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類本草》~ 卷第四 (19)
卷第四 (19)
1. 銀屑
味辛,平,有毒。主安五臟,定心神,止驚悸,除邪氣,久服輕身長年。生永昌。採無時。
陶隱居云:銀之所出處,亦與金同,但皆是生石中。煉餌法亦相似。今醫方合鎮心丸用之,不可正服爾。為屑,當以水銀研令消也。永昌本屬益州,今屬寧州。《仙經》又有服煉法,此當無正主療,故不為本草所載。古者名金為黃金,銀為白金,銅為赤金。今銅有生熟,煉熟者柔赤,而本草並無用。
今銅青及大錢皆入方用,並是生銅,應在下品之例也。唐本注云:銀之與金,生不同處,金又兼出水中。方家用銀屑,當取見成銀箔,以水銀消之為泥。合硝石及鹽研為粉,燒出水銀,淘去鹽石,為粉極細,用之乃佳。不得已磨取屑爾。且銀所在皆有,而以虢州者為勝,此外多錫穢為劣。
高麗作貼者云:非銀礦所出,然色青不如虢州者。又有黃銀,《本經》不載,俗云為器辟惡,乃為瑞物。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銀屑,君。銀箔同。主定志,去驚癇,小兒癲疾狂走之病。
圖經文具金屑條下。
海藥云:謹按《南越志》云:出波斯國,有天生藥銀,波斯國用為試藥、指環。大寒,無毒。主堅筋骨,鎮心,明目,風熱,癲疾等。併入箔於丸散服之。又燒朱粉甕下,多年沉積有銀,號杯鉛銀,光軟甚好,與波斯銀功力相似,只是難得。今時燒煉家,每一斤生鉛,只煎得一、二銖。
《山海經》云:東北樂平郡黨少山出銀甚多。黔中生銀,體骨硬,不堪入藥。又按《唐貞觀政要》云:十年,有理書御史權萬紀奏曰:宣、饒二州諸山,極有銀坑,採之甚是利益。太宗曰:朕貴為天子,無所乏少,何假取呼?是知彼處出銀也。子母秘錄,始娠,卒腰背痛如折。
銀一兩,水三升,煎取二升,飲之。太上八帝玄變經:銀屑益壽。青霞子《金液還丹論》:銀,破冷除風。
衍義曰:銀屑,金條中已解屑義,銀本出於礦,須煎煉而成,故名熟銀,所以於後別立生銀條也。其用與熟銀大同。世有術士,能以硃砂而成者,有鉛、汞而成者,有焦銅而成者,不復更有造化之氣,豈可更入藥?既有此類,不可不區別。其生銀,即是不自礦中出,而特然自生者,又謂之老翁須,亦取像而言之耳。
然銀屑《經》言有毒,生銀《經》言無毒。釋者漏略不言。蓋生銀已生髮於外,無蘊郁之氣,故無毒。礦銀尚蘊蓄於石中,鬱結之氣,全未敷暢,故言有毒。亦惡錫。
白話文:
銀屑味辛性平,有毒。能安五臟、安定心神、止驚悸、去除邪氣,長期服用能使身體輕盈、延年益壽。產於永昌(古地名)。採集沒有特定時間。
陶弘景說:銀的產地與金相似,都產於岩石中,煉製方法也類似。現在醫方用銀屑入鎮心丸,但不能直接服用。要將銀屑研磨至細碎。永昌古屬益州,今屬寧州。《仙經》記載有服用的煉製方法,但這些方法並非正統醫治方法,所以不記載於本草綱目。古代稱金為黃金,銀為白金,銅為赤金。現在銅有生熟之分,煉熟的銅柔軟呈紅色,但本草綱目並未使用。
現在醫方使用的銅青和銅錢都是生銅,應屬下品藥材。唐代本草注說:金銀的產地不同,金還會產於水中。方劑中使用銀屑,應該取現成的銀箔,用水銀使其溶解成泥狀,再與硝石、鹽一起研磨成粉末,燒去水銀,淘洗掉鹽石,研磨成極細的粉末後使用最佳。不得已才磨取銀屑。而且銀各地都有產,但以虢州所產為最佳,其他地方產的銀多混有錫,品質較差。
高麗的貼敷藥方說:高麗所產銀並非來自銀礦,顏色青白,不如虢州所產。還有一種黃銀,《本經》未記載,民間說用其製作器物可避邪,是祥瑞之物。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記載:銀屑為君藥,銀箔與之功效相同,能安定心神,去除驚癇,治療小兒癲癇狂躁等疾病。
圖經中銀屑的記載與金屑的記載放在一起。
《海藥本草》記載:根據《南越志》記載,波斯國出產一種天然的藥用銀,波斯國人用它製作試藥和指環。性大寒,無毒。能堅固筋骨,鎮靜心神,明目,治療風熱、癲癇等症。可以將銀箔入丸散服用。另外,在燒朱砂的陶罐底部,經過多年沉積也會產生銀,稱為杯鉛銀,色澤光亮柔軟,效果與波斯銀相似,只是比較難得。現在的煉丹家,每煉製一斤生鉛,只能得到一、二銖的杯鉛銀。
