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類本草》~ 卷第十 (6)
卷第十 (6)
1. 莨(音浪)菪(音蕩)子
味苦、甘,寒,有毒。主齒痛出蟲,肉痹拘急,使人健行,見鬼,療癲狂風癇,顛倒拘攣。多食令人狂走。久服輕身,走及奔馬,強志益力,通神。一名橫唐,一名行唐。生海濱川穀及雍州。五月採子。
陶隱居云:今處處有。子形頗似五味核而極小。唯入療癲狂方用,尋此乃不可多食過劑爾。久服自無嫌,通神健行,足為大益,而《仙經》不見用。今方家多作狼蓎。今按陳藏器本草云:莨菪子,主痃癖,安心定志,聰明耳目,除邪逐風,變白,性溫不寒,取子洗曝乾。隔日空腹水下一指捻勿令子破,破即令人發狂。
亦用小便浸之令泣,小便盡曝乾,依前服之。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葉似王不留行、菘藍等。莖、葉有細毛,花白,子殼作罌子形,實扁細,若粟米許,青黃色。所在皆有。六月、七月採子,日乾。藥性論云:莨菪亦可單用,味苦、辛,微熱,有大毒。生能瀉人見鬼,拾針狂亂。
熱炒止冷痢,主齒痛,蚛牙孔,子,咬之蟲出。石灰清煮一伏時,掬出,去芽曝乾。以附子、乾薑、陳橘皮、桂心、厚朴為丸。去一切冷氣,積年氣痢,甚溫暖。熱發用錄豆汁解之,焦炒碾細末,治下部脫肛。日華子云:溫,有毒。甘草、升麻、犀角並能解之。燒熏蚛牙及洗陰汗。
圖經曰:莨菪子,生海濱川穀及雍州,今處處有之。苗莖高二、三尺。葉似地黃、王不留行、紅藍等,而三指闊。四月開花,紫色。苗、莢、莖有白毛。五月結實,有殼作罌子狀,如小石榴。房中子至細,青白色,如米粒。一名天仙子。五月採子,陰乾。謹按《本經》云:莨菪性寒,後人多雲大熱。
而《史記·淳于意傳》云:淄川王美人懷子而不乳,意飲以浪蕩藥一撮,以酒飲之,旋乳。且不乳豈熱藥所治?又古方主卒癲狂亦多單用莨菪,不知果性寒邪?《小品》載治癲狂方云:取莨菪三升作末,酒一升漬數日,出搗之,以向汁和絞去滓,湯上煎令可丸服,如小豆三丸,日三。當覺口面急,頭中有蟲行,額及手足有赤色處,如此並是瘥候。
未知再服,取盡神良。又《篋中方》:主腸風。莨菪煎:取莨菪實一升,治之。曝乾搗篩,生薑半斤取汁,二物相合,銀鍋中更以無灰酒二升投之,上火煎令如稠餳,即旋投酒,度用酒可及五升以來,即止煎。令可丸大如梧子。每旦酒飲通下三丸,增至五、七丸止。若丸時黏手,則菟絲粉襯隔。
煎熬切戒火緊,則藥易焦而失力矣。初服微熱,勿怪。疾甚者,服過三日,當下利。疾去,利亦止。絕有效。
雷公云:凡使,勿令使蒼冥子。其形相似,只是服無效,時人多用雜之。其蒼冥子,色微赤,若修事十兩,以頭醋一鎰,煮盡醋為度。卻用黃牛乳汁浸一宿,至明看牛乳汁黑,即是莨菪子,大毒。曬乾別搗重篩用。勿誤服,沖人心大煩悶,眼生暹火。別說云謹按莨菪之功,未見如所說,而其毒有甚煮一、二日而芽方生,用者宜審之。
白話文:
莨菪子味苦甘,性寒,有毒。主治牙痛蟲蛀、肌肉麻痹拘緊,使人精力充沛、行動敏捷,甚至產生幻覺,能治療癲癇、抽搐痙攣等症。但服用過量會導致狂躁奔走。長期服用可輕身健體,行動如飛,增強意志和力量,甚至通靈。又名橫唐、行唐,生長在海濱、山谷和雍州等地,五月採收種子。
