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慎微

《證類本草》~ 卷第五 (5)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五 (5)

1. 礜石

又有匈奴露宿丸、硫黃丸,並主積聚及飲食不下,心腹堅實,皆用礜石。近世乃少用者。

丹房鏡源云:紅皮礜石能伏丹砂,養汞。

衍義曰:礜石並特生礜石,《博物志》及陶隱居皆言此二石,鸛取之以壅卵,如此則是一物也。隱居又言:《仙經》不云特生,則只是前白礜石。今《補註》但隨文解義,不見特生之意。蓋二條只是一物,但以特生不特生為異耳。所謂特生者,不附著他石為特耳。今用者絕少,唯兩字礜石入藥。

然極須慎用,其毒至甚。及至論鸛巢中者,又卻從謬說。鸛巢中皆無此石,乃曰:鸛常入水,冷,故取以壅卵。如此則鸕鷀、鵬鶩之類,皆食於水,亦自繁息生化,復不用此二石。其說往往取俗士之言,未嘗究其實而窮其理也。嘗官於順安軍,親檢鸛巢,率無石。矧礜石焉得處處有之?然治久積及久病胸腹冷有功,直須慎用,蓋其毒不可當。

白話文:

還有匈奴露宿丸、硫磺丸,都主治積聚和飲食難以消化、心腹部堅硬脹滿的症狀,這些藥方都使用礜石。但近代很少使用了。

《丹房鏡源》說:紅皮礜石可以制伏丹砂,滋養汞。

《衍義》說:礜石和特生礜石,《博物志》和陶弘景都說過這兩種石頭,鸛鳥用它來墊窩孵卵,這樣看來它們其實是同一種東西。陶弘景又說:《仙經》沒有提到特生,那麼就只是前面的白色礜石。《補註》現在只是依照文字解釋,沒有提及特生的含義。大概這兩條說的其實是同一種石頭,只是因為是否「特生」而有所區別。所謂「特生」,就是指不附著在其他石頭上,獨立生長的。現在用這種藥的人非常少,只有兩字礜石還會入藥。

然而,使用礜石必須非常謹慎,它的毒性非常強。至於說鸛鳥巢中的礜石,又是個錯誤的說法。鸛鳥巢中根本沒有這種石頭,卻說鸛鳥經常入水,身體寒冷,所以用礜石墊窩孵卵。如果這樣說,那麼像鸕鷀、大鵬之類的鳥,也都在水中覓食,也能夠繁衍後代,卻不需要用這兩種石頭。這些說法往往是採信一般人的說法,沒有仔細研究它的真實情況和道理。我曾經在順安軍當官,親自檢查過鸛鳥巢,根本沒有石頭。更何況礜石又怎麼可能到處都有呢?然而,礜石對於治療慢性積聚和久病導致的胸腹寒冷確實有功效,只是必須謹慎使用,因為它的毒性是難以承受的。

2. 砒霜

味苦、酸,有毒。主諸瘧,風痰在胸膈。可作吐藥,不可久服,能傷人。飛煉砒黃而成,造作別有法。(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砒霜,暖。治婦人血氣衝心痛,落胎。又砒黃,暖,亦有毒。畏綠豆、冷水、醋。治瘧疾,腎氣帶,闢蚤蝨。入藥以醋煮殺毒,乃用。

圖經曰:砒霜,舊不著所出郡縣,今近銅山處亦有之,唯信州者佳。其塊甚有大者,色如鵝子黃,明澈不雜。此類本處自是難得之物,每一兩大塊真者。人競珍之,市之不啻金價。古服食方中亦或用之,必得此類,乃可入藥。其市肆所蓄,片如細屑,亦夾土石,入藥服之,為害不淺。誤中,解之:用冷水研綠豆漿飲之,乃無也。

雷公云:凡使,用小瓷瓶子盛,後入紫背天葵、石龍芮二味,三件便下火煅,從巳至申,便用甘草水浸,從申至子,出,拭乾,卻入瓶盛,於火中煅,別研三萬下用之。聖惠方:治卒中風,昏憒若醉,痰涎壅盛,四肢不收。方用砒霜如綠豆大,研,以新汲水調下少許,用熟水投,大吐即愈。

