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類本草》~ 卷第九 (9)
卷第九 (9)
1. 紅藍花
味辛,溫,無毒。主產後血暈口噤,腹內惡血不盡絞痛,胎死腹中,並酒煮服。亦主蠱毒下血。堪作燕脂。其苗生搗碎,敷遊腫。其子吞數顆,主天行瘡子不出。其燕脂,主小兒聤耳,滴耳中。生梁、漢及西域。一名黃藍。《博物志》云:黃藍,張騫所得。今倉魏地亦種之。(今附)
圖經曰:紅藍花,即紅花也。生梁、漢及西域,今處處有之。人家場圃所種,冬而布子於熟地,至春生苗,夏乃有花。下作梂匯,多刺,花蕊出梂上。圃人承露採之,採已復出,至盡而罷。梂中結實,白顆如小豆大。其花曝乾,以染真紅及作燕脂。主產後血病為勝,其實亦同,葉頗似藍,故有藍名,又名黃藍。
《博物志》云:張騫所得也。張仲景治六十二種風,兼腹內血氣刺痛。用紅花一大兩,分為四分,以酒一大升,煎強半,頓服之。不止,再服。又一方:用紅藍子一升搗碎,以無灰酒一大升八合,拌了曝令乾,重搗篩,蜜丸如桐子大,空腹酒下四十丸。《正元廣利方》治女子中風,血熱煩渴者。
以紅藍子五大合,微熬搗碎,旦日取半大匙,以水一升,煎取七合,去滓,細細嚥之。又崔元亮《海上方》:治喉痹,壅塞不通者。取紅藍花搗,絞取汁一小升服之,以瘥為度。如冬月無濕花,可浸乾者濃絞取汁,如前服之,極驗。但咽喉塞服之皆瘥。亦療婦人產運絕者。
唐本注云:治口噤不語,血結,產後諸疾,堪染紅。外臺秘要:治一切腫方:以紅花熟爛搗取汁服之,不過再三服便瘥。服之多少,量腫大小而進之。簡要濟眾:產後血暈,心悶氣絕。紅花一兩,搗為末,分作兩服,酒二中盞,煎取一盞並服。如口噤,斡開灌之。《子母秘錄》同。
產寶:療產後中風,煩渴。紅花子五合,微熬研碎,以一匙水一升,煎取七合,徐徐呷之。近效方:治血暈絕不識人,煩悶者。紅花三兩,新者佳。無灰酒半升,童子小便半升,煮取一大盞,去滓,候冷,頓服之,新汲水煮之亦良。
白話文:
紅藍花
紅藍花味辛、性溫,無毒。主治產後血暈、口噤、腹內惡血不盡絞痛、胎死腹中,用酒煎煮服用。也能治療蠱毒引起的出血。可製成胭脂。其莖葉搗碎敷貼,可治腫毒。吞服數顆種子,可治療天行瘡(傳染性皮膚病)瘡瘍不癒。用紅藍花製成的胭脂,可治療小兒耳聾,滴入耳中即可。紅藍花產於梁地、漢地及西域,又名黃藍。《博物志》記載:黃藍是張騫從西域帶回來的。現在倉魏地區也種植紅藍花。
圖經記載:紅藍花就是紅花。產於梁地、漢地及西域,現在各地都有種植。人們在家中的田園或菜圃種植,冬天將種子播撒在熟地上,春天發芽,夏天開花。花朵著生於帶刺的果實之中,花蕊從果實頂端伸出。農人趁著露水採摘,採摘後還會繼續開花,直到花期結束。果實中結有白色種子,如小豆般大小。將花曬乾後,可用於染色成正紅色或製作胭脂。主治產後血病,其種子也有同樣功效。葉子類似藍草,故名藍花,又名黃藍。《博物志》記載:這是張騫從西域帶回來的。張仲景用紅花治療六十二種風邪引起的疾病,以及腹內血氣刺痛。方法是用紅花一大兩,分成四份,加酒一大升,煎煮至一半,一次服用。若症狀未止,可再次服用。另一方是用紅藍花種子一升搗碎,用無灰酒一大升八合拌勻曬乾,再搗碎篩粉,製成如桐子大小的蜜丸,空腹用酒送服四十丸。《正元廣利方》記載,治療女子中風、血熱煩渴,可用紅藍花種子五大合,微火熬煮後搗碎,次日取半大匙,加水一升,煎煮至七合,去渣,慢慢服用。《海上方》記載,崔元亮用紅藍花治療喉痹,咽喉阻塞不通,方法是將紅藍花搗碎,取汁一小升服用,直至痊癒為止。冬天沒有鮮花,可用乾花浸泡後濃縮取汁,按同樣方法服用,療效極佳。凡咽喉阻塞者服用都能痊癒,也能治療婦女產後血暈。
