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慎微

《證類本草》~ 卷第五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五 (4)

1. 礜石

味辛、甘,大熱、生溫、熟熱,有毒。主寒熱,鼠瘻,蝕瘡,死肌,風痹,腹中堅,癖邪氣,除熱,明目,下氣,除膈中熱,止消渴,益肝氣,破積聚,痼冷腹痛,去鼻中息肉。久服令人筋攣。火煉百日,服一刀圭。不煉服,則殺人及百獸。一名青分石,一名立制石,一名固羊石,一名白礜石,一名太白石,一名澤乳,一名食鹽。

生漢中山谷及少室。採無時。(得火良,棘針為之使,惡馬目毒公、鶩屎、虎掌、細辛,畏水。)

陶隱居云:今蜀漢亦有,而好者出南康南野溪及彭城界中、洛陽南塹,常取少室。生礜石,納水中令水不冰,如此則生亦大熱。今以黃土泥包,炭火燒之,一日一夕,則解碎可用,療冷結為良。丹方及黃白朮多用之,此又湘東新寧及零陵皆有。白礜石能柔金。唐本注云:此石能拒火,久燒但解散,不可奪其堅。

今市人乃取潔白細理石當之,燒即為灰,非也。此藥攻擊積聚痼冷之病為良,若以余物代之,療病無效,正為此也。今漢川武當西遼阪名礜石谷,此即是其真出處。少室亦有,粒細理,不如漢中者也。臣禹錫等謹按吳氏云:白礜石一名鼠鄉。神農、岐伯:辛,有毒。桐君:有毒。

黃帝:甘,有毒。季氏云:或生魏興,或生少室,十二月採。山海經云:皋塗之山有白石焉,名曰礜,可以毒鼠。郭注云:今礜石殺鼠,蠶食而肥也。說文解字云:礜,毒石也。博物志云:鸛伏卵時,取礜石周圍繞卵,以助暖氣。方術家取鸛巢中礜石,為真也。藥性論云:礜石,使,鉛丹為之使,味甘,有小毒。

主除胸膈間積氣,去冷濕風痹,瘙癢皆積年者,忌羊血。蕭炳云:不入湯。

圖經曰:礜石,生漢中山谷及少室,令潞州亦有焉。性大熱,置水中令水不冰,又堅而拒火。燒之一日夕,但解散而不奪其堅。市人多取潔白石當之,燒即為灰也。此藥攻擊積聚痼冷之病為良,用之須真者乃佳。又有特生礜石,生西域。張華《博物志》云:鸛伏卵取礜石周圍繞卵,以助暖氣。

方術家用之,取鸛巢中者為真,即此特生礜石也。然此以難得,人多使漢中者,外形紫赤,內白如霜,中央有臼,形狀如齒,其塊小於白礜石,而肌粒大數倍,乃如小豆許。白礜石粒細,才若粟米耳。又有握雪礜石,出徐州西宋里山,入土丈餘,生於爛土石間,色白細軟如面色。

又:下條:蒼石,生西城。蘇恭云:特生礜石,一名蒼礜石,而梁州特生,亦有青者。房陵、漢川與白礜石同處,亦有青色者,多與特生同,但不入方用。而今醫家多隻用礜石,即白礜石也,形類相近,如此尤宜詳擇之耳。古方治寒冷積聚,皆用礜石。胡洽大露宿丸,主寒冷百病方:礜石煉、乾薑、桂心、皂莢、桔梗各三兩,附子二兩,六物搗篩,蜜丸。服如梧子五丸,日三,漸增,以知為度。

白話文:

礜石味辛甘,性大熱,生時溫和,熟後則更熱,有毒。主治寒熱、鼠瘻(鼠瘡)、蝕瘡、死肌(壞死組織)、風痹、腹部堅硬、癖症邪氣、除熱、明目、降氣、去除胸膈熱、止消渴、益肝氣、破除積聚、久冷腹痛、去除鼻中息肉。長期服用會導致筋攣。需將其火煉百日,每次服用一刀圭(約1.5克)。若未經煉製直接服用,則會致人畜死亡。礜石別名青分石、立制石、固羊石、白礜石、太白石、澤乳、食鹽。

產於漢中山谷及少室山,全年皆可採集。(火煉效果最佳,以棘針輔助藥效,忌與馬勃、鶩糞、虎掌、細辛同用,畏水。)

