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慎微

《證類本草》~ 卷第十 (9)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 (9)

1. 蛇全(合是含字)

味苦,微寒,無毒。主驚癇,寒熱邪氣,除熱,金瘡疽痔,鼠瘻惡瘡頭瘍,療心腹邪氣,腹痛濕痹,養胎,利小兒。一名蛇銜。生益州山谷。八月採,陰乾。

陶隱居云:即是蛇銜。蛇銜有兩種,並生石上。當用細葉黃花者,處處有之。亦生黃土地,不必皆生石上也。唐本注云:全字乃是含字。陶見誤本,宜改為含。含、銜義同,見古本草也。今按陳藏器本草云:蛇銜,主蛇咬。種之,亦令無蛇。今以草納蛇口中,縱傷人,亦不能有毒矣。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生石上及下濕地。花黃白,人家亦種之,五月採苗,生用。藥性論云:蛇銜,臣,有毒。能治丹疹,治小兒寒熱。日華子云:蛇含,能治蛇蟲、蜂虺所傷,及眼赤,止血,㶸風疹,癰腫。莖、葉俱用。又名威蛇。

白話文:

蛇含草味苦性寒,無毒。可治療驚癇、寒熱邪氣,退熱,金瘡、疽痔、鼠瘻、惡瘡、頭瘍,並能治療心腹邪氣、腹痛、濕痹,有助於養胎和治療小兒疾病。蛇含草又名蛇銜,生長於益州的山谷中,八月採收,陰乾即可。

陶隱居指出,蛇含草有兩種,都生長在岩石上,其中細葉黃花者才是藥用,各地都有。蛇含草也生長在黃土地上,並非都生長在岩石上。唐本注釋中提到,「蛇銜」應為「蛇含」,陶隱居誤見了錯版。含和銜的意思相同,見於古本草。

陳藏器在《本草》中記載,蛇含草主治蛇咬傷。種植蛇含草,也能防止蛇類靠近。將蛇含草塞入蛇口中,即使蛇傷人,也無法產生毒性。

蜀本圖經記載,蛇含草生長在岩石上和潮濕的土地上,花朵呈黃白色,人們也種植它。五月採收幼苗,鮮用。藥性論中提到,蛇含草有毒,可以治療丹疹和小兒寒熱。日華子認為,蛇含草可以治療蛇蟲、蜂虺咬傷,以及眼赤、止血、風疹、癰腫等病症,莖葉都能入藥,又名威蛇。

圖經曰:蛇含,生益州山谷。今近外亦有之。生土石上,或下濕地。蜀中人家亦種之。一莖五葉或七葉。此有兩種。當用細葉黃色花者為佳。八月採根,陰乾。《古今錄驗方》:治赤疹。用蛇銜草,搗令極爛,敷之瘥。赤疹者,由冷濕搏於肌中,甚即為熱,乃成赤疹。得天熱則劇,冷則減是也。

古今諸丹毒瘡腫方通用之。又下有女青條云:蛇銜根也,生朱崖。陶隱居、蘇恭皆以為若是蛇銜根,不應獨生朱崖。或云是雀瓢,即蘿摩之別名。或云二物同名,以相類故也。醫家鮮用,亦稀識別,故但附著於此。

雷公云:凡使,勿用有櫱尖葉者,號竟命草,其葉別空,只酸澀,不入用。若誤服之,吐血不止,速服知時子解之。採得後,去根、莖,只取葉,細切曬乾,勿令犯火。肘後方:治金瘡。亦搗敷之,佳。又方:治蜈蚣螫人,蛇含草挪敷之。斗門方:治產後瀉痢。用小龍牙根一握,濃煎服之,甚效。

白話文:

蛇含,原本生長在益州的山谷,現在附近也有。它生長在土壤和岩石上,或潮濕的地方。蜀地的人家也種植它。一根莖上有五片或七片葉子。蛇含草有兩種,以細葉黃色花者為佳。八月採收根部,陰乾。古籍記載,蛇含草可以治療赤疹,將它搗碎敷在患處即可痊癒。赤疹是因寒濕侵襲肌膚,嚴重時會發熱,形成紅色疹子。天氣炎熱時症狀加重,天氣寒冷時症狀減輕。

蛇含草是治療丹毒瘡腫的常用藥材。古籍中提到,蛇含根又名女青條,生長在朱崖。但陶隱居和蘇恭都認為蛇含根不應該只生長在朱崖。有人說女青條就是雀瓢,也就是蘿摩的別名。也有說法認為兩種植物同名,因為外觀相似。醫家很少使用蛇含草,也鮮少有人能分辨它,因此只能將它附著於此。

雷公提醒,使用蛇含草時,不要使用有尖葉的,這種草叫做竟命草,葉子與眾不同,只有酸澀味,不能入藥。誤食竟命草會導致吐血不止,需立即服用知時子解毒。採收蛇含草後,要除去根莖,只留葉子,切碎曬乾,不可接觸火。古籍記載,蛇含草可以治療金瘡,將它搗碎敷在傷口上即可。此外,蛇含草也能治療蜈蚣螫傷,將它搗碎敷在患處即可。還有古籍記載,蛇含草可以治療產後瀉痢,將小龍牙根煎煮服用,效果顯著。

蛇含是也。抱朴子云:蛇銜膏,連已斷之指。晉·異苑云:有田父見一蛇被傷,又見蛇銜一草著其瘡上。經日,傷蛇乃去,田父因取其草以治瘡,皆驗。遂名曰蛇銜草。

白話文:

蛇含是指一種草藥。《抱樸子》中提到,這種草藥能夠連接已經斷掉的手指。晉代的《異苑》中有個故事,說有一位農夫看到一條受傷的蛇,接著發現蛇咬著一根草放在傷口上。過了一天,受傷的蛇就離開了,農夫於是將那根草用來治療自己的傷口,結果都顯示有效。因此這種草被命名為蛇銜草。

2. 常山

味苦、辛,寒、微寒,有毒。主傷寒寒熱,熱發,溫瘧鬼毒,胸中痰結,吐逆,療鬼蠱往來,水脹,洒洒惡寒,鼠瘻。一名互草。生益州川穀及漢中。八月採根,陰乾。(畏玉札。)

陶隱居云:出宜都、建平。細實黃者,呼為雞骨常山,用最勝。唐本注云:常山,葉似茗狹長。莖圓,兩葉相當。三月生白花,青萼。五月結實,青圓,三子為房。生山谷間。高者不過三、四尺。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樹高三、四尺,根似荊根,黃色而破,今出金州、房州、梁州,五月、六月採葉,名蜀漆也。藥性論云:常山忌蔥,味苦,有小毒。

白話文:

常山性味苦辛,性寒微寒,有毒。可治傷寒寒熱、熱病發熱、溫瘧鬼毒、胸中痰結、嘔吐、驅除鬼蠱引起的疾病、水腫、發冷、鼠瘻等病症。又名互草,生長在益州、川穀、漢中地區,八月採根陰乾。忌與玉札同用。

據陶隱居記載,常山產於宜都、建平地區,細實黃色的常山稱為雞骨常山,藥效最佳。唐本注釋說,常山葉子像茶葉,細長而狹,莖圓,兩葉相對生長。三月開花,白色,萼片青綠。五月結果,青色圓形,三顆果實一組。生長於山谷之間,高度不超過三到四尺。

