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慎微

《證類本草》~ 卷第四 (17)

回本書目錄

卷第四 (17)

1. 金屑

味辛,平,有毒。主鎮精神,堅骨髓,通利五臟,除邪毒氣,服之神仙。生益州。採無時。

陶隱居云:金之所生,處處皆有,梁、益、寧三州多有,出水沙中,作屑,謂之生金。辟惡而有毒,不煉,服之殺人。建平、晉安亦有金砂,出石中,燒熔鼓鑄為鍋,雖被火亦未熟,猶須更煉。高麗、扶南及西域外國成器皆煉熟,可服。《仙經》以醯、蜜及豬肪、牡荊、酒輩,煉餌柔軟,服之神仙。

亦以合水銀作丹砂外,醫方都無用者,當是慮其有毒故也。《仙方》名金為太真。今注醫家所用皆煉熟,金箔及以水煎金器取汁用之,固無毒矣。按:陳藏器《拾遺》云,嶺南人云生金是毒蛇屎,此有毒。常見人取金,掘地深丈餘,至紛子石,石皆一頭黑焦,石下有金,大者如指,小猶麻豆,色如桑黃,咬時極軟,即是真金。夫匠竊而吞者,不見有毒。

其麩金出水沙中,毯上掏取,或鵝、鴨腹中得之,即便打成器物,亦不重煉。煎取金汁,便堪鎮心。此乃藏器傳聞之言,全非。按據皇朝收復嶺表詢其事於彼人,殊無蛇屎之事,入藥當必用熟金,恐後人覽藏器之言惑之,故此明辨。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黃金屑,金箔亦同。

主小兒驚,傷五臟,風癇,失志,鎮心,安魂魄。楊損之云:百鍊者堪,生者殺人,水飲合膏,飲之即不煉。日華子云:金,平,無毒。畏水銀。鎮心,益五臟,添精補髓,調利血脈。

圖經曰:金屑,生益州。銀屑,生永昌。陶隱居注云:金之所生,處處皆有,梁、益、寧三州多有,出水沙中,作屑,謂之生金。而銀所出處,亦與金同,但皆生石中耳。蘇恭以為銀之與金,生不同處。金又出水中。陳藏器云:生金是毒蛇屎,常見人取金,掘地深丈餘,至紛子石,石皆一頭黑焦,石下有金,大者如指,小猶若麻豆,色如桑黃,咬時極軟,即是真金。麩金出水沙中,毯上淘取,或鵝、鴨腹中得之。

今注以陳說為非是。然今饒、信、南、劍、登州出金處,採得金亦多端,或有若山石狀者,或有若米豆粒者,若此類未經火,皆可為生金。其銀在礦中,則與銅相雜,土人採得之,必以鉛再三煎煉方成,故不得為生銀也。故下別有生銀條云:出饒州、樂平諸坑生銀礦中,狀如硬錫,紋理粗錯,自然者真。

今坑中所得,乃在土石中,滲溜成條,若絲髮狀,土人謂之老翁須,似此者極難得。方書用生銀,必得此乃真耳。金屑,古方不見用者。銀屑,唯葛洪治癰腫五石湯用之。今人彌不用,唯作金銀箔入藥甚便。又金石凌、紅雪、紫雪輩,皆取金銀取汁,此亦通用經煉者耳。

海藥云:按《廣州記》云:出大食國,彼方出金最多,凡是貨易並使金。金性多寒,生者有毒,熟者無毒。主癲癇,風熱上氣,咳嗽,傷寒,肺損吐血,骨蒸,勞極渴,主利五臟邪氣,補心,併入箔於丸散服。《異志》云:金生麗水。《山海經》說:諸山出金極多,不能備錄。

白話文:

金屑

味道辛辣,性質平和,但有毒。主要作用是鎮定精神,強健骨髓,疏通五臟,排除邪毒之氣,服用後能成仙。產於益州。採集時間不限。

陶弘景說:產金的地方很多,梁州、益州、寧州三地尤其多,金從水中沙子中取出,呈碎屑狀,稱為生金。能辟邪,但有毒,未經煉製服用會致人死亡。建平、晉安也有金砂,產自石頭中,燒熔後鑄成鍋,即使經過火燒也不會熟透,還需要再次煉製。高麗、扶南和西域外國的金器都是經過煉製成熟的,可以服用。《仙經》記載用醋、蜂蜜、豬油、牡荊、酒等煉製,使金柔軟,服用後能成仙。