陶弘景說:現在蜀漢地區也有礜石,但品質最好的產於南康南野溪、彭城地區和洛陽南塹,少室山所產的也常被採集。生的礜石放入水中可防止水結冰,由此可見其性大熱。現在常用黃泥包裹,用炭火燒烤一日一夜,使其崩解後方可使用,治療寒凝積聚效果甚佳。許多丹方和黃白術方劑都用到它,湘東新寧和零陵也都有出產。白礜石能軟化金屬。唐代本草注說:此石能耐火,久燒只是崩解,不會失去堅硬的特性。

現在市面上有人用潔白細緻的石頭冒充,但這種石頭一燒就成灰,是錯誤的。礜石治療積聚、久冷的疾病效果很好,如果用其他東西代替,療效就會大打折扣。漢川武當山西遼阪有一處叫礜石谷的地方,那裡才是礜石的真正產地。少室山也有,但顆粒細小,質地不如漢中所產的。臣禹錫等謹按吳氏所言:白礜石又名鼠鄉。神農、岐伯記載:味辛,有毒。桐君記載:有毒。黃帝記載:味甘,有毒。季氏記載:或產於魏興,或產於少室山,十二月採集。山海經記載:皋塗山有白石,名曰礜,可以毒鼠。郭璞注釋說:現在的礜石可以殺鼠,蠶食後也會肥壯。說文解字記載:礜,毒石也。博物志記載:鸛鳥孵卵時,會用礜石圍繞卵,以增加溫度。方術家認為,從鸛鳥巢中取得的礜石才是最好的。藥性論記載:礜石,以鉛丹為使,味甘,微毒。

主治去除胸膈間積氣,治療久冷濕痺、多年瘙癢,忌與羊血同用。蕭炳說:不入湯劑。

圖經記載:礜石產於漢中山谷及少室山,潞州也有出產。性大熱,放入水中可防止水結冰,堅硬且耐火。燒烤一日一夜,只會崩解,不會失去堅硬的特性。市面上很多人用潔白石頭冒充,但一燒就變成灰燼。此藥治療積聚、久冷病症效果甚佳,必須使用真品才能有效。還有一種特生礜石,產於西域。張華博物志記載:鸛鳥孵卵時,會用礜石圍繞卵,以增加溫度。

方術家認為,從鸛鳥巢中取得的才是真品,也就是特生礜石。但這種石頭難得,所以人們多使用漢中所產的礜石。漢中礜石外形紫赤,內部潔白如霜,中央有凹陷,形狀像齒輪,塊頭比白礜石小,但顆粒比白礜石大很多,像小豆子那樣大。白礜石顆粒細小,像米粒一樣。還有一種握雪礜石,產於徐州西宋里山,埋在地下丈餘深,生長在腐爛的土石中,顏色潔白,細軟如人的膚色。

下文是蒼石,產於西城。蘇恭說:特生礜石,又名蒼礜石,梁州特產,也有青色的。房陵、漢川與白礜石產地相同,也有青色的,多與特生礜石相似,但不入藥方。現在醫家多只使用礜石,也就是白礜石,形狀相似,所以更應該仔細辨別。古代治療寒冷積聚的方劑,都使用礜石。胡洽大露宿丸,主治寒冷百病:礜石、乾薑、桂心、皂莢、桔梗各三兩,附子二兩,將六味藥材研磨篩選,用蜂蜜做成藥丸。每次服用五丸,每日三次,逐漸增加劑量,根據自身情況調整。

還有匈奴露宿丸、硫黃丸,都主治積聚及飲食不下、心腹堅硬,都使用礜石。近世使用較少。

丹房鏡源記載:紅皮礜石能伏丹砂,煉製水銀。

衍義記載:礜石和特生礜石,《博物志》和陶弘景都說這兩種石頭是鸛鳥用來溫暖卵的,所以其實是同一樣東西。陶弘景又說:《仙經》中沒有提到特生礜石,所以指的是之前的白礜石。現在的補註只是依文釋義,沒有解釋特生的意思。這兩條記載其實是同一種藥材,只是以是否特生來區分。所謂特生,就是不依附其他石頭而獨立存在。現在使用很少,只有「礜石」二字入藥。

但必須謹慎使用,其毒性非常大。至於說鸛鳥巢中的礜石,則是謬傳。鸛鳥巢中根本沒有這種石頭,只是因為鸛鳥常入水,性冷,所以才用它來溫暖卵。按照這種說法,鸕鶿、野鴨等水鳥,也應該使用礜石,但事實並非如此。這些說法大多是從民間流傳而來,並沒有深入研究其真實性和原理。我在順安軍任職期間,親自檢查過鸛鳥巢,裡面根本沒有石頭。何況礜石怎麼可能處處都有呢?然而,礜石治療久積病症和久病的胸腹寒冷確實有效,只是必須謹慎使用,因為它的毒性實在不容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