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類本草》~ 卷第十一 (8)
卷第十一 (8)
1. 甘蕉根
大寒。主癰腫結熱。
陶隱居云:本出廣州,今都下、東間並有。根、葉無異,唯子不堪食爾,根搗敷熱腫甚良。又有五葉莓,生人籬援間,作藤,俗人呼為籠草。取其根搗敷癰癤亦效。唐本注云:五葉即烏蘞草也。其甘蕉根,味甘,寒,無毒。搗汁服,主產後血脹悶,敷腫,去熱毒亦效。嶺南者子大,味甘,冷,不益人。
北間但有花汁無實。今注此藥本出廣州。然有數種,其子性冷,不益人,故不備載。按此花葉,與芭蕉相似而極大,子形圓長及生青熟黃。南人皆食之。而多動氣疾。其根搗敷熱腫尤良。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俗為芭蕉,多生江南。葉長丈許,闊二尺余,莖虛軟,根可生用,不入方藥。
藥性論云:甘蕉,君。搗敷一切癰腫上,干即更上,無不瘥者。日華子云:生芭蕉根,治天行熱狂,煩悶消渴,患癰毒並金石發熱悶口乾人。並綾汁服,及梳頭長益發,腫毒,遊風,風疹,頭痛,並研罯敷。又云芭蕉油,冷,無毒。治頭風熱並女人發落,止煩渴及湯火瘡。
圖經曰:甘蕉根,舊不著所出州郡。陶隱居云:本出廣州,江東並有。根、葉無異,唯子不堪食。今出二廣、閩中、川蜀者有花,閩、廣者實極美,可啖。他處雖多,而作花者亦少,近歲都下,往往種之其盛,皆芭蕉也。蕉類亦多,此云甘蕉,乃是有子者,葉大抵與芭蕉相類,但其捲心中抽稈作花,初生大萼,如倒垂菡萏,有十數層,層皆作瓣,漸大則花出瓣中,極繁盛。紅者如火炬,謂之紅蕉。
白者如蠟色,謂之水蕉。其花大類象牙,故謂之牙蕉。其實亦有青、黃之別,品類亦多。食之大甘美。亦可曝乾寄遠,北土得之,以為珍果。閩人灰理其皮,令錫滑績,以為布,如古之錫衰焉。其根極冷,搗汁以敷腫毒,蓐婦血妨,亦可飲之。又芭蕉根,性亦相類,俚醫以治時疾,狂熱及消渴,金石發動躁熱,並可飲其汁。
又芭蕉油治暗風癇病,涎作暈悶欲倒者,飲之復吐便瘥,極有奇效。取之用竹筒插皮中,如取漆法。
食療主黃疸。子,生食大寒。止渴潤肺,發冷病。蒸熟曝之令口開,春取仁食之。性寒,通血脈,填骨髓。百一方:發背欲死,芭蕉搗根塗上。子母秘錄治小兒赤遊,行於上下,至心即死。搗芭蕉根汁煎,塗之。
衍義曰:芭蕉,三年以上,即有花自心中出,一莖只一花,全如蓮花。葉亦相似,但其色微黃綠,從下脫葉。花心但向上生,常如蓮樣,然未嘗見其花心,剖而視之亦無蕊,悉是葉,但花頭常下垂。每一朵,自中夏開,直到中秋後方盡。凡三葉開則三葉脫落。北地惜其種,人故少用。縷其苗為布。取汁,婦人塗發令黑。余說如《經》。
白話文:
甘蕉根性寒,能治療癰腫和熱毒。其根和葉功效相同,唯獨果實不可食用。將根搗爛敷於熱腫處,效果很好。五葉莓(即烏蘞草)的根搗爛敷於癰疽也有效。甘蕉根味甘性寒無毒,搗汁服用可治療產後血脹悶,敷於腫處也能去熱毒。嶺南地區的甘蕉果實較大,味甘性寒,但並不好。北方地區只有花而無果實。甘蕉原產廣州,有多種,其果實性寒,不利於人體,故不詳載。甘蕉花葉與芭蕉相似但更大,果實圓長,青黃皆有,南方人常食用,但容易動氣致病。其根搗爛敷於熱腫尤其有效。蜀本圖經記載,甘蕉俗稱芭蕉,多生長於江南,葉長丈餘,寬二尺多,莖幹柔軟,根可鮮用,但不入藥方。
