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類本草》~ 卷第八 (13)
卷第八 (13)
1. 紫菀
味苦、辛,溫,無毒。主咳逆上氣,胸中寒熱結氣,去蠱毒,痿蹶,安五臟,療咳唾膿血,止喘悸,五勞體虛,補不足,小兒驚癇。一名紫茜,一名青苑。生房陵山谷及真定、邯鄲。二月、三月採根,陰乾。款冬為之使,惡天雄、瞿麥、雷丸、遠志,畏茵陳蒿。陶隱居云:近道處處有,生布地,花亦紫,本有白毛,根甚柔細。
有白者名白菀,不復用。唐本注云:白菀即女菀也。療體與紫菀同。無紫菀時亦用白菀。陶云不復用,或是未悉。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紫菀,臣,味苦,平。能治屍疰,補虛,下氣及胸脅逆氣,治百邪鬼魅,勞氣虛熱。日華子云:調中及肺痿吐血,消痰止渴,潤肌膚,添骨髓。
形似重臺,根作節,紫色,潤軟者佳。
圖經曰:紫菀,生房陵山谷及真定、邯鄲,今耀、成、泗、壽、臺、孟州,興國軍皆有之。三月內布地生苗葉,其葉三、四相連,五月、六月內開黃、紫、白花,結黑子。本有白毛,根甚柔細。二月、三月內取根陰乾用。又有一種白者名白菀。蘇恭云:白菀即女菀也。療體並同,無紫菀時,亦可通用。
女菀下自有條,今人亦稀用。《古今傳信方》:用之最要,近醫療久嗽不瘥,此方甚佳。紫菀去蘆頭、款冬花各一兩,百部半兩,三物搗羅為散,每服三錢匕。生薑三片,烏梅一個,同煎湯調下,食後、欲臥各一服。
唐本余:治氣喘,陰痿。雷公云:凡使,先去髭,有白如練色者,號曰羊須草,自然不同。採得後,去頭土了,用東流水淘洗令淨,用蜜浸一宿。至明於火上焙乾用。凡修一兩,用蜜二分。千金方:治婦人卒不得小便。紫菀末,以井花水服三撮,便通。小便血,服五撮立止。
斗門方治纏喉風,喉閉飲食不通欲死者。用返魂草根一莖,淨洗納入喉中,待取惡涎出即瘥,神效。更以馬牙硝津咽之,即絕根本。一名紫菀,又南中呼為液牽牛是也。
衍義曰:紫菀,用根。其根柔細,紫色,益肺氣,《經》具言之。《唐本》注言無紫菀時,亦用白菀。白菀即女菀也。今本草無白菀之名,蓋唐修本草時已刪去。
白話文:
紫菀味苦辛,性溫,無毒。主治咳嗽逆氣、胸中寒熱結氣,去除蠱毒,治療痿蹶(腿腳軟弱無力),滋養五臟,治療咳吐膿血,止喘息心悸,以及五勞體虛(因操勞過度導致的虛弱)、身體不足等症狀,也可治療小兒驚癇。紫菀又名紫茜、青苑,生長在房陵山谷以及真定、邯鄲等地。 二、三月採挖其根,陰乾備用。款冬花是紫菀的輔藥,忌與天雄、瞿麥、雷丸、遠志同用,畏忌茵陳蒿。陶弘景說:紫菀在各地都很常見,生長在平地上,花是紫色的,根莖上有細小的白色絨毛,根部細長柔軟。白色紫菀稱為白菀,藥用價值不高。唐本注稱:白菀就是女菀,療效與紫菀相同,若沒有紫菀,也可使用白菀。陶弘景說不常用,可能是因為他不太了解。臣禹錫等據《藥性論》記載:紫菀味苦,性平,能治療屍疰(因屍氣感染引起的疾病),補益虛損,降氣,治療胸脅逆氣,以及各種邪祟鬼魅引起的疾病,以及勞損導致的虛熱。日華子說:紫菀能調理脾胃,治療肺痿(肺部虛弱)吐血,消痰止渴,滋潤肌膚,增強骨髓。
