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慎微

《證類本草》~ 卷第十一 (12)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一 (12)

1. 續隨子

味辛,溫,有毒。主婦人血結月閉,癥瘕痃癖瘀血,蠱毒鬼疰,心腹痛,冷氣脹滿,利大小腸,除痰飲積聚,下惡滯物。莖中白汁,剝人面皮,去䵟𪒟。生蜀郡及處處有之。苗如大戟。一名拒冬,一名千金子。(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云:積聚痰飲,不下食,嘔逆及腹內諸疾。研碎酒服之,不過三顆,當下惡物。日華子云:宣一切宿滯,治肺氣、水氣,敷一切惡瘡疥癬,單方日服十粒。瀉多,以酸漿水並薄醋粥吃即止。一名菩薩豆。千兩金,葉汁敷白癜,面皯。

圖經曰:續隨子,生蜀郡,及處處有之。今南中多有,北土差少。苗如大戟,初生一莖,莖端生葉,葉中復出數莖相續。花亦類大戟,自葉中抽稈而生,實青有殼。人家園亭中多種以為飾。秋種冬長。春秀夏實。故又名拒冬。實入藥,採無時。下水最速,然有毒損人,不可過多。

崔元亮《海上方》:治蛇咬腫毒,悶欲死。用重臺六分,續隨子七顆,去皮,二物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兼唾和少許,敷咬處,立瘥。莖中白汁,剝人面,去䵟𪒟,甚效。

斗門方:治水氣。用聯步一兩去殼,研以紙裹,用物壓出油,重研末,分作七服。每治一人,只可一服,丈夫生餅子酒下,婦人荊芥湯下,凡五更服之,至晚自止。後以厚朴湯補之。頻吃益善。仍不用吃鹽、醋一百日瘥。聯步,續隨子是也。

白話文:

續隨子味辛、性溫,有毒。主治婦女血塊導致月經閉止、腹部腫塊、瘀血、蠱毒、鬼邪作祟、心腹疼痛、腹部冷氣脹滿等症狀,可通利大小腸,去除痰飲積聚,排出宿便。其莖中的白色汁液,能去除臉部皮膚上的贅疣。生長於蜀郡及各地。植株形態類似大戟。又名拒冬、千金子。

古籍記載:治療積聚、痰飲、食慾不振、嘔吐逆流及腹部各種疾病,可研碎後以酒服用,每次不超過三粒,即可排出宿便。另有記載:可宣通一切宿滯,治療肺氣腫脹、水腫,外敷可治療各種惡瘡、疥癬,單方服用,每日十粒,若瀉下過多,可用酸漿水或稀薄的醋粥來緩解。又名菩薩豆、千兩金,其葉汁可敷治白癜風、面部色斑。

續隨子生長於蜀郡及各地,南方較多,北方較少。植株形態類似大戟,初生時只有一莖,莖端生葉,葉中又會長出許多莖,花也類似大戟,從葉中抽出花莖,果實青綠色,有殼。人們常在庭園中種植以作觀賞,秋季播種,冬季生長,春季發芽,夏季結果,因此又名拒冬。其果實可入藥,隨時可採收。它能快速瀉下,但有毒,不可服用過多。

古方記載:治療蛇咬傷腫毒、呼吸困難,可用重台(藥名)與去皮的續隨子合用,研磨成粉末,以酒送服,並取少量與唾液混合敷於患處,療效迅速。其莖中白色汁液,可去除臉部贅疣,效果顯著。

另一古方記載:治療水腫,可用續隨子去殼研磨,用紙包裹壓榨出油,再研磨成粉末,分成七份服用。每次只可服用一份,男子用酒餅送服,女子用荊芥湯送服,分五次服用,至傍晚停止。服藥後需用厚朴湯調補。多服用效果更好,但服用期間一百天內不可食用鹽和醋。聯步即為續隨子。

2. 敗蒲席

平。主筋溢惡瘡。

陶隱居云:燒之蒲席,唯舡家用,狀如蒲帆爾。人家所用席,皆是莞(音官)草,而薦多是蒲,方家有用也。唐本注云:席、薦一也。皆人臥之,以得人氣為佳也。青齊間人謂蒲薦為蒲席,亦曰蒲蓋(音合),謂藁作者為薦爾。山南、江左機上織者為席,席下重厚者為薦。如《經》所說:當以人臥久者為佳。

