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慎微

《證類本草》~ 卷第八 (15)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八 (15)

1. 藁本

味辛、苦,溫、微溫、微寒,無毒。主婦人疝瘕,陰中寒腫痛,腹中急,除風頭痛,長肌膚,悅顏色,闢霧露潤澤,療風邪嚲曳,金瘡,可作沐藥面脂。

,主風流四肢。一名鬼卿,一名地新,一名微莖。生崇山山谷。正月、二月採根,曝乾,三十日成。(惡䕡茹。)

陶隱居云:俗中皆用芎藭根鬚,其形氣乃相類。而《桐君藥錄》說芎藭苗似藁本,論說花實皆不同,所生處又異。今東山別有藁本,形氣甚相似,唯長大爾。唐本注云:藁本,莖、葉、根,味與芎藭小別。以其根上苗下似藁根,故名藁本。今出宕州者佳也。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藁本,臣,微溫。

白話文:

藁本的味道辛辣苦澀,性溫,也有微溫和微寒的,無毒。它可以治療婦女疝氣、瘕病,以及陰部寒腫疼痛、腹部急痛等症狀。此外,還可以祛除風寒頭痛,滋養肌膚,使人容光煥發,抵禦霧露的侵蝕,潤澤肌膚,治療風邪引起的肢體麻痺、金瘡,也可以用作洗髮水和面膜。

藁本主要生長在崇山峻嶺的山谷中,以正月和二月採集根部,曬乾後存放三十天即可使用。需要注意的是,它不能與䕡茹一起服用。

陶隱居說,市面上大多使用芎藭的根鬚,因為其形狀和藥性與藁本相似。然而,《桐君藥錄》中記載,芎藭的莖葉和花實都與藁本不同,生長環境也差異很大。現在東山地區還有一種藁本,形狀和藥性與傳統藁本非常接近,只是體型更大。唐代本草注中提到,藁本的莖、葉和根的味道與芎藭略有不同,因為它的根部向上生長,葉子向下生長,類似於藁草的根部,所以得名藁本。目前以宕州產的藁本品質最佳。臣禹錫等人根據藥性論記載,藁本的性味為溫。

畏青葙子。能治一百六十種惡風,鬼疰,流入腰痛冷,能化小便,通血,去頭風,䵟疱。日華子云:治癇疾並皮膚疵䵟,酒䵟,粉刺。

圖經曰:藁本,生崇山山谷,今西川、河東州郡及兗州、杭州有之。葉似白芷香,又似芎藭。但芎藭似水芹而大,藁本葉細耳。根上苗下似禾藁,故以名之。五月有白花,七、八月結子,根紫色。正月、二月採根,曝乾,三十日成。

白話文:

青葙子能治療一百六十種風寒疾病、鬼魅作祟引起的疾病、腰痛發冷、利尿、活血化瘀、治療頭痛和皮膚上的水泡。日華子說它能治癲癇、皮膚上的瘡瘍、酒刺和粉刺。

藁本生長在崇山峻嶺的山谷中,現在四川、河東、兗州和杭州等地都有。葉子像白芷,也像芎藭,但芎藭葉子像水芹而較大,藁本葉子較細。根部向上,莖部向下,形狀像禾草,因此得名。五月開白花,七月八月結果,根部呈紫色。正月二月採挖根部,晒乾,三十天即可製成藥材。

2. 石葦

味苦、甘,平,無毒。主勞熱邪氣,五癃閉不通,利小便水道,止煩下氣,通膀胱滿,補五勞,安五臟,去惡風,益精氣。一名石䩾(之夜切),一名石皮。用之去黃毛,毛射人肺,令人咳不可療。生華陰山谷石上,不聞水及人聲者良。二月採葉,陰乾。滑石(臣禹錫等謹按蜀本作絡石)、杏仁為之使,得菖蒲良。

