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慎微

《證類本草》~ 卷第十一 (6)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一 (6)

1. 萹(音褊)蓄

味苦,平,無毒,主浸淫疥瘙疽痔,殺三蟲,療女子陰蝕。生東萊山谷。五月採,陰乾。

陶隱居云:處處有,布地生,花節間白,葉細綠,人亦呼為萹竹。煮汁與小兒飲,療蛔蟲有驗。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葉如竹,莖有節,細如釵股。生下濕地,今所在有。二月、八月採苗,日乾。爾雅云:竹,萹蓄。釋云:李巡云:一物二名也。孫炎引《詩·衛風》云:綠竹猗猗。

郭云:似小藜,赤莖節,好生道旁,可食,又殺蟲,陶注本草謂之萹竹是也。藥性論云:萹竹,使,味甘。煮汁與小兒服,主蛔蟲等咬心,心痛面青,口中沫出,臨死者。取十斤細銼,以水一石煎,去滓成煎如飴。空心服,蟲自下,皆盡止。主患痔疾者,常取葉搗汁服,效。

治熱黃,取汁頓服一升,多年者再服之,根一握洗去土,搗汁服之一升,惡丹石毒發,沖目腫痛,又敷熱腫,效。

圖經曰:萹蓄,亦名萹竹。出東萊山谷,今在處有之。春中布地生道旁,苗似瞿麥,葉細綠如竹,赤莖如釵股,節間花出甚細,微青黃色,根如蒿根,四月、五月採苗,陰乾。謹按《爾雅》云:竹,萹蓄。郭璞注云:似小藜,赤莖節,好生道旁,可食,又殺蟲。《衛詩》綠竹猗猗。

說者曰:綠王芻也。竹,萹竹也,即謂此萹蓄。方書亦單用治蟲。葛洪小兒蛔方,煮汁令濃,飲之即瘥。

食療云:蛔蟲心痛,面青,口中沫出,臨死。取葉十斤,細切。以水三石三斗,煮如餳,去滓。通寒溫,空心服一升,蟲即下。至重者再服,仍通宿勿食,來日平明服之。患痔,常取萹竹葉煮汁澄清,常用以作飰。又,患熱黃、五痔。搗汁頓服一升,重者再服。丹石發,沖眼目腫痛。

取根一握,洗。搗以少水,絞取汁服之。若熱腫處,搗根、莖敷之。外臺秘要:治痔發疼痛。搗萹竹汁服一升,一、兩服立瘥。若未瘥,再服效。千金翼治外痔。搗萹竹絞取汁,搜面作餺飥,空心吃。日三度,常吃。肘後方:惡瘡連痂癢痛,搗萹竹封痂落即瘥。食醫心鏡:治小兒蟯蟲攻下部癢。

取萹竹葉一握,切,以水一升,煎取五合,去滓。空腹飲之,蟲即下,用其汁煮粥,亦佳。又方:治霍亂,吐痢不止。萹竹,豉汁中以五味調和,煮羹食之,佳。楊氏產乳治蠱,狀如蝸牛,食下部癢。取萹竹一把,水二升煮熟,五歲兒空腹服三、五合,隔宿食,明早服之,尤佳。

白話文:

萹蓄味苦、性平,沒有毒性,主要用於治療濕疹、疥瘡、膿腫、痔瘡,能殺死寄生蟲,也能治療婦女陰部潰瘍。它生長在東萊的山谷中,五月採收,陰乾。

古籍記載,萹蓄到處都有,長在地上,花是白色,長在莖節之間,葉子細小翠綠,人們也叫它萹竹。將其煮汁給小孩喝,可以治療蛔蟲,效果很好。 葉子像竹葉,莖有節,細如髮簪。生長在潮濕的地方,現在各地都有。 二月和八月採收,曬乾。 古籍也記載萹竹與萹蓄是同種植物。

有人描述它像小藜,莖是紅色的,有節,喜歡長在路邊,可以食用,又能殺蟲。 藥性書中記載,萹竹味甘,煮汁給小孩服用,可以治療蛔蟲引起的胸痛、面色青白、口吐白沫、瀕臨死亡等症狀。治療方法是將十斤萹蓄切碎,加一石水煎煮,去除渣滓,熬成像飴糖一樣濃稠的藥汁,空腹服用,蟲子就會排出體外。 對於痔瘡患者,經常服用萹蓄葉搗成的汁液,也有效。

