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慎微

《證類本草》~ 卷第十一 (9)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一 (9)

1. 鬼臼

味辛,溫、微溫,有毒。主殺蠱毒,鬼疰精物,辟惡氣不祥,逐邪,解百毒,療咳嗽喉結,風邪煩惑,失魄妄見,去目中膚翳,殺大毒,不入湯。一名爵犀,一名馬目毒公,一名九臼,一名天臼,一名解毒。生九真山谷及冤句。二月、八月採根。(畏垣衣。)

陶隱居曰:鬼臼如射干,白而味甘,溫,有毒。主風邪,鬼疰,蠱毒,九臼相連,有毛者良。一名九臼,生山谷,八月採,陰乾。又似鉤吻。今馬目毒公如黃精,根臼處似馬眼而柔潤。鬼臼似射干、術輩,有兩種:出錢塘、近道者,味甘,上有叢毛,最勝。出會稽、吳興者,乃大,味苦,無叢毛,不如,略乃相似而乖異毒公。

白話文:

此藥性味辛,溫或微溫,具毒性。主要功能包括殺死蠱毒、驅除鬼神邪氣、避免厄運、祛除邪魔、解百毒、治療咳嗽喉結、風邪引起的煩躁困惑、失魂亂見、消除眼中的膚膿、殺死大毒等。此藥不應加入湯中。

俗名有爵犀、馬目毒公、九臼、天臼、解毒等。在九真山的山谷中以及冤句地帶生長。二月和八月採收根部。

需要注意的是,此藥畏垣衣。

陶隱居指出,鬼臼與射乾相似,白色且味甘,溫性,具有毒性。主要用於治療風邪、鬼神邪氣、蠱毒,九臼相連,有毛者為佳。又名九臼,生長於山谷中,八月採收,陰乾。其外觀類似鉤吻。

現今所稱的馬目毒公,形狀類似黃精,根部處形狀類似馬眼,且柔軟潤滑。鬼臼與射乾、術等類似,有兩種:一種出於錢塘、近道,味道甘甜,表面有叢毛,效果最佳;另一種出自會稽、吳興,個頭較大,味道苦,無叢毛,效果稍差,但兩者在外觀上有些許相似,卻有著不同的毒性。

今方家多用鬼臼,少用毒公,不知此郍復頓樂乖越也。唐本注云:此藥生深山岩石之陰。葉如蓖麻、重樓輩。生一莖,莖端一葉,亦有兩歧者。年長一莖,莖枯為一臼。假令生來二十年,則有二十臼,豈唯九臼耶?根肉皮須並似射干,今俗用皆是射干。及江南別送一物,非真者。

今荊州當陽縣、硤州遠安縣、襄州荊山縣山中並有之,極難得也。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花生莖間,赤色。今出硤州、襄州深山,二月、八月採根,日乾用之。藥性論云:鬼臼,使,味苦。能主屍疰,殗殜勞疾,傳屍瘦疾,主辟邪氣,逐鬼。

白話文:

現在很多醫生都用鬼臼,卻很少用毒公,他們不知道這兩種藥材的效用和禁忌完全不同。唐朝本草注說,鬼臼生長在深山岩石的陰涼處,葉子像蓖麻和重樓,一根莖頂端長一片葉子,也有分叉的。長年累月,莖會枯萎變成一個臼,如果生長了二十年,就會有二十個臼,怎麼會只有九個呢?鬼臼的根、肉、皮和鬚都像射干,但現在市面上用的大多是射干,還有一些來自江南的假冒偽劣產品。

現在荊州當陽縣、硤州遠安縣、襄州荊山縣的山裡都有鬼臼,但非常難找到。臣禹錫等人查閱蜀本圖經記載,鬼臼的花長在莖的節間,呈紅色。現在出產於硤州、襄州深山的鬼臼,在二月和八月採收根部,曬乾後使用。藥性論記載,鬼臼性溫,味苦,能治屍疰、勞累疾病、傳染病導致的消瘦,還能辟邪氣、驅鬼。

圖經曰:鬼臼,生九真山谷及冤句,今江寧府、滁、舒、商、齊、杭、襄、峽州、荊門軍亦有之,多生深山岩石之陰。葉似蓖麻、重樓輩。初生一莖,莖端一葉,亦有兩歧者,年長一莖,莖枯為一臼,二十年則二十臼也。花生莖間,赤色,三月開,後結實。根、肉、皮、須並似射干,俗用皆是射干,當細別之。

七月、八月採根,曝乾用。古方治五屍,鬼疰,百毒,惡氣方用之。一說鬼臼生深山陰地,葉六出或五出,如雁掌。莖端一葉如傘,蓋旦時東向,及暮則西傾,蓋隨日出沒也。花紅紫如荔枝,正在葉下,常為葉所蔽,未常見日。一年生一葉,既枯則為一臼,及八、九年則八、九臼矣。

白話文:

鬼臼這種植物,生長在九真山谷和冤句等地,現在江寧府、滁州、舒州、商州、齊州、杭州、襄陽、峽州、荊門軍等地也有。它通常生長在深山岩石陰涼處。葉子像蓖麻和重樓,初生時只有一根莖,莖頂只有一片葉子,也有分叉的。隨著時間推移,莖會枯萎形成一個臼,二十年就會有二十個臼。花開在莖上,呈紅色,三月開花,之後結實。根、肉、皮、鬚都跟射干相似,民間常誤用射干,要仔細分辨。

七月、八月採收根部,曬乾使用。古代方劑中用於治療五屍、鬼疰、百毒、惡氣等症。據說鬼臼生長在深山陰涼處,葉子六裂或五裂,像雁掌。莖頂有一片葉子像傘,早上朝東,傍晚朝西,隨著太陽的升落而轉動。花紅紫色,像荔枝,開在葉子下面,常被葉子遮擋,不易見到陽光。一年生長一片葉子,枯萎後就會形成一個臼,八九年後就會有八九個臼。

然一年一臼生而一臼腐,蓋陳新相易也,故俗又名曰害母草。如芋魁、烏頭輩亦然。新苗生則舊苗死,前年之魁腐矣。而本草注謂全似射干,今射干體狀雖相似,然臼形淺溥,大異鬼臼。鬼臼如八、九天南星側比相疊,而色理正如射干。要者,當使人求苗採之,市中不復有也。

白話文:

雖然鬼臼一年會長出一顆新芽,但同時也有一顆舊芽腐爛,這是因為新舊交替的自然規律,所以民間也稱它為「害母草」。就像芋頭的塊莖和烏頭一樣,新的長出來,舊的就會枯死,前一年的塊莖就會腐爛。

《本草注》中說鬼臼的形狀跟射干很像,但射干的形狀較扁平,和鬼臼差異很大。鬼臼的形狀就像八九顆天南星疊在一起,顏色和紋理則跟射干很像。

最重要的是,要請人幫忙尋找鬼臼的嫩芽來採集,因為市面上已經買不到真正的鬼臼了。

2. 角蒿

味辛、苦,平,有小毒。主甘濕䘌諸惡瘡有蟲者。

唐本注云:葉似白蒿,花如瞿麥,紅赤可愛,子似王不留行,黑色作角。七月、八月採。(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葉似蛇床、青蒿等。子角似蔓菁,實黑細,秋熟,所在皆有之。陳藏器云:𦾰蒿,味辛,溫,無毒。主破血下氣,煮食之似小薊。生高崗。宿根先於白草。

一名莪蒿。《爾雅》云:莪,蘿。注:𦾰蒿也。釋曰:《詩·小雅》云:菁菁者莪。陸機云:莪蒿也,一名蘿蒿。生澤田漸洳處。葉似邪蒿而細科,生三月中。莖可食,又可蒸,香美,味頗似蔞蒿是也。

白話文:

這種植物味道辛辣苦澀,性平,略帶毒性。主要用於治療濕熱引起的各種瘡瘍以及有蟲的病症。它的葉子像白蒿,花朵像瞿麥,紅豔可愛,果實像王不留行,呈黑色並帶有角狀。七月八月採收。據唐本圖經記載,它的葉子也像蛇床和青蒿。果實像蔓菁,呈黑色細小,秋天成熟,到處都能找到。陳藏器說這種植物味辛,性溫,無毒,可以破血降氣,煮著吃味道像小薊。它生長在高崗上,宿根比白草早發芽。也有人叫它莪蒿。《爾雅》中說「莪」就是「蘿」,注釋說就是𦾰蒿。陸機說莪蒿又名蘿蒿,生長在濕潤的田澤地。葉子像邪蒿,但葉片較細,在三月中旬生長。莖可以食用,也可以蒸著吃,味道香美,有點像蔞蒿。

雷公云:凡使,勿用紅蒿並邪蒿,二味真似角蒿,只是上香角短。採得並於槐砧上細銼用之。外臺秘要:凡齒齦宣露多是疳。角蒿取灰,夜塗齦上。使慎,油膩、沙糖、干棗切忌之。千金方:治口中瘡久不瘥,入胸中並生瘡。角蒿灰塗之一宿動。口中若有汁,吐之。宮氣方治小兒口瘡。角蒿灰貼瘡,妙。

衍義曰:角蒿,莖、葉如青蒿,開淡紅紫花,花大約徑三、四分。花罷,結角子,長二寸許,微彎。苗與角治口齒絕勝。

白話文:

雷公說:凡是使用角蒿,不要用紅蒿和邪蒿,這兩種草藥很像角蒿,只是角比較短。採集回來之後,放在槐木砧板上細細地切碎使用。

《外台秘要》記載:牙齦外露,大多是疳疾。用角蒿的灰,在晚上塗抹在牙齦上。使用時要小心,油膩、糖和乾棗都忌諱。

《千金方》記載:治療口腔潰瘍久治不愈,並且蔓延到胸中,也長出潰瘍。用角蒿灰塗抹一晚上,就會有效果。如果口腔中有汁液,就吐出來。

《宮氣方》記載:治療小兒口腔潰瘍。用角蒿灰敷在潰瘍處,效果很好。

角蒿的莖葉像青蒿,開淡紅色或紫色的花,花大約有三四分直徑。花謝後結出角形的果實,長約二寸,略微彎曲。角蒿的苗和角都具有治療口腔疾病的奇效。

3. 馬兜鈴

味苦,寒,無毒。主肺熱咳嗽,痰結喘促,血痔瘻瘡。生關中,藤繞樹而生。子狀如鈴,作四、五瓣。(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馬兜鈴,平。能主肺氣上急,坐息不得,主咳逆連連不可。日華子云:治痔瘻瘡,以藥於瓶中燒熏病處,入藥炙用,是土青木香,獨行根子。越州七、八月採。

圖經曰:馬兜鈴,生關中,今河東、河北、江淮、夔、浙州郡亦有之。春生苗如藤蔓,葉如山芋葉,六月開黃紫花,頗類枸杞花,七月結實棗許大如鈴,作四、五瓣。其根名雲南根,似木香,小指大,赤黃色。亦名土青木香。七月、八月採實,曝乾。主肺病。三月採根,治氣下膈,止刺痛。

白話文:

馬兜鈴味苦性寒,無毒。可以治療肺熱咳嗽、痰結喘促、血痔瘻瘡等病症。它生長在關中地區,藤蔓攀附在樹上生長。果實形狀像鈴鐺,分成四到五瓣。據記載,馬兜鈴性平,可以治療肺氣上逆,導致坐立不安、咳嗽不止的症状。也可以用來治療痔瘡和瘻瘡,將藥物放在瓶中燒熏患處。它的根部名為雲南根,外形像木香,呈赤黃色,也稱土青木香。七月至八月採收果實,曬乾後可治療肺病。三月採收根部,可以治療氣逆膈塞和刺痛。

雷公云:凡使,採得後去葉並蔓了,用生綃袋盛,於東屋角畔懸。令乾了,劈作片,取向裡子,去隔膜,並令盡用子。勿令去革膜不盡,用之並皮。聖惠方:治五種蠱毒。用兜鈴根三兩為末,分為三貼,以水一盞,煎五分,去滓,頻服。當吐蠱出,未快再服,以快為度。又方:草蠱術正因方及嶺南。

人若行此毒,人人咽刺痛欲死者。用兜鈴苗一兩,為末。以溫水調下一錢匕,即消化,蠱出,效。外臺秘要:崔氏蛇蠱,食飲中得之。咽中如有物,咽不下,吐不出,悶心熱。服兜鈴即吐出。又服麝香一錢匕,即吐蠱毒。簡要濟眾:治肺氣喘嗽。兜鈴二兩,只用裡面子,去卻殼,酥半兩,入碗內拌和勻,慢火炒乾,甘草一兩炙,二味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六分,溫呷或以藥末含咽津,亦得。

白話文:

雷公說:使用這種藥物時,需在收穫後去掉葉子和藤蔓,然後用生綃布袋裝好,懸掛在東屋的角落讓其自然乾燥。乾燥後,切碎成片,取出種子,去除種子中的隔膜,並且全數使用種子。不要去除種子的外皮和膜,因為這部分也是藥物的一部分。

聖惠方:治療五種蠱毒。使用兜鈴根三兩研磨成粉末,分成三份,每份用水一盞煎煮至五分,濾掉渣,頻繁服用。當中毒物質被吐出後,如果效果不夠徹底,可以再次服用,直到完全吐出為止。另一個配方:針對草蠱術的正確方法以及嶺南地區的毒蠱。

如果有人遭遇這種毒蠱,咽喉會有刺痛感,似乎快要死亡。使用兜鈴苗一兩研磨成粉末,用溫水調成一錢匕(約2克),即可消化毒素,毒蠱隨之排出,療效顯著。外臺祕要:崔氏蛇蠱,中毒於飲食之中。喉嚨中好像有東西卡住,既無法吞下也無法吐出,令人感到憋悶、心熱。服用兜鈴後,可以將毒素吐出。再服一錢匕的麝香,可以吐出蠱毒。

簡要濟眾:治療肺部喘息咳嗽。使用兜鈴二兩,只使用種子的內層,去掉殼,與半兩酥一同放入碗中拌勻,用慢火炒乾,加入一兩炙好的甘草,兩者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盞煎煮至六分,溫服或以藥粉含在口中,並嚥下唾液,也能達到療效。

衍義曰:馬兜鈴,蔓生,附木而上。葉脫時,鈴尚垂之。其狀如馬項鈴,故得名。然熟時則自折坼,間有子全者。採得時須八、九月間。治肺氣喘急。

白話文:

解釋如下:

「馬兜鈴」是一種蔓生植物,它會依附在其他樹木上向上生長。當它的葉子掉落時,馬兜鈴的果實還懸掛著。由於它的外觀像馬脖子上的鈴鐺,因此得名為馬兜鈴。然而,在成熟時,它會自行折斷開裂,偶爾會有完整的子實。要採收這種植物,通常是在八月或九月之間。

此藥物主要用於治療肺部的喘息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