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慎微

《證類本草》~ 卷第六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六 (3)

1. 菖蒲

味辛,溫,臣禹錫等謹按久風濕痹通用藥云:菖蒲,平。無毒。主風寒濕痹,咳逆上氣,開心孔,補五臟,通九竅,明耳目,出音聲,主耳聾,癰瘡,溫腸胃,止小便利,四肢濕痹,不得屈伸,小兒溫瘧,身積熱不解,可作浴湯。久服輕身,聰耳目,不忘,不迷惑,延年,益心智,高志不老。

一名昌陽。生上洛池澤及蜀郡嚴道。一寸九節者良,露根不可用。五月、十二月採根,陰乾。(秦皮、秦艽為之使,惡地膽、麻黃。)

陶隱居云:上洛郡屬梁州,嚴道縣在蜀郡。今乃處處有,生石磧上,穊節為好。在下濕地大根者,名昌陽,只主風濕,不堪服食。此藥甚去蟲並蚤蝨,而今都不言之。真菖蒲葉有脊,一如劍刃,四月、五月亦作小釐華也。東間溪側又有名溪蓀者,根形氣色極似石上菖蒲,而葉正如蒲,無脊。

俗人多呼此為石上菖蒲者,謬矣。此只主咳逆,亦斷蚤蝨爾,不入服御用。《詩》詠:多雲蘭蓀,正謂此也。臣禹錫等謹按吳氏云:菖蒲,一名堯韭。羅浮山記云:山中菖蒲,一寸二十節,藥性論云:菖蒲,君,味苦、辛,無毒。治風濕𤸷痹,耳鳴,頭風,淚下,鬼氣,殺諸蟲,治惡瘡疥瘙。

石澗所生堅小,一寸九節者上,此菖蒲亦名昌陽。日華子云:除風下氣,丈夫水臟、女人血海冷敗,多忘長智,除煩悶,止心腹痛,霍亂轉筋,治客風瘡疥,澀小便,殺腹臟蟲及蚤蝨。耳痛作末炒,承熱裹罯甚驗。忌飴糖、羊肉。石菖蒲出宣州,二月、八月採取。

圖經曰:菖蒲,生上洛池澤及蜀郡嚴道,今處處有之,而池州、戎州者佳。春生青葉,長一、二尺許,其葉中心有脊,狀如劍,無花實。五月、十二月採根,陰乾。今以五月五日收之。其根盤屈有節,狀如馬鞭大,一根傍引三、四根,傍根節尤密,一寸九節者佳,亦有一寸十二節者。採之初虛軟,曝乾方堅實,折之中心色微赤,嚼之辛香少滓。

人多植於乾燥沙石土中。臘月移之尤易活。古方亦有單服者,採得緊小似魚鱗者,治擇一斤許,以水及米泔浸各一宿,又刮去皮,切,曝乾搗篩,以糯米粥和勻,更入熟蜜,搜丸梧子大,絺葛袋盛,置當風處令乾。每旦酒飲任下三十丸,臨臥更服二十丸,久久得效,如《本經》所說。

又蜀人用治心腹冷氣搊痛者,取一、二寸捶碎,同吳茱萸煎湯飲之,良。黔、蜀蠻人亦常將隨行,卒患心痛,嚼一、二寸,熱湯或酒送亦效。其生蠻谷中者尤佳,人家移種者亦堪用,但干后辛香堅實不及蠻人持來者,此即醫方所用石菖蒲也。又有水菖蒲,生溪潤水澤中甚多。

葉亦相似,但中心無脊,採之干後輕虛多滓,殊不及石菖蒲,不堪入藥用,但可搗末,油調塗疥瘙。今藥肆所貨,多以兩種相雜,尤難辨也。

白話文:

菖蒲,味道辛辣,性溫和。臣禹錫等人研究並參考前人說法:菖蒲,藥性平和,沒有毒性。主要治療風寒濕引起的肢體麻木疼痛、咳嗽氣喘、開竅醒神、補益五臟、通暢九竅、使耳聰目明、聲音洪亮,還能治療耳聾、癰瘡、溫養腸胃、止小便頻數、四肢濕痹導致活動不便、小兒溫熱瘧疾、身體發熱不退等症狀,可以煎煮成藥湯沐浴。長期服用能使身體輕盈、耳聰目明、記憶力好、不易迷惑、延年益壽、增長心智、意志堅定,保持年輕。

