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類本草》~ 卷第十 (2)
卷第十 (2)
1. 天雄
味辛、甘,溫,大溫,有大毒。主大風,寒濕痹,歷節痛,拘攣緩急,破積聚邪氣,金瘡,強筋骨,輕身健行,療頭面風去來疼痛,心腹結積,關節重,不能行步,除骨間痛,長陰氣,強志,令人武勇力作不倦。又墮胎。一名白幕。生少室山谷。二月採根,陰乾。(遠志為之使,惡腐婢。)
陶隱居云:今採用八月中旬。天雄似附子,細而長便是。長者乃至三、四寸許。此與烏頭、附子三種,本並出建平,故謂之三建。今宜都佷山最好,謂為西建。錢塘間者謂之東建,氣力劣弱不相似。故曰西冰猶勝東白也。其用灰殺之,時有冰強(巨兩切)者,不佳。唐本注云:天雄、附子、烏頭等,並以蜀道綿州、龍州出者佳。
余處縱有造得者,力弱,都不相似。江南來者,全不堪用。陶以三物俱出建平故名之,非也。按國語置堇於肉,注云:烏頭也。《爾雅》云:芨,堇(音靳)草。郭注云:烏頭苗也。此物本出蜀漢,其本名堇。今訛為建,遂以建平釋之。又石龍芮葉似堇,故名水堇。今復為水莨,赤作建音。
此豈復生建平耶,檢字書,又無莨字,甄立言《本草音義》亦論之。天雄、附子、側子並同用。八月採造,其烏頭四月上旬,今云二月採,恐非時也。臣禹錫等謹按淮南子云:天雄,雄雞志氣益注云,取天雄三枚,納雄雞腸中,搗生食之,令人勇。藥性論云:天雄,君,忌豉汁,大熱,有大毒。
乾薑制,用之能治風痰,冷痹,軟腳,毒風,能止氣喘促急,殺禽蟲毒。日華子云:治一切風,一切氣,助陽道,暖水臟,補腰膝,益精,明目,通九竅,利皮膚,調血脈,四肢不遂,破痃癖癥結,排膿止痛,續骨消瘀血,補冷氣虛損,霍亂轉筋,背脊僂傴,消風痰,下胸膈水,發汗,止陰汗,炮含喉痹。凡丸散,炮去皮臍用,飲藥即和皮生使,甚佳。
可以便驗。又云:天雄,大長少角刺而虛,烏喙似天雄,而附子大短有角,平穩而實。烏頭次於附子,側子小於烏頭,連聚生者,名為虎掌,並是天雄一裔,子母之類,力氣乃有殊等,即宿根與嫩者耳。以上並忌豉汁。
圖經文具側子條下。
陳藏器:天雄,身全短無尖,周匝四面有附子,孕十一個,皮蒼色即是。天雄宜炮皴坼後,去皮尖底用之。不然,陰制用,並得。別說云:謹按此數條,說前項悉備。但天雄者始種烏頭,而不生諸附子、側子之類。經年獨生長大者是也。蜀人種之忌生。此以為不利。如養蠶而為白姜之類也。
白話文:
天雄味辛甘,性溫熱,毒性很大。主治大風、寒濕痺證、關節疼痛、肌肉拘攣、腹部腫塊、邪氣積聚、外傷出血、強健筋骨、輕身健步、治療頭面部風痛、心腹積聚、關節沉重無法行走、骨痛、補益陰氣、增強意志、使人勇猛有力、不知疲倦。但它也有墮胎的功效。天雄又名白幕,生長在少室山谷。二月採挖根部,陰乾。配伍遠志,忌與腐婢同用。
陶弘景說:現在多在八月中旬採收。天雄長得像附子,但細長。長者可達三、四寸。天雄、烏頭、附子三種藥物,原本都產自建平,所以稱為「三建」。現在宜都佷山所產最好,稱為「西建」;錢塘所產稱為「東建」,藥力較弱,品質相差甚遠,故有「西建勝過東建」之說。用草木灰炮製,若遇到藥力過強的,則品質不佳。唐代本草注記載:天雄、附子、烏頭等藥材,以蜀道綿州、龍州所產最佳。
