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類本草》~ 卷第八 (5)
卷第八 (5)
1. 苦參
味苦,寒,無毒。主心腹結氣,癥瘕積聚,黃疸,溺有餘瀝,逐水,除癰腫,補中,明目止淚,養肝膽氣,安五臟,定志益精,利九竅,除伏熱腸澼,止渴,醒酒,小便黃赤,療惡瘡、下部䘌,平胃氣,令人嗜食、輕身。一名水槐,一名苦𧄹(音識),一名地槐,一名菟槐,一名驕槐,一名白莖,一名虎麻,一名岑莖,一名祿白,一名陵郎。生汝南山谷及田野。
三月、八月、十月採根,曝乾。(玄參為之使,惡貝母、漏蘆、菟絲,反藜蘆。)
陶隱居云:今出近道處處有。葉極似槐樹,故有槐名,花黃,子作莢,根味至苦惡。病人酒漬飲之多瘥。患疥者,一、兩服亦除,蓋能殺蟲。唐本注云:以十月收其實,餌如槐子法。久服輕身不老,明目,有驗。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苦參,能治熱毒風,皮肌煩燥生瘡,赤癩眉脫,主除大熱、嗜睡,治腹中冷痛,中惡腹痛,除體悶,治心腹積聚。不入湯用。
白話文:
苦參味苦性寒,無毒。能治療心腹結氣、癥瘕積聚、黃疸、尿頻、水腫,消腫,補中益氣,明目止淚,養肝膽氣,安定五臟,安定心神益精,通利九竅,消除伏熱腸澼,止渴醒酒,治療小便黃赤,治療惡瘡、下部濕疹,平胃氣,增進食慾,減輕體重。苦參又名水槐、苦𧄹、地槐、菟槐、驕槐、白莖、虎麻、岑莖、祿白、陵郎。生長在汝南山谷和田野。
三月、八月、十月採收根部,曬乾。苦參配伍玄參,忌貝母、漏蘆、菟絲,反藜蘆。
陶隱居說:如今苦參在很多地方都有。葉子非常像槐樹,所以有槐字,花黃色,果實像豆莢,根部味道非常苦。病人用酒浸泡後飲用,療效很好。患有疥瘡的人,服用一兩劑即可痊癒,因為苦參能殺蟲。唐本注釋中說:十月收穫果實,食用方法如同槐子。長期服用可以減輕體重,延緩衰老,明目,效果顯著。臣禹錫等人根據藥性論記載:苦參能治療熱毒風,皮膚乾燥發癢長瘡,赤癩眉脫,主治除熱、嗜睡,治療腹中冷痛,中惡腹痛,消除體悶,治療心腹積聚。苦參不適合用於湯劑。
日華子云:殺疳蟲,炒帶煙出為末,飯飲下,治腸風瀉血並熱痢。
圖經曰:苦參,生汝南山谷及田野,今近道處處皆有之。其根黃色,長五、七寸許,兩指粗細。三、五莖並生,苗高三、二尺以來。葉碎青色,極似槐葉,故有水槐名,春生冬凋。其花黃白,七月結實如小豆子。河北生者無花子。五月、六月、八月、十月採根,曝乾用。古今方用治瘡疹最多,亦可治癩疾。
其法用苦參五斤切,以好酒三斗漬三十日。每飲一合,日三,常服不絕。若覺痹即瘥。取根皮末服之亦良。
唐本云:治脛酸,療惡蟲。雷公云:凡使,不計多少,先須用糯米濃泔汁浸一宿,上有腥穢氣,並在水面上浮,並須重重淘過,即蒸,從巳至申出,曬乾,細銼用之。聖惠方:治傷寒四日,已嘔吐,更宜吐。以苦參末,酒下二錢,得吐瘥。外臺秘要:治天行病四、五日,結胸滿痛,壯熱,身體熱。
白話文:
《日華子》記載:苦參可以殺死疳蟲,將其炒至冒煙後研磨成粉,用米飯調服,可以治療腸風瀉血以及熱痢。
