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類本草》~ 卷第九 (4)
卷第九 (4)
1. 大小薊根
味甘,溫,主養精保血。大薊主女子赤白沃,安胎,止吐血,衄鼻,令人肥健。五月採。
陶隱居云:大薊是虎薊,小薊是貓薊,葉並多刺相似。田野甚多,方藥不復用,是賤之故。大薊根甚療血,亦有毒。唐本注云:大、小薊,葉欲相似,功力有殊,並無毒,亦非虎、貓薊也。大薊生山谷,根療癰腫,小薊生平澤,俱能破血,小薊不能消腫也。今按陳藏器本草云:小薊破宿血,止新血,暴下血,血痢,金瘡出血,嘔血等,絞取汁溫服。作煎和糖,合金瘡,及蜘蛛、蛇、蠍毒,服之亦佳。
白話文:
大薊味甘性溫,能滋補精血。它主要用於治療婦女月經不調、胎位不穩,以及止血、緩解吐血、鼻出血等症狀,並能增強體質。最佳採收時間為五月。
陶隱居認為大薊是虎薊,小薊是貓薊,它們的葉子都帶刺且相似,在田野裡很常見,因此藥用價值不高。大薊的根部有很好的止血效果,但也有毒性。唐本注釋中指出大、小薊的葉子雖然相似,但功效卻有差異,且都沒有毒性,也非虎薊或貓薊。大薊生長在山谷中,根部可治療癰腫;小薊生長在平原濕地,兩種都能活血化瘀,但小薊不能消腫。
陳藏器在《本草》中記載,小薊能破除陳舊血瘀,止血,治療出血不止、血痢、金瘡出血、嘔血等症狀。將小薊汁液加熱飲用,或煎煮後加入糖,敷於金瘡,以及治療蜘蛛、蛇、蠍等毒物咬傷,都有良好效果。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大薊亦可單用,味苦,平。止崩中血下。生取根搗絞汁,服半升許,多立定。日華子云:小薊根,涼,無毒。治熱毒風,並胸膈煩悶,開胃下食,退熱,補虛損。苗,去煩熱,生研汁服。小薊力微,只可退熱,不似大薊能補養下氣。又云大薊葉,涼。
治腸癰,腹臟瘀血,血暈,撲損,可生研,酒並小便任服。惡瘡疥癬,鹽研罯敷。又名刺薊、山牛蒡。
圖經曰:小薊根,《本經》不著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俗名青刺薊。苗高尺余,葉多刺,心中出花頭,如紅藍花而青紫色,北人呼為千針草。當二月苗初生二、三寸時,並根作茹,食之甚美。四月採苗,九月採根,並陰乾入藥,亦生搗根絞汁飲。以止吐血,衄血,下血,皆驗。
白話文: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所載:大薊亦可單獨使用,味苦,性平。能止住崩漏出血。取新鮮大薊根搗碎絞汁,服用半升左右,多可迅速止血。
日華子云:小薊根,性涼,無毒。可治熱毒風,以及胸膈煩悶、開胃助消化、退熱、補虛損。小薊苗則可去煩熱,生搗研磨取汁服用。小薊效力較弱,只可退熱,不像大薊能補益下焦氣血。
又云大薊葉,性涼。
可治腸癰、腹臟瘀血、血暈、跌打損傷,可生搗研磨,酒水任選服用。惡瘡疥癬,可用鹽研磨後敷於患處。大薊又名刺薊、山牛蒡。
