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類本草》~ 卷第八 (11)
卷第八 (11)
1. 淫羊藿
味辛,寒,無毒。主陰痿,絕傷,莖中痛,利小便,益氣力,強志,堅筋骨,消瘰癧赤癰,下部有瘡洗出蟲。丈夫久服令人無子。一名剛前。生上郡陽山山谷。(薯蕷為之使。)
陶隱居云:服此使人好為陰陽。西川北部有淫羊,一日百遍合,蓋食藿所致,故名淫羊藿。
唐本注云:此草,葉形似小豆而圓薄,莖細亦堅,所在皆有,俗名仙靈脾者是也。臣禹錫等謹按蜀本云:淫羊藿,溫。注云:生處不聞水聲者良。藥性論云:淫羊藿亦可單用。味甘,平。主堅筋益骨。日華子云:仙靈脾,紫芝為使,得酒良。治一切冷風勞氣,補腰膝,強心力,丈夫絕陽不起,女人絕陰無子,筋骨攣急,四肢不任,老人昏耄,中年健忘。又名黃連祖、千兩金、乾雞筋、放杖草、棄杖草。
白話文:
【性味】辛,寒,無毒。主治療陰痿症狀、傷殘問題、生殖器疼痛、利尿、增強體力、堅固意志、強化筋骨、消除結核和紅色皮膚病、下體有創傷時可用來清洗並排除寄生蟲。長期服用會導致男性不育。又名剛前。生長於上郡的陽山山谷(薯蕷為其相配藥物)。
陶隱居指出:服用這種藥物後,人會對性事產生濃厚興趣。西川北部有種名叫淫羊的生物,一天能進行上百次交合,這是由於它食用了藿類植物,因此稱為淫羊藿。
唐本注說明:這種草的葉子形狀類似小豆但較圓薄,莖細但堅硬,各地都有生長,俗稱仙靈脾的就是這一種。臣禹錫等人詳細查閱蜀本後得知:淫羊藿溫性。註解指出:在水流聲無法聽到的地方生長的藥材更佳。藥性論提到:淫羊藿可以單獨使用。其味甘,性平。主要作用是堅固筋骨。日華子則說:仙靈脾,紫芝為其相配藥物,與酒同用效果更好。能治療一切因寒冷風氣引發的勞累病症,補強腰膝,增強心力,對男性失去性功能和女性失去生育能力的問題有療效,對筋骨緊繃、四肢乏力有改善,對老人頭腦混亂、中年記憶力減退也有幫助。又名黃連祖、千兩金、乾雞筋、放杖草、棄杖草。
圖經曰:淫羊藿,俗名仙靈脾。生上郡陽山山谷,今江東、陝西、泰山、漢中、湖湘間皆有之。葉青似杏葉,上有刺,莖如粟稈,根紫色有須,四月開花白色,亦有紫色碎小獨頭子,五月採葉曬乾,湖湘出者葉如小豆,枝莖緊細,經冬不凋,根似黃連,關中俗呼三枝九葉草,苗高一、二尺許,根、葉俱堪使。
雷公云:凡使時呼仙靈脾,須用夾刀夾去葉四畔花栨盡後,細銼,用羊脂相對拌炒過,待羊脂盡為度。每修事一斤,用羊脂四兩為度也。聖惠方:治偏風,手足不遂,皮膚不仁,宜服仙靈脾浸酒方:仙靈脾一斤,好者細銼,以生絹袋盛於不津器中,用無灰酒二斗浸之,以厚紙重重密封不通氣,春夏三日,秋冬五日後旋開,每日隨性暖飲之,常令醺醺不得大醉。若酒盡,再合服之,無不效驗。
白話文:
《圖經》記載:淫羊藿,俗名仙靈脾。它生長在上郡陽山山谷,現在江東、陝西、泰山、漢中、湖湘等地都有。葉子青綠色,形狀像杏葉,葉面上有刺,莖像小米稈,根呈紫色,長有鬚根。四月開花,花色白色,也有一些紫色、細小、單獨生長的花苞。五月採摘葉子,晒乾即可入藥。湖湘地區產的淫羊藿,葉子像小豆,枝莖緊密細小,冬天也不枯萎,根像黃連。關中地區的人們俗稱它為三枝九葉草,植株高約一、二尺。根、葉都能入藥。
