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類本草》~ 卷第九 (11)
卷第九 (11)
1. 蘿摩子
味甘、辛,溫,無毒。主虛勞。葉食之功同於子。陸機云:一名芄蘭,幽州謂之雀瓢。
唐本注云:按雀瓢是女青別名。葉蓋相似,以葉似女青,故兼名雀瓢。今按陳藏器本草云:蘿摩條中,白汁主蜘蛛、蠶咬,折取汁點瘡上,此汁爛絲煮食補益。按陶注枸杞條云:敷腫。東人呼為白環,藤生籬落間,折有白汁,一名雀瓢。此注又云:雀瓢是女青,然女青終非白環。
二物相似,不能分別。(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爾雅云:雚,芄蘭。釋曰:雚,一名芄蘭。郭璞云:雚芄蔓生,斷之有白汁,可啖。如此注,則以雚芄一名蘭,或傳寫誤。「芄」衍字。
外臺秘要:治白癜風。以蘿摩草白汁敷上,揩令破再敷,三度瘥。梅師方:治丹火毒,遍身赤腫不可忍。以蘿摩草搗絞取汁敷之,或搗敷上,隨手消。
白話文:
蘿摩子味甘辛,性溫,無毒。主要功效是治療虛勞。蘿摩子的葉子與果實功效相同。陸機說:蘿摩子也叫芄蘭,幽州地區稱它為雀瓢。
唐代本草注釋說:雀瓢是女青的別名。蘿摩子和女青的葉子很相似,因為葉子像女青,所以也叫雀瓢。現在考證陳藏器《本草》記載:蘿摩莖中的白色汁液可以治療蜘蛛、蠶蟲叮咬,取汁塗在傷口上即可。用蘿摩莖的汁液煮爛後食用,有滋補的功效。陶弘景在《本草》枸杞條注釋中記載:蘿摩子汁液可以敷治腫毒。北方人稱它為白環,它是一種生長在籬笆上的藤蔓植物,折斷後有白色汁液,也叫雀瓢。此注釋又說:雀瓢就是女青,但女青終究不是白環。
這兩種植物很相似,難以區分。
《外臺秘要》記載:蘿摩草的白色汁液可以治療白癜風,將汁液塗抹在患處,擦破後再塗抹,反覆三次即可痊癒。 《梅師方》記載:蘿摩草可以治療丹毒引起的全身紅腫疼痛難忍,將蘿摩草搗碎取汁塗抹,或者直接搗碎敷在患處,很快就能消腫。
2. 青黛
味鹹,寒,無毒。主解諸藥毒,小兒諸熱,驚癇發熱,天行頭痛寒熱,並水研服之。亦摩敷熱瘡惡腫,金瘡,下血,蛇、犬等毒。從波斯國來,及太原並廬陵、南康等,染澱亦堪敷熱惡腫,蛇虺螫毒。染甕上池沫紫碧色者用之,同青黛功。(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青黛,君,味甘,平。能解小兒疳熱消瘦,殺蟲。陳藏器云:青黛並雞子白、大黃,敷瘡癰、蛇虺等。
圖經文具藍實條下。
梅師方:治傷寒,發碗豆瘡未成膿方:以波斯青黛大棗許,冷水研服。宮氣方疳痢羸瘦毛焦方歌曰:孩兒雜病變成疳,不問強羸女與男。恰似脊旁多變動,還如瘦疾困耽耽。又歌曰:煩熱毛焦鼻口乾,皮膚枯槁四肢攤。腹中時時更下痢,青黃赤白一般般。眼澀面黃鼻孔赤,穀道開張不欲看。
忽然瀉下成疳澱,又卻濃涕一團團。唇焦嘔逆不乳哺,壯熱增寒不安。腹中有病須醫藥,何須祈禱信神盤。此方便是青黛散,孩兒百病服來看。初虞世治諸蟲毒所傷。青黛、雄黃等分,同研為末,新汲水調下二錢匕,太平廣記青黛,殺惡蟲物,化為水。
衍義曰:青黛,乃藍為之。有一婦人患臍下腹上,下連二陰,遍滿生濕瘡,狀如馬瓜瘡。他處並無,熱癢而痛,大小便澀,出黃汁,食亦減,身面微腫。醫作惡瘡治,用鰻鱺魚、松脂、黃丹之類。藥塗上,瘡愈熱,痛愈甚。治不對,故如此。問之,此人嗜酒,貪淡,喜魚蟹發風等物。