不論薦、席也。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敗蒲席亦可單用。主破血。從高墜下,損瘀在腹刺痛,此蒲合臥破敗者良。取以蒲黃、赤芍藥、當歸、大黃、朴硝煎服,血當下。陳藏器云:編薦索,主霍亂轉筋。燒作黑灰。服二指撮,酒服佳。

聖惠方:治霍亂轉筋垂死。敗蒲席一握細切,漿水一盞煮汁,溫溫頓服。外臺秘要:治墜下,瘀血在腹肚。取蒲灰二錢,酒服。千金方:五色丹俗名遊腫,若犯多致死,不可輕之,蒲席燒灰,和雞子白塗之。勝金方:治婦人血奔。以舊敗蒲席燒灰,酒調下二錢匕。

白話文:

敗蒲席性平,能治療筋脈溢出和惡瘡。

古籍記載,真正用蒲草製成的蒲席,只有船家使用,形狀像船帆。一般人家用的席子多是用莞草編織的,而鋪在床上的墊子則多用蒲草製成,這是中醫常用的。席和薦其實是一樣的,都是人們睡臥用的,用久了吸附人氣更好。有些地區把蒲草做的墊子稱為蒲席,也叫蒲蓋;用藁草編織的稱為薦。南方一些地區機織的叫席,質地厚實的叫薦。就像古籍上說的,用過的人臥久了的更好。

無論是薦還是席,都可用作藥材。敗壞的蒲席單獨使用,可以破血。如果從高處墜落,腹部瘀血疼痛,用這種用久了的蒲席效果很好。可以把它和蒲黃、赤芍藥、當歸、大黃、朴硝一起煎服,就能排出瘀血。也有記載,蒲席編成的繩索,可以治療霍亂轉筋,燒成黑灰,服用二指撮,用酒送服最好。

另有方劑記載:治療霍亂轉筋,危及生命者,可用敗壞的蒲席切碎,加水煎煮服用。也可用蒲灰用酒送服治療墜落導致腹部瘀血。還有方劑用蒲席燒成的灰,和雞蛋清混合塗抹治療一種叫五色丹的腫脹疾病(此病嚴重可致死)。也可用敗壞的蒲席燒成的灰,用酒調服治療婦女血崩。

3. 山豆根

味甘,寒,無毒。主解諸藥毒,止痛,消瘡腫毒,人及馬急黃髮熱,咳嗽,殺小蟲。生劍南山谷。蔓如豆。(今附)

圖經曰:山豆根,生劍南山谷,今廣西亦有,以忠、萬州者佳。苗蔓如豆,根以此為名。葉青,經冬不凋,八月採根用。今人寸截,含以解咽喉腫痛,極妙。廣南者如小槐,高尺余,石鼠食其根。故嶺南人捕石鼠,破取其腸胃曝乾。解毒攻熱,甚效。

經驗方:備急治一切疾患,山豆根方:右用山大豆根不拘多少,依下項治療。一名解毒,二名黃結,三名中藥。患蠱毒,密遣人和水研已,禁聲,服少許,不止再服。患禿瘡,以水研敷瘡上。患喉痛,含一片細嚥津。患五種痔,水研服。患齒痛,含一片於痛處,患麩豆等瘡,水研服少許。

患頭風,搗末油調塗之。患赤白痢搗末蜜丸,空心煎水下二十丸,三服自止,患腹脹滿喘悶,搗末少許,煎水調一盞瘥。患瘡癬,搗末,臘月豬脂調塗之。患頭上白屑,搗末油浸塗。如是孩兒,即乳汁調半錢。患中宿冷蟲,寸白蟲,每朝空心熱酒調三錢,其蟲自出。患五般急黃,空心以水調二錢。

患盞氣,酒下二錢。患霍亂,橘皮湯下三錢。患熱腫,水研濃汁塗,干即更塗。女人患血氣腹腫,以末三錢,熱酒不空心服之。卒患腹痛,水研半盞,入口瘥。蜘蛛咬,唾和塗之。狗咬,蚍蜉瘡,蛇咬,並水研敷之。

