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慎微

《證類本草》~ 卷第八 (10)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八 (10)

1. 知母

味苦,寒,無毒。主消渴熱中,除邪氣,肢體浮腫,下水,補不足,益氣,療傷寒,久瘧,煩熱,脅下邪氣,膈中惡及風汗、內疸。多服令人泄。一名蚳(音歧)母,一名連母,一名野蓼,一名地參,一名水參,一名水浚,一名貨母,一名蝭(音匙,又音提)母,一名女雷,一名女理,一名兒草,一名鹿列,一名韭逢,一名兒踵草,一名東根,一名水須,一名沉燔,一名𧂇(杜含切),臣禹錫等謹按唐本一名昌支。生河內川穀。

二月、八月採根,曝乾。

陶隱居云:今出彭城。形似菖蒲而柔潤,葉至難死。掘出隨生,須枯燥乃止。甚療熟結,亦主瘧熱煩也。臣禹錫等謹按爾雅云:𧂇,⿱艹沉藩。釋曰:知母也,一名𧂇,一名⿱艹沉藩。郭云:生山上,葉如韭。範子云:提母出三輔,黃白者善。吳氏云:知母,神農、桐君:無毒,補不足,益氣。

藥性論云:知母,君,性平。主治心煩躁悶,骨熱勞往來,生產後蓐勞,腎氣勞,憎寒虛損,患人虛而口乾,加而用之。日華子云:味苦、甘。治熱勞,傳屍疰病,通小腸,消痰止嗽,潤心肺,補虛乏,安心,止驚悸。

圖經曰:知母,生河內川穀,今瀕河諸郡及解州、滁州亦有之。根黃色,似菖蒲而柔潤。葉至難死,掘出隨生,須燥乃止。四月開青花如韭花,八月結實。二月、八月採根曝乾用。《爾雅》謂之𧂇(徙南切),又謂之䔿(直林切)藩是也。《肘後方》用此一物治溪毒大勝。其法:連根、葉搗作散服之。

亦可投水搗絞汁,飲一、二升。夏月出行,多取此屑自隨。欲入水,先取少許投水上流,便無畏。兼闢射工,亦可和水作湯浴之,甚佳。

雷公云:凡使,先於砧上細銼,焙乾,木臼杵搗,勿令犯鐵器。聖惠方:治妊娠月未足似欲產,腹中痛。用知母二兩末,蜜丸如梧桐子大,不計時候,粥飲下二十丸。《楊氏產乳》同。

2. 貝母

味辛、苦,平、微寒,無毒。主傷寒煩熱,淋瀝、邪氣、疝瘕,喉痹,乳難,金瘡風痙,療腹中結實,心下滿,洗洗惡風寒,目眩項直,咳嗽上氣,止煩熱渴,出汗,安五臟,利骨髓。一名空草,一名藥實,一名苦花,一名苦菜,一名商草,一名勤母。生晉地。十月採根,曝乾。(厚朴白薇為之使,惡桃花,畏秦艽、礜石、莽草,反烏頭。)

陶隱居云:今出近道。形似聚貝子,故名貝母。斷谷服之不飢。唐本注云:此葉似大蒜。四月蒜熟時,採良。若十月苗枯,根亦不佳也。出潤州、荊州、襄州者最佳,江南諸州亦有。

味甘、苦、不辛。按《爾雅》一名莔(忙庚切)也。臣禹錫等謹按爾雅云:莔,貝母。注:根如小貝,圓而白華,葉似韭。疏引陸機云:其葉如栝蔞而細小。其子在根下,如芋子,正白,四方連累相著,有分解也。藥性論云:貝母,臣,微寒。治虛熱,主難產,作末服之。兼治胞衣不出,取七枚末酒下。

末,點眼去膚翳。主胸脅逆氣,療時疾、黃疸。與連翹同主項下瘤癭疾。日華子云:消痰,潤心肺。末和沙糖為丸,含止嗽。燒灰油調敷人畜惡瘡。

圖經曰:貝母生晉地,今河中、江陵府、郢、壽、隨、鄭、蔡、潤、滁州皆有之。根有瓣子,黃白色,如聚貝子,故名貝母。二月生苗,莖細青色,葉亦青,似蕎麥,葉隨苗出。七月開花碧綠色,形如鼓子花。八月採根,曬乾。又云:四月蒜熟時採之良。此有數種。《鄜詩》言採其莔(音虻)。