紫菀形似重台,根部有節,呈紫色,潤澤柔軟者為佳。
圖經記載:紫菀生長在房陵山谷以及真定、邯鄲等地,現在耀州、成州、泗州、壽州、臺州、孟州、興國軍等地也都有。三月在平地上長出苗葉,葉子三到四片相連,五月六月開花,花色有黃、紫、白三種,結黑色種子。根莖上有細小的白色絨毛,根部細長柔軟。二、三月採挖根部,陰乾後使用。還有一種白色的紫菀,叫做白菀。蘇恭說:白菀就是女菀,療效相同,沒有紫菀時也可以使用。
女菀根莖較細長,現在很少人使用了。《古今傳信方》記載:治療久咳不愈,紫菀是重要的藥材,此方效果很好。用紫菀(去蘆頭)、款冬花各一兩,百部半兩,將三味藥搗碎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三片生薑和一個烏梅煎湯送服,飯後和睡前各服用一次。
唐代本草記載:紫菀可治療氣喘、陽痿。雷公說:使用紫菀時,要先去除鬚根,顏色像白色絲線的,叫做羊須草,藥性與普通的紫菀不同。採摘後,去掉泥土,用東流水洗淨,再用蜂蜜浸泡一夜,第二天用火焙乾備用。每修治一兩紫菀,用二分蜂蜜。千金方記載:治療婦女突然小便不通,用紫菀末,用井花水送服三撮,即可通便。小便出血,服用五撮即可止血。
斗門方記載:治療纏喉風(喉嚨腫痛,呼吸困難),喉嚨閉塞,飲食不通,危及生命。用返魂草(即紫菀)的根莖一根,洗淨後放入喉嚨中,待排出惡涎即可痊癒,效果神奇。再用馬牙硝的唾液含漱,可以徹底根治。返魂草又名紫菀,南方也稱為液牽牛。
衍義說:紫菀使用根部。其根細長柔軟,呈紫色,能益肺氣,本經已有記載。《唐本》注說沒有紫菀時,也可以使用白菀,白菀就是女菀。現今本草中沒有白菀的記載,大概是唐代修訂本草時已經刪除了。
2. 紫草
味苦,寒,無毒。主心腹邪氣,五疸,補中益氣,利九竅,通水道,療腹腫脹滿痛。以合膏,療小兒瘡及面皻(側加切)。一名紫丹,一名紫芺(衰老反)。生碭山山谷及楚地。三月採根,陰乾。陶隱居云:今出襄陽,多從南陽、新野來。彼人種之,即是今染紫者,方藥家都不復用。
《博物志》云:平氏陽山紫草特好。魏國以染色,殊黑。比年東山亦種,色小淺於北者。唐本注云:紫草,所在皆有。《爾雅》云:一名藐。苗似蘭香,莖赤節青,花紫白色,而實白。臣禹錫等謹按廣雅云:紫草,一名茈䓞。藥性論云:紫草亦可單用。味甘,平。能治惡瘡瘑癬。
圖經曰:紫草,生碭山山谷及楚地,今處處有之,人家園圃中或種蒔,其根所以染紫也。《爾雅》謂之藐,《廣雅》謂之茈䓞。苗似蘭香,莖赤節青。二月有花,紫白色,秋實白,三月採根,陰乾。古方稀見使。今醫家多用治傷寒時疾,發瘡疹不出者,以此作藥,使其發出。韋宙《獨行方》:治豌豆瘡,煮紫草湯飲。後人相承用之,其效尤速。
雷公云:凡使,須用蠟水蒸之,待水乾,取去頭並兩畔髭,細銼用。每修事紫草一斤,用蠟三兩,於鐺中熔,熔盡,便投蠟水作湯用。聖惠方:治惡蟲咬人,用紫草油塗之。又方:治卒小便淋瀝痛。用紫草一兩,搗羅為散,每於食前,以井花水調下二錢匕。《產寶》治淋澀。
《產後》同。經驗後方:治嬰兒童子患疹豆疾。用紫草二兩細銼,以百沸湯一大盞泡,便以物合定,勿令氣漏,放如人體溫,量兒大小,服半合至一合,服此瘡雖出,亦當輕減。
