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慎微

《證類本草》~ 卷第九 (16)

回本書目錄

卷第九 (16)

1. 蓽澄茄

味辛,溫,無毒。主下氣消食,皮膚風,心腹間氣脹,令人能食,療鬼氣。能染髮及香身。生佛誓國。似梧桐子及蔓荊子微大,亦名毗陵茄子。(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治一切氣並霍亂瀉,肚腹痛,腎氣膀胱冷。

圖經曰:蓽澄茄,生佛誓國,今廣州亦有之。春夏生葉,青滑可愛,結實似梧桐子及蔓荊子微大。八月、九月採之。今醫方脾胃藥中多用。又治傷寒咳癔,日夜不定者,其方以蓽澄茄三分,高良薑三分,二物搗羅為散,每服二錢,水六分煎十餘沸,入少許醋,攪勻和滓,如茶熱呷。

海藥云:謹按《廣志》云:生諸海。嫩胡椒也。青時就樹採摘造之,有柄粗而蒂圓是也。其味辛、苦,微溫,無毒。主心腹卒痛,霍亂吐瀉,痰癖冷氣。古方偏用染髮,不用治病也。雷公云:凡使,採得後去柄及皺皮了,用酒浸蒸,從巳至酉出,細杵,任用也。

白話文:

蓽澄茄味辛溫,無毒。能行氣消食,治療皮膚風疾、心腹脹滿等症,增進食慾,還能治療不明原因的腹痛(鬼氣)。此外,它還能染髮和香身,原產於佛誓國。果實略大於梧桐子及蔓荊子,也叫毗陵茄子。

據《日華子本草》記載:蓽澄茄能治療各種氣滯引起的疾病,包括霍亂、腹瀉、腹痛和腎虛膀胱冷等。

《圖經本草》記載:蓽澄茄原產於佛誓國,現在廣州也有。春夏時節長出青綠光滑的葉子,果實形似梧桐子及蔓荊子,略大一些。八月、九月採收。現代醫方中常用於脾胃藥。也可用於治療寒咳,日夜不止的咳嗽。其用法是:取蓽澄茄、高良薑各三分,搗碎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六分水煎煮十幾沸,加入少量醋,攪勻後趁熱服用。

據《海藥本草》記載,《廣志》記載蓽澄茄產於各地海島,是嫩胡椒。採摘時需選擇帶柄粗蒂圓的青果。其味辛、苦,微溫,無毒。主治心腹劇痛、霍亂嘔吐腹瀉、痰飲、腹部冷痛等症。古方主要用其染髮,較少用於治療疾病。《雷公炮製藥性解》記載:使用蓽澄茄時,需去除果柄和皺皮,用酒浸泡後蒸煮,從巳時到酉時取出,再細細研磨,然後使用。

2. 胡黃連

味苦,平,無毒。主久痢成疳,傷寒咳嗽,溫瘧骨熱,理腰腎,去陰汗,小兒驚癇,寒熱不下食,霍亂下痢。生胡國,似干楊柳,心黑外黃。一名割孤露澤。(今附)

圖經曰:胡黃連,生胡國,今南海及秦隴間亦有之。初生似蘆,干似楊柳枯枝,心黑外黃,不拘時月收採。今小兒藥中多用之。又治傷寒勞復,身熱,大小便赤如血色者。胡黃連一兩,山梔子二兩去皮,入蜜半兩,拌和,炒令微焦,二味搗羅為末,用豬膽汁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用生薑二片,烏梅一個,童子小便三合,浸半日去滓,食後暖小便令溫,下十丸,臨臥再服,甚效。

唐本云:大寒。主骨蒸勞熱,補肝膽,明目,治冷熱泄痢,益顏色,厚腸胃,治婦人胎蒸虛驚,治三消五痔,大人五心煩熱。出波斯國,生海畔陸地,八月上旬採。惡菊花、玄參、白蘚皮,解巴豆毒。服之忌豬肉,令人漏精。以人乳浸點目甚良。苗若夏枯草,根頭似鳥觜,折之肉似鸜鵒眼者良。

孫尚藥治小兒盜汗,潮熱往來。南蕃胡黃連、柴胡等分,羅極細,煉蜜和丸如雞頭大。每服二丸至三丸,銀器中用酒少許化開,更入水五分,重湯煮三、二十沸,放溫,食後和滓服。別說云謹按胡黃連,折之塵出如煙者,為真。

白話文:

胡黃連味苦,性平,無毒。主要治療久痢導致的疳積、傷寒咳嗽、溫瘧引起的骨頭發熱、調理腰腎、治療盜汗、小兒驚癇、寒熱導致的食慾不振、霍亂下痢等症狀。它原產於胡國,外形像乾枯的楊柳枝,內心黑色,外皮黃色,也叫割孤露澤。

據圖經記載:胡黃連生長在胡國,現在南海和秦隴地區也產。初期生長狀似蘆葦,莖幹像乾枯的楊柳枝,內心黑色,外皮黃色,四季皆可採收。現在多用於小兒藥方。還能治療傷寒後體力恢復不良,伴有發熱、大小便如同血色等症狀。治療方法是:取胡黃連一兩,山梔子(去皮)二兩,蜂蜜半兩,混合拌勻,炒至微焦,研磨成粉,用豬膽汁和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時,用生薑二片、烏梅一個、童子尿三合浸泡藥丸半日,濾去藥渣,飯後用溫熱的童子尿送服十丸,睡前再服一次,療效甚佳。

唐代本草書記載:胡黃連性大寒。主治骨蒸勞熱,滋補肝膽,明目,治療寒熱交替的泄瀉,改善膚色,健脾胃,治療婦女妊娠期虛熱、驚悸,治療消渴症、痔瘡,以及成人五心煩熱等症狀。它產自波斯國,生長在海邊陸地,八月上旬採收。胡黃連忌與菊花、玄參、白蘚皮同用,能解巴豆毒。服用胡黃連忌食豬肉,否則可能導致遺精。用人乳浸泡後滴入眼中,效果很好。它的莖葉像夏枯草,根頭像鳥嘴,折斷後內部肉質像鸜鵒眼睛的才是上好的藥材。

孫思邈(孫尚藥)用胡黃連治療小兒盜汗、潮熱往來等症狀:取南蕃胡黃連、柴胡等量,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用蜂蜜和成雞頭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到三丸,用少許酒在銀器中化開,再加入五分水,隔水煮沸三、二十次,放溫,飯後服用,連同藥渣一起服用。另有記載說:折斷後能散出如煙狀粉塵的胡黃連才是真品。

3. 船底苔

冷,無毒。治鼻洪吐血,淋疾。以炙甘草並豉汁,濃煎湯旋呷。又主五淋,取一團鴨子大,煮服之。又水中細苔,主天行病,心悶,搗絞汁服。(新補見孟詵、陳藏器、日華子。)

陳藏器云:主五淋。取一鴨卵大塊,水煮服之。聖惠方:治乳石發動,小便淋澀不通,心神悶亂。用船底青苔如半雞子大,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服。子母秘錄小兒赤遊,行於體上下,至心即死。水中苔搗末,敷上良。

白話文:

船底苔性寒,無毒。可以治療鼻出血、吐血和淋病。用法是用炙甘草和豉汁一起煎煮濃縮後,趁熱少量多次服用。 它還能治療五種淋病,方法是用一團約鴨蛋大小的船底苔煮服。此外,水中生長的細小苔蘚,可以治療流行病引起的心悶,將其搗碎榨汁服用。(此處內容引自孟詵、陳藏器、日華子等醫家著作)。

陳藏器記載:船底苔可以治療五種淋病,取一塊約鴨蛋大小的船底苔用水煮服。 《聖惠方》記載:治療乳石(泌尿系統結石)引起的尿頻、尿痛、尿液不通暢,以及心神煩亂等症狀,可用半個雞蛋大小的船底青苔,加一杯水煎煮至五分之一,去渣後溫服,每日服用三到四次。《子母秘錄》記載:治療小兒赤遊(一種皮膚病,病情嚴重可危及生命)遍佈全身,危及心臟時,可用水中苔蘚搗碎成末敷在患處。

4. 紅豆蔻

味辛,溫,無毒。主腸虛水瀉,心腹攪痛,霍亂,嘔吐酸水,解酒毒。不宜多服,令人舌粗,不思飲食。云是高良薑子。其苗如蘆,葉似姜,花作穗,嫩葉卷而生微帶紅色。生南海諸谷。(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紅豆蔻亦可單用,味苦、辛。能治冷氣腹痛,消瘴霧氣毒,去宿食,溫腹腸,吐瀉痢疾。

海藥云:擇嫩者,加入鹽,累累作朵不散落,須以朱槿染令色深,善醒於醉,解酒毒。此外無諸要使也。

白話文:

紅豆蔻味辛溫,無毒。能治療腸胃虛弱引起的腹瀉、心腹絞痛、霍亂、嘔吐酸水,以及解酒毒。但不可服用過多,以免舌頭腫脹,不想吃東西。有人說它是高良薑的種子。紅豆蔻的植株像蘆葦,葉子像薑,花穗狀,嫩葉捲曲生長,略帶紅色。它生長在南海各地的山谷中。

另有記載說明:紅豆蔻單獨服用也具有療效,味苦辛,可以治療腹部冷痛,消除瘴氣和毒氣,去除宿食,溫暖腹部腸胃,治療嘔吐、瀉痢等疾病。

此外還有記載提到:應選擇嫩的紅豆蔻,加入鹽巴,使其成團不散開,再用朱槿花染成深色,這樣可以有效醒酒解酒毒。其他用法則沒有特別重要的記載。

5. 蒔蘿

味辛,溫,無毒。主小兒氣脹,霍亂嘔逆,腹冷食不下,兩肋痞滿。生佛誓國,如馬芹子,辛香。亦名慈謀勒。(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健脾,開胃氣,溫腸,殺魚肉毒,補水臟及壯筋骨,治腎氣。

圖經曰:蒔蘿,出佛誓國,今嶺南及近道皆有之。三月、四月生苗,花、實大類蛇床而香辛。六月、七月採實。今人多以和五味,不聞入藥用。

海藥云:謹按《廣州記》云:生波斯國。馬芹子即黑色而重。蒔蘿子即褐色而輕。主膈氣,消食溫胃,善滋食味,多食無損,即不可與阿魏同合,奪其味爾。

白話文:

蒔蘿味辛溫,沒有毒性。主要用於治療小兒脹氣、霍亂嘔吐、腹部寒冷食慾不振、兩肋脹滿等症狀。它原產於佛逝國,外形像馬芹子,氣味辛香,也稱為慈謀勒。

據《日華子本草》記載:蒔蘿具有健脾、開胃、溫暖腸胃、殺除魚肉毒素、滋補水臟、強健筋骨、治療腎虛等功效。

《圖經本草》記載:蒔蘿產於佛逝國,現在嶺南和附近地區也都有。三月、四月長出幼苗,花和果實跟蛇床子很像,但氣味辛香。六月、七月採收果實。現在人們大多用它來調味,很少用於藥物。

據《海藥本草》記載,參考《廣州記》:蒔蘿產於波斯國。馬芹子是黑色的,比較重;蒔蘿子是褐色的,比較輕。蒔蘿子可以治療膈氣,消食溫胃,能增進食慾,多吃也沒有害處,但不能和阿魏一起服用,以免影響蒔蘿的藥效。

6. 艾蒳香

味甘,溫,無毒。去惡氣,殺蟲,主腹冷泄痢。《廣志》曰:出西國,似細艾。又有松樹皮綠衣,亦名艾納。可以和合諸香,燒之能聚其煙,青白不散,而與此不同也。(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古藥府詩云:行胡從何方,列國持何來,氍蒚𣯚𣰆五木香,迷迭艾蒳與都梁是也。

陳藏器云:主癬闢蛀。海藥云:謹按《廣志》云:生剽國,溫,平。主傷寒,五泄,主心腹注氣,下寸白,止腸鳴。燒之,闢溫疫,合螫窠,浴腳氣,甚良。

白話文:

艾蒳香味甘性溫,無毒。能去除惡氣,殺蟲,主治腹部寒冷引起的泄瀉痢疾。《廣志》記載:它產自西方國家,外形類似細小的艾草。還有一種用松樹皮的綠色內皮製成的藥材,也叫做艾納。艾納可以與其他香料混合,燃燒後煙氣凝聚,青白之色不散,與艾蒳香有所不同。(現代補充)

古籍《藥府詩》記載:行胡從何處來,各國進貢的珍貴藥材中,包括氍蒚、𣯚𣰆、五木香、迷迭、艾蒳和都梁。

陳藏器記載:艾蒳香主治癬和蛀蟲。 《海藥本草》記載:根據《廣志》,艾蒳香產於剽國,性溫平。主治傷寒、五種泄瀉、心腹脹氣、寸白(一種皮膚病)、止腸鳴。燃燒艾蒳香可以預防瘟疫,治療蜂窩組織炎,用於治療腳氣,效果甚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