唐本注記載:紅藍花能治療口噤不語、血瘀、產後諸疾,還可作染料。外臺秘要記載:治療一切腫脹,用紅花煮爛搗碎取汁服用,一般服用兩三次就能痊癒。服藥多少,應根據腫脹大小而定。《簡要濟眾方》記載:治療產後血暈、心悶氣絕,用紅花一兩搗成末,分作兩次服用,用酒二中盞煎成一盞服用。如果口噤,可掰開灌服。《子母秘錄》記載相同。《產寶》記載:治療產後中風、煩渴,用紅藍花種子五合,微火熬煮後研碎,取一匙,加水一升,煎煮至七合,慢慢服用。《近效方》記載:治療血暈、神志不清、煩悶,用紅花三兩(新鮮的最好),無灰酒半升,童子尿半升,煮成一大盞,去渣,放涼後一次服用,用新汲水煎煮也同樣有效。
2. 牡丹
味辛、苦,寒、微寒,無毒。主寒熱,中風瘛(音契)瘲(音縱),痙、驚癇邪氣,除症堅,瘀血留舍腸胃,安五臟,療癰瘡,除時氣,頭痛,客熱,五勞,勞氣,頭、腰痛,風噤。癲疾。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巴郡山谷及漢中。二月、八月採根,陰乾。(畏菟絲子。)
陶隱居云:今東間亦有。色赤者為好,用之去心。按:鼠婦亦名鼠姑,而此又同,殆非其類,恐字誤。唐本注云:牡丹,生漢中。劍南所出者苗似羊桃,夏生白花,秋實圓綠,冬實赤色,凌冬不凋。根似芍藥,肉白皮丹。出江、劍南,土人謂之牡丹,亦名百兩金,京下謂之吳牡丹者,是真也。
今俗用者異於此,別有臊氣也。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牡丹,能治冷氣,散諸痛,治女子經脈不通,血瀝腰疼。蕭炳云:今出合州者佳。白者補,赤者利。出和州、宣州者並良。日華子云:除邪氣,悅色,通關腠血脈,排膿,通月經,消撲損瘀血,續筋骨,除風痹,落胎下胞,產後一切女人冷熱血氣。此便是牡丹花根。
巴、蜀、渝、合州者上,海鹽者次。服忌蒜。
圖經曰:牡丹,生巴郡山谷及漢中,今丹、延、青、越、滁、和州山中皆有之。花有黃、紫、紅、白數色,此當是山牡丹。其莖便枯燥,黑白色,二月於梗上生苗葉,三月開花。其花、葉與人家所種者相似,但花只五、六葉耳。五月結子黑色,如雞頭子大。根黃白色,可五、七寸長,如筆管大。
二月、八月採,銅刀劈去骨,陰乾用。此花一名木芍藥。近世人多貴重。圃人慾其花詭異,皆秋冬移接,培以壤土,至春盛開,其狀百變。故其根性殊失本真,藥中不可用此品,絕無力也。牡丹主血,乃去瘀滯。《正元廣利方》:療因傷損血瘀不散者,取牡丹皮八分,合虻蟲二十一枚,熬過同搗篩,每旦溫酒和散方寸匕服,血當化為水下。
雷公云:凡使,採得後日干,用銅刀劈破去骨了,細銼如大豆許,用清酒拌蒸,從巳至未,出,日乾用,外臺秘要:治蠱毒方:取牡丹根搗為末,服一錢匕,日三服,良。肘後方:下部生瘡已決洞者。服牡丹方寸匕,日三服。