陶隱居云:蔓延石上,生葉如皮,故名石葦。今處處有。以不聞水聲、人聲者為佳。出建平者,葉長大而厚。唐本注云:此物叢生石旁陰處,不蔓延生。生古瓦屋上,名瓦葦。用療淋亦好也。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石葦,使,微寒。治勞及五淋,胞囊結熱不通,去膀胱熱滿。日華子云:治淋瀝,遺溺。入藥須微炙。

白話文:

這種植物的味道苦和甘,性平,無毒。主要用來治療因勞累而產生的熱邪,緩解五淋的閉塞問題,能夠通暢小便,減少煩躁和氣短,幫助排除膀胱充滿,補充五勞,安定五臟,驅散惡風,增強精氣。有一個名字叫石葦,另一個名字叫石皮。它可以用來去除黃毛,因為毛會指向人的肺,使人咳嗽而無法治療。這種植物生長在華陰山谷的石頭上,若不聽見水流和人的聲音,那是最好的地方。一般在二月採摘葉子,並陰乾。滑石(臣禹錫等謹按蜀本作絡石)、杏仁是它的配伍良藥。

陶隱居說:它生長在石頭上,葉子像皮一樣,因此叫做石葦。現在到處都可以見到。以不聽見水聲和人聲的為最佳。建平的品種,葉子長且厚。唐代的注釋說:這種植物叢生在石旁的陰涼地方,不會蔓延生長。它也生長在古瓦屋上,被稱為瓦葦。用來療治淋病也很有效。臣禹錫等謹參照《藥性論》指出,石葦性微寒。用來治療勞累和五淋,以及膀胱裡的熱滿。日華子提到:能夠治療淋瀝和遺尿。入藥時需要微微炙烤。

圖經曰:石葦,生華陰山谷石上,今晉、絳、滁、海、福州,江寧府皆有之。叢生石上,葉如柳,背有毛而斑點如皮,故以名。以不聞水聲者良。二月、七月採葉,陰乾用。南中醫人炒末,冷酒調服,療發背皆甚效。石葦一名石皮,而福州自有一種石皮,三月有花。其月採葉煎浴湯,主風。又有生古瓦屋上者,名瓦韋,用治淋亦佳。

白話文:

《圖經》記載:石葦,生長於華陰山谷的石頭上,現在晉州、絳州、滁州、海州、福州、江寧府等地都有。它叢生於石頭上,葉子像柳葉,背面有毛並且佈滿像皮一樣的斑點,因此得名。以不聞水聲者為上品。二月和七月採收葉子,陰乾備用。南方醫人將其炒成粉末,用冷酒調服,治療發背效果極佳。石葦又名石皮,而福州自有一種石皮,三月開花。當月採收葉子煎湯沐浴,可治療風症。還有一種生長在古老瓦屋上的,名為瓦韋,用於治療淋症也很有效。

3. 萆薢

味苦、甘,平,無毒。主腰背痛強,骨節風寒濕周痹,惡瘡不瘳,熱氣,傷中,恚怒,陰痿失溺,關節老血,老人五緩。一名赤節。生真定山谷。二月、八月採根,曝乾。(薏苡為之使,畏葵根、大黃、茈胡、牡蠣。)

陶隱居云:今處處有,亦似菝葜而小異,根大,不甚有角節,色小淺。唐本注云:此藥有二種:莖有刺者,根白實。無刺者,根虛軟。內軟者為勝,葉似薯蕷,蔓生。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萆薢,能治冷風𤸷痹,腰腳不遂,手足驚掣,主男子䐴腰痛。久冷,是腎間有膀胱宿水。

白話文:

萆薢味苦甘,性平,無毒。可以治療腰背疼痛、骨節風寒濕痺、頑固瘡瘍、熱氣、傷中、憤怒、陽痿、小便失禁、關節疼痛和老年人體衰五緩等症狀。萆薢又名赤節,生長在真定山谷。二月和八月採挖根部,曬乾備用。薏苡是萆薢的輔藥,忌與葵根、大黃、茈胡、牡蠣同用。