《圖經》記載:苦參生長在汝南山谷和田野,現在道路附近處處都有。根部呈黃色,長約五到七寸,粗細如兩根手指。三到五根莖一起生長,植株高度在三到二尺之間。葉子是碎裂的青色,非常像槐葉,因此也被稱為水槐,春天發芽,冬天凋零。花朵呈黃白色,七月結果實,形狀像小豆子。河北地區生長的苦參沒有花和果實。五月、六月、八月、十月採挖根部,曬乾後使用。古今醫方中,苦參主要用於治療瘡疹,也可以治療癩疾。
治療方法:將五斤苦參切碎,用三斗好酒浸泡三十天。每次服用一合,一天三次,長期服用不斷。如果感覺痺痛就會痊癒。取其根皮研磨成粉服用效果也很好。
《唐本》記載:苦參可以治療脛酸,驅除惡蟲。
雷公說:使用苦參時,無論用量多少,都必須先用濃米泔水浸泡一夜,如果出現腥穢氣味,並且浮在水面上,就必須反覆淘洗,然後蒸煮,從巳時到申時取出,曬乾後切碎使用。
《聖惠方》記載:治療傷寒四天,已經嘔吐,還需要繼續催吐。用苦參末二錢,用酒送服,可以催吐,使病情痊癒。
《外台秘要》記載:治療天行病四到五天,胸部結實疼痛,發熱,身體發燙。
苦參一兩銼,以醋二升,煮取一升二合,盡飲之,當吐,即愈。天行毒病,非苦參、醋藥不解,及溫覆取汗愈。又方:治小兒身熱,苦參湯浴兒良。千金方:治狂邪發惡,或披頭大叫,欲殺人,不避水火。苦參以蜜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薄荷湯下。又方:治飲食中毒。以苦參三兩,酒二升半。
煮取一升服,取吐愈。肘後方:治谷疸食勞,頭旋,心怫鬱不安而發黃。由失飢大食,胃氣衝熏所致。苦參三兩,龍膽一合,為末,牛膽丸如梧子大。生大麥汁服五丸,日三服。又方:治時氣垂死者。苦參一兩㕮咀,以酒二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適寒溫盡服之。當聞苦參吐毒如溶膠,便愈。
白話文:
【苦參一兩,以醋二升,煮取一升二合,盡飲之,當吐,即愈。】 取苦參一兩,加上二升的醋,一起煮沸,得到一升二合的濃汁,全部飲下,會引發嘔吐,病症即刻痊癒。
【天行毒病,非苦參、醋藥不解,及溫覆取汗愈。】 對於傳播迅速的毒病,除了使用苦參和醋藥物外,還需覆蓋衣物保持身體溫暖,並出汗,這樣才能治癒。
【又方:治小兒身熱,苦參湯浴兒良。】 另一個方法,用於治療小孩高燒,將苦參煎成湯,為小孩沐浴,效果良好。
【千金方:治狂邪發惡,或披頭大叫,欲殺人,不避水火。苦參以蜜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薄荷湯下。】 根據千金方,治療狂亂發作,或披頭髮大喊大叫,甚至想要殺人的情況,可以服用用蜂蜜製成,大小如桐子的苦參丸,每次十粒,以薄荷湯送服。
【又方:治飲食中毒。以苦參三兩,酒二升半。煮取一升服,取吐愈。】 另一個治療方法,針對飲食中毒,使用苦參三兩,加上二升半的酒,煮沸後服用,若能引發嘔吐,則可痊癒。