陶弘景說:現在各地都有,種子形狀很像五味子核,但非常小。只用於治療癲癇狂躁的藥方,因此不可多服或過量。長期服用則無妨,甚至能通神健行,益處很大,但《仙經》中卻沒有記載。現在醫生多將其誤認為狼毒。陳藏器《本草》記載:莨菪子主治痃癖(腹部腫塊)、安心定志、聰明耳目、驅邪逐風、使人變白,其性溫而非寒,採收種子後清洗曬乾。隔日空腹服用,用手指捻取約一指量的種子,切勿弄破,否則會讓人發狂。也可浸泡在尿液中使其濕潤,待尿液乾透後曬乾,再按上述方法服用。蜀本圖經記載:葉子像王不留行、菘藍等,莖葉上有細毛,花白色,果殼像罌粟的果莢,種子扁平細小,如粟米大小,青黃色。各地都有,六月、七月採收種子,曬乾。藥性論記載:莨菪子也可單獨使用,味苦辛,微溫,有大毒。生用會讓人產生幻覺,出現拾針、狂亂等症狀。熱炒後可治療寒痢,主治牙痛、牙齦腫痛,蟲蛀牙齒則將種子咬碎即可殺蟲。用石灰水煮沸一小時,撈出,去除芽,曬乾。再與附子、乾薑、陳皮、桂心、厚朴等製成丸藥服用,可去除一切寒氣,治療多年積累的寒痢,效果溫暖。如服用後出現發熱,可用綠豆汁解毒。焦炒研成細末,可治療脫肛。日華子本草記載:性溫,有毒,甘草、升麻、犀角都能解其毒。可燒煙熏治牙痛,也可煎水洗治陰部汗濕。
圖經記載:莨菪子生長在海濱、山谷和雍州等地,現在各地都有。植株高二三尺,葉子像地黃、王不留行、菘藍等,寬約三指。四月開花,紫色。莖葉上有白色細毛。五月結果,果殼像罌粟的果莢,種子很細小,青白色,像米粒大小。又名天仙子。五月採收種子,陰乾。
《本經》記載莨菪性寒,但後人多認為其性大熱。而《史記·淳于意傳》記載:淄川王的美人在懷孕後卻沒有乳汁,淳于意用少許莨菪藥,用酒送服,很快就有了乳汁。懷孕不乳豈是熱藥所能治療的?古方中治療癲癇狂躁也多單獨使用莨菪,不知其性究竟是寒是熱?《小品方》記載治療癲癇的藥方:取莨菪三升研末,用一升酒浸泡數日,取出搗碎,取汁和藥末混合,去渣,煎煮成丸,如小豆大小,每日三次,每次服三丸。服用後會感覺口面發緊,頭部有蟲子爬行感,額頭和手腳出現紅色,這些都是痊癒的徵兆。不要再服用,直至病情完全痊癒。又《篋中方》記載:主治腸風。莨菪煎:取莨菪種子一升,曬乾研磨過篩,取半斤生薑榨汁,將兩種藥物混合,放入銀鍋中,加入二升無灰酒,煎煮至稠如飴,再分次加入酒,直至加入五升酒為止,停止煎煮。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每天早晨空腹用酒送服,每次三丸,最多服至五七丸。如果丸藥粘手,可用菟絲子粉隔開。煎熬時要避免火候過大,否則藥物容易焦糊而失效。初服時會略感溫熱,不必驚慌。病情嚴重者,服用三日後會腹瀉,病癒後腹瀉自然停止。療效極佳。
雷公說:使用莨菪子時,不要混入蒼冥子。兩種藥材形狀相似,但蒼冥子服用無效,有些人常將其混用。蒼冥子顏色略微發紅,如果用十兩莨菪子,加入一鎰(約24克)醋,煮至醋乾為度,再用黃牛乳浸泡一夜,第二天觀察,如果牛乳變黑,那就是莨菪子,毒性很大。曬乾後研磨過篩再使用。切勿誤服,否則會讓人心煩意亂,眼睛冒火。另有記載:按莨菪子的功效,不如記載中所說那樣神奇,但其毒性卻很大,煮一兩天芽才長出,用藥者應當謹慎。
2. 草蒿
味苦,寒,無毒。主疥瘙痂癢惡瘡,殺蝨,留熱在骨節間,明目。一名青蒿,一名方潰。生華陰川澤。
陶隱居云:處處有之。即今青蒿,人亦取雜香菜食之。唐本注云:此蒿生挪敷金瘡,大止血生肉,止疼痛,良。今按陳藏器本草:蒿主鬼氣屍疰伏連,婦人血氣,腹內滿及冷熱久痢。秋冬用子,春夏用苗,並搗絞汁服。亦曝乾為末,小便中服。如覺冷,用酒煮。又燒為灰,紙八、九重淋取汁,和石灰去息肉、黶子。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葉似茵陳蒿而背不白,高四尺許。四月、五月採苗,日乾。江東人呼為𤜢蒿,為其臭似𤜢,北人呼為青蒿。爾雅云:蒿,菣。釋曰:蒿一名菣。《詩·小雅》云:食野之蒿。陸機云:青蒿也。荊、豫之間,汝南、汝陰皆云菣。孫炎云:荊楚之間謂蒿為菣。