急令用溫水洗,拭去膏藥。尋以馬齒莧四兩,爛研細,入青黛一兩,再研勻,塗瘡上,即時熱減,痛癢皆去。仍服八正散,日三服,分敗客熱。每塗藥,得一時久,藥已乾燥,又再塗新濕藥。凡如此二日,減三分之一,五日減三分之二,自此二十日愈。既愈而問曰:此瘡何緣至此?曰:中、下焦蓄風熱毒氣,若不出,當作腸癰內痔,仍常須禁酒及發風物。然不能禁酒,後果然患內痔。
白話文:
青黛味鹹性寒,無毒。能解各種藥物中毒,治療小兒各種發熱症狀、驚癇發熱、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头痛发热,服用方法是用水研磨後服用。也可磨成膏狀外敷熱瘡腫痛、刀傷、出血、蛇犬咬傷等。青黛來自波斯,太原、廬陵、南康等地也有生產,這些地方生產的靛藍也可以用來敷治熱瘡腫痛、蛇虺咬傷。染缸上池塘的泡沫呈紫碧色的,也可以使用,功效與青黛相同。
據《藥性論》記載:青黛味甘性平,能治療小兒疳熱消瘦,殺蟲。陳藏器記載:青黛與雞蛋清、大黃一起使用,可以敷治瘡癰、蛇虺咬傷。
圖經記載:青黛來自藍草。
梅師方:治療傷寒,出現豌豆大小的瘡瘍尚未化膿者,可用波斯青黛與大棗(量如大棗般大小)研磨後用冷水送服。治療小兒疳積腹瀉消瘦毛髮枯焦的歌訣:「孩童雜病變成疳,不論強弱男女。恰似脊旁多活動,如同瘦弱困倦。煩熱毛焦鼻口乾,皮膚枯槁四肢攤。腹部時時腹瀉,青黃赤白一般。眼睛澀痛面色黃,鼻孔發紅不願看。忽然瀉下成疳積,又流濃涕一團團。嘴唇乾裂嘔吐拒奶,壯熱寒戰不安。腹部有病需藥物,何需祈禱拜神壇。此方正是青黛散,孩童百病服來看。」
初虞世治蟲毒所傷的方法:青黛、雄黃等量研磨成粉末,用新汲的水調服二錢。 《太平廣記》記載:青黛可以殺死毒蟲,使其化為水。
衍義:青黛由藍草製成。曾有一婦人患臍下腹上,下連陰部,遍布濕瘡,狀如馬瓜瘡,其他部位沒有,伴有發熱、瘙癢疼痛,大小便困難,流出黃色液體,食慾減退,面部輕微腫脹。醫生按惡瘡治療,使用鰻鱺魚、松脂、鉛丹等藥物。藥物塗抹後,瘡瘍更加發熱疼痛。治療方法錯誤,所以才這樣。詢問後得知,此人嗜酒,喜食寒涼食物,喜歡吃魚蟹等容易引起風症的食物。
立即用溫水清洗,擦去膏藥。然後用馬齒莧四兩搗爛,加入青黛一兩,再次研磨均勻,塗在瘡瘍上,立刻熱痛瘙癢減輕。同時服用八正散,一日三次,清瀉內熱。每次塗藥後,待藥物乾燥,再塗抹新的濕藥。如此二日,瘡瘍減輕三分之一;五日減輕三分之二;二十日痊癒。痊癒後詢問病因,病人回答:中下焦積蓄風熱毒邪,若不排出,將會發展成腸癰或內痔,以後仍需忌酒及發風的食物。但她不能忌酒,後來果然患了內痔。
3. 鬱金
味辛、苦,寒,無毒。主血積下氣,生肌止血,破惡血,血淋尿血,金瘡。
唐本注云:此藥苗似薑黃,花白質紅,末秋出莖心,無實,根黃赤。取四畔子根,去皮火干之。生蜀地及西戎。馬藥用之,破血而補,胡人謂之馬蒁。嶺南者有實似小豆蔻,不堪啖。(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鬱金,單用亦可。治女人宿血氣心痛,冷氣結聚。溫醋摩服之。亦啖馬藥,用治脹痛。