白話文:
紫草味苦、性寒,無毒。能治療心腹的邪氣、五種黃疸,具有補益中氣、通利九竅、暢通水道、治療腹部腫脹疼痛等功效。可以製成藥膏,治療小兒瘡瘍和面部斑疹。紫草又名紫丹、紫芺。它生長在碭山山谷和楚地,三月採收根部,陰乾。陶弘景說:現在紫草多產於襄陽,大多來自南陽、新野,當地人種植紫草,主要是用來染色的,藥方中很少再使用了。
《博物志》記載:平氏陽山的紫草品質最好,魏國用它染色,顏色很深黑;近年來東山也種植紫草,但顏色比北方的淺。唐代的本草注說:紫草各地都有。 《爾雅》記載:紫草又名藐,植株像蘭花,莖赤色,節青色,花紫白色,果實白色。《廣雅》記載:紫草又名茈䓞。《藥性論》記載:紫草也可單獨使用,味甘,性平,能治療惡瘡、疥癬。
圖經記載:紫草生長在碭山山谷和楚地,現在各地都有,人們的庭院菜園也常種植,其根部主要用於染色。《爾雅》稱之為藐,《廣雅》稱之為茈䓞。植株像蘭花,莖赤色,節青色,二月開花,花紫白色,秋季結果實,果實白色,三月採收根部,陰乾。古方中很少使用紫草。現在醫生常用它來治療傷寒等急病,以及發瘡疹卻發不出來的症狀,用它來促進瘡疹發出。韋宙的《獨行方》記載:用紫草湯治療豌豆瘡。後人沿用此法,療效很快。
雷公說:使用紫草時,要用蠟水蒸煮,待水乾後,去掉根頭和兩旁的鬚根,再細切使用。每處理一斤紫草,用三兩蠟,放在鍋裡熔化,熔化後,再用蠟水煮。 《聖惠方》記載:治療蟲咬,可用紫草油塗抹。另有一個方子:治療小便淋瀝疼痛,用紫草一兩,搗碎成粉,每次飯前用井水調服二錢。 《產寶》和《產後》記載:治療淋澀症。
經驗後方:治療嬰幼兒患麻疹,用紫草二兩切碎,用一大杯沸水沖泡,用東西蓋好,不要讓氣體洩漏,放涼至體溫,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服用半合到一合,服用後即使瘡疹發出,也會減輕病情。
3. 前胡
味苦,微寒,無毒。主療痰滿,胸脅中痞,心腹結氣,風頭痛,去痰實,下氣。治傷寒寒熱,推陳致新,明目,益精。二月、八月採根,曝乾。(半夏為之使,惡皂莢,畏藜蘆。)
陶隱居云:前胡,似茈胡而柔軟,為療殆欲同,而《本經》上品有茈胡而無此,晚來醫乃用之。亦有畏惡,明畏惡非盡出《本經》也。此近道皆有,生下濕地,出吳興者為勝。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前胡,使,味甘、辛。能去熱實,下氣。主時氣內外俱熱。單煮服佳。日華子云:治一切勞,下一切氣,止嗽,破癥結,開胃下食,通五臟,主霍亂轉筋,骨節煩悶,反胃嘔逆,氣喘,安胎,小兒一切疳氣。越、衢、婺、睦等處皆好。
七、八月採。外黑裡白。
圖經曰:前胡,舊不著所出州土,今陝西、梁、漢、江淮、荊襄州郡及相州、孟州皆有之。春生苗,青白色,似斜蒿。初出時有白芽,長三、四寸,味甚香美,又似芸蒿。七月內開白花,與蔥花相類。八月結實。根細,青紫色。二月、八月採,曝乾。今鄜延將來者,大與柴胡相似。