衍義曰:牡丹,用其根上皮。花亦有緋者,如西洛潛溪緋是也。今禁苑又有深碧色者。唯山中單葉花紅者為佳,家椑子次之。若移枝接者不堪用,為其花葉既多發,奪根之氣也。何以知之?今千葉牡丹,初春留花稍多,來年花枝並葉便瘦。多是開不成。市人或以枝梗皮售於人,其乖殊甚。
白話文:
牡丹味辛、苦,性寒。無毒。主治寒熱、中風引起的抽搐、痙攣、驚癇等症,以及消除堅硬腫塊、瘀血停滯於腸胃等症狀。能安五臟,治療癰瘡,去除時疫、頭痛、外感發熱、五勞七傷、勞倦引起的氣虛、頭腰疼痛及風寒所致的口噤、癲癇等症。牡丹又名鹿韭、鼠姑,生長在巴郡山谷和漢中地區。二月和八月採挖根部,陰乾備用,忌與菟絲子同用。
古籍記載,今東邊也有牡丹生長,赤色者為佳,使用時需去除根心。另有記載,鼠婦也叫鼠姑,與牡丹同名,可能不是同一種植物,可能是文字錯誤。唐代本草注中記載,牡丹生長在漢中,劍南地區所產的牡丹,苗葉似羊桃,夏季開花潔白,秋季果實呈圓形綠色,冬季果實轉為赤色,能凌冬不凋。根部形似芍藥,肉白皮紅。產於江、劍南地區,當地人稱之為牡丹,也叫百兩金;京師稱之為吳牡丹,才是真正的牡丹。
現在民間使用的牡丹,與古籍記載有所不同,帶有異味。另有記載,牡丹能治療寒邪,散除諸痛,治療女子經脈不通、血崩腰痛等症。合州所產牡丹最佳,白色者補益,紅色者通利;和州、宣州所產牡丹也很好。另有記載,牡丹能祛除邪氣,使人容光煥發,通利關節腠理和血脈,排出膿液,通調月經,消散跌撲損傷瘀血,癒合筋骨,除風濕痹痛,促使胎兒或死胎排出,治療產後一切婦女冷熱血氣病症。以上所述皆指牡丹花根。
巴、蜀、渝、合州所產牡丹最佳,海鹽所產次之。服用牡丹時忌食蒜。
圖經記載,牡丹生長於巴郡山谷和漢中,如今丹州、延州、青州、越州、滁州、和州的山中皆有分佈。牡丹花有黃、紫、紅、白等多種顏色,這應該是山野生長的牡丹。它的莖枝枯燥,呈黑白色,二月在莖上長出苗葉,三月開花。其花葉與人工栽培的牡丹相似,但花瓣只有五六片。五月結果,果實黑色,如雞頭般大小。根部呈黃白色,長五七寸,粗如筆管。
二月和八月採挖,用銅刀劈開去除木心,陰乾備用。此花又名木芍藥,近世人多珍貴之。園藝家為了追求花朵的奇異,多在秋冬季節移接,用肥沃的土壤培育,至春盛開,花形多變。因此,其根性已失去本真,藥用時不可使用此類牡丹,因為它完全沒有藥效。牡丹主治血症,能去除瘀滯。另有古方記載,治療因外傷導致血瘀不散者,可用牡丹皮、虻蟲等藥物合用。
另有記載,使用牡丹時,採摘後曬一天,用銅刀劈開去除木心,細切如大豆大小,用清酒拌勻蒸制,從巳時到未時取出,曬乾備用。另有古方記載,牡丹根末可治療蠱毒。另有古方記載,牡丹可治療下部生瘡潰爛。
另有記載,牡丹藥用部分為根上的皮。牡丹花也有深紅色,如西洛潛溪的緋色牡丹。禁苑中還有深碧色的牡丹。只有山中單瓣紅花牡丹最佳,家養牡丹次之。移枝接的牡丹不能入藥,因為它花葉繁茂,奪取了根部的精氣。這可以從千葉牡丹看出,初春留花太多,來年花枝和葉子就會瘦弱,大多數花都開不出來。市場上有人用枝梗皮冒充,其差異很大。
3. 京三稜
