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慎微

《證類本草》~ 卷第八 (12)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八 (12)

1. 狗脊

味苦、甘,平,微溫,無毒。主腰背強,關機緩急,周痹寒濕膝痛,頗利老人,療失溺不節,男子腳弱腰痛,風邪淋露,少氣,目暗,堅脊利俯仰,女子傷中,關節重。一名百枝,一名強膂,主名扶蓋,一名扶筋。生常山川穀,二月、八月採根,曝乾。(萆薢為之使,惡敗醬。)

陶隱居云:今山野處處有,與菝葜相似而小異。其莖、葉小肥,其節疏,其莖大直,上有刺,葉圓有赤脈。根凹(烏交切)凸(徒結切)巃嵸如羊角,細強者是。唐本注云:此藥,苗似貫眾,根長多岐,狀如狗脊骨,其肉作青綠色,今京下用者是。陶所說乃有刺萆薢,非狗脊也,今江左俗猶用之。

白話文:

萆薢

藥性: 味苦甘,性平微溫,無毒。

主治:

  • 強健腰背,舒緩關節僵硬。
  • 治療周身痺痛、寒濕膝痛,尤其對老年人有效。
  • 治療失禁、尿失禁。
  • 治療男子腳弱腰痛、風寒濕邪侵襲、氣虛乏力、目暗不明。
  • 堅固脊柱,利於屈伸。
  • 治療女子傷寒、關節疼痛。

別名: 百枝、強膂、扶蓋、扶筋。

產地: 常山川谷。

採收時間: 二月、八月採根,曬乾。

配伍: 萆薢配伍萹蓄,忌配伍敗醬。

陶隱居注:

現今山野各地都有萆薢,與菝葜相似但略有不同。萆薢的莖葉較小而肥厚,節間較疏,莖直而粗大,莖上有刺,葉圓形上有紅色葉脈。根部凹凸不平,形狀像羊角,細而堅實的才是正品。

唐本注:

萆薢的苗葉類似貫眾,根部細長,多分支,形狀像狗脊骨,肉呈青綠色。目前京下地區所使用的就是這種。陶隱居所說的是刺萆薢,而非狗脊,現今江左地區的人們依然使用刺萆薢。

解釋:

這段文字是對中藥萆薢的藥性、功效、產地、採收時間、配伍禁忌等的描述,還包含了古代醫家對萆薢的辨識方法和不同地區對萆薢的認識。

臣禹錫等謹按吳氏云:狗脊,一名狗青,一名赤節。神農:苦。桐君、黃帝、歧伯、雷公、扁鵲:甘,無毒。季氏:小溫。如萆薢,莖節如竹,有刺,葉圓赤,根黃白,亦如竹根,毛有刺。歧伯經云:莖無節,葉端圓青赤,皮白,有赤脈。藥性論云:狗脊,味苦、辛,微熱。

能治男子、女人毒風,軟腳邪氣濕痹,腎氣虛弱,補益男子,續筋骨。

圖經曰:狗脊,生常山川穀,今太行山、淄、溫、眉州亦有。根黑色,長三、四寸,兩指許大,苗尖細碎,青色,高一尺以來,無花。其莖、葉似貫眾而細,其根長而多歧,似狗脊骨,故以名之。其肉青綠,春秋採根,曝乾用。今方亦用金毛者。

白話文:

臣禹錫等謹按吳氏所言:狗脊,又名狗青,亦稱赤節。神農本草經記載其味苦。桐君、黃帝、歧伯、雷公、扁鵲等醫家記載其味甘,無毒。季氏則記載其性小溫。

狗脊形狀類似萆薢,莖節似竹,帶有刺,葉圓形呈赤色,根呈黃白色,也像竹根,表面有刺毛。歧伯經記載其莖無節,葉端圓形,青赤色,皮白,帶有紅色脈絡。藥性論記載其味苦、辛,性微熱。

狗脊能治男子、女子毒風,以及軟腳邪氣、濕痹、腎氣虛弱等症,具有補益男子、續筋骨之功效。

圖經記載:狗脊生長於常山川穀之中,現今太行山、淄州、溫州、眉州等地也有分布。其根呈黑色,長三至四寸,粗約兩指,苗尖細碎,呈青色,高約一尺,不開花。其莖、葉類似貫眾,但較細小,根部較長且分叉,形狀似狗脊骨,故以此命名。其肉呈青綠色,春秋兩季採收根部,曬乾後使用。現今藥方亦有用金毛狗脊的。

