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類本草》~ 卷第一 (8)
卷第一 (8)
1. 梁·陶隱居序
邪者,不正之因,謂非人身之常理,風、寒、暑、濕、飢、飽、勞、逸,皆各是邪,非獨鬼氣疫癘者矣。人生氣中,如魚在水,水濁則魚瘦,氣昏則人病。邪氣之傷人,最為深重,經絡既受此氣,傳入臟腑,隨其虛實冷熱,結以成病,病又相生,故流變遂廣。精神者,本宅身以為用。
身既受邪,精神亦亂。神既亂矣,則鬼靈斯入,鬼力漸強,神守稍弱,豈得不致於死乎?古人譬之植楊,斯理當矣。但病亦別有先從鬼神來者,則宜以祈禱祛之,雖曰可祛,猶因藥療致愈,昔李子豫有赤丸之例是也。其藥療無益者,是則不可祛,晉景公膏肓之例是也。大都鬼神之害則多端,疾病之源唯一種,蓋有輕重者爾。
《真誥》中有言曰:常不能慎事上者,自致百疴之本,而怨咎於神靈乎?當風臥濕,反責他人於失覆,皆癡人也。夫慎事上者,謂舉動之事,必皆慎思;若飲食恣情,陰陽不節,最為百疴之本。致使虛損內起,風濕外侵,所以共成其害,如此者,豈得關於神明乎?唯當勤於藥術療理爾。
若用毒藥療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為度。
上本說如此,按今藥中單行一兩種有毒物,只如巴豆、甘遂之輩,不可便令至劑爾。如經所言:一物一毒,服一丸如細麻;二物一毒,服二丸如大麻;三物一毒,服三丸如胡豆;四物一毒,服四丸如小豆;五物一毒,服五丸如大豆,六物一毒,服六丸如梧子;從此至十,皆如梧子,以數為丸。而毒中又有輕重,且如狼毒、鉤吻。
豈同附子、芫花輩邪?凡此之類,皆須量宜。(臣禹錫等謹按唐本舊云:三物一毒,服三丸如小豆;四物一毒,服四丸如大豆;五物一毒,服五丸如兔屎。注云:謹按:兔屎大於梧子,等差不類,今以胡豆替小豆,小豆替大豆,大豆替兔屎,以為折衷。)
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飲食不消以吐下藥,鬼疰蠱毒以毒藥,癰腫瘡瘤以瘡藥,風濕以風濕藥,各隨其所宜。
上本說如此,又按藥性,一物兼主十餘病者,取其偏長為本,復應觀人之虛實、補瀉,男女老少,苦樂榮悴,鄉壤風俗,並各不同。褚澄療寡婦、尼僧,異乎妻妾,此是達其性懷之所致也。
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後服藥;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藥而後食;病在四肢、血脈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飽滿而在夜。
上本說如此。按其非但藥性之多方,其節適早晚,復須條理。今方家所云「先食」、「後食」,蓋此義也。又有須酒服者、飲服者、冷服者、暖服者。服湯則有疏、有數,煮湯則有生、有熟,各有法用,並宜審詳爾。
夫大病之主,有中風、傷寒、寒熱、溫瘧,中惡、霍亂,大腹、水腫,腸澼、下痢,大小便不通,奔豚上氣,咳逆嘔吐,黃疸、消渴,留飲、癖食,堅積、癥瘕,驚邪、癲癇、鬼疰,喉痹、齒痛,耳聾、目盲,金瘡、踒(烏臥切)折,癰腫、惡瘡,痔瘻、癭瘤;男子五勞七傷,虛乏羸瘦;女子帶下、崩中,血閉、陰蝕;蟲蛇蠱毒所傷。此大略宗兆,其間變動枝葉,各宜依端緒以取之。
白話文:
所謂的「邪」,指的是不正當的因素,也就是不符合人體正常運作的道理。像是風、寒、暑、濕、飢餓、飽食、勞累、安逸,這些都屬於邪氣,而不僅僅是鬼怪引起的疾病。人的氣息就像魚在水中,水質混濁魚就會瘦弱,氣息混亂人就會生病。邪氣對人體的傷害非常嚴重,一旦經絡受到邪氣侵襲,就會傳入臟腑,然後根據身體的虛弱、強壯、寒冷、燥熱等情況,結成各種疾病,疾病之間又會相互影響,所以病情的變化就會變得複雜且廣泛。精神是人體的重要依憑,用來穩定身體機能。
