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類本草》~ 卷第八 (15)
卷第八 (15)
1. 藁本
味辛、苦,溫、微溫、微寒,無毒。主婦人疝瘕,陰中寒腫痛,腹中急,除風頭痛,長肌膚,悅顏色,闢霧露潤澤,療風邪嚲曳,金瘡,可作沐藥面脂。
實,主風流四肢。一名鬼卿,一名地新,一名微莖。生崇山山谷。正月、二月採根,曝乾,三十日成。(惡䕡茹。)
陶隱居云:俗中皆用芎藭根鬚,其形氣乃相類。而《桐君藥錄》說芎藭苗似藁本,論說花實皆不同,所生處又異。今東山別有藁本,形氣甚相似,唯長大爾。唐本注云:藁本,莖、葉、根,味與芎藭小別。以其根上苗下似藁根,故名藁本。今出宕州者佳也。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藁本,臣,微溫。
畏青葙子。能治一百六十種惡風,鬼疰,流入腰痛冷,能化小便,通血,去頭風,䵟疱。日華子云:治癇疾並皮膚疵䵟,酒䵟,粉刺。
圖經曰:藁本,生崇山山谷,今西川、河東州郡及兗州、杭州有之。葉似白芷香,又似芎藭。但芎藭似水芹而大,藁本葉細耳。根上苗下似禾藁,故以名之。五月有白花,七、八月結子,根紫色。正月、二月採根,曝乾,三十日成。
白話文:
藁本味辛、苦,性溫和,無毒。能治婦女疝氣、陰部寒冷腫痛、腹部絞痛,以及風寒頭痛。它還能滋養肌膚,使面色紅潤,防止霧露侵害,治療風寒引起的肢體麻木疼痛和金瘡,還可作為洗髮、護膚的藥材。
它還能治療風濕痺痛。藁本別名鬼卿、地新、微莖,生長在崇山峻嶺的山谷中。正月、二月採挖根部,曬乾,三十天即可。忌與䕡茹同用。
陶弘景說:民間常用芎藭的根鬚代替藁本,因為兩者的外形和氣味相似。《桐君藥錄》記載芎藭的苗與藁本相似,但花果和生長環境卻不同。現在東山另有一種藁本,形狀和氣味與芎藭很像,只是個頭比較大。《唐本草》注釋說:藁本的莖、葉、根的滋味與芎藭略有不同,因為它的根部上方,莖部下方像禾本科植物的莖桿,所以叫做藁本。宕州出產的藁本最好。據《藥性論》記載:藁本性微溫。
藁本畏青葙子。它能治療一百六十種風寒病症、鬼病、腰痛、肢體冷痛,以及促進排尿、活血化瘀、治療頭痛、水腫。 日華子說:藁本能治療癇疾以及皮膚上的各種瘡瘍、酒糟鼻、粉刺。
圖經記載:藁本生長在崇山峻嶺的山谷中,現在西川、河東各州郡以及兗州、杭州也有出產。它的葉子像白芷,也像芎藭,但芎藭的葉子像水芹而且更大,藁本的葉子較細。藁本的根部上方,莖部下方像禾本科植物的莖桿,因此得名。五月開花,花白色;七、八月結果,根部呈紫色。正月、二月採挖根部,曬乾,三十天即可。
2. 石葦
味苦、甘,平,無毒。主勞熱邪氣,五癃閉不通,利小便水道,止煩下氣,通膀胱滿,補五勞,安五臟,去惡風,益精氣。一名石䩾(之夜切),一名石皮。用之去黃毛,毛射人肺,令人咳不可療。生華陰山谷石上,不聞水及人聲者良。二月採葉,陰乾。滑石(臣禹錫等謹按蜀本作絡石)、杏仁為之使,得菖蒲良。
陶隱居云:蔓延石上,生葉如皮,故名石葦。今處處有。以不聞水聲、人聲者為佳。出建平者,葉長大而厚。唐本注云:此物叢生石旁陰處,不蔓延生。生古瓦屋上,名瓦葦。用療淋亦好也。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石葦,使,微寒。治勞及五淋,胞囊結熱不通,去膀胱熱滿。日華子云:治淋瀝,遺溺。入藥須微炙。
圖經曰:石葦,生華陰山谷石上,今晉、絳、滁、海、福州,江寧府皆有之。叢生石上,葉如柳,背有毛而斑點如皮,故以名。以不聞水聲者良。二月、七月採葉,陰乾用。南中醫人炒末,冷酒調服,療發背皆甚效。石葦一名石皮,而福州自有一種石皮,三月有花。其月採葉煎浴湯,主風。又有生古瓦屋上者,名瓦韋,用治淋亦佳。
白話文:
石葦味甘苦,性平,無毒。能治療勞熱邪氣,以及五種尿道疾病引起的閉塞不通,促進尿液排出,止煩悶下墜之氣,緩解膀胱脹滿,補益五勞七傷,滋養五臟,去除惡風,增強精氣。石葦又名石蕋、石皮。但需注意,若使用處理不當,其上的細毛會進入肺部,導致咳嗽難治。生長在華陰山谷的岩石上,且周圍沒有流水聲和人聲的石葦品質最佳。二月採摘葉子,陰乾備用。滑石和杏仁是石葦的輔藥,與菖蒲搭配效果更佳。
