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慎微

《證類本草》~ 卷第九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九 (3)

1. 王瓜

味苦,寒,無毒。主消渴,內痹,瘀血,月閉寒熱,痠疼,益氣,愈聾,療諸邪氣,熱結,鼠瘻,散癰腫留血,婦人帶下不通,下乳汁,止小便數不禁,逐四肢骨節中水,療馬骨刺人瘡。一名土瓜。生魯地平澤田野及人家垣牆間。三月採根,陰乾。

陶隱居云:今土瓜生籬院間亦有,子熟時赤,如彈丸大。根今多不預干,臨用時乃掘取。不堪入大方,正單行小小爾。《禮記·月令》云:王瓜生,此之謂也。鄭玄雲:菝葜,殊為繆矣。唐本注云:此物蔓生,葉似栝蔞,圓無叉缺,子如梔子,生青熟赤,但無稜爾。根似葛,細而多糝。

北間者累累相連,大如棗,皮黃肉白,苗子相似,根狀不同。試療黃疸,破血。南者大勝也。今按陳藏器本草云:王瓜,主蠱毒,小兒閃癖,痞滿並瘧。取根及葉,搗絞汁服,當吐下。宜少進之,有小毒故也。臣禹錫等謹按爾雅云:鉤,藈姑。釋曰:鉤,一名藈姑。郭云:鉤,藪也。

一名王瓜。實如瓝瓜,正赤味苦。藥性論云:土瓜根,使,平,一名王瓜子,主蠱毒。治小便數,遺不禁。日華子云:王瓜子,潤心肺,治黃病,生用。肺痿,吐血,腸風瀉血,赤白痢,炒用。又云:土瓜根,通血脈,天行熱疾,酒黃病,壯熱,心煩悶,吐痰痰瘧,排膿,熱勞,治撲損,消瘀血,破症癖,落胎。

圖經曰:王瓜,生魯地平澤田野及人家垣牆間,今處處有之。《月令》四月王瓜生。即此也。葉似栝蔞,圓無叉缺,有刺如毛。五月開黃花。花下結子如彈丸,生青熟赤。根似葛,細而多糝,謂之土瓜根。北間者,其實累累相連,大如棗,皮黃肉白。苗葉都相似,但根狀不同耳。

三月採根,陰乾。均、房間人呼為老鴉瓜,亦白菟瓜。謹按《爾雅》曰:蔩(羊善切),菟瓜。郭璞注云:似土瓜。而土瓜自謂之藈(與睽同)菇(與姑同),又名鉤菇,蓋菟瓜別是一種也。又云:芴(音物),菲,亦謂之土瓜,自別是一物。《詩》所謂採葑採菲者,非此土瓜也。

大凡物有異類,同名甚多,不可不辨也。葛氏療面上痱瘰子用之,仍得光潤皮急。以土瓜根搗篩,漿水勻和,入夜先漿水洗面敷藥,旦復洗之。百日光華射人。小兒四歲發黃。生搗絞汁三合與飲,不過三飲已。

聖惠方:治黑疸多死,宜急治。用瓜根一斤,搗絞汁六合,頓服。當有黃水隨小便出。如未出,更服之。外臺秘要:治蠱。土瓜根大如拇指,長三寸,切。以酒半升漬一宿,一服,當吐下。肘後方:治黃疸變成黑疸,醫所不能治。土瓜根汁,頓服一小升。平旦服食後須病汗,當小便出,愈。

不爾,再服。又方:治小便不通及關格方:生土瓜根搗取汁,以少水解之筒中,吹下部取通。產書下乳汁。土瓜根為末,酒服一錢,一日三次。

衍義曰:王瓜,體如栝蔞,其殼徑寸。一種長二寸許,上微圓,下尖長,七、八月間熟,紅赤色。殼中子如螳螂頭者。今人又謂之赤雹子,其根即土瓜根也。於細根上又生淡黃根,三、五相連,如大指許。根與子兩用。紅子同白土子治頭風。

白話文:

王瓜味苦性寒,無毒。能治療消渴症、肢體麻痺、瘀血、月經閉止伴隨寒熱、酸痛,並能益氣、治耳聾、治療各種邪氣、熱結、鼠瘻(一種皮膚病)、散癰腫和瘀血、治療婦女帶下不通、促進乳汁分泌、治療尿頻、消除四肢關節的水腫、治療馬骨刺入瘡傷。王瓜又名土瓜,生長在魯地平坦的澤地、田野以及人家牆垣之間。三月採收根部,陰乾備用。

陶弘景說:現在籬笆院牆間也有土瓜生長,果實成熟時呈紅色,大小如彈丸。現在多不預先曬乾,臨用時才挖掘取用。它不適合加入大劑量的方劑,一般只單獨使用少量。 《禮記·月令》記載:「王瓜生」,指的就是這種植物。鄭玄認為是菝葜,這是錯誤的。唐代的注釋說:此物蔓生,葉子像栝蔞,圓形沒有缺刻,果實像梔子,生時青色,熟時紅色,只是沒有棱角而已。根莖像葛根,細長且有很多鬚根。

北方地區的果實累累成串,大小如棗,皮黃肉白,莖葉都相似,但根莖形狀不同。可以試驗用於治療黃疸,破血。南方的王瓜療效更好。現在查閱陳藏器《本草》記載:王瓜可以治療蠱毒、小兒閃癖、痞滿和瘧疾。取根和葉搗碎絞汁服用,會引起嘔吐和腹瀉。應少量服用,因為它有小毒。臣禹錫等謹按《爾雅》記載:「鉤,藈姑。」意思是說:鉤,又名藈姑。郭璞說:鉤,指生長在水邊的植物。

又名王瓜,果實像小瓜,紅色且味苦。《藥性論》記載:土瓜根性平,又名王瓜子,可以治療蠱毒,治療尿頻、尿失禁。《日華子本草》記載:王瓜子可以潤肺,治療黃疸,生用。治療肺痿、吐血、腸風下血、赤白痢,則需炒用。又說:土瓜根可以通血脈,治療流行性感冒、酒黃病、壯熱、心煩悶、吐痰、瘧疾、排出膿液、熱勞、治療跌打損傷、消散瘀血、治療癥瘕、墮胎。

圖經記載:王瓜生長在魯地平坦的澤地、田野以及人家牆垣之間,現在各地都有。 《月令》記載四月王瓜生,指的就是它。葉子像栝蔞,圓形沒有缺刻,有像毛一樣的刺。五月開黃花。花下結出果實,如彈丸大小,生時青色,熟時紅色。根莖像葛根,細長且有很多鬚根,稱為土瓜根。北方地區的果實累累成串,大小如棗,皮黃肉白。莖葉都相似,只是根莖形狀不同而已。

三月採收根部,陰乾。均州、房州的人們稱它為老鴉瓜,也叫白菟瓜。《爾雅》記載:「蔩(音羊善),菟瓜。」郭璞注釋說:像土瓜。而土瓜自稱藈(與睽同)姑(與姑同),又名鉤菇,大概菟瓜是另一種植物。又說:「芴(音物),菲,也稱為土瓜,又是另一種植物。」《詩經》中所說的「採葑採菲」,並不是指這種土瓜。

總之,許多植物種類不同,名稱卻相同,必須加以區分。葛洪用它治療面部痱子及瘰癧,還能使皮膚光滑緊緻。將土瓜根搗碎過篩,用漿水調勻,晚上先用漿水洗臉,然後敷藥,早晨再洗一次。一百天就能使膚色光彩照人。治療四歲小孩黃疸,生搗絞汁三合給他喝,喝三次就好了。

