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類本草》~ 卷第九 (18)
卷第九 (18)
1. 土馬鬃
治骨熱敗煩,熱毒壅,衄鼻。所在背陰古牆垣上有之。歲多雨則茂盛。世人或便以為垣衣,非也。垣衣生垣牆之側,此物生垣牆之上,比垣衣更長,大抵苔之類也。以其所附不同,故立名與主療亦異。在屋則謂之屋遊、瓦苔;在牆垣則謂之垣衣、土馬鬃;在地則謂之地衣;在井則謂之井苔;在水中石上則謂之陟釐。土馬鬃,近世常用,而諸書未著,故附新定條焉。
(新定)
白話文:
土馬鬃能治療骨頭發熱、煩躁不安,以及因熱毒鬱積導致的鼻出血。它生長在背陰潮濕的古老牆垣上,雨水豐沛的年份長勢茂盛。有些人誤把它當作垣衣,其實不然。垣衣長在牆壁旁邊,而土馬鬃則生長在牆壁上面,比垣衣更長,大致屬於苔蘚類植物。由於它們附著的場所不同,所以名稱和藥效也各異。生長在屋頂上的叫屋遊、瓦苔;生長在牆垣上的叫垣衣、土馬鬃;生長在地上的叫地衣;生長在井裡的叫井苔;生長在水中石頭上的叫陟釐。土馬鬃近來常用於治療疾病,但古代醫書上沒有記載,因此特地新增此條記錄。
2. 蜀羊泉
味苦,微寒,無毒。主頭禿惡瘡,熱氣,疥瘙痂癬蟲,療齲齒,女子陰中內傷,皮間實積。一名羊泉,一名羊飴。生蜀郡川穀。
陶隱居云:方藥亦不復用,彼土人時有采識者。唐本注云:此草俗名漆姑。葉似菊,花紫色,子類枸杞子,根如遠志,無心有糝。苗主小兒驚,兼療漆瘡,生毛髮,所在平澤皆有之。今按別本注云:今處處有,生陰濕地,三月、四月採苗、葉、陰乾之。
白話文:
蜀羊泉味苦,性微寒,沒有毒性。主要治療頭禿、惡瘡、熱氣、疥瘡、癬、蟲咬、蛀牙,以及女性陰部內傷和皮膚腫塊。它還有羊泉、羊飴兩個名稱,生長在蜀郡的山谷。
陶弘景說:現在藥方中很少使用了,只有當地人才偶爾會採集和辨識它。唐代的注釋說:這種草藥俗名叫漆姑,葉子像菊花,花是紫色的,種子像枸杞子,根像遠志,沒有木質中心,而是鬆軟的。它的嫩芽可以治療小兒驚癇,還能治療漆瘡,促進毛髮生長,平坦濕潤的地方都能找到。現在根據其他版本的注釋來看,蜀羊泉各地都有,生長在陰濕的地方,在三月、四月採集它的嫩芽和葉子,陰乾備用。
3. 菟葵
味甘,寒,無毒。主下諸石五淋,止虎、蛇毒。
唐本注云:苗如石龍芮,葉光澤,花白似梅,莖紫色,煮汁極滑,堪啖。《爾雅·釋草》:一名莃,所在平澤皆有,田間人多識之。今按別本注云:蛇、虎毒,諸瘡,搗汁飲之,及塗瘡能解毒止痛,六月、七月採莖,葉,曝乾。(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爾雅云:莃,菟葵。注:頗似葵而小,葉狀如藜,有毛,汋啖之,滑疏。汋,煮也。
圖經文具第二十七卷冬葵條下。
衍義曰:菟葵,綠葉如黃蜀葵,花似拗霜甚雅,形如至小者初開單葉蜀葵。有檀心,色如牡丹姚黃蕊,則蜀葵也。唐·劉夢得還京云:唯菟葵、燕麥,動搖春風者是也。
白話文:
菟葵味甘,性寒,無毒。能治療各種尿路結石和尿頻,也能解治虎、蛇之毒。
古籍記載,菟葵的莖葉像石龍芮,葉子光亮,花白色像梅花,莖是紫色的,煮熟後汁液很黏滑,可以食用。《爾雅》中也記載,菟葵也叫莃,生長在平地澤地,農民都很熟悉。其他古籍記載,菟葵的汁液可以內服或外敷,治療蛇、虎咬傷及各種瘡瘍,具有解毒止痛的功效。六月、七月採收莖葉曬乾備用。
另外,《圖經本草》也記載了菟葵,其葉子像黃蜀葵,花朵像霜後的花朵,非常雅致,形狀像很小的蜀葵初開時單葉的樣子。花蕊中心顏色像牡丹的姚黃色,這是蜀葵的特徵。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詩句「唯菟葵、燕麥,動搖春風者是也」,也提到了菟葵。
4. 蔛草
味甘,寒,無毒。主暴熱喘息,小兒丹腫。一名蔛榮。生水旁。