陶弘景說:石葦蔓延生長在岩石上,葉片像皮革一樣,所以叫做石葦。現在各地都有,但生長在沒有流水聲和人聲的地方的石葦品質較好。建平產的石葦,葉片又大又厚。唐代的本草注記載:石葦叢生在岩石陰暗處,不會蔓延生長。生長在古老瓦屋上的石葦,叫做瓦葦,治療淋病也很好。另有記載說:石葦性微寒,能治療勞損和五種尿道疾病,以及胞囊熱結不通,消除膀胱熱滿。日華子也記載:石葦可以治療淋瀝、遺尿等症,入藥前需略微炙烤。
圖經記載:石葦生長在華陰山谷的岩石上,如今晉州、絳州、滁州、海州、福州、江寧府等地都有。它叢生在岩石上,葉子像柳葉,背面有毛,並有斑點像皮革一樣,因此得名。生長在沒有流水聲的地方的石葦品質較好。二月和七月採摘葉子,陰乾備用。南方醫生常用石葦炒成粉末,用冷酒調服,治療發背效果很好。石葦又名石皮,但福州還有一種石皮,三月開花。三月採摘其葉子煎湯沐浴,可以治療風症。此外,生長在古老瓦屋上的石葦,名為瓦韋,治療淋病也很有效。
3. 萆薢
味苦、甘,平,無毒。主腰背痛強,骨節風寒濕周痹,惡瘡不瘳,熱氣,傷中,恚怒,陰痿失溺,關節老血,老人五緩。一名赤節。生真定山谷。二月、八月採根,曝乾。(薏苡為之使,畏葵根、大黃、茈胡、牡蠣。)
陶隱居云:今處處有,亦似菝葜而小異,根大,不甚有角節,色小淺。唐本注云:此藥有二種:莖有刺者,根白實。無刺者,根虛軟。內軟者為勝,葉似薯蕷,蔓生。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萆薢,能治冷風𤸷痹,腰腳不遂,手足驚掣,主男子䐴腰痛。久冷,是腎間有膀胱宿水。
博物志云:菝葜與萆薢相亂。日華子云:治癰緩軟,風頭旋,癇疾,補水臟,堅筋骨,益精,明目,中風失音。時人呼為白菝葜。
圖經曰:萆薢,生真定山谷,今河、陝、京東、荊、蜀諸郡有之。根黃白色,多節,三指許大。苗葉俱青,作蔓生,葉作三叉似山芋,又似綠豆葉。花有黃、紅、白數種,亦有無花結白子者。春、秋採根,曝乾。舊說此藥有二種,莖有刺者,根白實;無刺者,根虛軟,以軟者為勝。
今成德軍所產者,根亦如山芋,體硬,其苗引蔓,葉似蕎麥,子三稜,不拘時月採。其根用利刀切作片子,曝乾用之。《正元廣利方》:療丈夫腰腳痹緩急,行履不穩者。以萆薢二十四分,合杜仲八分,搗篩。每旦溫酒和服三錢匕,增至五匕。禁食牛肉。又有萆薢丸大方,功用亦同。
孫尚藥:治腸風痔漏如聖散:萆薢細銼,貫眾逐葉擘下了,去土,等分搗羅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空心食前服。
白話文:
萆薢味甘苦,性平,無毒。主要功效是治療腰背疼痛、關節疼痛(因風寒濕邪引起的周身痹痛)、久治不癒的瘡瘍、熱氣內盛、消化不良、肝火鬱結、陽痿、尿失禁、關節老化疼痛、老年人的身體虛弱等症狀。萆薢又名赤節,生長在真定山谷。二月和八月採收根部,曬乾備用。薏苡仁可以增強萆薢的功效,但忌與葵根、大黃、茈胡、牡蠣同用。
古籍記載,萆薢各地皆有,外形類似菝葜但略有不同,根部較大,節不明显,顏色較淺。據說萆薢有兩種:一種莖上有刺,根部白實;一種莖上無刺,根部鬆軟。其中根部鬆軟者藥效較佳。葉子像薯蕷,莖蔓生。萆薢能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痺痛、腰腳活動不便、手足抽搐等症狀,久病不癒多因腎虛膀胱積水所致。
另有記載指出,菝葜與萆薢容易混淆。萆薢也能治療癰腫、頭痛旋轉、癲癇、補益水臟、強健筋骨、滋補腎精、明目、中風失語等症狀,民間也稱它為白菝葜。
據記載,萆薢生長在真定山谷,現今河、陝、京東、荊、蜀等地也有分佈。根部呈黃白色,有很多節,粗約三指。莖葉青綠色,蔓生,葉子呈三叉狀,像山藥或綠豆葉。花有黃、紅、白等顏色,也有不開花直接結白色果實的。春、秋兩季採收根部,曬乾備用。古籍記載萆薢有兩種,莖上有刺者根部白實,莖上無刺者根部鬆軟,以鬆軟者為佳。