《聖惠方》記載:治療黑疸(一種嚴重的黃疸),病情危急,必須緊急治療。用王瓜根一斤,搗碎絞汁六合,一次服用。黃色的水液會隨著小便排出。如果沒有排出,就再服用一次。《外臺秘要》記載:治療蠱毒。用拇指粗,三寸長的土瓜根切片,用半升酒浸泡一夜,一次服用,會引起嘔吐和腹瀉。《肘後方》記載:治療黃疸轉變成黑疸,這是醫生無法治療的。服用土瓜根汁一小升。清晨服用後,如果出汗,小便就會排出,病就好了。如果不見效,就再服用一次。又一方:治療小便不通和關格。將生土瓜根搗碎取汁,用少量水稀釋,用筒狀物灌入下部,使小便通暢。《產科要術》記載:促進乳汁分泌。將土瓜根磨成粉末,用酒送服一錢,一日三次。

《本草衍義》記載:王瓜的形狀像栝蔞,果殼直徑一寸。有一種長約二寸,上部略圓,下部尖長,七八月成熟,呈紅赤色。殼內種子像螳螂頭。現在人們又稱它為赤雹子,它的根就是土瓜根。在細小的根莖上又生長出淡黃色的根,三五根相連,粗如大拇指。根和果實都可以入藥。紅色的果實和白色的土瓜子一起可以治療頭痛。

2. 地榆

味苦、甘、酸,微寒,無毒。主婦人乳痓痛,七傷,帶下病,止痛,除惡肉,止汗,療金瘡,止膿血,諸瘻惡瘡,熱瘡,消酒,除消渴,補絕傷,產後內塞,可作金瘡膏。生桐柏及冤句山谷。二月、八月採根,曝乾。(得發良,惡麥門冬。)

陶隱居云:今近道處處有,葉似榆而長,初生布地,而花、子紫黑色如豉,故名玉豉。一莖長直上,根亦入釀酒。道方燒作灰,能爛石也。乏茗時用葉作飲亦好。今按別本注云:今人止冷熱痢及疳痢,熱極,效。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地榆,味苦,平。能治產後余瘀,疹痛,七傷,治金瘡,止血痢,蝕膿。

蕭炳云:今方用共樗皮同療赤白痢。日華子云:排膿,止吐血,鼻洪,月經不止,血崩,產前後諸血疾,赤白痢並水瀉,濃煎止腸風。但是平原川澤皆有,獨莖,花紫,七、八月採。

圖經曰:地榆,生桐柏及冤句山谷,今處處有之。宿根,三月內生苗,初生布地,莖直,高三、四尺,對分出葉。葉似榆少狹,細長作鋸齒狀,青色。七月開花如椹子,紫黑色。根外黑裡紅,似柳根。二月、八月採,曝乾。葉不用,山人乏茗時,採此葉作飲亦好。古斷下方多用之。

葛氏載:徐平療下血二十年者。取地榆、鼠尾草各三兩,水二升,煮半,頓服。不斷,水漬屋塵,飲一小杯投之。不過重作,乃愈。小兒疳痢,亦單煮汁如飴糖與服,便已。又毒蛇螫人,搗新根取汁飲,兼以漬瘡,良。崔元亮《海上方》:赤白下骨立者,地榆一斤,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再煎如稠餳,絞濾,空腹服三合,日再。

唐本注云:主帶下十二病。《孔氏音義》云:一曰多赤,二曰多白,三曰月水不通,四曰陰蝕,五曰子臟堅,六曰子門僻,七曰合陰陽患痛,八曰小腹寒痛,九曰子門閉,十曰子宮冷,十一曰夢與鬼交,十二曰五臟不定。用葉作飲代茶,甚解熱。聖惠方:治婦人漏下赤白不止,令人黃瘦虛竭。

以地榆三兩細銼,米醋一升,煮十餘沸,去滓。食前稍熱服一合,亦治吐血。千金翼:伐指逆腫。單煮地榆作湯漬之,半日愈。肘後方:部虎、犬咬人。地榆根末,服方寸匕,日一、二服、敷瘡尤佳。葛氏毒蛇螫人。搗地榆根,絞取汁飲,兼以漬瘡。梅師方:治猘犬咬人。煮地榆飲之,兼末敷瘡上,服方寸匕,日三服,忌酒。

若治瘡已瘥者。搗生韭汁,飲之一、二升。齊民要術:地榆汁釀酒。治風痹,補腦。三洞要錄地榆草銼一升,稻米一升,白玉屑一升,三物取白露汁二升,置銅器中煮米熟,絞取汁。玉屑化為水,名曰玉液。以藥納杯美醴中,所謂神玉漿也。