郭云:今人呼青蒿香中炙啖者為菣,是也。日華子云:青蒿,補中益氣,輕身補勞,駐顏色,長毛髮,發黑不老。兼去蒜髮,心痛,熱黃。生搗汁服並敷之,瀉痢。飯飲調末五錢匕,燒灰和石灰煎,治惡毒瘡並莖亦用。又云子味甘,冷,無毒。明目,開胃。炒用治勞,壯健人。
小便浸用治惡疥癬風疹,殺蝨煎洗。又云臭蒿子,涼,無毒。治勞,下氣開胃,止盜汗及邪氣鬼毒。又名草蒿。
圖經曰:草蒿,即青蒿也。生華陰川澤,今處處有之。春生苗,葉極細嫩,時人亦取雜諸香菜食之。至夏高三、五尺。秋後開細淡黃花,花下便結子,如粟米大,八、九月間採子,陰乾。根、莖、子、葉併入藥用,乾者炙作飲香尤佳。青蒿亦名方潰。凡使子勿使葉,使根勿使莖,四者若同,反以成疾。
得童子小便浸之,良。治骨蒸熱勞為最。古方多單用者。葛氏治金刃初傷。取生青蒿搗敷上,以帛裹創血止即愈。崔元亮《海上方》:療骨蒸鬼氣。取童子小便五大斗澄過,青蒿五斗,八、九月揀帶子者最好,細銼,二物相和,納好大釜中,以猛火煎,取三大斗去滓,淨洗釜令乾,再瀉汁安釜中,以微火煎,可二大斗,即取豬膽十枚相和,煎一大斗半,除火待冷,以新瓷器盛。
每欲服時,取甘草二、三兩熟炙,搗末,以煎和搗一千杵為丸,空腹粥飲下二十丸,漸增至三十丸止。
雷公云:凡使,唯中為妙,到膝即仰,到腰即俯。使子勿使葉,使根勿使莖,四件若同使,翻然成痼疾。採得葉不計多少,用七歲兒童七個溺浸七日七夜後,漉出,曬乾用之。食療云:青蒿,寒。益氣長髮,能輕身補中,不老明目,煞風毒。搗敷瘡上,止血生肉。最早,春便生,色白者是。
自然香醋淹為菹,益人。治骨蒸,以小便漬一、兩宿,干,末為丸,甚去熱勞。又,鬼氣,取子為末,酒服之方寸匕。瘥。燒灰淋汁,和石灰煎,治惡瘡瘢靨。百一方:治蜂螫人。嚼青蒿敷瘡上,即瘥。斗門方治丈夫、婦人勞瘦。青蒿細銼,水三斗,童子小便五升同煎,取二升半去滓,入器中煎成膏,丸如梧桐子大,空心,臨臥以溫酒吞下二十丸。
衍義曰:草蒿,今青蒿也。在處有之,得春最早,人剔以為蔬,根赤葉香。今人謂之青蒿,亦有所別也。但一類之中,又取其青色者。陝西、綏、銀之間有青蒿。在蒿叢之間,時有一、兩棵,迥然青色,土人謂之為香蒿。莖、葉與常蒿一同,但常蒿色淡青,此蒿色深青,猶青,故氣芬芳。恐古人所用以深青者為勝,不然,諸蒿何嘗不青。
白話文:
草蒿味苦、性寒,無毒。主治疥瘡、瘙癢、惡瘡,殺滅蝨子,治療滯留在骨節之間的熱邪,以及明目。又名青蒿、方潰,生長在華陰的溪澤地帶。
陶弘景說:各地都有這種植物。就是現在的青蒿,人們也把它混雜在香菜中食用。唐代的注釋說:這種蒿草用於治療刀傷,能止血、生肌、止痛,效果很好。現在查閱陳藏器《本草》記載:蒿草主治鬼氣、屍疰、伏連(一種邪氣)、婦人的血氣病、腹部脹滿以及久痢(長期腹瀉)伴隨的冷熱症狀。秋冬季節用種子,春夏季節用嫩苗,都需搗碎取汁服用。也可以曬乾研磨成粉末,用小便送服。如果覺得太寒涼,可以用酒煮。還可以燒成灰,用多層紙過濾取汁液,與石灰混合,治療息肉和黑斑。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記載:葉子像茵陳蒿,但背面不發白,高度約四尺。四月、五月採集嫩苗,曬乾。江東地區的人稱它為𤜢蒿,因為它的氣味像𤜢(一種臭蟲);北方人稱它為青蒿。《爾雅》說:蒿,菣(音同「頓」)。解釋說:蒿又名菣。《詩經·小雅》說:「食野之蒿。」陸機說:就是青蒿。荊州、豫州之間,汝南、汝陰地區都稱之為菣。孫炎說:荊楚地區稱蒿為菣。