雷公云:凡使,勿用透山藤,其大脼根與透山藤一般。只是入頂苦,不可餌之。凡修事,細銼了,酒拌,蒸,從巳至申,出,曬乾用。

白話文:

雷公說:在使用藥物時,不要使用透山藤,因為它的根和透山藤很像。只是透山藤入口會感到苦味,不能直接食用。在進行藥材的處理時,要將藥材磨成細粉,然後用酒拌勻,接著蒸煮,從巳時(上午9點到11點)開始蒸到申時(下午3點到5點),蒸好後取出,晾乾,然後就可以使用了。

2. 石龍芮

味苦,平,無毒。主風寒濕痹,心腹邪氣,利關節,止煩滿,平腎、胃氣,補陰氣不足,失精莖冷。久服輕身,明目,不老,令人皮膚光澤,有子。一名魯果能,一名地椹,一名石能,一名彭根,一名天豆。生泰山川澤石邊。五月五日採子,二月、八月採皮,陰乾。(大戟為之使,畏蛇蛻皮、吳茱萸。)

陶隱居云:今出近道,子形粗,似蛇床子而扁,非真好者,人言是蓄菜子爾。東山石上所生。其葉芮芮短小,其子狀如葶藶,黃色而味小辛,此乃實是也。唐本注云:今用者,俗名水董(音謹)。苗似附子,實如桑椹,故名地椹。生下濕地,五月熟,葉、子皆味辛。山南者粒大如葵子。

白話文:

地骨皮味苦性平,無毒。主治風寒濕痹、心腹邪氣,能利關節、止煩滿,平調腎胃之氣,補益陰氣不足,治失精、莖冷。長期服用可輕身、明目、延緩衰老,令皮膚光澤,有助生育。地骨皮別名魯果能、地椹、石能、彭根、天豆。生長於泰山山川澤石邊。五月五日採收果實,二月八月採收樹皮,陰乾保存。地骨皮以大戟為使,忌蛇蛻皮、吳茱萸。

陶隱居說:現在市面上常見的地骨皮,果實形狀粗糙,類似蛇床子卻扁平,并非真正好的地骨皮,有人說那是蓄菜子。真正的地骨皮生長於東山石上。其葉片短小,果實狀如葶藶,呈黃色,略帶辛味。唐代本草注釋說:現在使用的地骨皮,俗名水董,苗似附子,果實如桑椹,因此得名地椹。生長於潮濕的低洼地,五月成熟,葉子和果實都帶有辛味。山南地區的地骨皮果實,顆粒大小如葵子。

關中、河北者細如葶藶,氣力劣於山南者。陶以細者為真,未為通論。又《別錄》水董云:主毒腫,癰癤瘡,蛔蟲,齒齲。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石龍芮,能逐諸風,主除心熱躁。

圖經曰:石龍芮,生泰山川澤石邊。陶隱居云:近道處處有之。今唯出兗州。一叢數莖,莖青紫色,每莖三葉,其葉芮芮短小多刻缺。子如葶藶而色黃。五月採子,二月、八月採皮,陰乾用。能逐諸風,除心熱躁。蘇恭云:俗名水堇,苗如附子,實如桑椹。生下濕地,此乃水堇,非石龍芮也。今兗州所生者,正與《本經》、陶說相合,為得其真矣。

白話文:

關中和河北地區的石龍芮,細小如葶藶,藥力比山南地區的差。陶弘景認為細小的才是正品,這並非普遍看法。另外,《別錄》記載水董可以治療毒腫、癰癤瘡、蛔蟲和蛀牙。臣禹錫等根據藥性論認為石龍芮能驅逐風邪,主治心熱躁動。

