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類本草》~ 卷第十一 (7)
卷第十一 (7)
1. 馬鞭草
主下部䘌瘡。
陶隱居云:村墟陌甚多。莖似細辛,花紫色,葉微似蓬蒿也。唐本注云:苗似狼牙及茺蔚,抽三、四穗,紫花,似車前,穗類鞭鞘,故名馬鞭。都不似蓬蒿也。今按陳藏器本草云:馬鞭草,主症癖血瘕,久瘧,破血。作煎如糖,酒服。若云似馬鞭鞘,亦未近之。其節生紫花,如馬鞭節。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云:味苦,微寒,無毒。又《圖經》云:生濕地。花白色,抽三、四穗,以七月、八月採苗,日乾。所在皆有之。藥性論云:馬鞭草亦可單用。味苦,有毒。生搗水煎去滓,成煎如飴。空心酒服一匕。主破腹中惡血皆下,殺蟲良。日華子云:味辛,涼,無毒。
白話文:
馬鞭草主要用於治療下半身的瘡瘍。它生長在村莊、墟市和道路旁,莖像細辛,花呈紫色,葉子略微像蓬蒿。唐代本草注釋中說,馬鞭草的苗像狼牙和茺蔚,會抽出三、四個穗,紫色的花朵像車前草,穗狀像馬鞭鞘,因此得名馬鞭草。但實際上並不完全像蓬蒿。陳藏器本草中記載,馬鞭草主治症瘕、血瘕、久瘧,能破血。煎成糖狀,用酒服用。雖然說馬鞭草像馬鞭鞘,但並不完全準確。馬鞭草的節上會長出紫色的花朵,如同馬鞭上的節一樣。
通月經,治婦人血氣肚脹,月候不勻。似益母草,莖圓,並葉用。
圖經曰:馬鞭草,舊不載所出州土,今衡山、廬山、江淮州郡皆有之。春生苗似狼牙,亦類益母而莖圓,高三、二尺。抽三、四穗子,七月、八月採苗葉,日乾用。葉甘、苦,微寒,有小毒。或云:子亦通用,古方多用之。葛氏治卒大腹水病。用馬鞭草、鼠尾草各十斤,水一石,煮取五斗,去滓,再煎令稠厚,以粉和丸。一服二、三大豆許,加四、五豆,神良。
聖惠方:治白癩,用馬鞭草,不限多少為末。每服食前,用荊芥、薄荷湯調下一錢匕。又方:治婦人月水滯澀不快,通結成瘕塊,肋脹大欲死。用馬鞭草根、苗五斤,銼細,水五斗,煎至一斗,去滓,別於淨器中熬成膏。每食前溫酒調下半匙。外臺秘要:治蠼螋尿。馬鞭草爛搗以封之,干復更易瘥。
白話文:
馬鞭草能通月經,治療婦女血氣不順導致的肚子脹痛和月經不調。它長得像益母草,但莖是圓的,可以連莖帶葉一起使用。馬鞭草生長在衡山、廬山、江淮等地,春天發芽,長得像狼牙,也像益母草,但莖是圓的,高度約為二到三尺,會抽出三到四個花穗。七月八月採收它的莖葉,曬乾備用。馬鞭草的葉子味道甘苦,性微寒,有小毒。有些人說馬鞭草的種子也可以使用,古方中多有記載。葛洪用馬鞭草和鼠尾草治療突然發生的腹水病,效果很好。馬鞭草也可以治療白癜風,用馬鞭草研磨成粉末,每次飯前用荊芥和薄荷湯調服一錢。馬鞭草還能治療婦女月經不調、經血凝滯成塊、肋骨脹痛欲死等症狀,將馬鞭草根和莖葉煎熬成膏,飯前溫酒服用。馬鞭草還能治療蠼螋咬傷,將它搗爛敷在患處,等藥膏乾燥後再換新藥,直到痊癒。
千金方:食魚膾及生肉,住胸膈不化,必成癥瘕。搗馬鞭草汁飲之一升,生薑水亦得,即消。又方:治喉痹,躁腫連頰,吐氣數者,名馬喉痹。馬鞭草一握勿見風,截去兩頭,搗取汁服之。集驗方:治男子陰腫大如升,核痛,人所不能治者。搗馬鞭草塗之。