《圖經》記載:小薊根,《本經》未載產地,現今各地均有。俗稱青刺薊。植株高約一尺,葉片多刺,花頭生於葉心,如紅藍花而呈青紫色,北方人稱之為千針草。二月苗初生二、三寸時,可連根採摘,食用味道極佳。四月採摘葉子,九月採摘根部,均陰乾入藥,亦可生搗根絞汁飲用。用以止吐血、鼻出血、下血,皆有奇效。
大薊根,苗與此相似,但肥大耳。而功力有殊,破血之外,亦療癰腫。小薊專主血疾。
陳藏器云:薊門以薊為名,北方者勝也。食療云小薊根,主養氣。取生根、葉,搗取自然汁,服一盞立佳。又,取葉煮食之,除風熱。根主崩中。又,女子月候傷過,搗汁半升服之。金瘡血不止,挪葉封之。夏月熱,煩悶不止,搗葉取汁半升,服之立瘥。聖惠方:治心熱吐血,口乾。
用刺薊葉及根,搗絞取汁。每服一小盞,頓服。又方:乳石發動,壅熱心悶,吐血。以生刺薊搗取汁,每服三合,入蜜少許,攪勻服之。外臺秘要:治鼻窒塞下通。小薊一把,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服。曾有人陰冷,漸漸冷氣入陰囊,腫滿恐死,夜疼悶不得眠。煮大薊根汁服,立瘥。
白話文:
大薊的根,和它的莖葉很像,只是根比較粗壯。不過它們的功效不同,大薊除了可以破血之外,還能治療癰腫。小薊則專門治療血疾。
陳藏器說:薊門之所以以薊為名,是因為北方盛產薊草。食療書中記載,小薊根可以滋養氣血。取新鮮的根和葉搗碎取汁,喝一盞即可見效。也可以將葉子煮著吃,可以去除風熱。根可以治療崩中。此外,女子月經期間出血過多,可以將葉子搗碎取汁,喝半升即可。金瘡流血不止,可以將葉子搗碎敷在傷口上。夏天天氣炎熱,煩悶不止,可以將葉子搗碎取汁,喝半升即可解熱。聖惠方中記載:治療心熱吐血,口乾。
可以取刺薊的葉和根搗碎取汁,每次喝一小盞,一次喝完。還有方子是:乳石發動,壅熱心悶,吐血。可以取新鮮的刺薊搗碎取汁,每次喝三合,加入少許蜜,攪拌均勻喝下。外臺秘要中記載:治療鼻子不通。取一小把小薊,用水煮,煮到剩下一升,去渣分次喝下。曾經有人陰寒,寒氣漸漸侵入陰囊,腫脹得快要死了,晚上疼痛難忍,睡不著覺。喝了大薊根煮的汁,馬上就好了。
梅師方:治卒吐血及瀉鮮血。取小薊葉搗絞取汁,溫服。簡要濟眾治九竅出血。以刺薊一握絞取汁,以酒半盞調和,頓服之。如無清汁,只搗乾者為末,冷水調三錢匕。又方:治小兒浸淫瘡,疼痛不可忍,發寒熱。刺薊末,新水調敷瘡上,干即易之。
衍義曰:大、小薊,皆相似,花如髻。但大薊高三、四尺,葉皺。小薊高一尺許,葉不皺,以此為異。小薊,山野人取為蔬,甚適用。雖有微芒,亦不能害人。
白話文:
梅師方:治療突然吐血和瀉血
**梅師方:**治療突然吐血和瀉血。取小薊葉搗碎絞取汁液,溫熱後服用。
**簡要濟眾治九竅出血:**取刺薊一把,絞取汁液,用半盞酒調和,一次服用。如果沒有清汁,就將乾的刺薊研成粉末,用冷水調和三錢匕服用。
**另一個方子:**治療小兒浸淫瘡,疼痛難忍,發寒發熱。將刺薊研成粉末,用清水調和敷在瘡上,乾燥後就換藥。
衍義:
**衍義曰:**大薊和小薊,外觀相似,花朵像髮髻一樣。但大薊高三、四尺,葉子皺巴巴的。小薊高一尺左右,葉子光滑,以此作為區別。小薊是山野人常用的蔬菜,非常適合食用。雖然有輕微的芒刺,但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2. 海藻
味苦、咸,寒,無毒。主癭瘤氣,頸下核,破散結氣,癰腫,癥瘕堅氣,腹中上下鳴,下十二水腫,療皮間積聚,暴潰,留氣熱結,利小便。一名落首,一名藫。生東海池澤。七月七日採,曝乾。(反甘草。)
陶隱居云:生海島上,黑色如亂髮而大少許,葉大都似藻葉。又有破散,狀如柏,療石淋。又有水松,狀如松,療溪毒。今按陳藏器本草云:此物有馬尾者,大而有葉者。《本經》及注,海藻功狀不分。馬尾藻,生淺水,如短馬尾,細黑色,用之當浸去咸。大葉藻,生深海中及新羅,葉如水藻而大。
白話文:
海藻味苦鹹,性寒,無毒。可以治療甲狀腺腫、頸部淋巴結腫大、消除結塊、化解癰腫、消散腹中積塊、緩解腹鳴、治療下半身水腫、消除皮下積聚、治療潰瘍、化解熱毒、促進利尿。海藻又名落首、藫,生長於東海池澤,七月七日採收,曬乾。海藻與甘草相克。
陶隱居說,海藻生長於海島上,黑色,像亂髮,但比亂髮稍大,葉子大而像藻類的葉子。還有一種海藻,叫做破散,形狀像柏樹,可以治療尿路結石。還有一種海藻,叫做水松,形狀像松樹,可以治療溪水毒。陳藏器在《本草》中記載,海藻分為馬尾藻和大葉藻兩種。馬尾藻生長於淺水區,形狀像短馬尾,細而黑色,使用前應該浸泡去鹹。大葉藻生長於深海中和新羅,葉子像水藻,但更大。
《本經》云:主結氣癭瘤是也。爾雅云:綸(音閞)似綸,組似組,正為二藻也。海人取大葉藻,正在深海底,以繩繫腰沒水下刈得,旋繫繩上。五月以後,當有大魚傷人,不可取也。臣禹錫等謹按爾雅云:𧂇,海藻。注:藥草也。一名海蘿。如亂髮,生海中。藥性論云:海藻,臣,味鹹,有小毒。
主闢百邪鬼魅,治氣疾急滿,療疝氣下墜疼痛,核腫,去腹中雷鳴,幽幽作聲。孟詵云:海藻,主起男子陰氣,常食之,消男子潰疾。南方人多食之,傳於北人,北人食之倍生諸病,更不宜矣。陳藏器云:馬藻,大寒。搗敷小兒赤白遊,疹火焱熱瘡。搗絞汁服,去暴熱,熱痢,止渴。
白話文:
《本經》記載,海藻能治結氣、癭瘤。根據《爾雅》,綸和組都是海藻的別稱,海藻生長在深海海底,漁民會用繩子綁在腰間潛入水中採集,但五月以後,海中會有大魚傷人,因此不可再採。
《藥性論》記載,海藻味鹹,有小毒,具有驅邪辟魅的功效,可治氣疾、腹脹、疝氣、腫核,以及腹中雷鳴等病症。孟詵認為,海藻能激發男性性功能,常食可以消潰疾。南方人常吃海藻,也傳到北方,但北方人食用後反而容易生病,不宜多吃。陳藏器則記載,馬藻性寒,搗碎敷治小兒赤白遊風、疹火、熱瘡,絞汁服用可解熱、治熱痢、止渴。
生水上,如馬齒相連。又云石帆,高尺余,根如漆,上漸軟,作交羅紋,生海底。煮汁服,主婦人血結,月閉,石淋。又云:水松,葉如松丰茸食之,主水腫,亦生海底。《吳都賦》云:石帆,水松是也。日華子云:石帆,平,無毒。紫色,梗大者如箸,見風漸硬,色如漆。