陸機疏云:貝母也。其葉如栝樓而細小,其子在根下,如芋子,正白,四方連累相著,有分解。今近道出者正類此。郭璞注《爾雅》云:白花,葉似韭,此種罕復見之。此藥亦治惡瘡。唐人記其事云;江左嘗有商人,左膊上有瘡,如人面,亦無它苦。商人戲滴酒口中,其面亦赤色。

以物食之,亦能食,食多則覺膊內肉脹起。或不食之,則一臂痹。有善醫者,教其歷試諸藥,金石草木之類,悉試之無苦,至貝母,其瘡乃聚眉閉口,商人喜曰:此藥可治也。因以小葦筒毀其口灌之,數日成痂,遂愈,然不知何疾也。謹按《本經》主金瘡,此豈金瘡之類歟!

雷公云:凡使,先於柳木灰中炮令黃。擘破。去內口鼻上有米許大者心一小顆。後拌糯米於鏊上同炒,待米黃熟,然後去米,取出。其中有獨顆團,不作兩片無皺者,號曰丹龍精。不入用。若誤服,令人筋脈永不收。用黃精、小藍汁合服,立愈。別說云謹按貝母能散心胸鬱結之氣,殊有功。

則《詩》所謂言採其虻者是也。蓋作詩者,本以不得志而言之,今用以治心中氣不快多愁郁者,殊有功信矣!

3. 白芷

味辛,溫,無毒。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閉,陰腫,寒熱,風頭侵目淚出,長肌膚,潤澤作面脂,療風邪,久渴,吐嘔,兩脅滿,風痛,頭眩目癢。可作膏藥、面脂,潤顏色。一名芳香,一名白茞,一名囂(許驕切),一名莞,一名苻蘺,一名澤芬。葉名蒚(音歷)麻可作浴湯。生河東川穀下澤。二月、八月採根,曝乾。(當歸為之使,惡旋覆花。)

陶隱居云:今出近道處處有,近下濕地東間甚多。葉亦可作浴湯,道家以此香浴,去屍蟲,又用合香也。臣禹錫等謹按範子計然云:白芷出齊郡,以春取黃澤者善也。藥性論云:白芷,君。能治心腹血刺痛,除風邪,主女人血崩及嘔逆,明目止淚出。療婦人瀝血腰痛,能蝕膿。

日華子云:治目赤胬肉,及補胎漏滑落,破宿血,補新血,乳癰發背,瘰癧,腸風,痔瘻,排膿,瘡痍疥癬,止痛,生肌,去面皯疵瘢。

圖經曰:白芷,生河東川穀下澤,今所在有之,吳地尤多。根長尺余,白色,粗細不等,枝稈去地五寸以上。春生葉,相對婆娑,紫色,闊三指許。花白微黃。入伏後結子,立秋後苗枯。二月、八月採根曝乾。以黃澤者為佳,楚人謂之藥。《九歌》云:辛夷楣兮藥房。王逸注云:藥,白芷是也。

雷公云:凡採得後,勿用四條作一處生者,此名喪公藤。兼勿用馬藺,並不入藥中。採得後刮削上皮,細銼,用黃精細銼,以竹刀切,二味等分,兩度蒸一伏時後,出。於日中曬乾,去黃精用之。外臺秘要:治丹癮疹。白芷及根葉煮汁洗之,效。子母秘錄治小兒身熱。白芷煮湯浴兒,避風。

衍義曰:白芷,菹是也。出吳地者良。《經》曰:能蝕膿。今人用治帶下,腸有敗膿,淋露不已,腥穢殊甚,遂至臍腹更增冷痛。此蓋為敗膿血所致。卒無已期,須以此排膿。白芷一兩,單葉紅蜀葵根二兩,芍藥根白者、白礬各半兩,礬燒枯別研,余為末,同以蠟丸如梧子大。空肚及飯前,米飲下十丸或十五丸。俟膿盡,仍別以他藥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