金也常與水銀混合製作丹砂。除了這個用途,醫方一般都不用金,大概是考慮到它有毒的緣故。《仙方》稱金為太真。現在醫家使用的金都是煉製成熟的,如金箔或用水煎煮金器取汁使用,當然就沒有毒了。據陳藏器《拾遺》記載,嶺南人說生金是毒蛇的糞便,所以有毒。常見人挖取金時,掘地一丈多深,到一種叫紛子石的地方,石頭一端都是黑焦狀,石頭下面有金,大的像手指,小的像麻豆,顏色像桑黃,咬起來很軟,這才是真金。工匠偷偷吞食金屑,也沒見有中毒的現象。

麩金產於水沙中,在毛毯上淘取,或從鵝、鴨腹中得到,即使打造成器物,也不需要重新煉製。煎煮提取金汁,就可以用來鎮定心神。這其實是陳藏器道聽途說的言論,完全不對。按照朝廷收復嶺南後詢問當地人的情況來看,根本沒有蛇糞變成金的說法。入藥的金一定要用煉製成熟的,是怕後人看了陳藏器的說法被迷惑,所以才要加以說明。臣禹錫等人謹按《藥性論》記載:黃金屑,金箔也是一樣,

主要治療小兒驚嚇,損傷五臟,風癇,精神失常,鎮定心神,安定魂魄。楊損之說:經過百煉的金才可以用,未經煉製的金會殺人,與水或藥膏調和服用,未煉製的會導致死亡。日華子說:金,性質平和,無毒。忌諱與水銀同用。可以鎮定心神,補益五臟,增添精髓,調和血脈。

《圖經》記載:金屑產於益州。銀屑產於永昌。陶弘景注釋說:產金的地方很多,梁州、益州、寧州三地尤其多,金從水中沙子中取出,呈碎屑狀,稱為生金。銀的產地也與金相似,但都產於石頭中。蘇恭認為銀和金產於不同的地方。金有時也產於水中。陳藏器說:生金是毒蛇的糞便,常見人挖取金時,掘地一丈多深,到一種叫紛子石的地方,石頭一端都是黑焦狀,石頭下面有金,大的像手指,小的像麻豆,顏色像桑黃,咬起來很軟,這才是真金。麩金產於水沙中,在毛毯上淘取,或從鵝、鴨腹中得到。

現在的注釋認為陳藏器的說法不對。現在饒州、信州、南州、劍州、登州等地產的金,採集到的形態也很多,有的像山石,有的像米粒豆粒,像這些未經火煉的,都可以稱為生金。銀在礦中則與銅混合,當地人採集到後,必須用鉛多次煎煉才能製成,所以不能稱為生銀。所以下面另有生銀的條文說:出產於饒州、樂平等地的銀礦中,形狀像硬錫,紋理粗糙,自然形成的才是真銀。

現在礦坑中採集的,是滲透在泥土石頭中的,形成一條條的,像絲髮一樣,當地人稱之為老翁鬚,這種極難得到。醫方中使用生銀,必須是這種才是真貨。金屑,古方中沒有記載使用。銀屑,只有葛洪治療癰腫的五石湯用到。現在人很少用,只用金銀箔入藥比較方便。另外金石凌、紅雪、紫雪之類,都是取金銀的汁液,這些都是用經過煉製的。

《海藥》記載:據《廣州記》記載:產於大食國,那個地方產金最多,所有交易都用金。金的性質多寒,未經煉製的有毒,煉製成熟的無毒。主要治療癲癇、風熱上氣、咳嗽、傷寒、肺損傷吐血、骨蒸、勞損口渴,主要作用是疏通五臟邪氣,補心,可以將金箔加入丸散服用。《異志》記載:金產於麗水。《山海經》說:很多山都產金,不能一一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