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類本草》~ 卷第十 (7)
卷第十 (7)
1. 旋覆花
味鹹、甘,溫、微冷利,有小毒。主結氣脅下滿,驚悸,除水,去五臟間寒熱,補中下氣,消胸上痰結,唾如膠漆,心脅痰水,膀胱留飲,風氣濕痹,皮間死肉,目中眵(音嗤)䁾(音蔑),利大腸,通血脈,益色澤。一名戴椹,一名金沸草,一名盛椹。其根主風濕。生平澤川穀。五月採花,日乾,二十日成。
陶隱居云:出近道下濕地,似菊花而大。又別有旋葍根,出河南,來北國亦有,形似芎藭,唯合旋葍膏用之,余無所入,非此旋覆花根也。唐本注云:旋覆根在中品。陶云:苗似姜,根似高良薑而細,此是山姜。證,不是旋覆根。今復道從北國來,似芎藭,芎藭與高良薑全彷彿爾。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旋覆花,葉似水蘇,花黃如菊。今所在皆有,六月至九月採花。藥性論云:旋覆花,使,味甘,無毒。主肋脅氣下,寒熱水腫,主治膀胱宿水,去逐大腹,開胃,止嘔逆不下食,爾雅云:蕧,盜庚。注:旋覆似菊,疏:蕧,一名盜庚也。蕭炳云:旋(平聲)復用花,葍(音福)旋(徐願反)用根。
日華子云:無毒。明目,治頭風,通血脈。葉止金瘡血。
圖經曰:旋覆花,生平澤川穀,今所在有之。二月以後生苗,多近水旁,大似紅藍而無刺,長一、二尺以來,葉如柳,莖細。六月開花如菊花,小銅錢大,深黃色。上黨田野人呼為金錢花,七月、八月採花。曝乾,二十日成。今近都人家園圃所蒔金錢花,花、葉並如上說,極易繁盛,恐即經旋覆也。
張仲景治傷寒汗下後,心下痞堅,噫氣不除,有七物旋覆代赭湯。雜治婦人,有三物旋覆湯。胡洽有除痰飲在兩脅脹滿等旋覆花丸,用之尤多。
雷公云:凡採得後,去裹花蕊殼皮並蒂子,取花蕊蒸,從巳至午,曬乾用。外臺秘要:救急續斷筋法:取旋覆花草根淨洗土搗,量瘡大小敷之。日一、二易,以瘥為度。又方:破斫筋斷者。以旋覆根搗汁瀝瘡中,仍用滓封瘡上,十五日,即斷筋便續。此方出蘇景中家獠奴用,效。
經驗後方:治中風及壅滯。以旋覆花洗塵令淨,搗末,煉蜜丸如桐子大。夜臥以茶湯下五丸至七丸、十丸。梅師方:治金瘡止血,搗旋覆花苗敷瘡上。
衍義曰:旋覆花,葉如大菊,又如艾蒿。八、九月有花,大如梧桐子,花淡黃綠,繁茂,圓而覆下,亦一異也。其香過於菊,行痰水,去頭目風。其味甘、苦、辛,亦走散之藥也。其旋花,四月、五月有花,別一種,非此花也。第七卷已具之。
白話文:
旋覆花
旋覆花味鹹甘,性溫,略帶寒涼,微毒。主治胸脅脹滿、心悸、水腫、五臟寒熱、中氣下陷、胸部痰結(痰如膠漆狀)、心脅痰水、膀胱積水、風濕痹痛、皮膚死肉、眼眵目翳,還能通便、活血、美容養顏。又名戴椹、金沸草、盛椹。旋覆花的根主治風濕。它生長在濕潤的溪谷平原。五月採集花朵,曬乾,約需二十天。
陶弘景說:旋覆花生長在靠近道路的濕地,形似菊花但更大。另有一種旋覆根,產自河南,北方也有,形狀像芎藭,僅用於旋覆膏,其他用途沒有記載,它與旋覆花根不同。唐代本草注說:旋覆根列為中品藥材。陶弘景說:旋覆花的苗像薑,根像高良薑但更細,這是山薑,與旋覆根不同。現在從北方來的旋覆根,像芎藭,芎藭和高良薑很相似。
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所載:旋覆花葉子像水蘇,花朵黃色,像菊花。現在各地都有,六月到九月採集花朵。藥性論記載:旋覆花味甘,無毒,主治肋脅脹痛、寒熱水腫、膀胱積水、腹水、開胃、止嘔逆、治療食不下咽。《爾雅》記載:蕧,即盜庚。註釋:旋覆花像菊花;疏解:蕧,又名盜庚。蕭炳說:旋覆用花,旋覆葍用根。
