,治腎虛冷,腹脅脹滿,面色青黑。得蘹香子、桃仁,治膀胱氣甚效。出廣州並黔州。春生苗,夏結子,子作細莢,至秋採。今人多用嶺南者。(新定)

今據廣州所供圖畫,收附草部下品之末;而或者云:葫蘆巴,蕃蘿蔔子也。當附蘆菔之次。此世俗相傳之謬,未知審的,不可依據,至如舊說蘇合香、師子屎,豈可附於獸部。又補骨脂,徐表《南州記》云:是韭子也,亦不附於菜部。今之所附,亦其比也。

白話文:

這味藥主要治療元氣虛弱、體內寒氣過盛的症狀。加入附子、硫磺可以治療腎虛寒、腹部和脅肋脹滿、面色青黑等問題。加上蘹香子、桃仁則能有效治療膀胱氣虛。它產於廣州和黔州,春季發芽,夏季結果,果實是細小的莢果,秋季採收。現在大多使用嶺南產的藥材。

不過,根據廣州提供的圖畫,這味藥應該歸屬於附草類下品的末尾。有人說它其實是葫蘆巴,也就是蕃蘿蔔子,應該放在蘆菔的旁邊。但這只是民間傳說,真實性有待考證,不可輕信。此外,像舊說中的蘇合香、師子屎,絕不可歸屬於獸類。還有補骨脂,徐表在《南州記》中說它是韭子,也不屬於菜類。現在將它歸屬於附草類,也是類比的結果。

圖經曰:葫蘆巴,生廣州,或云種出海南諸蕃,蓋其國蘆菔子也。舶客將種蒔於嶺外亦生,然不及蕃中來者真好。春生苗,夏結子,作莢,至秋採之。今醫方治元臟虛冷氣為最要。然《本經》不著,唐以前方亦不見者,蓋是出甚近也。與附子、茴香、硫黃、桃仁尤相宜,兼治膀胱冷氣。

衍義曰:葫蘆巴,《本經》云:得蘹香子、桃仁治膀胱氣,甚效。嘗合,唯桃仁麩炒,各等分,半以酒糊丸,半為散。每服五、七十丸,空心食前鹽酒下。散以熱米飲調下,與丸子相間,空心服。日各一、二服。

白話文:

圖經記載:葫蘆巴,生長在廣州,有人說它是在海南諸蕃種植的,應該是那個國家原本種植的蘿蔔子。商人將種子帶到嶺南地區種植,也長得出來,但品質不如從諸蕃來的優良。春天發芽,夏天結果,果實像莢一樣,秋天採收。現在醫方用它來治療元臟虛冷氣最有效。不過《本經》並沒有記載,唐朝以前的醫方也看不見它,可見它出現的時間非常近。與附子、茴香、硫磺、桃仁一起使用效果最佳,可以治療膀胱冷氣。

衍義解釋:葫蘆巴,《本經》說它與蘹香子、桃仁一起使用治療膀胱氣非常有效。我曾經嘗試過將它們混合使用,方法是:只將桃仁用麩炒,三者等量,一半做成酒糊丸,一半做成散劑。每次服用五、七十顆丸子,空腹飯前用鹽酒送服。散劑用熱米飲調服,與丸子交替服用,空腹服用。每天服用一、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