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類本草》~ 卷第十一 (13)
卷第十一 (13)
1. 䕡(音閭)茹(音如)
味辛、酸,寒、微寒,有小毒。主蝕惡肉敗瘡死肌,殺疥蟲,排膿惡血,除大風熱氣,善忘不樂,去熱痹,破癥瘕,除息肉。一名屈據,一名離婁。生代郡川穀。五月採根,陰乾。黑頭者良。(甘草為之使,惡麥門冬。)
陶隱居云:今第一齣高麗,色黃,初斷時汁出凝黑如漆。故云漆頭。次出近道,名草䕡茹,色白,皆燒鐵爍頭令黑以當漆頭,非真也。葉似大戟,花黃,二月便生,根亦療瘡。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葉有汁,根如蘿蔔,皮黃肉白,所在有之。
圖經曰:䕡茹,生代郡川穀,今河陽、淄、齊州亦有之。二月生苗,葉似大戟,而花黃色。根如蘿蔔,皮赤黃,肉白。初斷時汁出凝黑如漆,三月開淺紅花,亦淡黃色,不著子,陶隱居謂出高麗者,此近之也。四月、五月採根,陰乾。漆頭者良。又有一種草䕡茹,色白,採者燒鐵爍頭令黑,以當漆頭,非真也。
然古方有用兩種者。姚僧垣治癰疽生臭惡肉,以白䕡茹散敷之,看肉盡便停,但敷諸膏藥。若不生肉,又敷黃耆散。惡肉仍不盡者,可以漆頭赤皮䕡茹為散,用半錢匕和白䕡茹三錢匕合敷之,瘥。是赤、白皆可用也。
聖惠方:治緩疽。用䕡茹一兩,搗為散,不計時候,溫水調下二錢匕。傷寒類要治傷寒毒攻咽喉腫,真䕡茹爪甲大,納口中嚼汁咽,當微覺為佳。素問注云:䕡茹主散惡血。
衍義曰:䕡茹,治疥,馬疥尤善。服食方用者至少。
白話文:
䕡茹味辛酸,性寒,略帶小毒。能腐蝕壞死組織、治療潰瘍、殺滅疥蟲、排出膿血、去除風熱、改善健忘憂鬱、治療關節痺痛、消除腫塊、去除息肉。它還有別名,叫屈據、離婁。生長在代郡的山谷中。五月採收其根部,陰乾後使用,以頭部呈黑色的品質最佳。甘草能增強其藥效,但忌與麥門冬同用。
據陶弘景記載:最好的䕡茹產自高麗,顏色發黃,剛切斷時會流出黑色汁液,凝固後像漆一樣,因此稱作「漆頭」。其他地區產的,稱為「草䕡茹」,顏色較白,人們常用燒紅的鐵器將其頭部燒黑,冒充「漆頭」,但藥效不如真正的漆頭。它的葉子像大戟,花是黃色的,二月就開始生長,其根部也能治療瘡瘍。據《蜀本圖經》記載:䕡茹的葉子有汁液,根部像蘿蔔,外皮黃色,內肉白色,各地都有生長。
《圖經》記載:䕡茹生長在代郡的山谷,現在河陽、淄州、齊州也都有。二月發芽,葉子像大戟,花是黃色的。根部像蘿蔔,外皮赤黃色,內肉白色。剛切斷時會流出黑色汁液,凝固後像漆一樣;三月開淺紅色或淡黃色的花,不結果實。陶弘景所說的產自高麗的䕡茹,應是指這種。四月、五月採收根部,陰乾,以頭部呈黑色的品質最佳。還有一種草䕡茹,顏色是白色的,採集者會用燒紅的鐵器將其頭部燒黑,冒充「漆頭」,但並非真正的䕡茹。
古代藥方中,兩種䕡茹都曾被使用。姚僧垣治療癰疽引起的臭膿壞肉,就用白色䕡茹研磨成粉敷在患處,待壞肉清除乾淨後停止使用,再改用其他膏藥。如果壞肉未能完全清除,則可用黑色䕡茹(漆頭)與白色䕡茹混合使用,直至痊癒。由此可見,黑色和白色的䕡茹都具有藥效。