蜀本圖經記載,常山高約三到四尺,根部類似荊根,呈黃色且易斷裂。現今產於金州、房州、梁州等地,五月六月採摘葉子,稱之為蜀漆。藥性論記載,常山忌食蔥,味苦,有小毒。

治諸瘧,吐痰涎,去寒熱。用小麥、竹葉三味合煮,小兒甚良。主瘧、洒洒寒熱不可進多,令人大吐,治項下瘤癭。蕭炳云:得甘草,吐瘧。日華子云:忌菘菜。

圖經文具蜀漆條下。

雷公云:凡使,春採、根、葉,夏秋冬一時,用使酒浸一宿,至明漉出,日乾,熬搗,少用,勿令老人、久病服之,切忌也。外臺秘要:治瘧。常山三兩,以漿水三升浸經一宿,煎取一升,欲發前頓服,然後微吐。肘後方:治瘧病。常山三兩搗末,以雞子白和丸如桐子大。空腹三十丸。

衍義曰:常山,蜀漆根也。亦治瘧吐痰,如雞骨者佳。

白話文:

常山可以治療瘧疾、嘔吐痰涎和寒熱。將常山、小麥和竹葉一起煮,對於小兒的瘧疾效果很好。治療瘧疾時,不要過量服用常山,否則容易引起嘔吐,並且可以治療頸部腫瘤。蕭炳云說,常山加甘草可以治療瘧疾。日華子說,常山忌與菘菜同食。

常山是蜀漆的根部,也可以用來治療瘧疾和嘔吐痰涎,尤其適合治療像雞骨一樣的痰涎。

常山在春天採收根部和葉子,夏、秋、冬三季均可採收。使用時需要用酒浸泡一整晚,第二天早上取出晾乾,再熬製成藥粉。用量要少,老人和久病者不宜服用。另外,常山也可用來治療瘧疾,可以將三兩常山浸泡在三升漿水中一整晚,然後煎煮成一升藥液,在發病前服用,可以起到預防和緩解的作用。另外,也可以將三兩常山搗碎成粉末,用雞蛋清混合成桐子大小的藥丸,空腹服用三十粒,可以治療瘧疾。

3. 蜀漆

味辛,平、微溫,有毒。主瘧及咳逆寒熱,腹中症堅,痞結,積聚,邪氣,蠱毒,鬼疰,療胸中邪結氣,吐出之。生江林山川穀及蜀漢中。常山苗也。五月採葉,陰乾。(栝蔞為之使,惡貫眾。)

陶隱居云:是常山苗,而所出又異者,江林山即益州江陽山名,故是同處爾。彼人採仍縈結作丸,得時燥者佳。唐本注云:此草,日微萎則把束曝使燥,色青白,堪用。若陰乾,便黑爛郁壞矣。陶云作丸。此乃梌餅,非蜀漆也。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五月採,日乾之。藥性論云:蜀漆,使,畏橐吾,味苦,有小毒。

白話文:

常山性辛,屬平性,略帶溫性,有毒。它主要用於治療瘧疾、咳嗽逆氣、寒熱交替、腹部症狀堅硬、痞結、積聚、邪氣、蠱毒、鬼魅等疾病,可以治療胸中邪氣積結,並幫助吐出。常山生長於江林山川、穀地及蜀漢中。它是常山植物的嫩苗,在五月採摘葉子,陰乾保存。常山配伍栝蔞,忌諱與貫眾同用。

陶隱居說:常山是常山植物的嫩苗,但產地有所不同。江林山即益州江陽山,所以產地相同。當地人採摘常山時,會將其纏繞成丸狀,乾燥適當者最佳。唐本注釋中提到:這種草藥,如果在太陽下略微萎蔫,就要捆成束狀,曬乾,顏色呈青白色,可以使用。如果陰乾,就會變黑、腐爛、變質。陶隱居說要將常山製成丸狀,這是指用常山製成的餅狀藥物,而不是蜀漆。臣禹錫等人根據蜀本圖經記載,常山應在五月採摘,曬乾。藥性論中提到,蜀漆與常山相配伍,忌諱與橐吾同用,蜀漆味苦,有小毒。