《圖經》記載石龍芮生長在泰山山川澤地邊的石頭附近。陶弘景說,它在很多地方都有,現在只產於兗州。一叢石龍芮有數莖,莖呈青紫色,每莖三葉,葉子短小,邊緣有許多缺刻。果實像葶藶,顏色黃色。五月採摘果實,二月和八月採摘莖皮,陰乾備用。石龍芮能驅逐風邪,消除心熱躁動。蘇恭說,俗稱水堇的植物,葉子像附子,果實像桑椹,生長在潮濕的土地上,這是水堇,不是石龍芮。現在兗州生長的石龍芮,正好符合《本經》和陶弘景的描述,是正品无疑。

陳藏器云:芮子,味辛。按蘇、《別錄》云:水堇,主毒腫,蛇蟲,齒齲。且水堇如蘇所注,定是石龍芮,更非別草。《爾雅》云:芨,堇草。郭注云:烏頭苗也。蘇又注天雄云:石龍芮,葉似堇草,故名水堇。如此,則依蘇所注是水堇,附子是堇草。水堇、堇草二物同名也。

衍義曰:石龍芮,今有兩種:水中生者,葉光而末圓。陸生者,葉有毛而末銳。入藥須生水者。陸生者又謂之天灸,取少葉揉係臂上,一夜作大泡,如火燒者是。唯陸生者,補陰不足,莖常冷,失精。余如《經》。

白話文:

陳藏器說:芮子,味道辛辣。根據蘇頌和《別錄》記載:水堇,可以治療中毒腫脹、蛇蟲咬傷和牙齒腐爛。而且水堇,根據蘇頌的註解,一定是石龍芮,不是其他草藥。《爾雅》記載:芨,是堇草。郭璞註解說:它是烏頭的苗。蘇頌又註解天雄說:石龍芮,葉子像堇草,所以叫做水堇。這樣看來,根據蘇頌的註解,水堇就是石龍芮,附子就是堇草。水堇和堇草這兩種植物,名稱相同。

衍義說:石龍芮,現在有兩種:生長在水中的,葉子光滑,葉端圓潤。生長在陸地上的,葉子有毛,葉端尖銳。入藥必須用生長在水中的。生長在陸地上的,又叫做天灸,取少許葉子揉搓後繫在手臂上,一夜就會起大泡,像火燒一樣。只有生長在陸地上的,可以補陰虛不足,莖常冷,會導致遺精。其他用法和《經方》記載的一樣。

3. 茅根

味甘,寒,無毒。主勞傷虛羸,補中益氣,除瘀血、血閉,寒熱,利小便,下五淋,除客熱在腸胃,止渴,堅筋,婦人崩中。久服利人。其苗主下水。一名蘭根,一名茹根,一名地菅,一名地筋,一名兼杜。生楚地山谷、田野。六月採根。

陶隱居云:此即今白茅菅(音奸)。《詩》云:露彼菅茅,其根如渣芹,甜美。服食此,斷谷甚良。俗方稀用,唯療淋及崩中爾。唐本注云:菅花,味甘,溫,無毒。主衄血,吐血,灸瘡。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白茅,臣,能破血,主消渴。根治五淋,煎汁服之。陳藏器云:茅針,味甘,平,無毒。

白話文:

白茅味甘性寒,無毒。主要用於治療勞傷虛弱、補益中氣、去除瘀血、血閉、寒熱、利尿通淋、治療腸胃熱症、止渴、強健筋骨,以及治療婦女崩漏等症。長期服用對人體有益。白茅的莖葉可以用於治療水腫。白茅別名蘭根、茹根、地菅、地筋、兼杜,生長於楚地的山谷田野,六月採收根部。

陶弘景說,白茅就是現在的白茅菅,詩經中寫道:「露彼菅茅,其根如渣芹,甜美。」食用白茅可以斷谷,效果很好。民間很少使用白茅,只用於治療淋症和崩漏。唐本注釋中說,白茅花味甘性溫,無毒,可以治療鼻出血、吐血、燒傷。禹錫等認為,白茅可以破血,治療消渴。根部可以治療五淋,煎汁服用即可。陳藏器說,茅針味甘性平,無毒。

主惡瘡腫,未潰者,煮服之。服一針一孔,二針二孔。生挪敷金瘡,止血。煮服之,主鼻衄及暴下血。成白花者,功用亦同。針即茅筍也。又云:屋茅,主卒吐血。細銼三升,酒浸煮,服一升。屋上爛茅,和醬汁研敷斑瘡,蠶齧瘡。一名百足蟲。茅屋滴溜水,殺雲母毒。日華子云:茅針,涼。