【肘後方:治谷疸食勞,頭旋,心怫鬱不安而發黃。由失飢大食,胃氣衝燻所致。苦參三兩,龍膽一合,為末,牛膽丸如梧子大。生大麥汁服五丸,日三服。】 根據肘後方,治療因過度飲食導致的谷疸(一種類似黃疸的症狀),頭暈,心煩意亂,由於飢餓時大量進食,導致胃氣上沖引起。使用苦參三兩與龍膽一合研磨成粉末,製成牛膽丸,每次五粒,用生大麥汁送服,一日三次。
【又方:治時氣垂死者。苦參一兩㕮咀,以酒二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適寒溫盡服之。當聞苦參吐毒如溶膠,便愈。】 另一個方法,對付即將喪命的流行病,使用苦參一兩切碎,加上二升半的酒,煮沸後得到一升半的濃汁,去渣,根據冷熱適度飲盡。應聽到苦參引出的毒素像凝膠一樣吐出,病症即告痊癒。
又方:治卒心痛。苦參三兩,苦酒一升半,煮取八合,分二服。梅師方:治飲食中毒,魚、肉、菜等。苦參三兩,以苦酒一升,煎三、五沸,去滓服,吐出即愈。或取煮犀角汁一升,亦佳。又方:治傷寒四、五日,頭痛壯熱,胸中煩痛。苦參五兩,烏梅二十枚細銼,以水二升,煎取一升,分服。
孫真人食忌:治中惡心痛。苦參一兩,酒一升半,煮取八合,乘熱頓服。勝金方:治時疾熱病,狂言心躁。苦參不限多少,炒黃色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八分,溫服。連煎三服。有汗、無汗皆瘥。集驗方:治毒熱,足腫疼欲脫。酒煮苦參以漬之。傷寒類要:治瘟氣病欲死。
白話文:
苦參是一種常用的中藥,可用於治療心痛、食物中毒、傷寒、中惡、熱病等。
例如,用苦參和苦酒煎煮可治心痛、食物中毒;用苦參、烏梅煎水可治傷寒發熱;用苦參和酒煮可治中惡心痛;用炒黃的苦參粉可治熱病狂言;用苦參酒浸泡可治毒熱足腫。
苦參二兩,以水二升,煮取一升,頓服之。吐則愈,或汗愈。子母秘錄:治小腹疼,青黑或赤,不能喘。苦參一兩,醋一升半,煎八合,分二服。太倉公淳于意醫齊中大夫病齲齒,灸左手陽明脈,苦參湯日漱三升。出入慎風,五、六日愈。沈存中筆談常患腰疼,時以病齒用苦參。
後有太常少卿舒昭亮,用苦參揩齒,歲久亦病腰。自後不用苦參,腰疾遂愈。
衍義曰:苦參,有朝士苦腰重,久坐,旅拒十餘步,然後能行。有一將佐謂朝士曰:見公日逐以藥揩齒,得無用苦參否?曰:始以病齒,用苦參已數年。此病由苦參入齒,其氣味傷腎,故使人腰重。後有太常少卿舒昭亮,用苦參揩齒,歲久亦病腰。自後悉不用,腰疾皆愈,此皆方書舊不載者。
白話文:
古代醫書記載,苦參可以治療腹痛、牙痛等病症。例如,用苦參煮水服用,可治小腹疼痛,並可止吐或發汗;用醋煎苦參,可治牙痛;用苦參湯漱口,可治牙痛並能防風寒。然而,也有記載指出,長期用苦參揩齒會損傷腎臟,導致腰痛。太常少卿舒昭亮便是因長期用苦參揩齒而患腰痛,後來停用苦參後,腰痛才痊癒。因此,使用苦參需謹慎,不可過度。
有人病遍身風熱細疹,癢痛不可任,連胸、頸、臍、腹及近隱處皆然,涎痰亦多,夜不得睡。以苦參末一兩,皂角二兩,水一升。揉濾取汁,銀石器熬成膏,和苦參末為丸,如梧桐子大。食後溫水服二十至三十丸,次日便愈。
白話文:
有病人全身長了細小的風熱疹,又癢又痛,讓人無法忍受。從胸部、頸部、肚臍、腹部到隱私部位都長滿了疹子,口水和痰也很多,晚上也睡不好。