衍義曰:地榆,性沉寒。入下焦,熱血痢則可用。若虛寒人及水瀉白痢,即未可輕使。

白話文:

地榆味苦、甘、酸,性微寒,無毒。主要功效為治療婦女乳房脹痛、外傷、帶下病,止痛,去除壞死組織,止汗,治療刀傷,止血,治療各種廔管和惡性瘡瘍、熱瘡,解酒,治療消渴症,修復外傷,治療產後血瘀,可製成刀傷藥膏。地榆生長在桐柏山和冤句山谷,二月和八月採收根部,曬乾。地榆配伍發良效果好,忌與麥門冬同用。

古籍記載,地榆葉片形似榆樹葉但較長,初生時貼地生長,花和種子紫黑色像豉,因此也稱作玉豉。莖直立,根部可釀酒。地榆燒成灰燼,據說能溶解石頭。缺茶時,可用地榆葉泡茶飲用。另有記載,地榆可治療寒熱痢疾和疳積引起的痢疾,尤其對熱症有效。地榆味苦,性平,能治療產後瘀血、疹痛、外傷,止血,治療痢疾,清除膿液。

其他古籍記載,地榆可與樗皮同用治療赤白痢疾;能排出膿液,止吐血、鼻出血、月經過多、崩漏,以及產前產後各種出血性疾病,治療赤白痢疾和腹瀉,濃煎可止腸風。地榆生長在平原和沼澤地,單獨莖幹,花紫色,七、八月採收。

圖經記載,地榆生長在桐柏山和冤句山谷,現今各地都有。地榆宿根,三月內發芽,初生時貼地生長,莖直立,高三、四尺,葉對生。葉片形似榆樹葉但較窄、細長,呈鋸齒狀,青色。七月開花,果實像桑葚,紫黑色。根部外層黑色,內層紅色,像柳樹根。二月和八月採收,曬乾。地榆葉不用於藥用,但山區缺茶時,可用其葉泡茶飲用。古代許多方劑都使用地榆。

古方記載,地榆能治療長達二十年的下血症,可用地榆、鼠尾草各三兩,加水二升,煎煮至一半,一次服用。若症狀未止,可用摻有屋塵的水再服一小杯,反覆幾次即可痊癒。小兒疳積引起的痢疾,也可單用地榆煎煮成糖漿服用。地榆汁液還能治療毒蛇咬傷,將搗碎的新鮮地榆根榨汁服用,並將汁液敷於傷口。 另外古方記載地榆可治療各種下血症。

古籍記載,地榆可治療十二種帶下病,包括:帶下量多且色赤、帶下量多且色白、月經不通、陰道潰瘍、子宮硬結、子宮位置異常、陰道及外陰疼痛、小腹冷痛、子宮口閉鎖、子宮寒冷、夢交鬼神、五臟不安等。地榆葉可泡茶飲用,有很好的清熱解毒功效。古方記載,地榆能治療婦女白帶或紅帶下不止,導致面色萎黃、消瘦虛弱的症狀。

古方記載,地榆可治療手指逆流腫脹,單用地榆煎湯浸泡患處,半天即可痊癒。也可治療虎、犬咬傷,將地榆根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小勺,每天一到兩次,並將藥粉敷於傷口。古方記載,地榆可治療毒蛇咬傷,將搗碎的地榆根榨汁服用,並將汁液敷於傷口。古方記載地榆可治療瘋狗咬傷,煎煮地榆飲用,並將藥粉敷於傷口,每次服用一小勺,每天三次,忌酒。

若瘡瘍癒合後,可飲用搗碎的韭菜汁一到二升。古方記載,地榆汁可以釀酒,治療風濕痹症,補益腦髓。古方記載,地榆可製成玉液,具有神奇功效。

總結來說,地榆性寒,作用在下焦,適用於熱性血痢。但對於虛寒體質的人以及白痢腹瀉,則不宜輕易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