日華子記載:旋覆花無毒,能明目,治療頭痛,通血脈。其葉子能止血。
圖經記載:旋覆花生長在濕潤的溪谷平原,現在各地都有。二月後開始長苗,多生長在水邊,像紅藍草但沒有刺,高一到兩尺,葉子像柳葉,莖細。六月開花,像菊花,大小如小銅錢,深黃色。上黨地區的農民稱它為金錢花,七月八月採集花朵,曬乾,約需二十天。現在京城的庭園裡種植的金錢花,花葉都如上所述,很容易繁盛,可能就是旋覆花。
張仲景治療傷寒汗出後心下痞硬、呃逆不止,用七物旋覆代赭湯。治療婦科疾病,有用三物旋覆湯。胡洽有治療痰飲導致兩脅脹滿的旋覆花丸,應用很廣泛。
雷公說:採集旋覆花後,去除花蕊、外殼和蒂,取花蕊蒸,從巳時到午時,曬乾備用。《外台秘要》記載急救續筋法:取旋覆花和根,洗淨泥土搗碎,根據傷口大小敷上,每日換藥一到二次,直到痊癒。另一個方子:治療筋斷者,用旋覆根搗汁滴入傷口,再用藥渣敷在傷口上,十五天,斷筋即可癒合。此方出自蘇景家中獠奴所用,有效。
經驗後方:治療中風和氣滯,用旋覆花洗淨,搗碎,煉蜜做成桐子大小的丸藥,夜間臥床時用茶水送服五到七丸或十丸。梅師方:治療金瘡止血,將旋覆花搗碎敷在傷口上。
衍義記載:旋覆花葉子像大菊花,也像艾蒿。八九月開花,花朵像梧桐子般大小,花色淡黃綠,花朵繁茂,圓形向下覆蓋,很特別。其香味超過菊花,能化痰水,治療頭痛目眩。其味甘苦辛,也是發散的藥物。另外一種旋覆花,四月五月開花,是另一種植物,不是這種旋覆花,第七卷已有記載。
2. 藜蘆
味辛、苦,寒、微寒,有毒。主蠱毒,咳逆,泄痢腸澼,頭瘍疥瘙惡瘡,殺諸蟲毒,去死肌,療噦逆,喉痹不通,鼻中息肉,馬刀爛瘡。不入湯。一名蔥苒,一名蔥菼(音毯),一名山蔥。生泰山山谷。三月採根,陰乾。(黃連為之使,反細辛、芍藥、五參,惡大黃。)
陶隱居云:近道處處有。根下極似蔥而多毛。用之只剔取根,微炙之。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葉似鬱金、秦艽、蘘荷等,根若龍膽,莖下多毛。夏生冬凋枯。今所在山谷皆有。八月採根,陰乾。吳氏云:藜蘆,一名蔥葵,一名豐蘆,一名蕙葵。神農、雷公;辛,有毒。歧伯:咸,有毒。
季氏:大毒,大寒。扁鵲:苦,有毒。大葉,根小相連。範子曰:藜蘆出河東,黃白者善。藥性論云:藜蘆,使,有大毒。能主上氣,去積年膿血,泄痢,治惡風瘡疥癬頭禿,殺蟲。
圖經曰:藜蘆,生泰山山谷,今陝西、山南東西州郡皆有之。三月生苗。葉青,似初出棕心,又似車前。莖似蔥白,青紫色,高五、六寸,上有黑皮裹莖,似棕皮。其花肉紅色。根似馬腸根,長四、五寸許,黃白色。二月、三月採根,陰乾。此有二種:一種水藜蘆,莖葉大同,只是生在近水溪澗石上,根鬚百餘莖,不中入藥用。
今用者名蔥白藜蘆,根鬚甚少,只是三、二十莖,生高山者為佳。均州土俗亦呼為鹿蔥。此藥大吐上膈風涎,暗風癇病,小兒𪖲齁,用錢匕一字,則惡吐人。又用通頂令人嚏,而古經本草云:療嘔逆,其效未詳。今萱草亦謂之鹿蔥,其類全別。主療亦不同耳。
雷公云:凡採得去頭,用糯米泔汁煮,從巳至未,出,曬乾用之。聖惠方:治黑痣生於身面上。用藜蘆灰五兩,水一大碗,淋灰汁於銅器中盛,以重湯煮令如黑膏,以針微撥破痣處點之,良。不過三遍,神驗。千金翼治牙疼。納藜蘆末於牙孔中,勿咽汁,神效。經驗後方:治中風不語,喉中如拽鋸聲,口中涎沫。