常山苗也。能主治瘴、鬼瘧多時不瘥,去寒熱瘧,治溫瘧寒熱。不可多進,令人吐逆。主堅症,下肥氣,積聚。蕭炳云:桔梗為使。日華子云:蜀漆治癥瘕。又名雞尿草、鴨尿草。李含光云:常山莖也。八月、九月採。

圖經曰:蜀漆,生江林山川穀及蜀漢。常山苗也。常山生益州山谷及漢中,蜀漆根也。江林山即益州江陽山名,是同處耳。今京西、淮、浙、湖南州郡亦有之。葉似茗而狹長,兩兩相當。莖圓有節。三月生紅花,青萼。五月結實,青圓,三子為房。苗高者不過三、四尺,根似荊,黃色。

白話文:

常山是草藥,可以治療瘴氣、久治不愈的瘧疾,以及寒熱瘧疾和溫瘧寒熱。但不可過量服用,會導致嘔吐。常山也能治療堅症、去除肥胖和積聚。

蕭炳說:「桔梗是常山的使藥。」日華子說:「蜀漆可以治療癥瘕。」常山又名雞尿草、鴨尿草。李含光說:「常山是指它的莖。」八月、九月採收。

《圖經》記載:蜀漆生長在江林山、川穀和蜀漢地區。常山是蜀漆的苗,生長在益州的山谷和漢中地區。江林山就是益州江陽山,是同一個地方。現在京西、淮、浙、湖南等地也有常山。常山的葉子像茶葉,但更狹長,兩兩相對生長。莖圓柱形,有節。三月開紅色花,花萼青色。五月結果,果實青色圓形,三顆果實一組。常山植株高度不超過三、四尺,根像荊棘,呈黃色。

而海州出者,葉似楸葉,八月,有花紅白色,子碧色,似山楝子而小。五月採葉,八月採根,陰乾。此二味為治瘧之最要。張仲景蜀漆散:用蜀漆、雲母、龍骨等分,杵末,患者至發前,以漿水和半錢服之。溫瘧加蜀漆半分,臨發時服一錢匕。今天台山出一種草,名土常山,苗葉極甘,人用為飲香,其味如蜜,又名蜜香草,性亦涼,飲之益人,非此常山也。

雷公云:凡採得後,和根、苗。臨用時即去根,取莖並葉,同拌,甘草四兩,細銼用,拌水令濕同蒸。臨時去甘草,取蜀漆五兩,細銼,又拌甘草水勻,又蒸了任用,勿食木筍。

白話文:

海州產的常山,葉子像楸樹葉,八月開花,花色紅白,果實碧綠,像山楝子但較小。五月採收葉子,八月採收根部,陰乾保存。這兩種藥材是治療瘧疾最重要的藥物。張仲景的蜀漆散方劑,用蜀漆、雲母、龍骨等量,研磨成粉末,患者發病前用漿水調和半錢服用。溫瘧患者可增加蜀漆半錢,發病前服用一錢匕。如今台山有一種草藥,名為土常山,苗葉極甜,人們用它泡茶飲用,味道像蜂蜜,也叫蜜香草,性涼,飲用有益,不是真正的常山。

雷公說:採集常山後,要將根、苗一起保存。使用時,去除根部,取莖葉一起拌和,加入四兩甘草,切碎拌水使之濕潤,然後一起蒸制。使用時去除甘草,加入五兩蜀漆,切碎,用甘草水拌勻,再蒸制,即可使用。食用常山期間,不可食用木筍。

衍義曰:蜀漆,常山苗也。治瘧,多吐人。其他亦未見所長。此草也,慮歲久,人或別有異論,故預云。余如《經》。

白話文:

解釋如下:

「衍義」說:蜀漆,是常山的後代植物。它能治療瘧疾,但經常讓人嘔吐。除此之外,並沒有發現它有其他優點。這草藥,考慮到年份久遠,人們可能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提前提及。其他的內容,可以參考經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