《聖惠方》記載,治療慢性腫瘍可用䕡茹一兩搗碎成粉,不限時間,用溫水調服二錢。在《傷寒論類要》中,記載治療傷寒引起的咽喉腫痛,可用真䕡茹一小撮放入口中咀嚼,咽下汁液即可,感覺略有效果最佳。《素問注》記載:䕡茹能散除瘀血。
《衍義》記載:䕡茹能治療疥瘡,尤其對馬的疥瘡療效顯著。內服䕡茹的藥方較少。
2. 蛇莓(音每)汁
大寒。主胸腹大熱不止。
陶隱居云:園野亦多。子赤色,極似莓,而不堪啖,人亦無服此為藥者。療溪毒射工,傷寒大熱,甚良。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生下濕處。莖端三葉,花黃子赤,若覆盆子,撮似敗醬。二月、八月採根,四月、五月收子,所在有之。日華子云:味甘、酸,冷,有毒。通月經,㶸瘡腫,敷蛇蟲咬。
食療云:主胸胃熱氣,有蛇殘不得食。主孩子口噤,以汁灌口中,死亦再活。肘後方:治毒攻手足腫痛。蛇莓汁服三合,日三。水漬烏梅令濃,納崖蜜飲之。傷寒類要治天行熱甚,口中生瘡。飲蛇莓自然汁,搗絞一斗,煎取五升,稍稍飲之。
衍義曰:蛇莓,今田野道旁處處有之,附地生。葉如覆盆子,但光潔而小,微有縐紋;花黃,比蒺藜花差大。春末夏初,結紅子如荔枝色。余如《經》。
白話文:
蛇莓汁性寒,能治療胸腹劇烈發熱不止的症狀。
古籍記載,蛇莓廣泛生長在田野園地。果實呈紅色,非常像草莓,但不能食用,也很少有人拿它當藥物服用。然而,它卻是很好的治療溪毒、箭傷、傷寒高熱的藥物。 蛇莓生長在潮濕的地方,莖頂長有三片葉子,黃花紅果,形似覆盆子,也像腐敗的醬汁。 二月和八月採收根部,四月和五月採收果實,各地都有生長。 據說蛇莓味甘酸,性寒,有毒。它能通經絡、治療瘡腫,也可敷治蛇蟲咬傷。
某些食療方劑記載,蛇莓能治療胸胃熱氣,以及因蛇毒侵襲而無法進食的症狀。甚至還有記載,可以用蛇莓汁灌入口中治療兒童口噤,即使已經死亡,也有可能救活。此外,還有方劑用蛇莓汁治療毒素侵襲手足腫痛,方法是服用三合(約150毫升)蛇莓汁,一日三次,並同時服用濃縮的烏梅水和蜂蜜。 針對流行性高熱、口腔潰瘍的症狀,也有方劑用蛇莓汁治療,方法是將搗碎的蛇莓汁煎煮,由一斗煎成五升,少量多次服用。
總之,蛇莓遍布田野路旁,貼地生長。葉子像覆盆子,但更光滑、更小,略有皺紋;花是黃色的,比蒺藜花稍大。春末夏初結果,果實呈紅色,像荔枝的顏色。其餘特性與古籍記載一致。
3. 金星草
味苦,寒,無毒。主癰疽瘡毒,大解硫黃及丹石毒,發背癰腫結核。用葉和根酒煎服之。先服石藥悉下,又可作末冷水服,及塗發背瘡腫上,殊效。根碎之浸油塗頭,大生毛髮。西南州郡多有之,而以戎州者為上。喜生陰中石上淨處及竹箐中不見日處,或大木下,或古屋上。
此草唯單生一葉,色青,長一、二尺。至冬大寒,葉背生黃星點子,兩行相對如金色,因得金星之名。其根盤屈如竹根而細,折之有筋,如豬馬鬃。陵冬不凋,無花、實。五月和根採之,風乾用。(新定)