成德軍所產的萆薢,根部像山藥,質地堅硬,莖蔓生,葉子像蕎麥,果實三棱形,不限時節採收。使用時,將根部用利刀切成片,曬乾備用。《正元廣利方》記載,萆薢可以治療男性腰腳痺痛、行走不穩等症狀。方法是用萆薢二十四份,杜仲八份,搗碎過篩,每日早晨用溫酒送服三錢,逐漸增加到五錢,忌食牛肉。此外,還有萆薢丸大方,功效相同。
孫尚藥方記載,用萆薢治療腸風痔漏,方法是將萆薢切碎,貫眾切碎,等量混合,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溫酒送服,空腹服用。
4. 杜衡
味辛,溫,無毒。主風寒咳逆。香人衣體。生山谷。三月三日採根,熟洗,曝乾。
陶隱居云:根、葉都似細辛,唯氣小異爾。處處有之。方藥少用,唯道家服之。令人身衣香。《山海經》云:可療癭。唐本注云:杜衡葉似葵,形如馬蹄,故俗云馬蹄香。生山之陰,水澤下濕地。根似細辛、白前等。今俗以及己代之,謬矣。及己獨莖,莖端四葉,葉間白花,殊無芳氣。
有毒,服之令人吐,唯療瘡疥,不可亂杜衡也。臣禹錫等謹按爾雅云:杜,土滷。注:杜衡也。似葵而香。山海經云:天帝山有草,狀如葵,其臭如蘼蕪,名曰杜衡,可以走馬,食之已癭。郭璞注云:帶之令人便馬。或曰:馬得之而健走。藥性論云:杜衡,使。能止氣奔喘促,消痰飲,破留血,主項間瘤癭之疾。
圖經曰:杜衡,舊不著所出州土,今江淮間皆有之。苗、葉都似細辛,唯香氣小異,而根亦粗,黃白色,葉似馬蹄,故名馬蹄香。三月三日採根,熟洗,曝乾。謹按《山海經》云:天帝之山有草,狀如葵,其臭如蘼蕪,名曰杜衡,可以走馬,食之已癭。郭璞注云:帶之可以走馬,或曰:馬得之而健走。
《爾雅》謂之杜,又名土滷。然杜若亦名杜蘅,或疑是杜若。據郭叺璞注云:似葵而香,故知是此杜衡也。今人用作浴湯及衣香甚佳。
衍義曰:杜衡,用根,似細辛,但根色白,葉如馬蹄之下。市者往往亂細辛,須如此別之。《爾雅》以謂似葵而香是也。將杜衡與細辛相對,便見真偽。況細辛唯出華州者良。杜衡其色黃白,拳局而脆,干則作團。
白話文:
杜衡味辛性溫,無毒。主治風寒咳嗽。可作香料,用於衣物。生長在山谷中,應在三月三日採挖根部,洗淨後曬乾。
陶弘景說:杜衡的根和葉都像細辛,只是氣味略有不同。各地都有,藥方中很少使用,只有道家會服用,據說能使人體散發香氣。《山海經》記載,它可以治療甲狀腺腫大。唐代注釋說:杜衡葉子像葵,形狀像馬蹄,所以俗稱馬蹄香。生長在山的陰面,水澤潮濕的地方,根部像細辛、白前等。現在有些人用白及代替它,這是錯誤的。白及單莖,莖端有四片葉子,葉間開白花,沒有香味。
白及有毒,服用會讓人嘔吐,只可用於治療瘡疥,不能混淆杜衡。臣禹錫等人謹按《爾雅》記載:杜,指土滷。注釋說:即杜衡。像葵且有香味。《山海經》記載:天帝山上有一種草,形狀像葵,氣味像蘼蕪,名叫杜衡,馬吃了可以健步如飛,也可以治療甲狀腺腫大。郭璞注釋說:佩戴它可以使馬跑得快,或者說:馬吃了它會跑得更快。《藥性論》記載:杜衡能止咳平喘,消痰祛飲,破瘀血,主治頸部腫瘤。
圖經記載:以前記載中沒有說明杜衡產自何地,現在江淮地區都有。它的苗葉都像細辛,只是香味略有不同,根較粗,黃白色,葉子像馬蹄,所以叫馬蹄香。三月三日採挖根部,洗淨曬乾。《山海經》記載:天帝山上有一種草,形狀像葵,氣味像蘼蕪,名叫杜衡,馬吃了可以健步如飛,也可以治療甲狀腺腫大。郭璞注釋說:佩戴它可以使馬跑得快,或者說:馬吃了它會跑得更快。
《爾雅》稱它為杜,又名土滷。但杜若也叫杜衡,可能與杜衡混淆。根據郭璞的注釋:像葵且有香味,可知是指杜衡。現在人們用它來泡澡和製作香料都很好。
進一步解釋:杜衡用根,像細辛,但根是白色的,葉子像馬蹄。市場上常有人將它與細辛混淆,須注意區分。《爾雅》說它像葵且有香味,就是這個意思。將杜衡和細辛放在一起比較,就能看出真偽。況且只有華州產的細辛才是好的。杜衡顏色黃白,根莖捲曲而脆,曬乾後會結成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