藥性論記載,甘蕉可搗爛敷於各種癰腫之上,乾了就再換新的,都能治癒。日華子記載,生芭蕉根可治天行熱狂、煩悶消渴、癰毒以及金石中毒引起的發熱、口乾等症狀。可將其汁液服用,或用其汁液梳頭,可使頭髮烏黑亮麗,並能治療腫毒、遊風、風疹、頭痛等症狀。芭蕉油性寒無毒,可治療頭痛、熱病以及婦女脫髮,並能止渴和治療湯火傷。
圖經記載,甘蕉根舊時未記載產地,陶隱居說它原產廣州,江東也有。其根葉功效相同,只是果實不能食用。現今廣東、廣西、福建、四川等地都有甘蕉開花,福建、廣東的果實尤其美味可食。其他地方雖然也有,但開花結果的較少。近年來,都城種植甘蕉盛行,但大多是芭蕉。蕉類很多,此處所指甘蕉是有果實的,葉子大多與芭蕉相似,但其捲曲的中心會抽出花莖,初生時大苞片如倒垂的荷花,有十幾層,層層都有花瓣,漸漸長大後花就從花瓣中開出,非常繁盛。紅色的叫紅蕉,白色的叫水蕉,花朵像象牙的叫牙蕉。其果實也有青黃之分,品種繁多,味道非常甘美,也可曬乾寄往遠方,北方人視其為珍果。福建人用其果皮灰製成光滑的布料,如同古代的錫衰。其根性極寒,搗汁敷於腫毒處,或產婦血瘀亦可飲用。芭蕉根的功效也類似,民間醫生用它治療時疫、狂熱、消渴、金石中毒引起的躁熱等症狀,可飲用其汁液。
芭蕉油可治療中風癇症,患者涎沫湧出、昏厥欲倒時,飲用後可嘔吐而痊癒,效果奇特。其提取方法是用竹筒插入果皮中,如同取漆的方法。
甘蕉果實具有食療功效,主治黃疸。生食性大寒,能止渴潤肺,治療發冷。將其蒸熟曬乾後,春天才取其仁食用,性寒,能通血脈,填補骨髓。百一方記載,發背將死,可用芭蕉搗爛的根敷於患處。子母秘錄記載,治療小兒丹毒,可用芭蕉根搗汁煎煮後塗抹,若丹毒已至心臟則會死亡。
芭蕉三年以上就會開花,一莖一花,形似蓮花,葉子也相似,但顏色略黃綠,從下往上脫葉。花心向上生長,如同蓮花,但從未見其花心,剖開看也沒有花蕊,都是葉子,但花頭總是下垂。每一朵花從仲夏開到中秋後才結束。每開三片葉子就脫落三片葉子。北方地區因為珍貴其種植,所以用得少。其莖葉可製成布,取其汁液,婦女塗抹頭髮可使頭髮變黑。其他記載與經書相同。
2. 蘆根
味甘,寒。主消渴,客熱,止小便利。
陶隱居云:當掘取甘辛者,其露出及浮水中者,並不堪用也。唐本注云:此草根,療嘔逆不下食,胃中熱,傷寒患者彌良。其花名蓬蕽(音農)。水煮汁服,主霍亂大善,用有驗也。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蘆根,使,無毒。能解大熱,開胃,治噎噦不止。日華子云:治寒熱,時疾,煩悶,妊孕人心熱,並瀉痢人渴。
圖經曰:蘆根,舊不載所出州土,今在處有之,生下濕陂澤中。其狀都似竹,而葉抱莖生,無枝。花白作穗若茅花。根亦若竹根而節疏。二月、八月採,日乾。用之當極取水底甘辛者,其露出及浮水中者,並不堪用。謹按《爾雅》謂:蘆根為葭華。郭璞云:蘆葦也,葦即蘆之成者,謂蒹為薕(與廉同),蒹似萑(音桓)而細長,高數尺,江東人呼為薕。藡(與荻同)者謂菼(他敢切),為薍(五患切)。
薍似葦而小中實,江東呼為烏蓲(音丘)者,或謂之荻。荻至秋堅成,即謂之萑,其華皆名苕(徒雕切),其萌筍皆名䀵(音綣)。若然,所謂蘆葦,通一物也。所謂薕,今作蒹者是也。所謂菼,人以當薪爨者是也。今人罕能別蒹菼與蘆葦。又北人以葦與蘆為二物。水旁下濕所生者皆名葦;其細不及指,人家池圃所植者為蘆。
其稈差大,深碧色者,謂之碧蘆,亦難得。然則本草所用蘆,今北地謂葦者,皆可通用也。古方多單用。葛洪療嘔噦。切根水煮,頓服一升。《必效方》以童子小便煮服,不過三升瘥。其蓬茸,主卒得霍亂,氣息危急者。取一把煮濃汁,頓服二升瘥。兼主魚蟹中毒,服之尤佳。