圖經曰:金星草,生關陝、川蜀及潭、婺諸州皆有之。又名金釧草。味苦,性寒,無毒。葉青,多生背陰石上淨處,或竹箐中少日色處,或生大木下及背陰多年瓦屋上。初出深綠色,葉長一、二尺,至深冬背上生黃星點子,兩兩相對,色如金,因以為名。無花、實,陵冬葉不凋。
其根盤屈如竹根而細,折之有筋,如豬鬃。五月和根採之,風乾。解硫黃及石毒,治發背癰腫結核。用葉半斤和根銼,以酒五升銀器中煎取二升,五更初頓服,丹石毒悉下。又搗末,冷水服方寸匕,及塗發背瘡上亦效。彼人用之,往往皆驗。根又主生毛髮,捶碎,浸油塗頭良。
南人多用此草末,以水一升煎取半,更入酒半升,再煎數沸,溫服,取下毒黑汁,未下再服。但是瘡毒皆可服之。然性至冷,服後下利須補治乃平復。老年不可輒服。
經驗方:治五毒發背。金星草和根淨洗,慢火焙乾,秤四兩,入生甘草一錢,搗末分作四服。每服用酒一升以來,煎三、二沸後,更以冷酒三、二升相和,入瓶器內封卻,時時飲服。忌生冷、油膩、毒物。
衍義曰:金星草,丹石毒發於背,及一切癰腫。每以根葉一分,用酒一大盞,煎汁服。不唯下所服石藥,兼毒去瘡愈。如不欲酒,將末一、二錢,新汲水調服,以知為度。
白話文:
金星草味苦性寒,無毒。主要用於治療癰疽、瘡毒,以及解硫磺和礦物藥物中毒,能治癒背部癰腫和結核。 使用方法是將葉和根用酒煎服,能將先前服用的礦物藥物排出體外。也可以將其研磨成粉末,用冷水服用或外敷於背部瘡腫處,效果顯著。將根部搗碎浸泡在油中,塗抹頭皮,能促進頭髮生長。 金星草主要分佈在西南地區,其中戎州所產的品質最佳。它喜歡生長在陰暗潮濕的環境中,例如陰面石頭的乾淨處、竹林中不見陽光的地方、大樹底下或舊屋頂上。
此草通常只長一片葉子,葉子青綠色,長約一到兩尺。到冬天極寒時,葉子的背面會長出黃色的星狀斑點,兩兩相對,如同金色,因此得名金星草。它的根部盤曲,像竹根一樣細,折斷後可以看到筋脈,像豬鬃或馬鬃一樣。冬天也不會枯萎,而且沒有花和果實。 最佳採收期是五月,需連根採收,風乾後備用。
圖經記載:金星草生長於關中、陝西、四川、湖南、浙江等地。又名金釧草。味苦性寒,無毒。葉子青綠,多生長在背陰的乾淨石頭上,或竹林中陽光少的地方,或大樹下、背陰潮濕的舊瓦屋上。剛長出的葉子是深綠色,葉長約一到兩尺,到冬天葉背會長出黃色星狀斑點,兩兩相對,像金色一樣,因此得名。沒有花和果實,冬天葉子也不會枯萎。根部盤曲像竹根一樣細,折斷後有筋,像豬鬃一樣。五月連根採收,風乾。可以解硫磺和礦物藥物中毒,治療背部癰腫和結核。使用方法是取半斤葉子與根部切碎,用五升酒在銀器中煎煮,取二升服用,能將礦物藥物毒素排出體外。也可以研磨成粉末,用冷水服用或外敷於背部瘡腫處,效果顯著。當地人使用這種方法,通常都見效。根部還能促進頭髮生長,搗碎後浸泡在油中塗抹頭皮效果很好。
南方人常用金星草研磨成粉末,取一升水煎煮至半升,再加入半升酒,再煎煮幾沸,溫服,排出黑色毒汁,如果毒素還沒排出則繼續服用。各種瘡毒都可以服用,但其性寒涼,服用後會腹瀉,需要服用補藥調理才能恢復。老年人不可隨便服用。
