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慎微

《證類本草》~ 卷第四 (28)

回本書目錄

卷第四 (28)

1. 石腦

味甘,溫,無毒。主風寒虛損,腰腳疼痹,安五臟,益氣。一名石飴餅。生名山土石中。採無時。

陶隱居云:此石亦鍾乳之類,形如曾青而白色黑斑,軟易破。今茅山東及西平山並有,鑿土龕取之。俗方不見用,《仙經》有劉君導仙散用之。又《真誥》曰:李整採服,療風痹虛損而得長生。唐本注云:隋時有化公者,所服亦名石腦,出徐州宋里山,初在爛石中,入土一丈以下得之,大如雞卵,或如棗許,觸著即散如面,黃白色,土人號為握雪礜石,云服之長生。與李整相會。

今附下品條中。臣禹錫等謹按蜀本云:今注:下品握雪礜石,主療與此不同。蘇妄引握雪礜石注為之。

圖經文具石鐘乳條下。

白話文:

石腦味甘、性溫,沒有毒性。主要功效是治療風寒引起的虛損、腰腿疼痛麻痹,能滋養五臟,益氣補虛。也稱為石飴餅。它生長在山間的土石之中,全年皆可採集。

陶弘景說:這種石頭也是鐘乳石的一種,形狀像銅綠,但顏色是白色夾雜著黑色斑點,質地柔軟容易破碎。現在茅山東部和西平山都有,需要挖掘土龕才能採到。民間方劑很少使用它,《仙經》中記載的劉君導仙散裡有用到它。另外,《真誥》記載:李整採服石腦,治療風痹虛損而獲得長生。唐代的註釋說:隋朝有個叫化公的人,服用的也是這種叫做石腦的藥物,產於徐州宋里山,最初在鬆軟的石頭中,需往下挖一丈才能找到,大小像雞蛋或棗子,一碰就散成粉末狀,顏色是黃白色,當地人稱它為握雪礜石,說服用它可以長生不老。他和李整服用同一種藥物。

現在把它列入下品藥材中。臣禹錫等人謹慎考證蜀本記載:現在的註解中,下品握雪礜石的主治功效與此不同。蘇頌錯誤地引用握雪礜石的註解來解釋它。

圖經的文字與石鐘乳的條目放在一起。

2. 理石

味辛、甘,寒、大寒,無毒。主身熱,利胃,解煩,益精,明目,破積聚,去三蟲,除榮衛中去來大熱,結熱,解煩毒,止消渴及中風痿痹。一名立制石,一名肌石,如石膏,順理而細。生漢中山谷及盧山。採無時。(滑石為之使,惡麻黃。)

陶隱居云:漢中屬梁州,盧山屬青州,今出寧州。俗用亦稀,《仙經》時須,亦呼為長理石。石膽一名立制,今此又名立制,疑必相亂類。唐本注云:此石夾兩石間如石脈,打用之。或在土中重疊而生。皮黃赤,肉白,作針理紋,全不似石膏。漢中人取酒漬服之,療癖,令人肥悅。

市人或刮削去皮,以代寒水石,並以當礜石,並是假偽。今盧山亦無此物,見出襄州西汛水側也。

圖經文具長石條下。

丹房鏡源:長理石,可食。

衍義曰:理石如長石,但理石如石膏,順理而細,其非順理而細者為長石,治療亦不相遼。

白話文:

理石味辛甘,性寒,無毒。能治療身熱,幫助消化,消除煩躁,滋補腎精,明目,消除積聚,殺蟲,去除體內鬱熱,治療熱病,消除煩毒,止渴,以及中風引起的痿痹。它也叫立制石、肌石,質地像石膏,紋理順暢細緻。生長在漢中山谷和盧山。採集沒有時間限制。(滑石是它的輔藥,忌與麻黃同用。)

陶弘景說:漢中屬梁州,盧山屬青州,現在則出產於寧州。民間使用很少,《仙經》中則經常用到,也稱它為長理石。石膽也叫立制,而此石也叫立制,可能混淆了。唐代的注釋說:這種石頭夾在兩塊石頭中間,像石脈一樣,需要敲打才能使用,有時也重疊著埋在土裡生長。它的外皮呈黃紅色,裡面是白色,有針狀紋理,完全不像石膏。漢中人用酒浸泡後服用,治療癖症,能使人肥胖。

市面上有人刮掉它的外皮,冒充寒水石或礜石,都是偽品。現在盧山也沒有這種東西,只在襄州西汛水邊有發現。

圖經中將長石條列在下方。

《丹房鏡源》記載:長理石可以食用。

衍義說:理石像長石,但理石像石膏,紋理順暢細緻,那些紋理不順暢細緻的才是長石,其治療功效也略有不同。

3. 珊瑚

味甘,平,無毒。主宿血,去目中翳,鼻衄。末吹鼻中。生南海。

唐本注云:似玉紅潤,中多有孔,亦有無孔者。又從波斯國及師子國來。(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鎮心止驚,明目。