陶隱居說:現在各地都有萆薢,它與菝葜相似,但略有不同,根部較大,沒有明顯的節點,顏色較淺。唐本注釋說:萆薢有兩種,一種莖上有刺,根部白色堅實;另一種莖上無刺,根部空虛柔軟,柔軟的比較好,葉子像薯蕷,蔓生。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說:萆薢能治療寒風痺痛、腰腿無力、手腳抽搐、男子腰痛等症狀。久冷可能是腎臟膀胱積水。

博物志云:菝葜與萆薢相亂。日華子云:治癰緩軟,風頭旋,癇疾,補水臟,堅筋骨,益精,明目,中風失音。時人呼為白菝葜。

圖經曰:萆薢,生真定山谷,今河、陝、京東、荊、蜀諸郡有之。根黃白色,多節,三指許大。苗葉俱青,作蔓生,葉作三叉似山芋,又似綠豆葉。花有黃、紅、白數種,亦有無花結白子者。春、秋採根,曝乾。舊說此藥有二種,莖有刺者,根白實;無刺者,根虛軟,以軟者為勝。

今成德軍所產者,根亦如山芋,體硬,其苗引蔓,葉似蕎麥,子三稜,不拘時月採。其根用利刀切作片子,曝乾用之。《正元廣利方》:療丈夫腰腳痹緩急,行履不穩者。以萆薢二十四分,合杜仲八分,搗篩。每旦溫酒和服三錢匕,增至五匕。禁食牛肉。又有萆薢丸大方,功用亦同。

白話文:

《博物志》記載,菝葜和萆薢容易混淆。《日華子本草》記載,萆薢能治癰疽腫痛、風濕痺痛、癲癇、補腎臟、強筋骨、益精、明目、中風失語,民間稱它為白菝葜。

《圖經本草》記載,萆薢生長在真定山谷,現今河、陝、京東、荊、蜀等地都有。根呈黃白色,多節,約三指粗細。莖葉皆青綠色,蔓生,葉呈三叉狀,像山芋葉,也像綠豆葉。花有黃、紅、白三色,也有不開花而結白果實的。春、秋兩季採根,曬乾。古籍記載萆薢有兩種,莖有刺的,根白而實;莖無刺的,根虛而軟,軟的藥效較好。

現在成德軍出產的萆薢,根像山芋,體質堅硬,莖蔓生,葉像蕎麥葉,果實呈三稜形,一年四季都可以採收。根部用鋒利的刀切成片,曬乾備用。《正元廣利方》記載,萆薢能治男性腰腿痠痛、行走不便。取萆薢二十四分、杜仲八分,搗碎過篩,每天早上用溫酒調服三錢,逐漸增加至五錢。忌食牛肉。還有萆薢丸,功效與此相同。

孫尚藥:治腸風痔漏如聖散:萆薢細銼,貫眾逐葉擘下了,去土,等分搗羅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空心食前服。

白話文:

孫尚藥治療腸風和痔漏的方子(如聖散):首先,將萆薢細碎切片;接著,將貫眾一片片撕開,去除泥土,再等比例地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兩錢,用溫熱的酒調和後服用,最好在空腹時,在餐前服用。

4. 杜衡

味辛,溫,無毒。主風寒咳逆。香人衣體。生山谷。三月三日採根,熟洗,曝乾。

陶隱居云:根、葉都似細辛,唯氣小異爾。處處有之。方藥少用,唯道家服之。令人身衣香。《山海經》云:可療癭。唐本注云:杜衡葉似葵,形如馬蹄,故俗云馬蹄香。生山之陰,水澤下濕地。根似細辛、白前等。今俗以及己代之,謬矣。及己獨莖,莖端四葉,葉間白花,殊無芳氣。

有毒,服之令人吐,唯療瘡疥,不可亂杜衡也。臣禹錫等謹按爾雅云:杜,土滷。注:杜衡也。似葵而香。山海經云:天帝山有草,狀如葵,其臭如蘼蕪,名曰杜衡,可以走馬,食之已癭。郭璞注云:帶之令人便馬。或曰:馬得之而健走。藥性論云:杜衡,使。能止氣奔喘促,消痰飲,破留血,主項間瘤癭之疾。