可以用苦參末一兩,皂角二兩,水一升。將它們揉碎,過濾取汁,用銀器熬成膏狀,再和苦參末一起做成丸子,每個丸子的大小像梧桐子一樣。飯後用溫水服用二十至三十顆,隔天就能痊癒。
2. 當歸
味甘、辛,溫、大溫,無毒。主咳逆上氣,溫瘧寒熱洗洗(音癬)在皮膚中,婦人漏下,絕子,諸惡瘡癢(音羊),金瘡,煮飲之。溫中止痛,除客血內塞,中風痓,汗不出,濕痹,中惡,客氣虛冷,補五臟,生肌肉。一名干歸。生隴西川穀。二月、八月採根,陰乾。(惡䕡茹,畏菖蒲、海藻、牡蒙。)
陶隱居云:今隴西叨陽黑水當歸,多肉少枝,氣香,名馬尾當歸,稍難得。西川北部當歸,多根枝而細。歷陽所出,色白而氣味薄,不相似,呼為草當歸,缺少時乃用之。方家有云真當歸,正謂此,有好惡故也。俗用甚多,道方時須爾。唐本注云:當歸苗有二種:於內一種,似大葉芎藭。
白話文:
當歸味甘辛,性溫熱,無毒。它可以治療咳嗽、氣喘、寒熱交替發作的瘧疾、皮膚瘙癢、婦女月經不調、不孕、各種瘡瘍瘙癢、外傷出血等。它還能溫暖脾胃、止痛、清除血瘀、治療中風、出汗困難、風濕痺痛、食物中毒、虛寒等症狀,並能補益五臟、生肌。當歸又名干歸,產於隴西和四川。二月和八月採挖根部,陰乾保存。忌食惡䕡茹,忌與菖蒲、海藻、牡蒙同用。
陶隱居說,現在隴西叨陽黑水產的當歸,根部肥厚,枝條較少,氣味芳香,稱為馬尾當歸,較為稀少。西川北部產的當歸,根部和枝條較多,但較細。歷陽產的當歸,顏色白,氣味淡薄,與正品當歸差異很大,稱為草當歸,只有在缺乏正品時才用。醫家說,真正的當歸指的是正品當歸,它有忌諱,所以要謹慎使用。唐本注釋說,當歸有兩種苗:一種像大葉芎藭。
一種似細葉芎藭,唯莖葉卑下於芎藭也。今出當州、宕州、翼州、松州,宕州最勝。細葉者名蠶頭當歸,大葉者名馬尾當歸,今用多是馬尾當歸,蠶頭者不如此,不復用,陶稱歷陽者,是蠶頭當歸也。臣禹錫等謹按爾雅云:薜,山蘄。注《廣雅》曰:山蘄,當歸也。當歸今似蘄而粗大。
吳氏云:當歸,神農、黃帝、桐君、扁鵲:甘,無毒。歧伯、雷公:辛,無毒。季氏:小溫。或生羌胡地。範子云:當歸無枯者善。藥性論云:當歸,臣,惡熱面。止嘔逆,虛勞寒熱,破宿血,主女子崩中,下腸胃冷,補諸不足,止痢腹痛。單煮飲汁,治溫瘧,主女人瀝血腰痛,療齒疼痛不可忍。
白話文:
有一種植物,外觀類似細葉芎藭,但莖葉比芎藭矮小。現在當州、宕州、翼州、松州都有出產,其中宕州產的品質最好。葉子細小的稱為「蠶頭當歸」,葉子大的稱為「馬尾當歸」。現在大多使用馬尾當歸,蠶頭當歸不如它好,所以現在很少人使用。陶弘景說歷陽產的當歸就是蠶頭當歸。臣禹錫等謹慎查閱《爾雅》記載:薜,就是山蘄。注釋《廣雅》中提到:山蘄,就是當歸。現在的當歸外觀類似蘄,但更粗壯。
吳氏說:當歸,神農、黃帝、桐君、扁鵲記載:味甘,無毒。歧伯、雷公記載:味辛,無毒。季氏記載:性微溫。當歸生長在羌胡地區。範子說:沒有枯萎的當歸品質最好。藥性論中記載:當歸,屬於臣藥,惡熱面。可以止嘔逆、虛勞寒熱、破宿血,主治女子崩中、下腸胃冷、補虛損、止痢腹痛。單獨煮飲汁,可以治療溫瘧,主治婦女瀝血腰痛,治療牙齒疼痛難忍。
