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類本草》~ 卷第五 (23)
卷第五 (23)
1. 土陰孽
味鹹,無毒。主婦人陰蝕,大熱,干痂。生高山崖上之陰,色白如脂。採無時。
陶隱居云:此猶似鍾乳、孔公孽之類,故亦有孽名,但在崖上爾,今時有之,但不復採用。唐本注云:此即土乳是也,出渭州鄣縣三交驛西北坡平地土窟中,見有六十餘坎昔人採處。土人云:服之亦同鍾乳而不發熱。陶及《本經》俱云在崖上,此說非也。今渭州不復採用。今按:別本注云:此則土脂液也,生於土穴,狀如殷孽,故名土陰孽。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云:今據《本經》所載,既與陶注同,而蘇說獨異,恐蘇亦未是。
白話文:
土陰孽是一種鹹味、無毒的藥材,主要用於治療婦女陰部潰爛、發熱、乾燥結痂的症狀。它生長在高山懸崖陰暗處,顏色潔白如脂,全年皆可採集。
陶弘景認為,土陰孽類似鍾乳、孔公孽等藥材,因此也帶有「孽」字,但它生長在懸崖上。雖然現在仍然存在,但已不再被使用。唐代的註釋則認為土陰孽就是土乳,產於渭州鄣縣三交驛西北坡平地的土窟中,過去曾有六十多個採集點。當地人說,服用土陰孽的效果與鍾乳相似,不會發熱。但陶弘景和《本經》都記載它生長在懸崖上,這與渭州的說法不同,而渭州現今也已不再使用它。此外,另一種說法認為土陰孽是從土穴中滲出的土脂,形狀像蟲子一樣,因此得名。
臣禹錫等人謹慎考證,根據蜀地本草的註釋和《本經》記載,陶弘景的說法與《本經》一致,而蘇頌的說法則有所不同,可能也不完全正確。
2. 車脂
主卒心痛,中惡氣,以溫酒調及熱攪服之。又主婦人妒乳,乳癰,取脂熬令熱塗之,亦和熱酒服。(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陳藏器云:車脂,味辛,無毒。主鬼氣,溫酒烊令熱服之。
聖惠方:治蝦蟆及蝌蚪蠱,得之心腹脹滿,口乾思水,不能食,悶亂,大喘而氣發。方用車轄脂半升以來,漸漸服之,其蠱即出。外臺秘要:治聤耳膿血出。取車轄脂,綿裹塞耳中。千金方:治小兒驚啼。車轄脂如小豆許,納口中又臍中,瘥。別說云:謹按車脂塗衣,衣不可洗滌,唯以生油方可解,然後復以蜜湯洗則淨。
白話文:
車脂
主要用於治療中風引起的心痛、中惡(食物中毒或其他原因導致的昏迷)、婦女的妒乳(乳房脹痛)和乳癰(乳腺炎)。治療心痛和中惡時,用溫酒調和車脂後服用;治療妒乳和乳癰時,將車脂熬熱後塗抹患處,也可將它和溫酒一起服用。
古籍記載,車脂味辛,無毒,可治療鬼氣(古代認為由鬼神引起的一種疾病),用溫酒溶化後服用。
另有古方記載,車脂可用於治療蛙類或蝌蚪引起的蠱毒(古代認為由巫術或邪惡力量引起的疾病),症狀包括心腹脹滿、口乾想喝水、吃不下東西、胸悶煩躁、呼吸困難等。治療方法是用車脂緩慢服用,直到蠱毒排出體內。還可用於治療流膿血的耳疾,方法是將車脂用棉花包裹後塞入耳中。以及治療小兒驚啼,方法是將少許車脂放入小兒口中及肚臍中。
另外,古籍還記載,車脂塗抹在衣服上後,衣服就不能用水洗,只能用生油擦拭才能去除,然後再用蜜水清洗乾淨。
3. 釭(音工)中膏
主逆產,以膏畫兒腳底即正。又主中風,發狂。取膏如雞子大,以熱醋攪令消,服之。(今附)
千金方:治妊娠婦熱病方:取車釭脂服之,大良,隨意服。又方:治妊娠腹中痛。燒車轄脂末,納酒中,隨意服之。梅師方:治諸蟲入耳。取車釭脂塗耳孔中,自出。子母秘錄:治產後陰脫。燒車釭頭脂納酒中,分溫三服,亦治咳嗽。
白話文:
釭中膏主要治療難產,將膏塗抹在嬰兒腳底即可順利生產。也能治療中風和發狂,取雞蛋大小的膏藥,用熱醋攪拌至溶解後服用。
千金方記載:治療孕婦熱病,服用車釭脂效果很好,可根據情況服用劑量。另一個方子是治療孕婦腹痛,將燒過的車軸脂研磨成粉末,放入酒中服用,劑量可自行調整。
梅師方記載:治療蟲子進入耳朵,將車釭脂塗抹在耳孔中,蟲子就會自己爬出來。
子母秘錄記載:治療產後陰道脫垂,將燒過的車釭頭上的油脂放入酒中,溫熱後分三次服用,此法也可治療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