白話文:

杜衡的味道辛辣,性溫,無毒。可以治療風寒咳嗽、氣逆。它還可以使人體散發香氣。杜衡生長在山谷中,農曆三月初三採挖它的根部,洗淨後曬乾。

陶隱居說:杜衡的根和葉都像細辛,只是氣味略有不同。杜衡到處都有,藥方中很少使用它,只有道家會服用,可以使人體散發香氣。《山海經》記載,杜衡可以治療癭病。唐本注釋說:杜衡的葉子像葵葉,形狀像馬蹄,所以俗稱馬蹄香。它生長在山陰、水澤下濕潤的地方。它的根像細辛、白前等。現在民間常用及己來代替杜衡,這是錯誤的。及己只有一根莖,莖端長有四片葉子,葉間有白色花朵,完全沒有香味。

及己有毒,服用後會讓人嘔吐,只能用來治療瘡疥,不能隨便代替杜衡。臣禹錫等謹慎地參考《爾雅》記載:杜,指土滷。注釋說:杜衡,像葵葉一樣,並且具有香味。《山海經》記載:天帝山上有種草,形狀像葵,氣味像蘼蕪,叫做杜衡,可以使馬跑得更快,食用可以治療癭病。郭璞注釋說:佩帶杜衡可以使人騎馬更快。有人說:馬吃了杜衡就會跑得更快。《藥性論》記載:杜衡可以治療氣喘、痰飲、瘀血,主要用於治療頸部腫瘤和癭病。

圖經曰:杜衡,舊不著所出州土,今江淮間皆有之。苗、葉都似細辛,唯香氣小異,而根亦粗,黃白色,葉似馬蹄,故名馬蹄香。三月三日採根,熟洗,曝乾。謹按《山海經》云:天帝之山有草,狀如葵,其臭如蘼蕪,名曰杜衡,可以走馬,食之已癭。郭璞注云:帶之可以走馬,或曰:馬得之而健走。

《爾雅》謂之杜,又名土滷。然杜若亦名杜蘅,或疑是杜若。據郭叺璞注云:似葵而香,故知是此杜衡也。今人用作浴湯及衣香甚佳。

衍義曰:杜衡,用根,似細辛,但根色白,葉如馬蹄之下。市者往往亂細辛,須如此別之。《爾雅》以謂似葵而香是也。將杜衡與細辛相對,便見真偽。況細辛唯出華州者良。杜衡其色黃白,拳局而脆,干則作團。

白話文:

圖經上記載說:杜衡,以前沒有記載產地,現在江淮地區都有。它的苗和葉都像細辛,只是香味略有不同,根也比較粗,顏色是黃白色,葉子像馬蹄,所以叫做馬蹄香。三月初三採挖根部,洗淨後曬乾。

仔細查閱《山海經》記載:天帝之山有草,形狀像葵,氣味像蘼蕪,叫做杜衡,可以讓馬跑得快,吃了它可以治癭病。郭璞注釋說:佩戴它可以讓馬跑得快,或者說:馬吃了它就會跑得快。

《爾雅》稱它為杜,又叫土滷。不過杜若也叫做杜衡,有些人會懷疑它是杜若。根據郭璞注釋說:它像葵,而且有香味,所以可以確定是杜衡。現在人們用它來泡澡和製作香料,非常棒。

衍義說:杜衡,使用根部,它跟細辛很像,但根部是白色的,葉子像馬蹄的底部。市面上經常有人把杜衡和細辛混淆,需要這樣分辨它們。《爾雅》中提到它像葵而且有香味就是這個意思。把杜衡和細辛放在一起比較,就能很容易分辨真偽。何況只有華州出產的細辛才是最好的。杜衡的顏色是黃白色,根部緊密蜷縮而且脆,乾燥後會變成團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