其他地方雖也有生產,但藥力較弱,品質與產地佳者迥異。江南所產更是完全不能使用。陶弘景說三種藥物都產自建平,所以稱為「三建」,這是不正確的。《國語》中記載「置堇於肉」,注釋說「堇」是烏頭;《爾雅》說「芨,堇草也」,郭璞注釋說「堇草」是烏頭的幼苗。此物本產於蜀漢,其本名為「堇」,後來訛傳為「建」,遂以建平來解釋。又因石龍芮的葉子像堇草,故名水堇,現在又稱為水莨,其讀音與建相同。
這難道還產自建平嗎?查閱字典,也沒有「莨」字。甄立言《本草音義》也討論過這個問題。天雄、附子、側子通常一起使用。八月採收炮製,烏頭則在四月上旬採收。書中說二月採收天雄,恐怕不是最佳時節。《淮南子》記載:天雄能增強人的勇氣。書中記載:取天雄三枚,放入雄雞的腸子裡搗碎生食,可以使人勇猛。《藥性論》記載:天雄性大熱,毒性很大,忌用豉汁。
用乾薑炮製後,可治療風痰、寒痺、足軟無力、毒風,能止氣喘、殺蟲毒。日華子說:天雄能治療各種風證、氣證,助益陽氣,溫暖下焦,補益腰膝,益精明目,通利九竅,潤澤皮膚,調和血脈,治療四肢麻痺、痃癖、癥結,排膿止痛,續骨消腫,治療陽虛、霍亂、轉筋、脊柱彎曲,消散風痰,治療胸腹積水,發汗,止陰汗,治療喉痹。丸散劑宜炮製後去皮、臍使用;湯劑則可生用,效果更好。
經驗可以證明。又說:天雄長而少角,形狀空虛;烏喙形似天雄,而附子短而肥厚,有角,平整而飽滿;烏頭次於附子;側子小於烏頭;連株生長的稱為虎掌,這些都是天雄的同類,只是藥力有所不同,這與生長年限及是否為幼苗有關。以上諸藥均忌用豉汁。
圖經中在側子條下有記載。
陳藏器說:天雄植株短小,沒有尖端,周圍長有許多附子,約十一個,外皮呈蒼色。天雄宜炮製至裂開後,除去皮尖和底部使用,否則也可陰乾後使用。另有記載說:天雄是最初種植烏頭的品種,但不會生長出附子、側子等。經過多年獨立生長後才會長大,蜀地種植者忌諱其生長過快,認為這是不利的,如同養蠶而得白姜一樣。
2. 側子
味辛,大熱,有大毒。主癰腫,風痹歷節,腰腳疼冷,寒熱,鼠瘻。又墮胎。
陶隱居云:此即附子邊角之大者脫取之。昔時不用,比來醫家以療腳氣多驗。凡此三建,俗中乃是同根,而《本經》分生三處,當各有所宜故也。方云:少室天雄,朗陵烏頭,皆稱本土。今則無別矣。少室山連嵩高,朗陵縣屬豫州汝南郡,今在北國。唐本注云:側子,只是烏頭下共附子、天雄同生。
小者側子,與附子皆非正生,謂從烏頭旁出也。以小者為側子,大者為附子。今稱附子角為側子,理必不然。若當陽以下,江左及山南嵩高、齊、魯間,附子時復有角,如大豆許。夔州以上劍南所出者,附子之角,曾微黍粟,持此為用,誠亦難充。比來京下,皆用細附子有效,未嘗取角。
若然,方須八角附子,應言八角側子,言取角用,不近人情也。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云:昔多不用,今以療腳氣甚效。按:陶云側子即附子邊角之大者,削取之。蘇云只是烏頭不共附子同生。小者為側子,大者為附子。殊無證據。但云附子角小如黍粟,難充於用,故有此說。