味苦,平,無毒。主老癖癥瘕結塊。俗傳昔人患症癖死,遺言令開腹取之。得病塊乾硬如石,紋理有五色,人謂異物,竊取削成刀柄,後因以刀刈三稜,柄消成水,乃知此可療症癖也。黃色體重,狀若鯽魚而小。又有黑三稜,狀似烏梅而稍大,有須相連蔓延,體輕。為療體並同。(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味甘、澀,涼。治婦人血脈不調,心腹痛,落胎,消惡血,補勞,通月經治氣脹,消撲損瘀血,產後腹痛,血暈並宿血不下。
圖經曰:京三稜,舊不著所出地土,今河陝、江、淮、荊襄間皆有之。春生苗,高三、四尺,似茭蒲葉皆三稜。五、六月開花,似莎草,黃紫色。霜降後採根,削去皮、須,黃色,微苦,以如小鯽魚狀體重者佳。多生淺水旁,或陂澤中。其根初生成塊,如附子大,或有扁者。
旁生一根,又成塊,亦出苗,其不出苗,只生細根者,謂之雞爪三稜。又不生細根者,謂之黑三稜,大小不常,其色黑,去皮即白,河中府又有石三稜,根黃白色,形如釵股,葉綠色,如蒲,苗高及尺,葉上亦有三稜,四月開花,白色,如紅蓼花。五月採根。亦消積氣。下品別有草三稜條,云生蜀地,即雞瓜三稜也。
其實一類,故附見於此。一說,三稜生荊楚,字當作荊,以著其地。《本經》作京,非也。今世都不復有。三稜所用皆淮南紅蒲根也。泰州尤多,舉世皆用之。雖太醫不以為謬。蓋流習既久,用根者不識其苗,採藥者莫究其用,因緣差失,不復更辨。今三稜,荊襄、江淮水澤之間皆有。
葉如莎草,極長,莖三稜如削,大如人指,高五、六尺,莖端開花。大體皆如莎草而大,生水際及淺水中。苗下即魁,其旁有根橫貫,一根則連數魁,魁上發苗。採時斷其苗及橫根,形扁長如鯽魚者,三稜也。根末將盡,一魁未發苗,小圓如烏梅者,黑三稜也。又根之端鉤屈如爪者,為雞爪三稜。
皆皮黑肌白而至輕。三者本一物,但力有剛柔,各適其用。因其形為名,如烏頭、烏喙,雲母、雲華之類,本非兩物也。今人乃妄以鳧茨、香附子為之。又本草謂京三稜,形如鯽魚,黑三稜如烏梅而輕。今紅蒲根至堅,重刻削而成,莫如形體。又葉扁莖圓,不復有三稜處,不知何緣名三稜也。
今三稜皆獨旁引二根,無直下根。其形大體多亦如鯽魚。
陳藏器云:《本經》無傳三稜,總有三、四種,但取根似烏梅,有須相連蔓如綖,作漆色,蜀人織為器。一名䔷者是也。外臺秘要:治癥瘕及主鼓脹滿。以三稜草切一石,水五石,煮一石,去滓更煎,取三斗汁,銅器中重釜煎如稠糖,出納密器中,旦服一匕,酒一盞服之,日二,每服恆令酒氣相續。又方:下乳汁。
取京三稜三個,以水二碗,煎取一碗,洗奶,取汁為度,極妙。子母秘錄治小兒氣癖。取三稜汁作羹粥,以米麵為之,與奶母食,每日取一棗大,與小兒吃亦得,作粥與癇熱食之。治小兒十歲以下及新生百日無問癇熱無辜、痃癖等,皆理之,秘妙不可具言,大效。
白話文:
京三稜味苦,性平,無毒。主要用於治療久病導致的腹部腫塊。民間流傳著一個故事:以前有人因患病去世,臨終前遺言要剖開肚子取出一塊東西。這塊病塊乾硬如石,紋理呈現五種顏色,人們認為是奇異之物,便將其偷走,削成刀柄。後來用這把刀砍切三稜草,刀柄卻溶化成水,於是人們才知道它可以治療這種疾病。黃色三稜較重,形狀像小鯽魚。還有一種黑色三稜,形狀像烏梅但略大,有鬚根相連蔓延,較輕。療效與黃色三稜相同。