患人虛冷,加而用之。日華子云:治一切風,一切血,補一切勞,破惡血,養新血及主症癖。
圖經曰:當歸,生隴西川穀,今川蜀、陝西諸郡及江寧府、滁州皆有之,以蜀中者為勝。春生苗,綠葉有三瓣。七、八月開花似時羅,淺紫色。根黑黃色。二月、八月採根,陰乾。然苗有二種,都類芎藭,而葉有大小為異,莖梗比芎藭甚卑下。根亦二種,大葉名馬尾當歸,細葉名蠶頭當歸。
大抵以肉厚而不枯者為勝。謹按《爾雅》云:薜(布革切),山蘄(古芹字巨斤切)。郭璞注引《廣雅》云:山蘄,當歸也。似蘄而粗大。釋曰:《說文》云:蘄,草也。生山中者名薜,一名山蘄。然則當歸芹類也。在平地者名芹,生山中而粗大者名當歸也。
白話文:
當歸適合用於治療虛寒症狀。古籍記載,當歸具有治療各種風症、血症,補益勞損、破除瘀血、滋養新血,以及主治各種癖症的功效。
當歸主要產於隴西川穀,現今四川、陝西等地以及江寧府、滁州等地也有生產,其中四川產的品質最佳。當歸春季發芽,葉片為綠色,呈三瓣狀。七、八月開花,花朵形似時羅,顏色為淺紫色。根部呈黑黃色。二月和八月是採收根部的最佳時節,需要陰乾保存。
當歸的植株有兩種,都與芎藭相似,但葉片的大小有所區別,莖梗則比芎藭矮小。根部也有兩種,大葉的稱為馬尾當歸,細葉的稱為蠶頭當歸。
總體而言,肉質飽滿、不枯萎的當歸品質最佳。古籍中記載,當歸是一種芹類植物,生長在山區的稱為山蘄,而生長在平地的稱為芹。山蘄比芹粗大,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當歸。
雷公云:凡使,先去塵並頭尖硬處一分以來,酒浸一宿。若要破血,即使頭一節硬實處。若要止痛止血,即用尾。若一時用,不如不使,服食無效,單使妙也。外臺秘要:治頭疼欲裂。當歸二兩,酒一升,煮取六合,飲至再服。又方:治心痛。當歸為末,酒服方寸匕。肘後方:治小兒多患胎寒好啼,晝夜不止,因此成癇。
當歸末一小豆大,以乳汁灌之,日夜三、四度服,瘥。葛氏方:治小便出血。當歸四兩細銼,酒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梅師方:治胎動下血,心腹疼,死生不知,服此湯,活即安,死即下。用當歸四兩,芎藭九兩,細銼,以酒三升,水四升,煎取三升,分服。子母秘錄治倒產,子死腹中。
白話文:
雷公說:使用當歸時,要先去除雜質和頭部尖硬的部分,然後用酒浸泡一晚。如果要破血,就用頭部第一節堅硬的地方;如果要止痛止血,就用尾部。如果要臨時使用,不如不用,因為服食無效,單獨使用效果最佳。外臺秘要記載:治療頭疼欲裂,可以用當歸二兩,酒一升,煮取六合,飲用,可服用兩次。另一個方子:治療心痛,可以用當歸研成粉末,酒送服,量為方寸匕。肘後方記載:治療小兒多患胎寒好啼,晝夜不止,因此形成癇症,可以用當歸末一小豆大,以乳汁灌服,每日三次或四次,直到痊癒。葛氏方記載:治療小便出血,可以用當歸四兩細銼,酒三升,煮取一升,一次服用。梅師方記載:治療胎動下血,心腹疼痛,生死不明,服用此湯,活則安,死則下。可以用當歸四兩,川芎九兩,細銼,以酒三升,水四升,煎取三升,分次服用。子母秘錄記載:治療倒產,子死腹中,可以用當歸四兩,川芎九兩,細銼,以酒三升,水四升,煎取三升,分次服用。