白話文:
千金方指出,食用生魚片或未煮熟的肉,會導致胸部和胃部積存不易消化的食物,長此以往可能形成癥瘕(一種因積聚於體內的結塊物)。喝一升打成汁的馬鞭草可以幫助消除這些問題,生薑水也有效。又有一個治療方案,針對喉嚨發炎、腫脹連到臉頰、頻繁咳嗽的情況,被稱為馬喉炎。只要將一把馬鞭草(不讓它見風)切掉兩端,打成汁飲用即可。最後一個方子是專門針對男性陰部腫大,形狀像升(古代量器單位),伴有疼痛,且難以治療的問題。使用馬鞭草的汁液來敷療即可。
2. 苧根
寒。主小兒赤丹。其漬苧汁,療渴。
陶隱居云:即今績苧爾。又有山苧亦相似,可入用也。唐本注云:《別錄》云,根,安胎,貼熱丹毒腫有效。漚苧汁,主消渴也。今按陳藏器本草云:苧,破血,漬貯與產婦溫服之。將苧麻與產婦枕之,止血暈。產後腹痛,以苧安腹上則止。蠶咬人毒入肉,取苧汁飲之。今以苧近蠶種,則蠶不生也。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云:苗高丈以來,南人剝其皮為布。二月、八月採。江左山南皆有之。藥性論云:苧麻根,使,味甘,平。主懷妊安胎。日華子云:味甘,滑冷,無毒。治心膈熱,漏胎下血,產前後心煩悶,天行熱疾,大渴大狂,服金石藥人心熱,罯毒箭蛇蟲咬。
白話文:
寒冷會導致小兒患上赤丹病,用苧麻汁浸泡飲用,可以治療口渴。苧麻即現在所說的績苧,山苧也相似,可以入藥。苧麻根有安胎的作用,可以貼敷熱毒腫痛。用苧麻汁浸泡,可以治療消渴。苧麻有破血的作用,可以浸泡後溫服,給產婦服用。將苧麻放在產婦枕頭下,可以止血暈。產後腹痛,可以用苧麻敷在腹部止痛。蠶咬人毒入肉,可以用苧麻汁飲用解毒。苧麻靠近蠶種,蠶就無法生存。苧麻可以長到一丈高,南方人剝取其皮製作布料,二月和八月採收。江左山南地區都有苧麻生長。苧麻根味甘性平,可以安胎。苧麻味甘,性滑冷,無毒,可以治療心膈熱、漏胎下血、產前後心煩悶、天行熱疾、大渴大狂、服金石藥人心熱等症状,以及罯毒、箭蛇蟲咬傷。
圖經曰:苧根,舊不載所出州土,今閩、蜀、江、浙多有之。其皮可以績布。苗高七、八尺。葉如楮葉,面青背白,有短毛。夏秋間著細穗青花。其根黃白而輕虛,二月、八月採。又有一種山苧亦相似。謹按陸機《草木疏》云:苧,一科數十莖,宿根在地中,至春自生,不須栽種。
荊、楊間歲三刈,官令諸園種之,歲再刈,便剝取其皮,以竹刮其表,厚處自脫,得里如筋者煮之,用緝。今江浙、閩中尚復如此。孕婦胎損方所須。又主白丹。濃煮水俗之,日三、四瘥。韋宙療癰疽發背,初覺未成膿者。以苧根、葉熟搗敷上,日夜數易之,腫消則瘥矣。
白話文:
圖經記載:苧麻,以前沒有記載產地,現在福建、四川、江浙等地很多。苧麻的皮可以織布。植株高七、八尺。葉子像楮樹葉,正面青色,背面白色,有短毛。夏秋季節開細小的穗狀青花。根部呈黃白色,輕而空,二月和八月採收。還有一種山苧,與它很相似。
根據陸機的《草木疏》記載:苧麻,一株有幾十根莖,根在地下,春天會自己生長,不用種植。