圖經曰:珊瑚,生南海,注云:又從波斯國及師子國來。今廣州亦有,云生海底,作枝柯狀,明潤如紅玉,中多有孔,亦有無孔者,枝柯多者更難得。採無時。謹按《海中經》曰:取珊瑚,先作鐵網沉水底,珊瑚貫中而生,歲高三、二尺,有枝無葉,因絞網出之,皆摧折在網中,故難得完好者。

不知今之取者果爾否?漢·積翠池中有珊瑚,高一丈二尺,一本三柯,上有四百六十三條,云是南越王趙佗所獻,夜有光景。晉·石崇家有珊瑚,高六、七尺,今並不聞有此高大者。

陳藏器云:珊瑚,生石岩下,剌刻之汁流如血。以金投之為丸,名金漿;以玉投之,為玉髓。久服長生。海藥按《晉列傳》云:石崇金谷園,珊瑚樹皮如花生蕊,味甘,平,無毒。主消宿血,風癇等疾,按:其主治與金相似也。錢相公篋中方:治七、八歲小兒眼有膚翳,未堅,不可妄敷藥。

宜點珊瑚散,細研如粉,每日少少點之,三日立愈。異物志云:出波斯國,為人間至貴之寶也。

衍義曰:珊瑚,治翳目,今人用為點眼箸。有一等紅油色,有細縱紋可愛;又一種如鉛丹色,無縱紋為下。入藥用紅油色者。嘗一見一本高尺許,兩枝直上,分十餘歧,將至其顛,則交合連理,仍紅潤有縱紋,亦一異也。波斯國海中,有珊瑚洲。海人乘大舶,墮鐵網水底,珊瑚初生盤石上,白如菌,一歲而黃,三歲赤,枝幹交錯,高三、四尺。鐵發其根,系網舶上,絞而出之,失時不取即腐。

白話文:

珊瑚味甘,性平,無毒。能治療宿血,去除眼中翳障,以及鼻出血。研磨成粉末後,可以吹入鼻中。珊瑚產自南海。

據唐代的注釋記載:珊瑚看起來像紅潤的玉石,中間多有孔洞,也有無孔的。此外,珊瑚也從波斯國和獅子國輸入。

圖經記載:珊瑚產自南海,注釋中也提到從波斯國和獅子國輸入。現在廣州也有珊瑚,據說生長在海底,呈枝幹狀,光澤明亮如同紅玉,中間多有孔洞,也有無孔的,枝幹繁茂的珊瑚更為稀少。採集珊瑚沒有特定的時間。據《海中經》記載:採集珊瑚時,先將鐵網沉入水底,珊瑚會穿過鐵網生長,一年長高二三尺,有枝無葉,然後用網拉起,珊瑚多半會在網中折斷,所以很難採到完整的珊瑚。

如今的採集方法是否仍然如此,不得而知。漢代積翠池中有一株珊瑚,高一丈二尺,一根分為三枝,上有四百六十三條枝杈,據說是南越王趙佗獻上的,夜晚還會發光。晉代石崇家中有一株珊瑚,高六七尺,如今已經沒有聽說過這麼高大的珊瑚了。

陳藏器記載:珊瑚生長在石岩之下,用刀刻劃會流出像血一樣的汁液。將金子投入汁液中製成藥丸,稱為金漿;將玉石投入,則稱為玉髓。長期服用可以延年益壽。據《晉書列傳》記載:石崇金谷園中的珊瑚樹皮像花生一樣,花蕊狀,味甘,性平,無毒,能治療宿血、風癇等疾病,其功效與黃金相似。錢相公家中的方劑記載:治療七、八歲小孩眼睛有薄翳,尚未堅硬,不可隨便塗藥,宜用珊瑚散,研磨成細粉,每天少量點在眼睛上,三日即可痊癒。

《異物志》記載:珊瑚產自波斯國,是世上最珍貴的寶物。

衍義記載:珊瑚可以治療眼翳,現代人用它製作點眼用的工具。珊瑚有一種紅油色,有細密的縱紋,非常漂亮;還有一種鉛丹色,沒有縱紋,品質較差。入藥應使用紅油色的珊瑚。我曾見過一株珊瑚,高約一尺,兩枝筆直向上,分出十多個枝杈,直到頂端,枝杈相互交錯連在一起,仍然紅潤光澤,並有縱紋,也是一件奇特的東西。波斯國海中,有珊瑚礁。海上的漁民駕駛大船,將鐵網沉入水底,珊瑚最初生長在岩石上,顏色潔白如菌類,一年後變黃,三年後變紅,枝幹交錯,高三、四尺。用鐵器將其根部固定,系在船上的網上,然後拉出水面,錯過採集時間,珊瑚就會腐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