郭璞說:現在人們把用作香料炙烤後食用的青蒿稱為菣,就是這個意思。《日華子本草》說:青蒿能補益中氣、增強體力、輕身健體、養顏美容、烏髮不老,還能治療蒜臭引起的口臭、心痛和黃疸。將其生搗取汁服用或外敷,可治療瀉痢。用五錢的青蒿粉末與飯、湯調服,或者將其燒成灰與石灰一起煎煮,治療毒瘡,也可用於治療生殖器疾病。又說,青蒿的種子味甘、性寒、無毒,能明目、開胃。炒熟後服用,可治療勞累,使人強健。
用小便浸泡後再使用,可治療頑固的疥癬、風疹,煎煮後清洗可殺滅蝨子。《日華子本草》又說,臭蒿子性寒、無毒,能治療勞累、降氣開胃、止盜汗及邪氣鬼毒,也叫草蒿。
《圖經》說:草蒿就是青蒿。生長在華陰的溪澤地帶,現在各地都有。春天發芽,葉子非常細嫩,人們也把它混雜在其他香菜中食用。到夏天長到三到五尺高。秋天開花,花是細小的淡黃色,花下就結子,像粟米那麼大,八、九月採收種子,陰乾。根、莖、子、葉都可以入藥,曬乾後炙烤後泡茶喝,香味尤佳。青蒿又名方潰。用種子時不要用葉子,用根時不要用莖,四者若混用,反而會導致疾病。
用童子尿浸泡後效果更好,治療骨蒸勞熱效果最佳。古代很多藥方都單獨使用它。葛洪用它治療刀傷,取新鮮青蒿搗碎敷在傷口上,用布包紮,出血即止,很快就能癒合。崔元亮《海上方》記載:治療骨蒸、鬼氣。取童子尿五大斗澄清過濾,青蒿五斗(八、九月採集帶籽的最好),切碎,兩種東西混合,放入大鍋中,用猛火煎煮,取三大斗,除去渣滓,清洗乾淨鍋子,再將藥汁倒入鍋中,用小火煎煮,直到剩下二大斗,然後加入十個豬膽,煎煮到一大斗半,熄火放涼,用新的瓷器盛放。
每次服用時,取甘草二三兩,焙乾研磨成粉,與煎好的藥汁混合,搗一千下做成藥丸,空腹用粥送服二十丸,逐漸增加到三十丸。
雷公說:使用青蒿,只取中間部分最好,高度到膝蓋的就取上半部分,到腰的就取下半部分。使用種子時不要用葉子,使用根時不要用莖,四者如果一起使用,反而會導致慢性病。採集的葉子不論多少,都用七個七歲兒童的尿浸泡七天七夜,然後瀝乾,曬乾後使用。《食療本草》說:青蒿性寒,能益氣、烏髮、輕身、補中、不老、明目、殺滅風毒。搗碎外敷於瘡傷上,能止血、生肌。最早發芽,顏色發白的最好。
用自然發酵的香醋醃製成鹹菜,對人體有益。治療骨蒸,用小便浸泡一兩夜,曬乾,研磨成粉做成藥丸,效果很好。治療鬼氣,取種子研磨成粉,用酒送服一錢,即可痊癒。燒成灰過濾取汁,與石灰一起煎煮,治療惡瘡和瘢痕。有一個藥方:治療蜂蜇,嚼碎青蒿敷在傷口上,就能痊癒。有一個藥方治療男女勞損消瘦:青蒿切碎,加水三斗,童子尿五升一起煎煮,取二升半,除去渣滓,放入器皿中煎成膏,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空腹服用,睡前用溫酒送服二十丸。
《衍義》說:草蒿,就是現在的青蒿。到處都有,春天最早發芽,人們採摘它當蔬菜吃,根部是紅色的,葉子有香味。現在人們稱之為青蒿,也有一些區別。但在同一種類中,又取其青色者。陝西、綏德、銀川一帶有青蒿。在蒿草叢中,有時會有一兩棵顏色迥然不同的青色蒿草,當地人稱之為香蒿。莖、葉與普通的蒿草一樣,但是普通的蒿草顏色是淡青色,這種蒿草顏色是深青色,更青,所以氣味芬芳。恐怕古人所用的深青色的蒿草效果更好,否則,各種蒿草為什麼都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