荊州和楊州地區每年收割三次,官府命令各個園子種植苧麻,每年收割兩次,然後剝取皮,用竹子刮去表面的粗糙部分,厚的地方就會自然脫落,留下像筋一樣的部分,煮熟後用來編織。現在江浙和福建等地仍然如此。苧麻是孕婦胎損方藥的必要藥材。還能治療白丹。將苧麻根煮濃水,每天喝三、四次。韋宙用苧麻根、葉治療癰疽發背,剛開始出現還沒化膿的,用苧麻根、葉搗碎敷在患處,一天夜裡換藥幾次,腫消就痊癒了。
聖惠方:治妊娠胎動欲墜,腹痛不可忍者。用苧根二兩銼,銀五兩,酒一盞,水一大盞同煎,去滓。不計時候分溫作二服。外臺秘要:備急治白丹。苧根三斤,小豆四升,以水二、三斗,煮以浴三、四遍,浸洗妙。肘後方:丹者,惡毒之瘡,五色無常。苧根三升,水三半煮浴。
每日塗之。又方:治動不安。取苧根如足大指者一尺,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服。斗門方:治五種淋。用苧麻根兩莖打碎,以水一碗半,煎取半碗。頻服即通。大妙。梅師方:治諸癰疽發背,或髮乳房,初起微赤,不急治之即死。速消方:搗苧根敷之,數易。又方:治妊娠忽下黃汁如膠,或如小豆汁。
白話文:
古代醫書記載,苧根可以治療懷孕期間胎動不安、腹痛難忍,以及各種瘡毒、淋病、癰疽等病症。具体方法包括用苧根煎服、煮水沐浴、搗碎敷貼等。此外,苧根還可以治療妊娠期分泌黃色汁液的症狀。
苧根切二升,去黑皮。以銀一斤,水九升,煎取四升。每服入酒半升或一升煎藥,取一升,分作二服。
衍義曰:苧根,如蕁麻。花如白楊而長,成穗生,每一朵,凡數十穗,青白色。
白話文:
【用量與方法】 使用薴根兩升,去掉黑色外皮。再準備銀子一斤,加水九升,一起煎煮至剩餘四升。每次服用時,加入半升或一升的酒,和煎好的藥液一起煮沸,得到一升藥液後,分成兩次服用。
【注釋】 薴根類似於蕁麻植物。其花朵形狀類似白楊樹的花朵,但更長,呈穗狀生長,每個花朵通常會有多達數十個穗,呈現青白色。
3. 白頭翁
味苦,溫,無毒、有毒。主溫瘧狂易(音羊)寒熱,癥瘕積聚,癭氣,逐血止痛,療金瘡。鼻衄。一名野丈人,一名胡王使者,一名奈何草。生高山山谷及田野,四月採。
陶隱居云:處處有,近根處有白茸,狀似人白頭,故以為名。方用亦療毒痢。唐本注云:其葉似芍藥而大,抽一莖,莖頭一花,紫色,似木堇花,實大者如雞子,白毛汁余皆披下,似纛頭,正似白頭老翁,故名焉。今言近根有白茸,陶似不識。太常所貯蔓生者,乃是女萎。其白頭翁根,甚療毒痢,似續斷而遍。
白話文:
這種植物味苦,性質溫和,無毒或有毒。主要用來治療溫瘧、寒熱交替的症狀、癥瘕積聚、癭氣、清除血液止痛,以及療傷的金瘡和鼻出血。它有幾個別名,如“野丈人”、“胡王使者”和“奈何草”。這種植物生長在高山的山谷和田野中,四月份可以採摘。
陶隱居提到,這種草隨處可見,靠近根部的地方有白茸,形狀像白頭的老年人,因此得名。這種植物的葉子大且類似芍藥,一根莖上開一朵紫色的花,看起來像木堇花,果實大的像雞蛋,白色的毛和汁液通通垂下來,像是飄揚的紗頭,正如白髮的老翁,所以得名。目前所稱的白茸,陶隱居似乎並不熟悉。太常所保存的蔓生植物應該是女萎。白頭翁的根對於治療毒痢非常有效,形狀和續斷植物相似。
今按別本注云:今處處有。其苗有風則靜,無風而搖。與赤箭、獨活同也。又云驗此草叢生,狀如白薇,而柔細稍長。葉生莖頭如杏葉,上有細白毛。近根者有白茸,舊經陶注則未述其莖、葉,唐注又云:葉似芍藥,實大如雞子,白毛寸余,此皆誤矣。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有細毛,不滑澤,花蕊黃。