根據《日華子本草》記載:京三稜味甘澀,性涼。可治療婦女血脈不通、心腹疼痛、流產、消除瘀血、補益勞損、疏通經血、治療氣脹、消除跌打損傷瘀血、產後腹痛、血暈以及宿血不下的症狀。
根據圖經記載:京三稜過去記載不明確,現在河陝、江淮、荊襄地區都有。春天長出植株,高三到四尺,葉子像茭白,都有三個棱角。五、六月開花,花像莎草,黃紫色。霜降後採挖根部,削去皮和鬚,呈黃色,微苦,以形似小鯽魚、較重的為佳。多生長在淺水邊或池澤中。根部初期生長成塊狀,如附子大小,或扁平。
旁生一根,又長成塊狀,也會長出植株;如果沒有長出植株,只生長細根的,稱為雞爪三稜;不生長細根的,稱為黑三稜,大小不一,顏色為黑色,去皮後則為白色。河中府還有石三稜,根部黃白色,形狀像髮簪,葉子綠色,像蒲草,植株高約一尺,葉子上也有三個棱角,四月開花,白色,像紅蓼花。五月採挖根部,也可消積化氣。下品還有草三稜,據說生長在蜀地,也就是雞爪三稜。
它們其實都屬同一類,因此放在一起記載。有人說三稜生長在荊楚地區,字應寫作「荊」,以標明產地。《本經》記載為「京」,是錯誤的。現在世上已經沒有了。現在所用的三稜都是淮南紅蒲的根。泰州尤為盛產,全世界都在使用。即使太醫也不認為這是錯誤的。因為這種習慣已經沿襲很久了,使用者不認識它的植株,採藥者也不追究其用途,因此出現了偏差,沒有再進一步辨別。現在三稜在荊襄、江淮的水澤之間都有。
葉子像莎草,很長,莖有三個棱角,像削過一樣,粗如手指,高五、六尺,莖頂開花。整體都像莎草,但更大,生長在水邊和淺水中。植株下方就是根塊,旁邊有根橫向生長,一根根莖連接著幾個根塊,根塊上長出植株。採挖時,將植株和橫向的根切斷,扁平長條形狀像鯽魚的,就是三稜;根部將盡,一個根塊尚未長出植株,小而圓,像烏梅的,就是黑三稜;根部末端彎曲像爪子的,就是雞爪三稜。
它們的皮黑肉白,而且很輕。三種其實是同一樣東西,只是藥力有剛柔之分,各有各的用途。因其形狀而命名,就像烏頭、烏喙、雲母、雲華一樣,本質上並不是兩種不同的東西。現在卻有人錯誤地將鳧茨、香附子當作三稜。而本草書中記載京三稜形狀像鯽魚,黑三稜像烏梅且輕。現在紅蒲根很堅硬,需要刻削才能成型,與其形體並不相符。而且葉子扁平,莖圓,沒有三個棱角,不知道為什麼要叫它三稜。
現在的三稜都只有一根主根和兩根側根,沒有直向下生長的根。其形狀大多也像鯽魚。
陳藏器說:《本經》沒有記載三稜,總共有三、四種,但只選用根部像烏梅,有鬚根相連蔓延像繩索,呈黑色,蜀地人用它編織器物的那種,名叫䔷。外台秘要記載:治療癥瘕和鼓脹。方法是:用三稜草切碎一石,加水五石,煮至一石,去渣後再煎,取三斗汁,用銅器重釜煎熬成像稠糖一樣,盛放在密封的容器中,每天早上服用一匕,用一盞酒送服,一天服用兩次,每次服用都要讓酒氣持續。另一個方子:催乳。
取京三稜三個,加水兩碗,煎至一碗,清洗乳房,取汁適量即可,效果極好。《子母秘錄》記載治療小兒氣滯引起的腹部腫塊。方法是用三稜汁做成羹粥,用米麵做成,讓奶母食用,每天取一棗大小給小孩吃也可以,做成粥給有癇熱的小孩吃。治療十歲以下的小孩,以及新生兒百日內,不管是否有癇熱、痃癖等症狀,都可以用此法治療,其效果神奇不可盡述,療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