取藜蘆一分,天南星一個,去浮皮,於臍子上陷一個坑子,納入陳醋二橡斗子,四面用火逼令黃色,同一處搗,再研極細,用生面為丸如赤豆大。每服三丸,溫酒下。百一方:治黃疸。取藜蘆著灰中炮之,小變色搗為末。水服半錢匕,小吐,不過數服。斗門方治疥癬。用藜蘆細搗為末,以生油塗敷之。
簡要濟眾:治中風不省人事,牙關緊急者。藜蘆一兩去蘆頭,濃煎防風湯浴過,焙乾碎切,炒微褐色,搗為末。每服半錢,溫水調下,以吐出風涎為效。如人行三里未吐,再服。
衍義曰:藜蘆,為末,細調,治馬疥癢。
白話文:
藜蘆味辛、苦,性寒,略帶寒性,有毒。主治蠱毒、咳嗽逆氣、泄瀉痢疾、頭部瘡瘍疥癬惡瘡等症,能殺蟲解毒,去除壞死組織,治療嘔逆、喉痹不通、鼻息肉和馬刀瘡等。不能用於湯劑。也稱蔥苒、蔥菼、山蔥,生長在泰山山谷中。三月採收根部,陰乾備用。(黃連是藜蘆的相使藥物,反細辛、芍藥、五參,惡大黃。)
陶弘景說:藜蘆在常見的地方到處都有。根部極像蔥,但多毛。使用時只取根部,略微炙烤。臣禹錫等人謹按《蜀本圖經》記載:藜蘆葉子像鬱金、秦艽、蘘荷等植物,根像龍膽,莖下多毛。夏天生長,冬天枯萎。現在各地山谷中都有。八月採收根部,陰乾。吳普說:藜蘆,也叫蔥葵、豐蘆、蕙葵。神農、雷公認為其味辛,有毒;歧伯認為其味鹹,有毒;季主認為其毒性很大,性極寒;扁鵲認為其味苦,有毒。葉子很大,根部較小,互相連接。範子說:藜蘆產於河東,黃白色者較好。藥性論記載:藜蘆是使藥,有大毒,能治療上氣,去除陳年膿血,治療泄瀉,治惡瘡疥癬禿頭,殺蟲。
圖經記載:藜蘆生長在泰山山谷,現在陝西、山南東西州郡都有。三月生苗。葉子青綠,像剛長出的棕櫚心,也像車前草。莖像蔥白,青紫色,高五、六寸,莖上裹著黑色皮,像棕櫚皮。花是肉紅色。根像馬腸根,長四、五寸,黃白色。二月、三月採收根部,陰乾。藜蘆分兩種:一種是水藜蘆,莖葉大致相同,只是生長在靠近水邊的溪澗石上,根鬚多達百餘條,不能入藥。
現在使用的稱為蔥白藜蘆,根鬚很少,只有三、二十條,生長在高山上的較好。均州地方也稱它為鹿蔥。此藥能強力催吐上膈風涎、治療暗風癇病、小兒哮喘,用一錢匕,就會強烈嘔吐。也可通利頭頂,令人打噴嚏,但古籍本草記載其治療嘔逆的功效,則不明確。現在萱草也稱為鹿蔥,但種類完全不同,主治的疾病也不同。
雷公說:採收後去除根頭,用糯米淘米水煮,從巳時到未時,取出曬乾使用。《聖惠方》記載:治療生長在面部的黑痣。用藜蘆灰五兩,水一大碗,將藜蘆灰汁淋在銅器中,用濃湯煮至像黑膏狀,用針輕輕挑破痣,點上藥膏,療效很好,一般三次即可見效。《千金翼方》記載:治療牙痛。將藜蘆末塞入牙孔中,不要吞咽藥汁,效果很好。《經驗後方》記載:治療中風不語,喉中如鋸子拉動的聲音,口中流涎沫。
用藜蘆一分,天南星一個(去浮皮),在肚臍上挖一個小坑,放入陳醋兩橡斗子,用火烤至黃色,搗碎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用生麵做成如赤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三丸,溫酒送服。《百一方》記載:治療黃疸。將藜蘆放在灰中炮製,略微變色後搗成粉末。用水送服半錢匕,會略微嘔吐,幾次即可見效。《斗門方》記載:治療疥癬。將藜蘆細細搗成粉末,用生油調敷。
《簡要濟眾》記載:治療中風不省人事,牙關緊閉者。藜蘆一兩(去蘆頭),濃煎防風湯浴過,烘乾切碎,炒至微褐色,搗成粉末。每次服半錢,溫水送服,以吐出風涎為效。如果服藥後走三里地還沒吐,可再次服用。
《衍義》記載:將藜蘆研磨成粉末,細細調勻,治療馬的疥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