多人飾作珊瑚裝。
圖經曰:海藻,生東海池澤,今出登、萊諸州海中。凡水中皆有藻。《周南詩》云:於以採藻,於沼於沚是也。陸機云:藻,水草,生水底。有二種:一種葉如雞蘇,莖如箸,長四、五尺。一種莖如釵股,葉如蓬蒿,謂之聚藻,扶風人謂之藻聚,為發聲也。二藻皆可食,熟挪其腥氣,米麵糝蒸為茹,甚佳美。
白話文:
馬齒草生長在水面上,像是馬齒互相連接。又說石帆,高約一尺,根部像漆,向上漸漸變軟,呈現交錯的紋路,生長在海底。將其煮汁服用,可以治療婦女血塊凝結、月經閉止、尿路結石等症狀。又說水松,葉子像松樹的葉子,蓬鬆柔軟,食用可以治療水腫,也生長在海底。《吳都賦》說:石帆、水松就是指這些植物。日華子說:石帆,性平,無毒。紫色,莖粗大的像筷子,遇到風就會逐漸變硬,顏色像漆。
許多人將其裝飾成珊瑚的樣子。
圖經記載:海藻生長在東海池澤,現在登州、萊州等地的海中都有出產。凡是水中都有藻類。《周南詩》說:「到哪裡去採集水藻?到沼澤和水邊。」陸機說:藻類是水草,生長在水底。有兩種:一種葉子像雞蘇,莖像筷子,長四五尺。另一種莖像釵股,葉子像蓬蒿,叫做聚藻,扶風人稱之為藻聚,因為它會發出聲音。兩種藻類都可以食用,煮熟後去除腥味,用米麵蒸成菜,非常美味。
荊、揚人饑荒,以當穀食。今謂海藻者,乃是海中所生,根著水底石上,黑色如亂髮,而粗大少許,葉類水藻而大,謂之大葉藻。《本經》云主癭瘤是也。海人以繩繫腰,沒水下刈得之,旋繫繩上。又有一種馬尾藻,生淺水中,狀如短馬尾,細黑色。此主水癊,下水用之。陶隱居云:《爾雅》所謂綸似綸,組似組,東海有之。
今青苔、紫菜皆似綸,昆布亦似組,恐即是此也。而陳藏器乃謂綸、組,正謂此二藻也。謹按《本經》海藻,一名藫。而《爾雅》謂藫為石衣,又謂𧂇(徒南切)名海薻(與藻同),是海藻自有此二名,而註釋皆以為藥草,謂綸、組乃別草。若然隱居所云,似近之藏器之說,亦未可的據。
白話文:
古代荊州和揚州地區曾發生饑荒,人們以海藻充飢。現在我們所稱的海藻,生長在海中,根部附著在水底的岩石上,顏色黑如亂髮,但略粗大,葉子像水藻但較大,稱為大葉藻。《本經》記載它能治療癭瘤。海人用繩子綁在腰上,潛入水中割取海藻,然後綁在繩子上。還有一種馬尾藻,生長在淺水中,形狀像短馬尾,顏色細黑。這種馬尾藻能治療水腫,下水時可使用。陶隱居說,《爾雅》中所說的“綸似綸,組似組”,指的是東海產的藻類。
現在的青苔和紫菜都像“綸”,昆布也像“組”,可能是指的這些藻類。陳藏器則認為“綸”和“組”就是指這兩種藻類。仔細考證,《本經》中的海藻,又名藫。《爾雅》中說藫是石衣,又說𧂇(徒南切)叫做海薻(與藻同),說明海藻還有這兩個名字,而且註釋都認為它們是藥草,而“綸”和“組”是別的草。如果真是這樣,陶隱居的說法似乎更接近陳藏器,但也不能完全確定。
又注:釋以石衣為水苔,一名石發,石發即陟釐也,色類似苔而粗澀為異。又云藫葉似䪥(音薤)而大,生海底。且陟釐下自有條,味性功用與海藻全別。又生江南池澤,乃是水中青苔,古人用以為紙,亦青黃色,今注以為石發是也。然則藫與𧂇皆是海藻之名。石發別是一類,無疑也。