當身體受到邪氣侵襲時,精神也會跟著紊亂。一旦精神錯亂,鬼怪妖邪就會趁虛而入,鬼怪的力量會逐漸增強,人的精神防禦就會變弱,這樣怎麼能不導致死亡呢?古人將此比喻成種植楊樹,道理是相同的。但有些疾病確實是先從鬼神方面引起的,那就應該用祈禱的方式來驅除。雖然說可以驅除,但最終還是要靠藥物治療才能痊癒,像以前李子豫用赤丸治病就是個例子。但如果藥物治療沒有效果,那就無法驅除,像晉景公的疾病入膏肓就無法醫治。總的來說,鬼神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而疾病的根源只有一種,只是有輕重之分而已。
《真誥》這本書裡說過:常常不能謹慎侍奉上位的人,是自己招致各種疾病的根本原因,怎麼能反而去抱怨神靈呢?在有風的地方睡覺,在潮濕的地方躺臥,卻反而責怪別人沒有蓋好被子,這都是愚蠢的人啊。所謂「謹慎侍奉上位」,是指日常的行為舉止都要小心思考。如果飲食放縱,不注意陰陽調和,這才是各種疾病的根本原因。這會導致身體內部虛弱,風濕從外部侵入,內外夾擊,共同造成傷害。這種情況,怎麼能歸咎於神明呢?應該勤於用藥物來治療才對。
如果使用毒藥治病,剛開始用藥量要像黍米一樣小,病好了就停止用藥,如果病沒好,就加倍劑量,再沒好就再加十倍劑量,直到病好為止。
以上所說的是藥物使用的基本原則。但現在的藥方中,有些藥物單獨使用一兩種就具有毒性,像巴豆、甘遂之類的藥,不能一開始就使用很大的劑量。就像經典裡說的:一種有毒的藥材,服用量要像細麻一樣小;兩種有毒的藥材,服用量要像大麻一樣大;三種有毒的藥材,服用量要像胡豆一樣大;四種有毒的藥材,服用量要像小豆一樣大;五種有毒的藥材,服用量要像大豆一樣大;六種有毒的藥材,服用量要像梧桐子一樣大;從六種到十種,都像梧桐子一樣大,用數量來控制用量。而且毒藥的毒性也有輕重之分,像狼毒、鉤吻這些毒性較強的,
怎麼能和附子、芫花這些藥材的毒性相比呢?所有這些情況,都必須根據具體情況斟酌使用。(臣禹錫等人根據唐朝的舊版本仔細校對後,發現原來說「三種有毒的藥材,服用量要像小豆一樣大;四種有毒的藥材,服用量要像大豆一樣大;五種有毒的藥材,服用量要像兔子屎一樣大。」註解說:「仔細研究,兔子屎比梧桐子大,大小相差太多,不合理。現在用胡豆代替小豆,小豆代替大豆,大豆代替兔子屎,這樣比較合理。」)
治療寒症要用熱性藥物,治療熱症要用寒性藥物。飲食消化不良要用催吐或瀉下的藥物,治療鬼怪作祟或蠱毒要用毒藥,治療癰腫瘡瘤要用治療瘡瘍的藥物,治療風濕病要用治療風濕的藥物,總之要根據具體情況使用適當的藥物。
以上說的是用藥的基本原則。另外,根據藥物的特性,一種藥材可能可以治療十幾種不同的疾病,這時候要以它最擅長的功效為主,還要觀察病人的身體虛實、需要補還是瀉,以及男女老少、身體狀況好壞、居住地的風俗習慣等等,這些情況都不一樣。褚澄給寡婦和尼姑治病時,用藥就和給妻子妾室治病不同,這正是因為他了解每個人的特殊情況。
疾病在胸膈以上的,要先吃飯後服藥;疾病在心腹以下的,要先服藥後吃飯;疾病在四肢、血脈的,宜在早上空腹時服藥;疾病在骨髓的,宜在晚上吃飽後服藥。
以上說的是用藥的基本原則。不僅藥物的特性有很多,服藥的時間也要根據情況調整,需要有條理。現在的醫生所說的「先食」、「後食」,就是這個意思。還有一些藥需要用酒送服,有些要用開水送服,有些要冷服,有些要溫服。煎藥有湯劑和散劑之分,煎湯有生煎和熟煎之分,都有各自的方法,這些都要仔細了解。
大病主要包括中風、傷寒、寒熱、溫瘧、中惡、霍亂、腹脹水腫、腸炎腹瀉、大小便不通、奔豚上氣、咳嗽嘔吐、黃疸、消渴、停留在體內的痰飲、食癖、堅硬的積塊、癥瘕、驚嚇引起的疾病、癲癇、鬼怪作祟、喉嚨腫痛、牙痛、耳聾、眼盲、外傷、扭傷骨折、癰腫、惡瘡、痔瘡、瘺管、癭瘤;男子五勞七傷、身體虛弱消瘦;女子帶下病、崩漏、閉經、陰蝕病;還有被蟲蛇蠱毒所傷。這些是疾病的大概分類,它們之間會有很多變化,要根據具體情況來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