若未吐,再服。又方:治惡刺方:用砒霜細研,和膠清塗之。博濟方:治小兒牙宣,常有鮮血不止,牙齦臭爛。砒黃一錢,麝香半錢,同研細,先用紙條子以生油塗之,後摻藥末在上,少用末,剪作小片紙棋子大,看大小用,插在爛動處。孫尚藥:治痁疾。信砒二兩,別研如粉,寒水石三兩,別搗末。

上用一生鐵銚子,先鋪石末一半,後堆砒末在上,又以石末蓋頭。然後取厚盞蓋之,周迴醋糊紙條子密封約十重,以炭火一斤以來,安銚子在上。候紙條子黑取出,置冷地上候冷,取開盞子,淨刮取砒石末一處,入乳缽內細研,以軟粟米飯和丸如梧子,更別作小丸子一等,以備小兒服,以飛過辰砂為衣,候乾入瓷合收。每人服時,於發日早,臘茶清下一丸,一日內不得食熱物。

合時先掃灑一淨室中合之,不得令婦人、貓、犬、雞、鼠等見,收得時亦如然。若婦人患則男著在口中,男子患亦然。靈苑方:治瘰癧。用信州砒黃,細研,滴濃墨汁丸如梧桐子大,於銚子內炒令乾,後用竹筒子盛。要用於所患處灸破或針,將藥半丸敲碎貼之,以自然蝕落為度。

覺藥盡時,更貼少許。青霞子《寶藏論》云:砒霜,若草伏住火煅,色不變移,熔成汁,添得者,點銅成銀。若只質枯折者,不堪用。丹房鏡源云:砒霜化銅干汞。別說云:謹按今信州玉山有砒井,官中封禁甚嚴。生不夾石者,色赤甚如雄黃,以冷水磨,解熱毒,治痰壅甚效。

近火即殺人,《圖經》所謂不啻金價者此也。若今市人通貨者,即取山中夾砂石者,燒煙飛作白霜,乃碎屑而芒刺,其傷火多者,塊大而微黃,則《圖經》所謂如鵝子色明澈者此也。古方並不入藥,唯見燒煉丹石家用。近人多以治瘧,然大意本以生者能解熱毒。蓋瘧本傷暑故用。

白話文:

砒霜味苦酸,有毒性。主要治療各種瘧疾,以及風痰阻塞胸膈的病症。可做為催吐藥,但不可長期服用,會傷身。砒霜是由砒黃提煉而成,製作方法另有其法。

據《日華子》記載:砒霜性溫。可治療婦女血氣衝擊心臟疼痛、流產等症狀。砒黃性溫,也有毒性。忌與綠豆、冷水、醋同用。可治療瘧疾、腎氣帶下,以及驅除蚤蝨。入藥需用醋煮沸殺毒後才能使用。

《圖經》記載:過去不知砒霜產於何地,現在銅山附近也有產出,但信州所產的品質最佳。其塊狀很大,顏色像鵝蛋黃,晶瑩剔透,沒有雜質。這種上好的砒霜在產地都很難得到,每一兩重的大塊真品,人們都爭相珍藏,市價不亞於黃金。古代一些服用方劑中也用到它,必須是這種上等品才能入藥。市面上販賣的,大多是像細屑一樣的小片,夾雜著泥土和石塊,用於藥物服用,危害很大。誤服砒霜解毒方法:用冷水研磨綠豆,取其汁液飲用即可。

雷公說:使用砒霜時,要用小瓷瓶盛裝,加入紫背天葵、石龍芮兩種藥材,一起放在火上煅燒,從上午十點到下午五點,然後用甘草水浸泡,從下午五點到晚上十一點,取出擦乾,再放回瓶中,放在火上煅燒,研磨成三萬下才能使用。 《聖惠方》記載:治療中風昏迷、神志不清如醉酒狀,痰涎阻塞,四肢無力等症狀,用綠豆大小的砒霜研磨,用新汲取的水調和服用少量,再用煮沸的水送服,大量嘔吐後即可痊癒。若未吐,可再次服用。另有一方:治療疼痛,用研磨細緻的砒霜和膠水混合塗抹患處。《博濟方》記載:治療小兒牙齦腫痛,經常流血不止,牙齦腐爛,用砒黃一錢,麝香半錢,研磨細緻,先用紙條蘸生油塗抹患處,再將藥粉撒在上面,用量要少,剪成小片如棋子大小,根據患處大小使用,插入患處。