雷公說:使用淫羊藿時,要先用夾刀夾掉葉子四周的花梗,然後細細切碎,再用羊脂拌炒,直到羊脂完全融化為止。每修治一斤淫羊藿,需用羊脂四兩。
《聖惠方》記載:治療偏風、手足麻痺、皮膚麻木等病症,宜服用仙靈脾浸酒。方法是:取一斤品質好的淫羊藿,細細切碎,用生絹袋裝好,放入不漏水的容器中,倒入兩斗無灰酒浸泡,用厚紙嚴密密封,不透氣。春夏季節浸泡三天,秋冬季節浸泡五天,然後打開,每天隨意飲用,但要保持微醺狀態,不要喝醉。如果酒喝完,可以繼續添加酒,反覆服用,效果顯著。
合時切忌雞犬見之。經驗方:治瘡子入眼。以仙靈脾、威靈仙等分為末。食後米湯下二錢匕,小兒半錢匕。食醫心鏡:益丈夫,興陽,理腳膝冷。淫羊藿一斤,酒一斗,浸經二日,飲之佳。
白話文:
在適當的時間裡,避免讓雞和狗看到。經驗方:治療長在眼睛上的瘡子。使用等量的仙靈脾和威靈仙研磨成粉末。在用餐後用米湯送服兩錢,小孩則是服用半錢。《食醫心鏡》中提到,這可以增強男性功能,提升性慾,並處理腳膝冷的情況。使用一斤的淫羊藿和一斗的酒浸泡兩天,然後飲用效果更佳。
2. 黃芩
味苦,平、大寒,無毒。主諸熱黃疸,腸澼泄痢,逐水下血閉,惡瘡疽蝕火瘍,療痰熱,胃中熱,小腹絞痛,消穀,利小腸,女子血閉,淋露下血,小兒腹痛。一名腐腸,一名空腸,一名內虛,一名黃文,一名經芩,一名妒婦。其子主腸澼膿血。生秭歸川穀及冤句。三月三日採根,陰乾。
(得厚朴、黃連止腹痛。得五味子、牡蒙、牡蠣令人有子。得黃耆、白蘞、赤小豆療鼠瘻。山茱萸、龍骨為之使,惡蔥實,畏丹砂、牡丹、藜蘆。)
白話文:
味苦,性平,寒涼,無毒。
主治:
- 各種熱性黃疸、腸道滑泄、痢疾、水腫閉經、惡瘡、疽蝕火瘍、痰熱、胃熱、小腹絞痛、促進食慾、利小腸、女子血閉、淋漓下血、小兒腹痛。
別名:
- 腐腸、空腸、內虛、黃文、經芩、妒婦。
子藥(種子)主治:
- 腸道滑泄膿血。
產地:
- 秭歸、川穀、冤句。
採收時間:
- 三月三日採根,陰乾。
配伍:
- 與厚朴、黃連同用,可止腹痛。
- 與五味子、牡蒙、牡蠣同用,可促進生育。
- 與黃耆、白蘞、赤小豆同用,可治療鼠瘻。
- 山茱萸、龍骨為其輔藥,忌蔥實,畏丹砂、牡丹、藜蘆。
陶隱居云:秭歸屬建平郡,今第一齣彭城,郁州亦有之。圓者名子芩為勝,破者名宿芩,其腹中皆爛,故名腐腸。唯取深色堅實者為好。俗方多用,道家不須。
唐本注云:葉細長,兩葉相對,作叢生,亦有獨莖者。今出宜州、鄜州、涇州者佳。兗州者大實亦好,名豚尾芩也。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黃芩,臣,味苦、甘。能治熱毒,骨蒸,寒熱往來,腸胃不利,破擁氣,治五淋,令人宣暢,去關節煩悶,解熱渴,治熱,腹中㽲痛,心腹堅脹。日華子云:下氣,主天行熱疾,疔瘡,排膿,治乳癰、發背。
圖經曰:黃芩,生秭歸山谷及冤句,今川蜀、河東、陝西近郡皆有之。苗長尺余,莖稈粗如箸,葉從地四面作叢生,類紫草,高一尺許,亦有獨莖者,葉細長,青色,兩兩相對。六月開紫花,根黃如知母粗細,長四、五寸,二月、八月採根,曝乾用之。《吳普本草》云:黃芩又名印頭,一名內虛。
白話文:
陶隱居說:黃芩產於建平郡,現在主要產於彭城,鬱州也有。圓形的叫做子芩,品質最好,破裂的叫做宿芩,其腹中都已腐爛,所以叫做腐腸。只有深色堅實的黃芩才是好的。民間藥方經常使用黃芩,道家則不使用。