但柴胡赤色而脆,前胡黃而軟不同耳。一說,今諸方所用前胡皆不同。京師北地者,色黃白,枯脆,絕無氣味。江東乃有三、四種,一種類當歸,皮斑黑,肌黃而脂潤,氣味濃烈。一種色理黃白,似人參而細短,香味都微。又有如草烏頭,膚黑而堅,有兩、三歧為一本者,食之亦戟人咽喉。
中破以薑汁漬,搗服之,甚下膈,解痰實。然皆非前胡也。今最上者出吳中。又壽春生者,皆類柴胡而大。氣芳烈,味亦濃苦,療痰下氣最要,都勝諸道者。
雷公云:凡使,勿用野蒿根,緣真似前胡,只是味粗酸。若誤用,令人胃反不受食。若是前胡,味甘、微苦。凡修事,先用刀刮上蒼黑皮並髭土了,細銼,用甜竹瀝浸令潤,於日中曬乾用之。外臺秘要:治小兒夜啼。前胡搗篩,蜜丸如小豆。日服一丸,熟水下,至五、六丸,以瘥為度。
白話文:
前胡味苦微寒,無毒。主治痰滿、胸脅痞悶、心腹脹氣、風頭痛,能消除痰濕、降氣。可治療傷寒寒熱,促進新陳代謝,明目,補益精氣。 二月、八月採挖根部,曬乾。其配伍藥物為半夏,忌與皂莢同用,畏藜蘆。
陶弘景認為,前胡外形類似茈胡但較柔軟,療效也相近,但《神農本草經》上品記載了茈胡卻沒有前胡,直到後來才被醫家使用。藥物之間的相剋關係並非都記載在《神農本草經》中。前胡廣泛分佈,生長在潮濕的地方,以吳興所產的為最佳。據《藥性論》記載,前胡味甘辛,能清熱除實,降氣,主治時疫引起的內外皆熱症狀,單獨煎服效果最佳。據《日華子本草》記載,前胡能治療一切勞倦,降氣,止咳,消散癥結,開胃助消化,通利五臟,主治霍亂引起的抽搐、骨節煩悶、反胃嘔吐、氣喘,安胎,以及小兒各種疳氣。越州、衢州、婺州、睦州等地所產的前胡品質較好。
七、八月採收,外皮黑色,內部白色。
《圖經本草》記載:過去文獻未記載前胡的產地,現在陝西、梁州、漢中、江淮、荊襄等州郡,以及相州、孟州等地都有生產。春天發芽,植株青白色,類似斜蒿。剛發芽時呈白色芽狀,長三、四寸,氣味芳香,也類似芸蒿。七月開花,花白色,類似蔥花。八月結果。根細,青紫色。二月、八月採收,曬乾。現在鄜延地區產的前胡,與柴胡很相似,但柴胡呈赤色且質地脆,而前胡呈黃色且質地柔軟,二者不同。也有人說,現在各地所用的前胡種類不同。京師和北方地區產的前胡,顏色黃白,乾燥而脆,幾乎沒有氣味。江東地區有三、四種前胡,一種類似當歸,外皮斑駁黑色,內部黃色且油潤,氣味濃烈;一種顏色黃白,類似人參但較細短,香味較淡;還有一種類似草烏頭,外皮黑色而堅硬,一根莖上有二、三個分枝,食用後會刺激咽喉。
將前胡搗碎,用薑汁浸泡後搗碎服用,能很好地消除膈食,化解痰濕。但這些都不是真正的前胡。目前最好的前胡產自吳中地區。壽春地區產的前胡也類似柴胡,但個頭較大,氣味芳香濃烈,味道也濃苦,治療痰濕、降氣效果最佳,勝過其他地區所產的。
雷敩認為,使用前胡時,不要誤用野蒿根,因為野蒿根與前胡很相似,但味道粗糙帶酸味。誤用會導致胃部不適,無法進食。真正的前胡,味道甘甜微苦。炮製前胡時,先用刀刮去外層黑色表皮和泥土,切碎,用甜竹瀝浸泡使其潤濕,然後在陽光下曬乾再使用。《外台秘要》記載,前胡可用於治療小兒夜啼。方法是將前胡搗碎過篩,製成蜜丸,如小豆大小,每日服用一丸,溫開水送服,服用五、六丸即可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