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慎微

《證類本草》~ 卷第五 (17)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五 (17)

1. 地漿

寒,主解中毒煩悶。

陶隱居云:此掘地作坎,以水沃其中,攪令濁,俄頃取之,以解中諸毒。山中有毒菌,人不識,煮食之,無不死。又楓樹菌食之,令人笑不止,唯飲土漿皆瘥,余藥不能救矣。今注《唐本》元在草部下品之下今移。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地漿,無毒。

聖惠方:治熱渴心悶,服地漿一盞並妙。梅師方:食生肉中毒。掘地深三尺,取土三升,以水五升,煎五沸,清之一升,即愈。

白話文:

地漿性寒,能解毒,緩解煩悶。

古人說,地漿是挖個坑,灌水攪拌,讓水變渾濁後立刻取用,能解各種中毒。例如,山上有毒蘑菇,人若不認識而食用,必死無疑;吃了楓樹菌會笑個不停,只有喝地漿才能痊癒,其他藥物都無效。現在這個藥方放在草藥下品中。 有人說地漿無毒。

古方記載,治療口渴心悶,喝一杯地漿效果很好;治療吃生肉中毒,挖地三尺,取土三升,加水五升,煮沸五次,取其清液一升服用即可痊癒。

2. 臘雪

味甘,冷,無毒。解一切毒,治天行時氣溫疫,小兒熱癇狂啼,大人丹石發動,酒後暴熱,黃疸,仍小溫服之。藏淹一切果實良。春雪有蟲,水亦便敗,所以不收之。(新補,見陳藏器及日華子。)

別說云:謹按霜治暑月汁漬,腋下赤腫及痱瘡以和蚌粉,敷之立瘥。瓦、木上以雞毛羽掃取,收瓷瓶中,時久不壞。今宜附臘雪後。

衍義臘雪,文具半天河條下。

白話文:

臘雪味甘、性寒,無毒。能解各種毒素,治療流行性感冒等溫疫疾病,小兒高熱驚癇哭鬧不止,成人因服用丹石藥物而引起的疾病,酒後發熱,黃疸等症狀,服用時宜溫熱。也可用於保藏各種果實,使其不易腐壞。但春季的雪因為可能含有蟲子,雪水也容易變質,所以不採集春季的雪。(此段根據陳藏器和日華子所著書籍補充)

另有記載:霜可以治療夏季因汗漬引起的腋下紅腫及痱子,將霜與蚌粉混合敷用,效果很好。霜可用雞毛掃帚從瓦片或木頭上掃下來,收集在瓷瓶中,可以長期保存。此處宜將此法與臘雪的用法放在一起說明。

臘雪的衍義,記載於《半天河條》中。

3. 泉水

味甘,平,無毒。主消渴,反胃,熱痢熱淋,小便赤澀。兼洗漆瘡,射癰腫。令散,久服卻溫,調中,下熱氣,利小便,並多飲之。又新汲水,《百一方》云:患心腹冷病者。若男子病,令女人以一杯與飲;女子病,令男子以一杯與飲。又解合口椒毒。又:主食魚肉,為骨所鯁。

取一杯水,合口向水,張口取水氣,鯁當自下。又:主人忽被墜損腸出,以冷水噴之,令身噤,腸自入也。又。臘日夜,令人持椒井旁,無與人語,納椒井中,服此水去溫氣。《博物志》亦云:凡諸飲水,療疾皆取新汲清泉,不用停汙濁暖,非直無效,固亦損人。(新補)

沈存中筆談:東阿是濟水所經,取其井水煮膠,謂之阿膠。用攪濁水則清,人服之,下膈疏痰止吐皆服。濟水性趨下,清而重,故以治淤濁及逆上之疾。

白話文:

泉水味甘,性平,無毒。能治療消渴症、嘔吐、熱痢、熱淋以及小便赤澀等症狀。還能清洗漆瘡,治療癰腫。經常飲用能使身體散熱,長期服用可溫中和胃,消除內熱,促進小便,因此宜多飲用。此外,新汲取的泉水,《百一方》中記載:患有心腹冷痛的人,如果男子生病,就讓女子給他喝一杯;如果女子生病,就讓男子給她喝一杯。還能解救誤食花椒的毒性。還能治療因食用魚肉卡住魚骨的情況,取一杯水,面向水面,張口吸取水氣,魚骨就會自行排出。還能治療因外力撞擊導致腸子脫出的情況,用冷水噴灑患處,使身體發冷,腸子就會自行復位。臘月夜晚,讓人手持花椒在井邊,不與人說話,將花椒投入井中,服用井水可以去除體內熱氣。《博物志》也記載:各種治病的飲用水,都應該取用新汲取的清泉,不要使用停滯汙濁溫熱的水,不僅無效,反而有害健康。

沈存中在《筆談》中記載:東阿位於濟水流經之地,那裡的井水用來熬煮膠,稱為阿膠。用它攪拌渾濁的水,能使水變清,人們服用它,能治療胸膈阻塞、痰多、嘔吐等症狀。濟水的水性向下流動,清澈而沉重,因此能治療淤積和逆流上衝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