《山海經》記載:東北樂平郡黨少山盛產銀。黔中產的銀質地堅硬,不能入藥。又據《唐貞觀政要》記載:貞觀十年,理書御史權萬紀奏報:宣州、饒州諸山,盛產銀礦,開採收益很大。太宗皇帝說:我貴為天子,什麼都不缺,何必去採挖它?由此可見,這些地方確實盛產銀。
《子母秘錄》記載,孕婦臨產,腰背疼痛如斷裂般,可用銀一兩,水三升,煎煮至二升,飲用。
《太上八帝玄變經》記載:銀屑能益壽。
青霞子《金液還丹論》記載:銀能破除寒邪,去除風邪。
衍義說:金條中已經解釋了屑的含義,銀來自礦藏,需要經過煎煉才能成型,所以稱為熟銀,因此在後面另立生銀條目。其功效與熟銀大致相同。世上有一些術士,能用硃砂煉製銀,也有用鉛汞或焦銅煉製的,這些方法已經沒有了自然的變化之氣,不可再入藥。既有這些情況,就不可不加以區分。生銀,指的不是來自礦藏,而是天然生成的銀,也稱作老翁須,這是根據其外形來命名的。
然而,《本經》說銀屑有毒,而說生銀無毒。解釋的人有所遺漏。因為生銀已經生成於外界,沒有鬱結之氣,所以無毒;礦銀還蘊藏在岩石中,鬱結之氣尚未舒暢,所以說它有毒。銀屑還畏忌錫。
2. 生銀
寒,無毒。主熱狂驚悸,發癇恍惚,夜臥不安,譫語,邪氣鬼祟。服之明目,鎮心,安神定志。小兒諸熱丹毒,並以水磨服,功勝紫雪。出饒州、樂平諸坑生銀礦中,狀如硬錫,紋理粗錯,自然者真。(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陳藏器云:生銀,味辛。日華子云:冷,微毒。畏石亭脂、磁石。治小兒中惡,熱毒煩悶。並水磨服,忌生血。又云硃砂銀,冷,無毒。畏石亭脂、磁石、鐵。延年益色,鎮心安神,止驚悸,辟邪。治中惡蠱毒,心熱煎煩,憂忘虛劣。忌一切血。
圖經文具金屑條下。
雷公云:金、銀、銅、鐵氣,凡使,在藥中用時,即渾安置於藥中,借氣生藥力而已,勿誤入藥中用,消人脂也。千金翼:治身有赤疵,常以銀揩令熱,不久漸漸消。抱朴子:銀但不及金玉,可以地仙也。服之法:麥漿化之,亦可以朱草酒餌之,亦可以龍膏餌煉之。然日三服,服輒大如彈丸,然非清貧道士所能得也。
太清服煉靈砂法:銀稟西方辛陰之神,結精而為質,性戾,服之傷肝。寶藏論云:夫銀有一十七件:真水銀銀、白錫銀、曾青銀、土碌銀、丹陽銀、生鐵銀、生銅銀、硫黃銀、砒霜銀、雄黃銀、雌黃銀、鍮石銀,唯有至藥銀、山澤銀、草砂銀、母砂銀、黑鉛銀五件是真,外余則假。銀坑內石縫間有生銀迸出如布線,土人曰老翁須,是正生銀也。
丹房鏡源:銀生洛平盧氏縣,褐色石打破,內即白。生於鉛坑中,形如筍子。此有變化之道。亦曰自然牙,亦曰生鉛,又曰自然鉛,可為利術,不堪食,鉛內銀性有毒,可用結砂子。
衍義文具銀屑條下。
白話文:
生銀性寒無毒,能治療熱狂、驚悸、癲癇、神志恍惚、夜不安寢、譫語、邪氣入侵等症狀。服用生銀還能明目,鎮靜心神,安定神志。兒童患熱症或丹毒,可用水磨後服用,其療效勝過紫雪丹。生銀產自饒州、樂平等地的銀礦,外觀像硬錫,紋理粗糙,天然者為真。
古籍記載,生銀味辛或味冷微毒,畏石亭脂和磁石。可治小兒中惡、熱毒煩悶,需水磨後服用,忌與生血同服。硃砂銀性冷無毒,也畏石亭脂、磁石和鐵,能延年益壽,養顏美容,鎮心安神,止驚悸,辟邪,治療中惡、蠱毒、心煩熱、憂慮健忘、體虛等症。也忌一切血。
古代文獻提到,用藥時,金銀銅鐵等金屬只需將其置於藥材中,借其氣以增強藥力即可,不可直接入藥,以免損傷人體精氣。古方也記載生銀可治療皮膚赤疵,方法是用銀器摩擦患處使其發熱,就能逐漸消退。另有古籍記載,生銀雖不及金玉,但也能有助於修道。服用方法有麥漿沖服、硃砂酒送服或龍膏煉服等,每次服用量如彈丸大小,每日三次。
古籍中也提到,銀有真偽之分,只有至藥銀、山澤銀、草砂銀、母砂銀、黑鉛銀五種是真銀,其餘皆為假。天然生銀產於銀礦石縫中,狀如絲線,當地人稱之為“老翁須”。
另一古籍記載,生銀產於洛平盧氏縣,藏於褐色石中,呈白色,形似筍子,也稱自然牙、生鉛或自然鉛,可入藥,但不可食用,因其含有毒性,可用于煉製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