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慎微

《證類本草》~ 卷第五 (15)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五 (15)

1. 大鹽

味甘、咸,寒,無毒。主腸胃結熱,喘逆,胸中病。令人吐。生邯鄲及河東池澤。(漏蘆為之使。)

唐本注云:大鹽,即河東印鹽也,人之常食者是,形粗於末鹽,故以大別之。臣禹錫等謹按蕭炳云:大鹽,臣。

圖經文具食鹽條下。

太平廣記:梁四公子傳蟱傑曰:交河之間平磧中,掘深數尺有末鹽,紅紫色鮮,味甘,食之止痛。

衍義曰:大鹽,新者不苦,久則鹹苦。今解州鹽池所出者,皆成斗子,其形大小不等,久亦苦。海水煎成者,但味和。二鹽互有得失。入藥及金銀作,多用大鹽及解鹽。傍海之人多黑色,蓋日食魚鹽,此走血之驗也。齒縫中血出,鹽湯嗽之,及接藥入腎。北虜以鹽淹屍使不腐。

白話文:

[大鹽]

大鹽味道甘鹹,性寒,沒有毒性。能治療腸胃積熱、呼吸困難、胸部疾病。服用後會引起嘔吐。盛產於邯鄲以及河東地區的池澤。(漏蘆能增強其藥效。)

唐代的註釋說:大鹽,就是河東地區生產的粗鹽,也就是人們日常食用的鹽,形狀比細鹽粗大,所以稱為大鹽。臣禹錫等人謹慎考證蕭炳的說法:大鹽,是臣(指藥材)。

圖經中在食鹽條目下也有記載。

《太平廣記》記載:梁朝四公子傳記中提到蟱傑說:交河之間平坦的沙漠中,挖地幾尺深就能找到細鹽,顏色紅紫鮮豔,味道甘美,食用可以止痛。

衍義說:大鹽,新鮮的時候不苦,放久了就鹹苦。現在解州鹽池產出的鹽,都結成塊狀,形狀大小不一,時間久了也會變苦。而海水曬製的鹽,味道則比較平和。兩種鹽各有優缺點。在藥物中以及製作金銀器時,大多使用大鹽和解州的鹽。靠海的人皮膚多為黑色,大概是因為經常食用魚和鹽,這是血液運行不暢的表現。牙縫出血,可以用鹽水漱口,也可以將鹽與藥物一起服用,以達到治療腎臟疾病的效果。北方遊牧民族用鹽醃製屍體,使屍體不腐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