昆布,今亦出登、萊諸州,功用乃與海藻相近也。陶又云:凡海中菜,皆療癭瘤,結氣。青苔、紫菜輩亦然。又有石帆如柏,主石淋。水松如松,主溪毒。《吳都賦》所謂草則石帆、水松。劉淵林注云:石帆生海嶼石上,草類也。無葉,高尺許,其華離樓相貫連,死則浮水中,人於海邊得之,稀有見其生者。
白話文:
古人將石衣稱為水苔,又名石發,石發就是陟釐,它雖然顏色像苔蘚,但觸感粗糙。有人說藫葉像薤,但更大,生長在海底。而陟釐有明顯的條狀結構,其味道、藥性、功效都與海藻完全不同。江南池澤生長的青苔,古人用來造紙,也是青黃色,今人把它當成石發。由此可見,藫和𧂇都是海藻的種類,而石發則屬於另一種植物,這點是毫無疑問的。
昆布現在也產於登州、萊州等地,其藥效與海藻相似。陶弘景說,海中的所有蔬菜都能治療癭瘤和氣結,青苔、紫菜等也一樣。還有一種植物叫做石帆,形狀像柏樹,主治石淋;水松則像松樹,主治溪毒。《吳都賦》中提到的「石帆、水松」就是指這兩種植物。劉淵林注釋說,石帆生長在海島的岩石上,是一種草本植物。它沒有葉子,高約一尺,花朵像樓梯一樣相互連接。死後會漂浮在水面上,人們通常在海邊才能撿到它,很少有人見過它生長時的樣子。
水松,藥草,生水中,出南海交趾是也。紫菜,附石生海上,正青,取干之則紫色,南海有之。東海又有一種海帶,似海藻而粗且長,登州人取干之,柔韌可以系束物。醫家用下水,速於海藻、昆布之類。石發,今人亦干之作菜,以齏臛啖之尤美。青苔,可以作脯食之,皆利人。
苔之類,又有井中苔,生廢井中,並井藍,皆主熱毒。又上有垣衣條云:生古垣牆陰。蘇恭云:即古牆北陰青苔衣也。生石上者名昔邪;屋上生者名屋遊。大抵主療略同。陸龜蒙《苔賦》云:高有瓦松,卑有澤葵,散岩竇者曰石發,補空田者曰垣衣,在屋曰昔邪,在藥曰陟釐是也。瓦松,生古瓦屋上,若松子作層。
白話文:
水松是一種藥草,生長在水中,產自南海交趾。紫菜附著在海上的石頭上生長,顏色鮮豔碧綠,曬乾後就變成紫色,南海也有。東海還有一種海帶,外形像海藻,但比較粗長,登州人會將它曬乾,質地柔軟堅韌,可以用來綁東西。醫家常用它來治療水腫,效果比海藻、昆布等快。石發是現代人也會曬乾拿來做菜的,用它做成的醬菜非常美味。青苔可以做成乾菜食用,對人體都有益。
苔類還有井中苔,生長在廢棄的井中,還有井藍,都具有治療熱毒的功效。另外還有一種叫做垣衣條的苔類,生長在古老的牆壁陰面。蘇恭說,就是生長在古老牆壁北面陰影處的青苔。生長在石頭上的叫做昔邪,生長在屋頂上的叫做屋遊。它們的藥用功效大體相同。陸龜蒙在《苔賦》中寫道:高處有瓦松,低處有澤葵,生長在岩石縫隙中的叫做石發,生長在空曠田野中的叫做垣衣,生長在屋頂上的叫做昔邪,用來做藥的叫做陟釐。瓦松生長在古老的瓦屋頂上,看起來像松子一樣一層一層的。
