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慎微

《證類本草》~ 卷第八 (13)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八 (13)

1. 紫菀

味苦、辛,溫,無毒。主咳逆上氣,胸中寒熱結氣,去蠱毒,痿蹶,安五臟,療咳唾膿血,止喘悸,五勞體虛,補不足,小兒驚癇。一名紫茜,一名青苑。生房陵山谷及真定、邯鄲。二月、三月採根,陰乾。款冬為之使,惡天雄瞿麥雷丸遠志,畏茵陳蒿。陶隱居云:近道處處有,生布地,花亦紫,本有白毛,根甚柔細。

有白者名白菀,不復用。唐本注云:白菀即女菀也。療體與紫菀同。無紫菀時亦用白菀。陶云不復用,或是未悉。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紫菀,臣,味苦,平。能治屍疰,補虛,下氣及胸脅逆氣,治百邪鬼魅,勞氣虛熱。日華子云:調中及肺痿吐血,消痰止渴,潤肌膚,添骨髓。

形似重臺,根作節,紫色,潤軟者佳。

圖經曰:紫菀,生房陵山谷及真定、邯鄲,今耀、成、泗、壽、臺、孟州,興國軍皆有之。三月內布地生苗葉,其葉三、四相連,五月、六月內開黃、紫、白花,結黑子。本有白毛,根甚柔細。二月、三月內取根陰乾用。又有一種白者名白菀。蘇恭云:白菀即女菀也。療體並同,無紫菀時,亦可通用。

女菀下自有條,今人亦稀用。《古今傳信方》:用之最要,近醫療久嗽不瘥,此方甚佳。紫菀去蘆頭、款冬花各一兩,百部半兩,三物搗羅為散,每服三錢匕。生薑三片,烏梅一個,同煎湯調下,食後、欲臥各一服。

唐本余:治氣喘,陰痿。雷公云:凡使,先去髭,有白如練色者,號曰羊須草,自然不同。採得後,去頭土了,用東流水淘洗令淨,用蜜浸一宿。至明於火上焙乾用。凡修一兩,用蜜二分。千金方:治婦人卒不得小便。紫菀末,以井花水服三撮,便通。小便血,服五撮立止。

斗門方治纏喉風,喉閉飲食不通欲死者。用返魂草根一莖,淨洗納入喉中,待取惡涎出即瘥,神效。更以馬牙硝津咽之,即絕根本。一名紫菀,又南中呼為液牽牛是也。

衍義曰:紫菀,用根。其根柔細,紫色,益肺氣,《經》具言之。《唐本》注言無紫菀時,亦用白菀。白菀即女菀也。今本草無白菀之名,蓋唐修本草時已刪去。

2. 紫草

味苦,寒,無毒。主心腹邪氣,五疸,補中益氣,利九竅,通水道,療腹腫脹滿痛。以合膏,療小兒瘡及面皻(側加切)。一名紫丹,一名紫芺(衰老反)。生碭山山谷及楚地。三月採根,陰乾。陶隱居云:今出襄陽,多從南陽、新野來。彼人種之,即是今染紫者,方藥家都不復用。

《博物志》云:平氏陽山紫草特好。魏國以染色,殊黑。比年東山亦種,色小淺於北者。唐本注云:紫草,所在皆有。《爾雅》云:一名藐。苗似蘭香,莖赤節青,花紫白色,而實白。臣禹錫等謹按廣雅云:紫草,一名茈䓞。藥性論云:紫草亦可單用。味甘,平。能治惡瘡瘑癬。

圖經曰:紫草,生碭山山谷及楚地,今處處有之,人家園圃中或種蒔,其根所以染紫也。《爾雅》謂之藐,《廣雅》謂之茈䓞。苗似蘭香,莖赤節青。二月有花,紫白色,秋實白,三月採根,陰乾。古方稀見使。今醫家多用治傷寒時疾,發瘡疹不出者,以此作藥,使其發出。韋宙《獨行方》:治豌豆瘡,煮紫草湯飲。後人相承用之,其效尤速。

雷公云:凡使,須用蠟水蒸之,待水乾,取去頭並兩畔髭,細銼用。每修事紫草一斤,用蠟三兩,於鐺中熔,熔盡,便投蠟水作湯用。聖惠方:治惡蟲咬人,用紫草油塗之。又方:治卒小便淋瀝痛。用紫草一兩,搗羅為散,每於食前,以井花水調下二錢匕。《產寶》治淋澀。

《產後》同。經驗後方:治嬰兒童子患疹豆疾。用紫草二兩細銼,以百沸湯一大盞泡,便以物合定,勿令氣漏,放如人體溫,量兒大小,服半合至一合,服此瘡雖出,亦當輕減。

3. 前胡

味苦,微寒,無毒。主療痰滿,胸脅中痞,心腹結氣,風頭痛,去痰實,下氣。治傷寒寒熱,推陳致新,明目,益精。二月、八月採根,曝乾。(半夏為之使,惡皂莢,畏藜蘆。)

陶隱居云:前胡,似茈胡而柔軟,為療殆欲同,而《本經》上品有茈胡而無此,晚來醫乃用之。亦有畏惡,明畏惡非盡出《本經》也。此近道皆有,生下濕地,出吳興者為勝。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前胡,使,味甘、辛。能去熱實,下氣。主時氣內外俱熱。單煮服佳。日華子云:治一切勞,下一切氣,止嗽,破癥結,開胃下食,通五臟,主霍亂轉筋,骨節煩悶,反胃嘔逆,氣喘,安胎,小兒一切疳氣。越、衢、婺、睦等處皆好。

七、八月採。外黑裡白。

圖經曰:前胡,舊不著所出州土,今陝西、梁、漢、江淮、荊襄州郡及相州、孟州皆有之。春生苗,青白色,似斜蒿。初出時有白芽,長三、四寸,味甚香美,又似芸蒿。七月內開白花,與蔥花相類。八月結實。根細,青紫色。二月、八月採,曝乾。今鄜延將來者,大與柴胡相似。

但柴胡赤色而脆,前胡黃而軟不同耳。一說,今諸方所用前胡皆不同。京師北地者,色黃白,枯脆,絕無氣味。江東乃有三、四種,一種類當歸,皮斑黑,肌黃而脂潤,氣味濃烈。一種色理黃白,似人參而細短,香味都微。又有如草烏頭,膚黑而堅,有兩、三歧為一本者,食之亦戟人咽喉。

中破以薑汁漬,搗服之,甚下膈,解痰實。然皆非前胡也。今最上者出吳中。又壽春生者,皆類柴胡而大。氣芳烈,味亦濃苦,療痰下氣最要,都勝諸道者。

雷公云:凡使,勿用野蒿根,緣真似前胡,只是味粗酸。若誤用,令人胃反不受食。若是前胡,味甘、微苦。凡修事,先用刀刮上蒼黑皮並髭土了,細銼,用甜竹瀝浸令潤,於日中曬乾用之。外臺秘要:治小兒夜啼。前胡搗篩,蜜丸如小豆。日服一丸,熟水下,至五、六丸,以瘥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