搗當歸末,酒服方寸匕。又方:治小兒臍風瘡久不瘥,用當歸末敷之。賈相公進過《牛經》,牛有尿血病。當歸、紅花各半兩,為末,以酒半升煎,候冷,灌之瘥。支太醫方治婦人百病,諸虛不足。當歸四兩,地黃二兩,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食前米飲下十五丸。別說云:謹按當歸,自古醫家方論,用治婦人產後惡血上衝,倉卒取效,無急於此,世俗多以謂唯能治血。又《外臺秘要》、《金匱》、《千金》等方,皆為大補不足,決取立效之藥。
氣血昏亂者,服之即定。此蓋服之能使氣血各有所歸,則可以於產後備急於補虛速效。恐聖人立當歸之名,必因此出矣。
白話文:
將當歸研磨成粉末,用酒服用,每次服用量為方寸匕。另外還有個方子:治療小兒臍風瘡久治不癒,可以用當歸粉末敷在患處。賈相公曾進獻過《牛經》,書中記載牛有尿血病,可用當歸和紅花各半兩,研磨成粉末,用半升酒煎煮,待冷卻後灌服,可使牛病癒。支太醫的方子治療婦人的百病,以及各種虛弱不足,用當歸四兩,熟地黃二兩,研磨成粉末,用蜂蜜混合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飯前用米湯送服十五丸。另外有人說:仔細分析當歸,從古至今醫家在方劑論述中,都用它來治療婦女產後惡血上衝,迅速見效,並不是只有這個功效。世俗人大多認為當歸只治血,其實不然。《外臺秘要》、《金匱》、《千金》等醫書中的方劑,都將當歸列為大補不足,迅速見效的藥物。
當人體氣血昏亂時,服用當歸就能使氣血平靜。這是因為當歸能使氣血各歸其位,因此在產後急需補虛時,能迅速見效。想來聖人給當歸取這個名字,必定是因為它有這種功效。
衍義曰:當歸,《廣雅》云:山蘄(古芹切),當歸也,似芹而粗大。《說廣》云:蘄,草也,生山中者名薜(音百)。新書《圖經》以謂當歸,芹類也。在平地者名芹,生山中粗大者名當歸。若然,則今川蜀皆以平地作畦種,尤肥好多脂肉。不以平地、山中為等差,但肥潤不枯燥者佳。
今醫家用此一種為勝。市人又以薄酒灑使肥潤,不可不察也。《藥性論》云:補女子諸不足,此說盡當歸之用也。
白話文:
衍義曰:當歸,
**《廣雅》記載:**山蘄(音古芹),就是當歸,外觀像芹菜,但更粗壯。
**《說廣》記載:**蘄是一種草本植物,生長在山中的稱為薜(音百)。
**《圖經》記載:**當歸屬於芹菜類,平地生長的稱為芹菜,生長在山區,比較粗壯的稱為當歸。
**然而:**現在四川和蜀地都以平地作畦種植當歸,產量高,肥美多脂肉。不應以平地或山區來區分,只要肥潤不枯燥的品質就佳。
如今醫生們認為這種當歸品質最好。 市面上也有人用薄酒灑在當歸上,讓它變得肥潤,這點要格外注意。
**《藥性論》記載:**當歸可以補女子一切不足,這句話完整地闡述了當歸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