其筍,味小苦,堪食。法如竹筍,但極冷耳。
唐本余:生下濕地。莖、葉似竹,花若荻花,二月、八月採根,日乾用之。雷公云:凡使,須要逆水蘆。其根逆水生並黃泡肥厚者,味甘,採得後去節須並上赤黃了,細銼用。聖惠方:治食馬肉中毒,癢痛。蘆根五兩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為三服。千金方:治乾嘔噦,若手足厥冷,蘆根三斤濃煮汁,飲之。
肘後方:食鱸魚肝,鯸鮧魚中毒。銼蘆根煮汁一、二升,飲之。梅師方:食狗肉不消,心下堅,或䐜脹口乾,忽發熱妄語。煮蘆根飲之。金匱玉函方:治五噎心膈氣滯煩悶,吐逆不下食。蘆根五兩銼,以水三大盞,煮取二盞,去滓。不計時溫服。
白話文:
蘆根味甘性寒,能治療消渴症、內熱,並止瀉。
陶弘景認為,應選擇生長在水底、味道甘甜辛辣的蘆根,那些露出水面或漂浮在水面的蘆根都不能使用。唐代本草注則記載,蘆根能治療嘔逆、不思飲食、胃熱和傷寒,效果很好;蘆根的花叫做蓬蕽。將蘆根水煮後服用,能有效治療霍亂,效果已得到驗證。 據《藥性論》記載,蘆根無毒,能清熱解暑、開胃、治療呃逆不止。《日華子本草》記載,蘆根能治療寒熱、時疫、煩悶、孕婦心煩熱以及瀉痢引起的口渴。
《圖經本草》記載,蘆根的產地不詳,但各地都有,生長在潮濕的低窪地帶。蘆根的形狀像竹子,葉子抱莖而生,沒有枝條,花白色,穗狀,像茅花;根也像竹根,但節距較疏鬆。二月和八月採收,曬乾後使用。使用時應選擇生長在水底、味道甘甜辛辣的蘆根,那些露出水面或漂浮在水面的蘆根都不能使用。《爾雅》稱蘆根為葭華,郭璞解釋說,蘆葦是一類植物,蘆葦成熟後就叫做蒹,蒹像萑但更細長,高度可達數尺,江東地區的人稱之為薕;菼則指荻,荻像蘆葦但較小且中空,江東地區的人稱之為烏蓲,也有人稱之為荻。荻到秋天變硬後就叫做萑,它們的花都叫做苕,它們的嫩芽都叫做䀵。因此,蘆葦實際上是同一種植物的不同名稱,蒹就是現在所說的蒹,菼就是人們用來當柴燒的荻。現在很少有人能區分蒹、菼和蘆葦,北方人甚至把蘆葦當作兩種不同的植物:生長在水邊潮濕地帶的叫做葦;而那些細如指頭,人們在池塘花園種植的叫做蘆。莖較粗、深碧綠色的叫做碧蘆,比較少見。所以,本草書中所說的蘆,和北方人所說的葦,是可以通用。古代的處方多單獨使用蘆根。葛洪用蘆根治療嘔逆,將蘆根切碎水煮後,一次服用一升;《必效方》用童子尿煮蘆根服用,不超過三升就能痊癒。蘆根蓬鬆的部分,能治療突然發生的霍亂,以及氣息危急的症狀,取一把蘆根煮成濃汁,一次服用二升即可痊癒。蘆根還能治療魚蟹中毒,效果甚佳。
蘆根的筍,略帶苦味,可以食用,烹飪方法與竹筍相似,但需徹底煮熟。
唐代本草書記載:蘆根生長在潮濕低洼地帶,莖葉像竹子,花像荻花,二月和八月採收根部,曬乾後使用。雷敩說,使用蘆根時,必須使用逆水生長的蘆根,其根部生長在逆水處,且肥厚呈黃色泡狀,味道甘甜,採收後去除節須和上部的赤黃部分,切碎使用。《聖惠方》記載,用蘆根治療食馬肉中毒引起的瘙癢疼痛;《千金方》記載,用蘆根治療乾嘔呃逆和手足厥冷;《肘後方》記載,用蘆根治療食鱸魚肝、鯸鮧魚中毒;《梅師方》記載,用蘆根治療食狗肉不消化、心下堅硬、腹脹口乾、突然發熱說胡話等症狀;《金匱玉函方》記載,用蘆根治療五種呃逆、心膈氣滯、煩悶、嘔逆、不思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