它還能治療黃疸,取汁服用一升,多年黃疸的患者需服用兩次。用其根搗汁服用也能治療砒霜中毒引起的目腫痛,也可外敷熱腫。

萹蓄又名萹竹,生長在東萊山谷,現在各地都有。春天長在地上和路邊,苗像瞿麥,葉細小翠綠如竹葉,莖紅色,像髮簪一樣細,莖節間長出細小的青黃色花朵,根像艾蒿的根。四月、五月採收,陰乾。

古籍記載,萹蓄又名萹竹,與詩經中提到的「綠竹」是同種植物。 許多醫書都單獨記載它能治蟲。 古代也有用萹蓄濃汁治療小兒蛔蟲的驗方。

用於治療蛔蟲引起的胸痛、面色青白、口吐白沫、瀕臨死亡的食療方法是:取萹蓄葉十斤切碎,加水三石三斗煎煮成像飴糖一樣濃稠的藥汁,去除渣滓,溫熱服用一升,蟲子就會排出體外。病情嚴重者可服用兩次,服用後要禁食,次日清晨再服用。患有痔瘡者,經常服用萹蓄葉煮成的汁液,或者用其煮粥食用。它也能治療黃疸和痔瘡,方法是取汁服用一升,病情嚴重者需服用兩次。治療砒霜中毒引起的目腫痛,可以用其根搗汁服用。治療熱腫,則可用其根莖搗碎外敷。

古籍中還有許多用萹蓄治療痔瘡、惡瘡、小兒蟯蟲、霍亂等病症的驗方,例如:用萹蓄汁治療痔瘡疼痛,效果迅速;用萹蓄汁做成麵食治療外痔;用萹蓄治療惡瘡;用萹蓄治療小兒蟯蟲;用萹蓄治療霍亂;用萹蓄治療產後蠱毒。

2. 狼毒

味辛,平,有大毒。主咳逆上氣,破積聚飲食,寒熱水氣,脅下積癖,惡瘡鼠瘻疽蝕,鬼精蠱毒,殺飛鳥走獸。一名續毒。生秦亭山谷及奉高。二月、八月採根,陰乾。陳而沉水者良。(大豆為之使,惡麥名姜。)

陶隱居云:秦亭在隴西,亦出宕昌。乃言只有數畝地生,蝮蛇食其根,故為難得。亦用泰山者,今用出漢中及建平。云與防葵同根類,但置水中沉者便是狼毒,浮者則是防葵。俗用稀,亦難得,是療腹內要藥爾。唐本注云:此物與防葵都不同類,生處又別。狼毒今出秦州、成州,秦亭故在二州之界,其泰山、漢中亦不聞有。

且秦隴寒地,原無復蛇。復云數畝地生,蝮蛇食其根,謬矣。今按別本注云:與麻黃、橘皮、吳茱萸、半夏、枳實為六陳也。又按狼毒,葉似商陸及大黃,莖、葉上有毛,根皮黃,肉白。以實重者為良,輕者力劣。秦亭在隴西,奉高乃泰山下縣。亦出宕昌及漢中,建平。舊經陶云:與防葵同根,以置水中,浮者即是防葵,沉者即是狼毒,此不足為信。

假使防葵秋冬採者堅實,得水皆沉。狼毒春夏採者輕虛,得水乃浮爾。按此與防葵全別,生處不同,故不可將為比類。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根似玄參,浮虛者為劣也。藥性論云:狼毒,使,味苦、辛,有毒。治痰飲癥瘕,亦殺鼠。

圖經曰:狼毒,生秦亭山谷及奉高,今陝西州郡及遼、石州亦有之。苗葉似商陸及大黃,莖、葉上有毛,四月開花,八月結實,根皮黃,肉白。二月、八月採,陰乾。以陳而沉水者良。葛洪治心腹相連常脹痛者。用狼毒二兩,附子半兩,搗篩蜜丸如桐子大。一日服一丸,二日二丸,三日三丸,再一丸,至六日又三丸,自一至三常服即瘥。

《千金》療惡疾。以狼毒、秦艽分兩等,搗末酒服方寸匕,日二,常服之瘥。

聖惠方:治乾癬,積年生痂,搔之黃水出,每逢陰雨即癢。用狼毒末塗之。集效方:治臟腑內一切蟲病。川狼毒杵末,每服一大錢,用餳一皂子大,沙糖少許,以水同化,臨臥空腹服之。服時先吃微緊,食藥一服,來日早取下蟲,效。

白話文:

狼毒味辛,性平,但有劇毒。主治咳嗽氣逆、消除積聚的飲食、寒熱水腫、脅肋下積聚的病症、惡瘡、鼠瘻、疽瘡、潰瘍,以及鬼精、蠱毒等,還能殺死飛禽走獸。又名續毒。生長在秦亭山谷和奉高地區。二月和八月採挖根部,陰乾保存。陳久且沉於水的狼毒品質較佳。(大豆是它的藥引,忌諱麥麩和薑。)

陶隱居說:秦亭位於隴西,宕昌地區也出產。據說只有幾畝地生長這種植物,蝮蛇吃它的根,所以很難採集。泰山也出產狼毒,現在漢中和建平也出產。有人說它與防葵同根同類,將其放入水中,沉下去的是狼毒,浮起來的是防葵。民間使用狼毒較少,也很難得到,但它是治療腹內疾病的重要藥物。唐代的注釋說:狼毒與防葵並非同類,生長的地方也不同。現在狼毒產於秦州、成州,秦亭舊址就在這兩個州的交界處,泰山、漢中地區則未曾聽聞有狼毒生長。

而且秦嶺、隴山地區寒冷,根本沒有蝮蛇。說只有幾畝地生長狼毒,蝮蛇吃它的根,這是錯誤的。其他注釋記載:狼毒與麻黃、橘皮、吳茱萸、半夏、枳實合稱為六陳藥。狼毒的葉子像商陸和大黃,莖葉上有毛,根皮黃色,肉白色。以質地沉重者為佳,輕者藥效較差。秦亭在隴西,奉高是泰山下的一個縣。宕昌、漢中、建平也出產狼毒。舊經中陶隱居所說:狼毒與防葵同根,將其放入水中,浮起來的是防葵,沉下去的是狼毒,這並不可靠。

因為防葵在秋冬採收時質地堅實,放入水中都會沉下去。而狼毒在春夏採收時質地輕虛,放入水中反而會浮起來。總之,狼毒與防葵完全不同,生長的地方也不同,所以不能將它們混為一談。臣禹錫等人謹按《蜀本圖經》記載:狼毒的根像玄參,輕浮虛弱者品質較差。《藥性論》記載:狼毒味苦辛,有毒,可以治療痰飲、癥瘕,也能殺鼠。

《圖經》記載:狼毒生長在秦亭山谷和奉高,現在陝西各州郡以及遼州、石州也有。植株葉子像商陸和大黃,莖葉上有毛,四月開花,八月結果,根皮黃色,肉白色。二月和八月採收,陰乾。陳久且沉於水的品質較佳。葛洪用狼毒治療心腹連續脹痛:用狼毒二兩,附子半兩,搗碎製成蜜丸,如桐子大小。第一天服一丸,第二天服二丸,第三天服三丸,第四天服一丸,第五、六天各服三丸,如此服用,直到痊癒。

《千金方》治療惡疾:用狼毒、秦艽等量,搗碎成末,用酒送服,每次方寸匕(約一湯匙),一天服二次,直至痊癒。

《聖惠方》治療多年乾癬,皮膚結痂,搔抓後流黃水,陰雨天加劇瘙癢:用狼毒末塗抹患處。《集效方》治療臟腑內各種蟲病:川狼毒搗碎成末,每次服一大錢(約3.75克),用麥芽糖一皂子大小,加少量砂糖,用水調和,睡前空腹服用。服用後會有輕微的腹瀉感,服用一次後,次日清晨即可排出蟲體,療效顯著。

3. 豨(音喜)薟(音豨)

味苦,寒,有小毒。主熱䘌,煩滿不能食。生搗汁,服三、四合,多則令人吐。

唐本注云:葉似酸漿而狹長,花黃白色。一名火薟。田野皆識之。今按別本注云:三月、四月採苗葉,曝乾。(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高二尺許,子青黃,夏採葉用,所在下濕地有之。

圖經曰:豨薟,俗呼火杴草。《本經》不著所出州郡,今處處有之。春生苗,葉似芥菜而狹長,紋粗。莖高二、三尺。秋初有花如菊。秋末結實,頗似鶴蝨。夏採葉,曝乾用。近世多有單服者,云甚益元氣。蜀人服之法:五月五日、六月六日、九月九日採其葉。去根、莖、花、實,淨洗,曝乾。

入甑中,層層灑酒與蜜,蒸之又曝,如此九過則已。氣味極香美,熬搗篩蜜丸,服之。云治肝腎風氣,四肢麻痹,骨間疼,腰膝無力者,亦能行大腸氣。諸州氣說,皆云性寒,有小毒,與《本經》意同。唯文州、高郵軍云性熱,無毒。服之補虛,安五臟,生毛髮,兼主風濕瘡,肌肉頑痹,婦人久冷,尤宜服用之。

去粗莖,留枝、葉、花、實,蒸曝。兩說不同,豈單用葉乃寒而有毒。並枝、花、實則熱而無毒乎?抑系土地所產而然邪?