澤葵,鳧葵也。雖曰異類,而皆感瓦石而生,故陸推類而云耳。今人罕復用之,故但附見於此。瓦松,即下條昨葉何草也。《廣志》謂之蘭香。段成式云:或言構木上多松栽土,木氣泄則生瓦松,然亦不必爾。今醫家或用作女子行經絡藥。陟釐,古方治虛冷下痢最要。範汪治腹中留飲有海藻丸。
又有癭酒方,用海藻一斤,絹袋盛,以清酒二升浸,春夏二日,秋冬三日,一服兩合,日三。酒盡更合飲之如前,滓曝乾末服方寸匕,日三,不過兩劑,皆瘥。《廣濟》療氣膀胱急妨宜下氣昆布臛法:高麗昆布一斤,白米泔浸一宿,洗去鹹味,以水一斗,煮令向熱,擘長三寸,闊四、五分,仍取蔥白一握,二寸切斷,擘之,更煮,令昆布極爛,仍下鹽、酢、豉、糝調和,一依臛法,不得令咸、酸。以生薑、橘皮、椒末等調和,宜食粱米、粳米飯。
白話文:
澤葵、瓦松、陟釐、海藻等藥材的介紹與應用
澤葵,又稱鳧葵。雖然名稱不同,但它們都生長於瓦礫石上,因此古人將其歸為一類。如今人們很少使用它們了,所以這裡僅作簡單介紹。
瓦松,就是《本草綱目》中提到的“昨葉何草”。《廣志》稱其為“蘭香”。段成式記載:有人說瓦松生長於樹木上,因為樹木的氣息泄露而滋生瓦松,但實際上並非如此。現在醫生有時用它來治療婦女月經不調。
陟釐,是古方中治療虛寒腹瀉的重要藥材。
範汪治療腹中留飲的方劑中,使用海藻作為主要藥材。
癭酒方:取海藻一斤,用絹袋盛裝,浸泡於清酒二升中。春夏季節浸泡兩天,秋冬季節浸泡三天,每次服用兩合,每日三次。酒喝完後,繼續按照上述方法添加酒水浸泡,直至酒全部喝完。將剩下的海藻渣晒乾磨成粉末,每次服用方寸匕,每日三次,最多服用兩劑,即可痊癒。
**《廣濟》中記載用昆布治療氣膀胱急痛的方劑:**取高麗昆布一斤,用淘米水浸泡一夜,洗去鹹味,然後加入一斗水煮至沸騰,將昆布切成長三寸、寬四五分的條狀。再加入蔥白一握,切成兩寸長,然後將昆布和蔥白一起繼續煮,直到昆布完全軟爛。最後加入鹽、醋、醬、米飯,按照熬湯的方法煮成湯,但要注意不要過鹹或過酸。食用時可以添加生薑、橘皮、胡椒粉等調味,並搭配粱米或粳米飯食用。
海藻亦依此法,極下氣,大效。無所忌。
海藥云:主宿食不消,五鬲痰壅,水氣浮腫,腳氣,賁豚氣,並良。雷公:凡使,先須用生烏豆並紫背天葵和海藻,三件同蒸一伏時,候日乾用之。肘後方:治頷下瘰癧如梅李。宜速消之。海藻一斤,酒二升,漬數日。稍稍飲之。又方:治頸下卒結囊欲成癭。海藻一斤,洗去咸,酒浸飲之。
白話文:
海藻的功效與用法
海藻也可用相同的方法(指前面提到的方法,文中未提及),有極佳的降氣效果,功效顯著。使用時沒有禁忌。
海藥中記載:海藻主治宿食不消、五鬲痰壅、水氣浮腫、腳氣、賁豚氣,都有良好的效果。
雷公說:使用海藻時,應先將生烏豆、紫背天葵和海藻三者一起蒸一伏時,再曬乾使用。
肘後方中記載:治療頷下瘰癧如梅李(即頸部淋巴結腫大如梅李一般),需要快速消散。可用海藻一斤,酒二升,浸泡數日,慢慢飲用。
另一方記載:治療頸下卒結囊欲成癭(即頸部突起腫瘤,將要變成癭瘤),可用海藻一斤,洗去鹽分,浸泡在酒中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