今所在有之,二月採花,四月採實,八月採根,皆日乾。藥性論云:白頭翁,使,味甘、苦,有小毒。止腹痛及赤毒痢,治齒痛,主項下瘤癧。又云:胡王使者,味苦,有毒。主百骨節痛,豚實為使。日華子云:得酒良。治一切風氣,及暖腰膝,明目,消贅子。功用同上,莖、葉同用。
白話文:
白頭翁這種植物現在到處都有,它的枝葉遇到風就會靜止,沒風也會搖晃,跟赤箭、獨活很像。有人說它長成一叢叢的,像白薇,但更細長一些。葉子長在莖的頂端,像杏葉,上面有細細的白色絨毛。靠近根部的地方有白色絨毛。古書中陶弘景的註解沒有提到它的莖葉,唐代的註解又說它的葉子像芍藥,果實像雞蛋,白毛長一寸,這些都是錯誤的。根據蜀本圖經的記載,白頭翁有細小的絨毛,不滑,花蕊是黃色的。
白頭翁在二月採集花朵,四月採集果實,八月採集根部,都要曬乾。藥性論記載,白頭翁性溫,味甘苦,略帶毒性。能止腹痛、治赤痢、治齒痛、主治項下腫瘤。另外還有一種叫胡王使者的植物,味苦有毒,主治百節骨痛,豚實可以作為它的引藥。日華子說白頭翁遇酒效果更好,能治各種風氣、溫暖腰膝、明目、消滅贅肉。白頭翁的莖葉也能入藥,功效跟根部一樣。
圖經曰:白頭翁,生嵩山山谷,今近京州郡皆有之。正月生苗作叢,狀如白薇,而柔細稍長。葉生莖端,上有細白毛,而不滑澤。近根有白茸,正似白頭老翁,故名焉。根紫色,深如蔓菁。二月、三月開紫花,黃蕊,五月、六月結實。其苗有風則靜,無風而搖。與赤箭、獨活同。七月、八月採根,陰乾用。今俗醫用合補下藥,服之大驗,亦沖人。
外臺秘要:治陰㿗。白頭翁根,生者不限多少,搗之。隨偏腫處以敷之,一宿當作瘡,二十日愈。肘後方:小兒禿。取白頭翁根,搗敷一宿,或作瘡,二十日愈。
衍義曰:白頭翁,生河南洛陽界及新安土山中。性溫。止腹痛,暖腰膝,《唐本》注及《藥性論》甚詳。陶隱居失於不審,宜其排叱也。新安縣界兼山野中,屢嘗見之,正如《唐本》注所說。至今本處山中人賣白頭翁丸,言服之壽考,又失古人命名之意。
白話文:
白頭翁生長在嵩山山谷,現在京州附近也有。它在正月發芽,成叢狀,像白薇,但更纖細、更長。葉子長在莖的頂端,上有細小的白色絨毛,但摸起來不光滑。根部有白色絨毛,就像一位白髮老翁,因此得名。根部呈紫色,深如蘿蔔。二月、三月開紫色的花,花蕊是黃色的,五月、六月結果。它的莖葉在有風時會靜止,無風時會搖晃,與赤箭、獨活相似。七月、八月採收根部,陰乾後使用。現在民間醫生常用它來治療補虛下焦的疾病,效果很好,但也有可能對人體有副作用。
另外,古籍記載白頭翁根可以治療陰囊腫痛:取新鮮白頭翁根搗碎,敷在腫痛處,一晚就會化膿,二十天就能痊癒。也可以治療小兒禿頭:取白頭翁根搗碎敷在頭上,一晚就會化膿,二十天就能痊癒。
白頭翁主要生長在河南洛陽和新安的山區,性溫,可以止腹痛,暖腰膝。新安縣的山野中經常可以看到白頭翁,與古籍記載一致。現在當地人還用白頭翁製成丸藥,說可以長壽,但卻忽略了古人給它取名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