今據附子邊,果有角大如棗核及檳榔已來者,形狀亦自是一顆,仍不小。則烏頭旁出附子,附子旁出側子,明矣。似烏鳥頭為烏頭,兩歧者為烏喙,細長乃至三、四寸者為天雄,根旁如芋散生者名附子,旁連生者名側子,五物同出而異名。苗高二尺許,葉似石龍芮及艾,其花紫赤,其實紫黑。
今以龍州、綿州者為佳。作之法:以生、熟湯浸半日,勿令滅氣出。以白灰裛之,數易使干。又法:以米粥及糟曲等,並不及前法。吳氏云:側子一名莨。神農、歧伯:有大毒。八月採,陰乾。是附子角之大者,畏惡與附子同。藥性論云:側子,使。能治冷風濕痹,大風筋骨攣急。
圖經曰:烏頭、烏喙,生朗陵山谷,天雄,生少室山谷,附子、側子,生犍為山谷及廣漢,今並出蜀土。然四品都是一種所產,其種出於龍州。種之法:冬至前,先將肥腴陸田耕五、七遍,以豬糞糞之,然後布種,逐月耕耔。至次年八月後方:成。其苗高三、四尺以來,莖作四稜,葉如艾,花紫碧色,作穗,實小紫黑色,如桑椹。
本只種附子一物,至成熟後有此四物,收時仍一處造釀方成。釀之法:先於六月內,踏造大、小麥曲,至收採前半月,預先用大麥煮成粥,後將上件曲造醋,候熱淋去糟。其醋不用太酸,酸則以水解之。便將所收附子等去根鬚,於新潔甕內淹浸七日,每日攪一遍,日足撈出,以彌疏篩攤之,令生白衣。後向慢風日中曬之百十日,以透干為度。
若猛日曬,則皺而皮不附肉。其長三、二寸者,為天雄,割削附子旁尖芽角為側子,附子之絕小者亦名為側子。元種者,母為烏頭,其餘大、小者皆為附子,以八角者為上。如方藥要用,須炮令裂,去皮臍使之。綿州彰明縣多種之,唯赤水一鄉者最佳。然收採時月與《本經》所說不同。
蓋今時所種如此。其內地所出者,與此殊別,今亦稀用。謹按《本經》冬採為附子,春採為烏頭。而《廣雅》云:奚毒,附子也。一歲為萴(與側同)子,二歲為烏喙,三歲為附子,四歲為烏頭,五歲為天雄。今一年種之,便有此五物,豈今人種蒔之法,用力倍至,故爾繁盛也。
雖然藥力當緩,於歲久者耳。崔氏治寒疝心腹脅引痛,諸藥不可近者,蜜煎烏頭主之。以烏頭五枚大者,去芒角及皮,四破,以白蜜一斤,煎令透潤,取出焙乾,搗篩,又以熟蜜丸,冷鹽湯吞二十丸如梧子,永除。又法:用煎烏頭蜜汁,以桂枝湯五合解之。飲三合不知,加五合。
其知者如醉,以為中病。《續傳信方》:治陰毒傷寒,煩躁,迷悶不主悟人,急者用大附子一個,可半兩者,立劈作四片,生薑一大塊,立劈作三片,如中指長,糯米一撮,三味以水一升,煎取六合,去滓。如人體溫,頓服,厚衣覆之。或汁出,或不出,候心神定,即別服水解散,太白通關散之類。
不得與冷水,如渴,更將滓煎與吃。今人多用有效,故詳著之。
陳藏器云:側子,冷酒調服,治遍身風疹。雷公云:側子,只是附子旁有小顆。附子,如棗核者是,宜生用。治風疹神妙也。木鱉子,只是諸喙附雄烏側中毗槵者,號曰木鱉子,不入藥用。若服之,令人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