孫尚藥方:治療痁疾(一種皮膚病),用信州砒霜二兩,研磨成粉末,寒水石三兩,搗成粉末。用一個生鐵銚子,先鋪上一半寒石粉,然後在其上堆放砒霜粉,再用寒石粉覆蓋,用厚碗蓋上,周圍用醋糊紙條密封約十層,用一斤炭火加熱銚子。待紙條變黑取出,放在冷地上待其冷卻,打開碗,刮取乾淨的砒霜粉末,放入乳缽中研磨細緻,用軟熟米飯和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再做一些更小的藥丸,備兒童服用,用飛昇過的朱砂包裹藥丸,待其乾燥後放入瓷器中保存。每次服用時,在頭髮生長的日子早晨,用清茶送服一丸,一天內不得食用熱食。

配製藥丸時,要先清掃乾淨房間,不得讓婦女、貓、犬、雞、鼠等動物看見,保存時也要如此。如果婦女患病,由男子在口中含著藥丸餵服,男子患病也一樣。《靈苑方》記載:治療瘰癧(淋巴結結核),用信州砒黃研磨細緻,滴入濃墨汁,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在銚子中炒乾,然後用竹筒盛裝。使用時,將患處用灸法或針刺穿破,將半丸藥敲碎貼在患處,待其自然脫落即可。如果藥用盡了,再貼少許。

《青霞子寶藏論》記載:砒霜如果用草灰覆蓋著火煅燒,顏色不變,熔化成汁液,可以點銅成銀。如果只是乾燥枯萎,則不能使用。《丹房鏡源》記載:砒霜可以使銅變成汞。另有記載:現在信州玉山有砒井,官府嚴格封禁。沒有夾雜石塊的生砒,顏色鮮紅,像雄黃,用冷水研磨,可以解熱毒,治療痰阻塞非常有效。靠近火就會致人死命,《圖經》中所說價值不亞於黃金的,就是指這種砒霜。現在市面上流通的砒霜,是取自山中夾雜砂石的砒石,燒成煙後凝結成白色粉末,是破碎的屑末,帶有芒刺,受火煅燒多的,塊狀大且略黃,就是《圖經》中所說的像鵝蛋黃,晶瑩剔透的。古代方劑中並不使用,只見煉丹家用。近人多用它治療瘧疾,但其主要作用是解熱毒。瘧疾是因為傷暑而發病,所以才用它。

現在民間醫生不究其理,就用燒成的砒霜,服用後必然嘔吐腹瀉,因此僥倖痊癒的,就認為是有效的療法,後來因此受害的人很多,不可不慎重。剛開始提煉砒霜時,人要站在上風十幾丈外,下風附近草木都會枯死。也常看見用它拌飯毒鼠,貓狗吃了死鼠也會死,其毒性超過了弓箭射程,不可不察。衡山所產的砒霜,藥力比信州的差。

《衍義》記載:治療瘧疾,有時會用到砒霜,如果劑量過大,就會嘔吐腹瀉,必須用綠豆汁濃研,再加冷水飲用,如果服用石腦油就能解毒。現在信州挖坑取井水,坑中常年封鎖,坑中有渾濁的綠色水,先將水抽乾,然後再挖掘採集。生砒稱為砒黃,顏色像牛肉,有時略帶白色,既非石也非土,磨研後與酒一起飲用,治療癖積之氣有效果。但見火則毒性更強,不可貿然服用。

採集砒霜的方法:將生砒放在火上,用容器覆蓋,讓砒霜煙氣向上飄,附著在容器上凝結,逐漸下垂如乳狀。尖長的最好,扁平的次之。《圖經》中所說的大塊的,已經是下等品,片狀如細屑的,是最下等的。入藥應該使用如乳頭狀尖長的,必須謹慎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