通小腸,癰毒、軟癤不作頭,濃煎和酒服。花罯刀箭瘡,止血並痛。根主婦人月經不勻。又云:茅根,通血脈淋瀝,是白花茅根也。又云:屋四角茅,平,無毒。主鼻洪。

圖經曰:茅根,生楚地山谷、田野,今處處有之。春生苗,布地如針,俗間謂之茅針,亦可啖,甚益小兒,夏生白花茸茸然,至秋而枯。其根至潔白,亦甚甘美,六月採根用,今人取茅針,挪以敷金瘡,塞鼻洪,止暴下血及溺血者,殊效。劉禹錫《傳信方》:療癰腫有頭,使必穴方,取茅錐一莖正爾,全煎十數沸,服之,立潰。

白話文:

茅草的嫩芽,又稱茅針,可以煮水服用,治療未潰爛的瘡腫。一次服用一針,可以使瘡腫出現一個小孔,服用兩針,則出現兩個小孔。生茅針可以敷在金瘡上,止血。煮水服用,可以治療鼻出血和突然大量出血。白色的茅草花,功效與茅針相同。茅草屋頂的茅草,可以治療突然吐血,將其切碎,用酒浸泡後煮沸,一次服用一升。腐爛的屋頂茅草,可以和醬汁混合研磨後敷在斑瘡和被蠶蟲咬傷的瘡口上,又名百足蟲。茅屋滴下的水,可以解雲母的毒。茅針性涼,可以通小腸,治療癰毒和沒有形成膿頭的軟癤,將其濃煎後用酒服用。茅草的花,可以敷在刀傷和箭傷上,止血止痛。茅草根可以治療婦女月經不調。茅草根還可以通血脈,治療尿道淋瀝,這是白色的茅草根。屋角的茅草性平無毒,可以治療鼻出血。

茅草根生長在山谷和田野,現在各地都有。春天長出嫩芽,像針一樣散佈在地上,俗稱茅針,可以食用,對小孩子特別有益。夏天會長出白色絨毛狀的花,秋天枯萎。茅草根潔白甘甜,六月採收根部使用。現代人用茅針敷金瘡、塞鼻止血、治療突然大量出血和尿血,效果顯著。劉禹錫的《傳信方》中記載,用茅針治療已經形成膿頭的癰腫,需要用整根茅針煎煮十幾沸,服用後就能使膿腫潰破。

若兩莖即生兩孔,或折斷一枝為二,亦生兩穴。白茅花,亦主金瘡,止血。又有菅,亦茅類也。陸機《草木疏》云:菅似茅而滑無毛,根下五寸中有白粉者,柔韌宜為索,漚之尤善。其未漚者名野菅。《詩》所謂白茅菅兮是此也。入藥與茅等。其屋苫茅經久者,主卒吐血。細銼三升,酒浸,煮服一升,良已。

肘後方:療熱。取白茅根四升銼之,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適冷暖飲之,日三服。又方:諸竹木刺在肉中不出。取白茅根燒末,脂膏和塗之。亦治因風致腫。

白話文:

如果兩根莖就長出兩個孔,或者折斷一根枝條分成兩段,也會長出兩個洞。白茅花可以治療金瘡,止血。還有菅,也是茅的一種。陸機在《草木疏》中說:菅長得像茅,但表面光滑沒有毛,根部下方五寸處有白粉,纖維柔韌適合做繩子,浸泡後更為好用。沒有浸泡過的叫做野菅。《詩經》中提到的「白茅菅兮」就是指這種植物。入藥和茅草一樣。屋頂用茅草蓋了很久,會導致突然吐血。將茅草切碎三升,用酒浸泡,煮沸服用一升,就能治癒。

《肘後方》記載:治療發熱。取白茅根四升切碎,用水一斗五升,煮沸至五升,等涼到適宜的溫度後飲用,一天服用三次。還有另一個方子:各種竹木刺扎入肉中無法取出。取白茅根燒成灰,用豬油或動物脂肪混合後塗抹在患處。也可以治療因風引起的腫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