經驗方:治療五毒引起的背部癰腫。取金星草連根清洗乾淨,慢火烘乾,稱四兩,加入生甘草一錢,研磨成粉末,分成四份服用。每次服用時,用一升酒煎煮至沸騰兩三次,再加入兩三升冷酒混合,裝入瓶中密封,隨時飲用。忌食生冷、油膩食物和有毒食物。
衍義記載:金星草可治療礦物藥物中毒引起的背部癰腫及其他一切癰腫。每次取根葉一分,用一大盞酒煎煮服用,不僅能排出服用的礦物藥物,還能解毒治癒瘡瘍。如果不想用酒,可以取一到兩錢的粉末,用新鮮的清水調服,根據自身情況調整用量。
4. 葎草
味甘、苦,寒,無毒。主五淋,利小便,止水痢,除瘧,虛熱渴。煮汁及生汁服之。生故墟道傍。
唐本注云:葉似蓖麻而小薄,蔓生,有細刺。俗名葛葎蔓。古方亦時用之。今按別本注:又云來莓草,四月、五月採莖葉,曝乾。(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蔓生。葉似大麻,花黃白,子若大麻子,俗名葛勒蔓。夏採葉用。所在墟野處多有之。
圖經曰:葎草,舊不著所出州土,云生故墟道旁,今處處有之。葉如蓖麻而小薄,蔓生,有細刺。花黃白,子亦類麻子。四月、五月採莖葉,曝乾用。俗名葛葎蔓,又名葛勒蔓。唐·韋宙《獨行方》主癩遍體皆瘡者。用葎草一擔,以水二石,煮取一石以漬瘡。不過三作乃愈。
而《本經》亦闕主瘡功用。又韋丹主膏淋。搗生汁三升,酢二合相和,空腹頓服。當溺如白汁。又主久痢成疳。取干蔓搗篩,量多少,管吹穀道中,不過三、四瘥已若神。
衍義曰:葎草,葛勒蔓也。治傷寒汗後虛熱,銼,研,取生汁,飲一合,愈。
白話文:
葎草味甘苦,性寒,無毒。可以治療各種尿道疾病,促進排尿,止瀉,治瘧疾,以及因虛弱導致的發熱口渴。可以用煮過的汁液或鮮榨汁液服用。它生長在廢墟和路旁。
古籍記載,葎草的葉子像蓖麻葉但更小更薄,莖蔓生長,帶有細小的刺。俗名葛葎蔓。古代藥方中也經常使用。其他古籍記載,葎草又稱來莓草,在四月、五月採收莖葉曬乾。
古籍中記載:葎草蔓生,葉子像大麻葉,花是黃白色的,種子像大麻子,俗名葛勒蔓。夏天採收葉子使用。這種植物在荒郊野外很常見。
古籍記載:葎草,以前記載不明確其生長地域,只說生長在廢墟和路旁,現在到處都有。葉子像蓖麻葉但更小更薄,蔓生,帶有細小的刺。花是黃白色的,種子也像麻子。在四月、五月採收莖葉曬乾使用。俗名葛葎蔓,也叫葛勒蔓。唐代韋宙的《獨行方》記載,它可以治療全身長滿瘡的癩病:用一擔葎草,加兩石(約合120公斤)水煮成一石(約合60公斤),用藥汁浸泡瘡瘍,三次左右就能痊癒。
《本經》沒有記載其治療瘡瘍的功效。另有古籍記載,葎草可以治療膏淋(一種尿道疾病):搗碎取三升鮮汁,加兩合醋混合,空腹服用,就能排出像牛奶一樣的尿液。還能治療久痢導致的疳積(一種營養不良的疾病):取乾燥的葎草莖蔓搗碎過篩,根據病情需要用管子吹入肛門,三、四次就能痊癒,效果如同神奇一般。
簡而言之,葎草,也就是葛勒蔓,可以治療傷寒病後因出汗過多導致的虛熱:將其切碎研磨,取其鮮汁服用一合,就能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