菖蒲又名昌陽。生長在上洛的池塘沼澤和四川郡的嚴道縣。根莖一寸有九節的品質最好,露出根部的不能使用。五月和十二月採挖根部,陰乾。(使用時可搭配秦皮、秦艽,忌與地膽、麻黃同用。)

陶弘景說:上洛郡屬於梁州,嚴道縣在蜀郡。現在各地都有菖蒲,生長在石頭沙礫上的,根節細密的最好。生長在潮濕地方的根部較大,稱為昌陽,只能治療風濕,不適合服用。這種藥很能驅除蟲子和跳蚤,現在卻很少人提到。真正的菖蒲葉子有脊,像劍刃一樣,四、五月也會開出細小的花。東邊的溪水旁還有一種叫溪蓀的植物,根莖形狀顏色很像石菖蒲,但葉子像蒲草,沒有脊。

世俗之人大多稱此為石上菖蒲,是錯誤的。溪蓀只能治療咳嗽,也能驅除跳蚤,不適合用來服用。《詩經》中歌詠的「多雲蘭蓀」,說的就是這種植物。臣禹錫等人研究並參考吳氏說法:菖蒲,又名堯韭。《羅浮山記》記載:山中菖蒲,一寸有二十節。《藥性論》記載:菖蒲,是君藥,味道苦辛,沒有毒性。能治療風濕麻痹、耳鳴、頭痛、流淚、邪氣、殺滅各種蟲子,治療惡瘡疥癬。

生長在石澗中的菖蒲根莖堅硬細小,一寸有九節的最好。這種菖蒲也叫做昌陽。《日華子本草》記載:菖蒲能去除風邪、降氣、治療男子腎虛、女子血虛、健忘、增長智慧、消除煩悶、止心腹疼痛、霍亂轉筋,治療外感風邪引起的瘡疥、小便不暢,殺滅腹部寄生蟲和跳蚤。耳痛時將其研末炒熱,用布包裹敷在患處,效果很好。忌食飴糖、羊肉。石菖蒲產於宣州,二月和八月採挖。

《圖經》記載:菖蒲,生長在上洛的池塘沼澤和四川郡的嚴道縣,現在各地都有,其中池州和戎州的品質較好。春天長出綠葉,長約一、二尺,葉子中心有脊,形狀像劍,沒有花和果實。五月和十二月採挖根部,陰乾。現在一般在五月五日採收。它的根部彎曲有節,像馬鞭一樣粗,一根主根旁邊會長出三、四根側根,側根的根節尤其細密,一寸有九節的最好,也有一寸有十二節的。剛採挖時柔軟,曬乾後才堅硬。折斷後中心顏色微紅,咀嚼起來辛香,殘渣少。

很多人將菖蒲種植在乾燥的沙石土壤中。臘月移植最容易成活。古方也有單獨服用菖蒲的,採挖根莖緊密細小像魚鱗的,挑選一斤左右,用水和米泔水分別浸泡一晚,再刮去外皮,切碎,曬乾,搗成粉末過篩,用糯米粥調勻,加入煉熟的蜂蜜,搓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用細葛布袋裝好,放在通風的地方晾乾。每天早上用酒送服三十丸,臨睡前再服二十丸,長期服用會有效果,正如《本經》所說。

蜀地人還用菖蒲來治療心腹冷痛,取一、二寸搗碎,與吳茱萸一起煎湯服用,效果很好。黔地和蜀地的蠻人也常將菖蒲隨身攜帶,突然心痛時,嚼食一、二寸,用熱水或酒送服,也有效果。生長在蠻谷中的菖蒲品質最好,人們移栽的也可以用,但曬乾後的辛香和堅硬程度不如蠻人採來的。這就是醫方所用的石菖蒲。還有一種水菖蒲,生長在溪水或沼澤中,數量很多。

水菖蒲的葉子也像石菖蒲,但中心沒有脊。採挖後曬乾,質地輕虛,殘渣多,遠不如石菖蒲,不能入藥,但可以搗成粉末,用油調勻塗抹疥癬。現在藥店出售的菖蒲,大多將兩種混雜在一起,很難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