成訥云:江陵府節度使,進豨薟丸方:臣有弟欣,年三十一中風,床枕五年,百醫不瘥。有道人鍾針者,因睹此患曰:可餌豨薟丸必愈。其藥多生沃壤,高三尺許,節葉相對,其葉當夏五月以來收,每去地五寸剪刈,以溫水洗泥土,摘其葉及枝頭。凡九蒸九曝,不必大燥,但取蒸為度。

仍熬搗為末,丸如桐子大,空心溫酒或米飲下二、三十丸。服至二千丸,所患忽加,不得憂慮,是藥攻之力。服至四千丸,必得復故。五千丸,當夏丁壯。臣依法修合,與欣服,果如其言。鍾針又言:此藥與本草所述功效相異,蓋出處盛在江東,彼土人呼豬為豨,呼臭為薟氣,緣此藥如豬薟氣,故以為名。但經蒸曝,薟氣自泯,每當服後,須吃飯三、五匙壓之。

五月五日採者佳。奉宣付醫院詳錄。張詠云知益州進豨薟丸表:臣因換龍興觀,掘得一碑,內說修養氣術,並藥方二件。依方差人訪問採覓,其草頗有異,金稜銀線,素根紫荄,對節而生。蜀號火杴,莖、葉頗同蒼耳。誰知至賤之中,乃有殊常之效。臣自吃至百服,眼目輕明。

即至千服,髭鬢烏黑,筋力校健,效驗多端。臣本州有都押衙羅守一,曾因中風墜馬,失音不語。臣與十服,其病立痊。又和尚智嚴,年七十。忽患偏風,口眼喎邪,時時吐涎。臣與十服,亦便得瘥。今合一百劑,差職員史元奏進。

白話文:

豨薟味苦性寒,略帶小毒。主治熱病、胸悶煩躁、食慾不振等症狀。鮮品搗汁服用,每次三、四合,服用過量會引起嘔吐。

其葉片形似酸漿但較狹長,花為黃白色,也叫火薟,田野間很常見。 三月到四月採收葉子曬乾。植株高度約二尺,果實青黃色,夏天採收葉子入藥,多生長在潮濕低窪地帶。

古籍記載,豨薟俗稱火杴草,各地皆有分佈。春天發芽,葉片像芥菜但更狹長,葉脈粗糙,莖高二三尺。初秋開花,花形似菊花,秋末結果,果實類似鶴蝨。夏天採收葉子曬乾使用。 近代很多人單獨服用,認為能大補元氣。蜀地人服用方法是:在五月初五、六月初六、九月初九採收葉子,去除根莖花實,清洗乾淨後曬乾。然後將葉子分層放入蒸籠中,每層灑上酒和蜂蜜,蒸煮後再曬乾,如此反覆九次。藥材氣味變得香美,再熬煮搗碎,加蜂蜜製成藥丸服用。據說能治療肝腎風濕引起的四肢麻痺、骨痛、腰膝無力等症狀,也能治療腸胃脹氣。

各地記載豨薟的藥性皆為寒性帶小毒,與古籍記載一致,唯獨文州、高郵軍記載其性熱無毒,服用能補虛、安五臟、生髮,並能治療風濕瘡、肌肉麻痹、婦女久病不癒等症狀。

不同文獻記載處理方法不一,有的只用葉子,性寒帶毒;有的使用枝、葉、花、實,則性熱無毒,這可能是由於產地不同所致。

江陵府節度使曾進獻一個豨薟丸的藥方:其弟因中風臥床五年,經百醫不治,後服用道人所制的豨薟丸而痊癒。此藥多生長在肥沃的土壤中,植株高約三尺,葉子對生。五月以後採收葉子和枝條,每隔五寸剪取,用溫水清洗泥土,摘下葉子和枝梢。然後九蒸九曬,不用曬得太乾,以蒸煮為度。熬煮成粉末,製成桐子大小的藥丸,空腹用溫酒或米湯送服,每次二三十丸。服用到二千丸時,病情可能會加重,不必擔心,這是藥物攻邪的表現。服用到四千丸,病情就會好轉;服用到五千丸,體力將恢復到壯年水平。

五月初五採收的藥材最佳。 益州也進獻了豨薟丸的藥方,據說能明目、烏髮、強身健體,並有許多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