圖經曰:鬱金,《本經》不載所出州土,蘇恭云:生蜀地及西戎,胡人主謂之馬蒁,今廣南、江西州郡亦有之,然不及蜀中者佳。四月初生,苗似薑黃,花白質紅,末秋出莖心,無實。根黃赤,取四畔子根,去皮火干之。古方稀用。今小兒方及馬醫多用之。謹按許慎《說文解字》云:郁,芳草也。
十葉為貫,百二十貫築以煮之為郁。郁,今鬱林郡也。木部中品有鬱金香,云生大秦國。二月、三月有花,狀如紅藍,其花即香也。陳氏云:為百草之英,既云百草之英,乃是草類。又與此同名,而在木部,非也。今人不復用,亦無辨之者,故但附於此耳。
經驗方:治尿血不定。以一兩搗為末,蔥白一握相和,以水一盞,煎至三合,去滓,溫服,日須三服。經驗後方:治風痰。鬱金一分,藜蘆十分,各為末,和令勻,每服一字,用溫漿水一盞,先以少漿水調下,余者水漱口都服。便以食壓之。孫用和治陽毒入胃,下血頻,疼痛不可忍。
鬱金五個大者,牛黃一皂莢子,別細研,二味同為散。每服用醋漿水一盞,同煎三沸,溫服。丹房鏡源云灰可用結砂子。說文曰芳草也。十葉為貫,百廿貫築以煮之為郁。從臼門缶鬯彡其飾也,一曰郁鬯,百草之華。遠方郁人,所貢芳草。合釀之以降神。周禮郁人,凡祭祀之裸,用郁鬯。
衍義曰:鬱金不香,今人將染婦人衣最鮮明,然不耐日炙。染成衣,則微有鬱金之氣。
白話文:
鬱金味辛、苦,性寒,無毒。主治血瘀引起的腹痛、下痢,能生肌止血,破除瘀血,治療血尿、尿血以及刀傷。
古籍記載,鬱金的植株類似薑黃,花為白色,花蕊紅色,秋季從莖心長出,沒有果實,根莖為黃紅色。取其四周的子根,去除外皮後曬乾。產於蜀地及西戎地區。馬匹也會食用,能破血補血,胡人稱之為馬蒁。嶺南地區的鬱金有果實,形似小豆蔻,但不可食用。單獨使用鬱金也能治療婦女因瘀血引起的胸痛及腹部冷痛,可用溫醋調服。也可用於治療脹痛。
古籍記載,鬱金,《本經》未記載產地,蘇恭記載產於蜀地及西戎,胡人稱之為馬蒁,如今廣南、江西等地也有,但不及蜀地所產的品質好。四月開始生長,植株類似薑黃,花白蕊紅,秋季從莖心長出,無果實,根莖黃赤色,取四周的子根,去皮曬乾。古代處方較少使用,現代兒科處方及獸醫常用。許慎《說文解字》記載:「郁」指芳香的草。十葉為一束,一百二十束捆紮起來煮,稱為「郁」。「郁」也是今鬱林郡的名稱。木部中品記載有鬱金香,產於大秦國,二、三月開花,花色似紅藍色,花朵本身即有香味。陳氏認為鬱金是百草之英,但與木部記載的鬱金香同名卻不同物,今人已不再使用,也無從辨別,故僅此附註。
經驗方:治療尿血不止,用鬱金一兩研末,加蔥白一把,水一盞煎至三分之一,去渣,溫服,每日三次。另有一方治療風痰:鬱金一分,藜蘆十分,研末混合,每次服用一字,用溫米漿水送服,先用少量米漿水調服,其餘水漱口後吞服,再食用食物壓服。另有一方治療陽毒入胃,下血頻繁,疼痛難忍:用鬱金五個大的,牛黃一皂莢子大小,研磨成粉,混合服用,用醋米漿水一盞煎沸三次,溫服。丹房鏡源記載可用灰質結晶代替。說文解字記載:鬱為芳草,十葉為一束,一百二十束捆紮起來煮稱為郁。鬱鬯乃祭祀時用的香草酒。
鬱金本身並無香味,現代人常用其染製婦女衣物,顏色鮮豔,但不耐日曬。染好的衣物,會有淡淡的鬱金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