唐本注云:葉圓似澤瀉而小。花青白,亦堪啖。所在有之。今按別本注云:江南人用蒸魚,食之甚美。五月、六月採莖、葉。曝乾。(唐本先附)
白話文:
蔛草味甘、性寒,無毒。可以治療突然發生的高熱和喘息,以及小兒丹毒腫脹。它也叫做蔛榮,生長在水邊。
據唐代的註解記載:蔛草的葉子圓形,像澤瀉但較小;花朵青白色,也可以食用。各地都有生長。其他版本的註解則提到:江南地區的人用它來蒸魚,味道很好。 五月、六月採收它的莖葉,曬乾備用。
5. 鱧腸
味甘、酸,平,無毒。主血痢。針灸瘡發,洪血不可止者,敷之立已。汁塗發眉,生速而繁。生下濕地。
唐本注云:苗似旋覆,一名蓮子草,所在坑渠間有之。今按別本注云:二月、八月採,陰乾。(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蕭炳云:作膏點鼻中,添腦。日華子云:排膿止血,通小腸,長鬚發,敷一切瘡並蠶瘑。
圖經曰:鱧腸,即蓮子草也。舊不載所出州郡,但云生下濕地。今處處有之,南方尤多。此有二種:一種葉似柳而光澤,莖似馬齒莧,高一、二尺許,花細而白,其實若小蓮房。蘇恭云:苗似旋覆者是也,一種苗梗枯瘦,頗似蓮花而黃色,實亦作房而圓,南人謂之蓮翹者。二種摘其苗皆有汁出,須臾而黑,故多作烏髭發藥用之,俗謂之旱蓮子。
三月、八月採,陰乾。亦謂之金陵草。見孫思邈《千金·月令》,云:益髭發,變白為黑。金陵草煎方:金陵草一秤,六月以後收採,揀擇無泥土者,不用洗,須青嫩不雜黃葉乃堪,爛搗研,新布絞取汁,又以紗絹濾令滓盡,納通油器缽盛之,日中煎五日;又取生薑一斤絞汁,白蜜一斤,合和,日煎中,以柳木篦攪勿停手,令勻調。又置日中煎之,令如稀餳,為藥成矣。
每旦日及午後各服一匙,以溫酒一盞化下。如欲作丸,日中再煎,令可丸,大如梧子,依前法酒服三十丸。及時多合製為佳。其效甚速。
白話文:
鱧腸味甘酸,性平,無毒。主治血痢。針灸後瘡口出血不止,敷上即可止血。汁液塗抹眉毛,能使眉毛快速濃密生長。它生長在潮濕的地方。
古籍記載,鱧腸的莖葉像旋覆花,也叫蓮子草,常見於坑渠等地。二月和八月採收,陰乾。據說將它製成膏狀塗抹鼻腔,加入腦麝,能治療鼻疾。它具有排膿止血、通利小腸、促進鬚髮生長、治療各種瘡瘍及蠶蝕性皮膚病的功效。
圖經記載,鱧腸就是蓮子草。古籍未記載產地,只說生長在潮濕的地方。現在各地都有,南方尤其多。它有兩種:一種葉子像柳葉,表面光滑,莖像馬齒莧,高約一到兩尺,花小而白,果實像小蓮蓬;另一種莖葉枯瘦,略似蓮花,呈黃色,果實也結成圓形的蓮蓬,南方人稱之為蓮翹。這兩種植物的莖葉都含有汁液,汁液很快就會變黑,因此常被用作烏髮藥,民間也稱它為旱蓮子。
三月和八月採收,陰乾。它也叫金陵草。孫思邈《千金要方·月令》記載,金陵草可以滋養鬚髮,使白髮變黑。金陵草煎劑的製作方法是:取一斤金陵草(六月以後採收,挑選乾淨無泥土的,不用清洗,必須是青嫩的,不含黃葉),搗爛研磨,用新布絞取汁液,再用紗布過濾,濾去渣滓,放入油器或瓷缽中,放在太陽下煎煮五天;再取一斤生薑絞汁,一斤白蜜,混合在一起,放在太陽下煎煮,用柳木篦子不斷攪拌,使之均勻;繼續放在太陽下煎煮,直至濃稠如稀蜜,藥就製成了。
每天早晚各服用一匙,用溫酒送服。如果想做成藥丸,繼續在太陽下煎煮,使其可以製成藥丸,藥丸大小如梧子,每次服用三十丸,用溫酒送服。最好現採現製,效果更好,見效很快。
6. 爵床
味鹹,寒,無毒。主腰脊痛,不得著床,俯仰艱難,除熱,可作浴湯。生漢中川穀及田野。
唐本注云:此草似香葇,葉長而大,或如荏且細。生平澤熟田近道旁,甚療血脹下氣。又主杖瘡,汁塗立瘥。俗名赤眼老母草。今按別本注云:今人名為香蘇。
白話文:
爵床味鹹性寒,沒有毒性。主要功效是治療腰脊疼痛、無法躺臥、翻身困難等症狀,此外還能清熱,可用於藥浴。它生長在漢中的山谷和田野裡。