唐代注釋說:黃芩葉子細長,兩兩相對生長,呈叢生狀,也有單獨一根莖的。現在宜州、鄜州、涇州產的黃芩品質最佳。兗州產的黃芩,個頭大、實心也很好,叫做豚尾芩。臣禹錫等根據《藥性論》記載:黃芩味苦甘,能治療熱毒、骨蒸、寒熱交替、腸胃不適、消除瘀積、治療五淋,使人舒暢,緩解關節疼痛,解熱止渴,治療熱症、腹痛、心腹脹滿。日華子說:黃芩能降氣,主治流行性感冒、疔瘡、排膿,治療乳腺炎、背部瘡瘍。
圖經記載:黃芩生長在秭歸的山谷和冤句,現在四川、蜀地、河東、陝西等鄰近郡縣都有。植株高約一尺多,莖稈粗如筷子,葉子從地面四面叢生,類似紫草,高約一尺,也有單獨一根莖的,葉子細長,青色,兩兩相對。六月開紫花,根呈黃色,粗細如知母,長四五寸。二月和八月採收根部,曬乾後使用。《吳普本草》記載:黃芩又名印頭,也叫內虛。
二月生赤黃葉,兩兩、四四相值,其莖空中,或方圓,高三、四尺。花紫紅赤,五月實黑,根黃。二月、九月採。與今所有小異。張仲景治傷寒心下痞滿瀉心湯,四方皆用黃芩,以其主諸熱,利小腸故也。又太陽病,下之利下止,有葛根黃芩黃連湯,及主妊娠安胎散亦多用黃芩。
今醫家嘗用有效者,因著之。又《千金方》:巴郡太守奏加減三黃丸,療男子五勞七傷,消渴,不生肌肉,婦人帶下,手足寒熱者。春三月,黃芩四兩,大黃三兩,黃連四兩;夏三月,黃芩六兩,大黃一兩,黃連七兩;秋三月,黃芩六兩,大黃二兩,黃連三兩;冬三月,黃芩三兩,大黃五兩,黃連二兩。三物隨時合搗下篩,蜜丸大如烏豆。
白話文:
二月出生的黃芩,葉子呈赤黃色,兩兩、四四相對生長,莖稈直立於空中,形狀或方或圓,高度約三、四尺。花朵紫紅色,五月結果實,果實呈黑色,根部呈黃色。二月和九月可以採收。與現代所見的黃芩略有不同。張仲景治療傷寒心下痞滿症,常使用瀉心湯,四方皆用黃芩,因為它能主治各種熱症,並能利小腸。另外,太陽病,下瀉不止,也使用葛根黃芩黃連湯,以及治療妊娠安胎的安胎散,也常用到黃芩。
現今醫生經常使用黃芩且效果顯著,因此將其記載下來。另外,《千金方》中記載,巴郡太守奏請加減三黃丸,可以治療男子五勞七傷、消渴、不生肌肉,以及婦人帶下、手足寒熱等症狀。春三月,用黃芩四兩、大黃三兩、黃連四兩;夏三月,用黃芩六兩、大黃一兩、黃連七兩;秋三月,用黃芩六兩、大黃二兩、黃連三兩;冬三月,用黃芩三兩、大黃五兩、黃連二兩。將三味藥材根據季節調整用量,搗碎過篩,製成蜜丸,大小如烏豆。
米飲服五丸,日三。不知,稍增七丸,服一月病愈。久服走及走奔馬,近頻有驗。食禁豬肉。又陶隱居云:黃芩圓者名子芩。仲景治雜病方,多用之。
千金翼治淋。黃芩四兩,袋貯之,水五升煮三升,分三服。梅師治火丹。杵黃芩末,水調敷之。
白話文:
喝米湯,一次服用五顆藥丸,一天三次。如果病情沒有好轉,可以稍微增加到七顆,服用一個月,病就會痊癒。長期服用可以讓人走得快,甚至能追上奔跑的馬匹,最近有很多驗證案例。飲食上要忌諱豬肉。另外,陶隱居說,圓形的黃芩叫做子芩。張仲景在治療各種疾病的方劑中,經常使用它。
《千金翼方》中治療淋病的方子是用四兩黃芩裝在袋子裡,用五升水煮成三升,分三次服用。梅師治療火丹的方子是用黃芩研成粉末,用水調和敷在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