白話文:

山豆根

山豆根味甘性寒,無毒。主要功效是解毒、止痛、消腫,治療人畜黃疸發熱、咳嗽,以及殺滅寄生蟲。它生長在劍南山谷,藤蔓像豆子一樣。

圖書記載:山豆根生長在劍南山谷,現在廣西也有,但忠州、萬州產的最好。植株藤蔓像豆子,因此得名。葉子青綠,冬天也不枯萎,八月採收根部入藥。現在人們將其切成寸段,含在口中治療咽喉腫痛,效果極佳。廣南地區的山豆根像小槐樹,高約一尺多,石鼠愛吃它的根。所以嶺南人捕捉石鼠時,會剖開其腸胃曬乾,用來解毒攻熱,效果很好。

驗方:急症萬靈丹——山豆根方:取適量山豆根,依下列方法治療各種疾病。一、解毒;二、治療黃疸;三、治療藥物中毒。患蠱毒,研磨成細末用溫水調服,服藥後禁聲,少量多次服用。患禿瘡,研磨成膏敷於患處。患喉痛,含一片細細嚥下唾液。患各種痔瘡,研磨後服用。患牙痛,將一片含在患處。患麩豆等瘡瘍,研磨後少量服用。

患頭痛,搗碎後用油調和塗抹。患赤白痢,搗碎後做成蜜丸,空腹用煎水送服二十丸,一般服用三次即可痊癒。患腹脹滿、氣喘,搗碎少許,用開水沖服。患瘡癬,搗碎後用臘月豬油調和塗抹。患頭皮屑,搗碎後用油浸泡後塗抹。如果是嬰兒,用母乳調和半錢服用。患宿積的蛔蟲、寸白蟲,每天清晨空腹用熱酒送服三錢,蟲子就會自行排出。患各種黃疸,空腹用溫水送服二錢。

患胃氣痛,用酒送服二錢。患霍亂,用橘皮湯送服三錢。患熱腫,研磨成濃汁塗抹,幹了就再塗。婦女患血氣腹脹,用三錢藥末用熱酒空腹服用。突然腹痛,研磨半盞,服下即可緩解。蜘蛛咬傷,用唾液調和塗抹。狗咬傷、螞蟻叮咬、蛇咬傷,都用研磨後敷在患處。

4. 三白草

味甘、辛,寒,有小毒。主水腫腳氣,利大小便,消痰破癖,除積聚,消疔腫。生池澤畔。

唐本注云:葉如水葒,亦似蕺,又似菝葜。葉上有三黑點,高尺許。根如芹根,黃白色而粗大。今按陳藏器本草云:三白草,搗絞汁服,令人吐逆,除胸膈熱疾,亦主瘧及小兒痞滿。按此草初生無白,入夏葉端半白如粉。農人候之蒔田,三葉白草便秀,故謂之三白。若云三黑點,古人秘之,據此即為未識,妄為之注爾。

其葉如薯蕷,亦不似水葒。(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出襄州,二月、八月採根用之。

白話文:

三白草味甘辛,性寒,有小毒。主要功效是治療水腫、腳氣,促進大小便通暢,消除痰液和癖塊,去除積聚,消散疔腫。它生長在池塘和澤地邊。

古書記載,三白草的葉子像水蕹,也像魚腥草,還像菝葜,葉子上會有三個黑點,植株高度約一尺。根莖像芹菜根,顏色黃白粗大。但也有古籍記載,三白草搗碎取汁服用,會讓人嘔吐,可以治療胸膈熱症,也能治療瘧疾和小兒痞滿。 根據觀察,三白草剛長出來時沒有白色,到了夏天葉子前端才會呈現半白,像塗了粉一樣。農民會觀察它來決定耕種時間,當三片葉子變白時,就表示可以耕作了,因此稱為三白草。至於古書中提到的葉子上三個黑點,可能是古人刻意隱瞞的秘訣,如果以此為依據,就表示他們並未真正認識這種植物,只是胡亂注解罷了。

三白草的葉子其實更像薯蕷,不像水蕹。 據蜀地古籍記載,三白草產於襄州,二月和八月採收根部入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