古籍記載:這種草本植物外形類似香薷,葉片較長且大,也有像荏的細小葉片。它生長在濕潤的田地、路旁等處,非常有效地治療血腫和下氣不暢。還能治療杖傷,將汁液塗抹傷口就能很快痊癒。民間俗稱它為赤眼老母草。現在有些書籍記載,它也被稱為香蘇。
7. 井中苔及萍
大寒。主漆瘡,熱瘡,水腫。井中藍,殺野葛、巴豆諸毒。
陶隱居云:廢井中多生苔、萍,及磚土間生雜草、菜藍,既解毒,在井中者彌佳。不應復別是一種名井中藍。井底泥至冷,亦療湯火灼瘡。井華水,又服煉法用之。臣禹錫等謹按蜀本云:井中苔及萍,味苦。日華子云:無毒。
《圖經》文具海藻條下。
白話文:
大寒時節,井中苔和萍能治療漆瘡、熱瘡和水腫。井中的藍藻可以解野葛、巴豆等毒。
陶弘景說:廢棄的井裡常長苔、萍,磚瓦縫隙中也生長雜草、藍藻,這些都有解毒功效,尤其是在井裡生長的更有效。不應該另外再有一種叫做「井中藍」的植物。井底的泥土非常冰冷,也能治療湯火灼傷。井水,也有熬煉後服用的方法。臣禹錫等人謹慎查閱蜀地本草記載:井中苔和萍,味道苦,但日華子認為它無毒。《圖經本草》中在海藻的條目下有相關記載。
8. 茅香花
味苦,溫,無毒。主中惡,溫胃止嘔吐,療心腹冷痛。苗、葉可煮作浴湯,辟邪氣,令人身香。生劍南道諸州。其莖、葉黑褐色,花白,即非白茅香也。(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陳藏器云:茅香,味甘,平。生安南,如茅根。日華子云:白茅香花塞鼻洪,敷久不合灸瘡,罯刀箭瘡,止血並痛。煎湯止吐血,鼻衄。
圖經曰:茅香花,生劍南道諸州,今陝西、河東、京東州郡亦有之。三月生苗,似大麥。五月開白花,亦有黃花者。或有結實者,亦有無實者,並正月、二月採根,五月採花,八月採苗。其莖、葉黑褐色而花白者,名白茅香也。
陳藏器:白茅香,味甘,平,無毒。主惡氣,令人身香美煮服之,主腹內冷痛。生安南,如茅根,作浴用之。海藥云:謹按《廣志》云:生廣南山谷,味甘,平,無毒。主小兒遍身瘡疱,以桃葉同煮浴之,合諸名香甚奇妙,尤勝舶上來者。肘後方:治熱淋。取白茅根四斤銼之,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令冷,仍暖飲之。
日三服。又方:諸竹木刺在肉中不出。取白茅根燒末,脂膏和塗之,亦治因風致腫。
衍義曰:茅草,花白,根如茅,但明潔而長,皆可作浴湯,同藁本尤佳。仍入印香中,合香附子用。
白話文:
茅香花味苦性溫,無毒。能治療中惡,溫暖胃部止嘔吐,治療心腹冷痛。它的莖葉可以煮水沐浴,去除邪氣,使人體香。主要生長在劍南道等地。莖葉黑褐色,花白色,這並非真正的白茅香。(此為補充說明)
據陳藏器記載:茅香味甘性平。生長在安南,像茅根一樣。日華子記載:白茅香的花可以塞鼻止血,久敷不癒合的瘡瘍,以及刀箭傷,止血止痛。煎湯服用可以止吐血、鼻出血。
圖經記載:茅香花生長在劍南道等地,現在陝西、河東、京東等州郡也有。三月發芽,像大麥;五月開花,花色有白色和黃色;有的結果,有的不結果。正月二月採根,五月採花,八月採苗。莖葉黑褐色而花白色的,叫做白茅香。
陳藏器記載:白茅香味甘性平,無毒。能治療惡氣,使人體香,煮水服用能治療腹內冷痛。生長在安南,像茅根一樣,可作沐浴之用。《廣志》記載:生長在廣南山谷,味甘性平,無毒。主治小兒全身瘡瘍,可以用桃葉一起煮水沐浴,與其他香料一起使用效果更佳,比國外進口的還好。《肘後方》記載:治療熱淋,用白茅根四斤切碎,加水一斗五升,煮成五升,放涼後溫服,每日三次。另有一方:治療竹木刺入肉中,用白茅根燒成灰,加脂膏調和塗抹,也能治療因風引起的腫痛。
衍義記載:茅草的花是白色的,根像茅根,但更潔白修長,都可以用來煮水沐浴,與藁本一起使用效果更佳。也可用於製作香料,與香附子一起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