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慎微

《證類本草》~ 卷第四 (10)

回本書目錄

卷第四 (10)

1. 食鹽

管子曰:齊有渠展之鹽,伐菹薪煮海水徵積之,十月始生,至於正月成三萬是也。菹薪謂以茅菹燃火也。梁、益鹽井者,今歸州及西川諸郡皆有鹽井,汲其水以煎作鹽,如煮海之法,但以食彼方之民耳。西羌山鹽、胡中水鹽者,即下條云光明鹽,生鹽州。下品有戎鹽,生胡鹽山及西羌北地。

酒泉福祿城東南角。北海青,南海赤者是也。然羌胡之鹽種類自多。陶注又云:虜中鹽有九種:白鹽、食鹽、常食者,黑鹽、柔鹽、赤鹽、駁鹽、臭鹽、馬齒鹽之類,今人不能遍識。醫家治眼及補下藥多用青鹽,疑此即戎鹽。而《本經》云:北海青,南海赤,今青鹽從西羌來者,形塊方稜,明瑩而青黑色,最奇。

北胡來者,作大塊而不光瑩,又多孔竅若蜂窠狀,色亦淺於西鹽,彼人謂之鹽枕,入藥差劣。北胡又有一種鹽,作片屑如碎白石,彼人亦謂之青鹽,緘封於匣中,與鹽枕並作禮贄,不知是何色類。又階州出一種石鹽,生山石中,不由煎煉,自然成鹽,色甚明瑩,彼人甚貴之,云即光明鹽也。醫方所不用,故不能盡分別也。

又通、泰、海州並有停戶刮鹼,煎鹽輸官,如幷州末鹽之類,以供給江湖,極為饒衍,其味乃優於幷州末鹽也。濱州亦有人戶煎煉草土鹽,其色最粗黑,不堪入藥,但可啖馬耳。又下有綠鹽條云;以光明鹽、硇砂、赤銅屑釀之為塊,綠色,真者出焉耆國,水中石下取之,狀若扁青、空青,今不聞識此者,醫方亦不用。

唐·柳柳州纂《救三死治霍亂鹽湯方》云:元和十一年十月得乾霍亂,上不可吐,下不可利,出冷汗三大斗許,氣即絕。河南房偉傳此湯,入口即吐,絕氣復通。其法:用鹽一大匙,熬令黃,童子小便一升,二物溫和服之,少頃吐下即愈。劉禹錫《傳信方》著崔中丞煉鹽黑丸方:鹽一升搗末,納粗瓷瓶中實,築泥頭訖,初以火燒,漸漸加炭火,勿令瓶破,候赤徹,鹽如水汁,即去火,其鹽冷即凝,破瓶取之。

豉一升熬焦,桃仁一大兩和麩熬令熟,巴豆二大兩,去心膜,紙中熬令油出,須生熟得所,即少力,生又損人,四物各用研搗成熟藥,秤量蜜和丸如梧子,每服三丸,皆平旦時服。天行時氣,豉汁及茶下並得。服後多吃茶汁行藥力。心痛,酒下,入口便止。血痢,飲下,初變水痢,後便止。

鬼瘧,茶飲下。骨熱,白蜜湯下。忌冷漿水。合藥久則丸稍加令大。凡服藥後吐痢,勿怪。服藥一日,忌口兩日,吐痢若多,即煎黃連汁服止之。平旦服藥,至小食時以來,不吐痢者,或遇殺藥人,即更服一、兩丸投之。其藥冬中合,臘月尤佳,瓷合子中盛貯,以臘紙封之,勿令泄氣。

清河崔能云:合得一劑,可救百人。天行時氣,卒急覓諸藥不得,又恐過時,或在道途或在村落,無諸藥可求,但將此藥一刀圭,即敵大黃、朴硝數兩,曾試有效。宜行於閭里間及所使輩,若小兒、女子不可服多,被攪作耳。唐方又有藥鹽法,出於張文仲。唐之士大夫多作之。

白話文:

管子說:齊國有渠展這個地方產鹽,人們砍伐茅草等植物當柴燒,煮海水來提煉鹽,從十月開始製作,到正月可以生產三萬份的量。用茅草當柴燒的意思是用茅草和雜草來燃燒。梁州和益州一帶的鹽井,現在的歸州和西川各郡都有鹽井,汲取井水來煎煮製鹽,跟煮海水的方法類似,但只是供給當地人民食用。西羌地區的山鹽、胡人地區的水鹽,就是下面條文說的「光明鹽」,產於鹽州。下等品質的鹽有戎鹽,產於胡人的鹽山以及西羌的北部地區。

酒泉福祿城東南角一帶產鹽。北海產青色的鹽,南海產紅色的鹽,就是指這些地方。然而羌人和胡人地區的鹽種類繁多。陶弘景的註解又說:胡人地區的鹽有九種:白鹽,是人們常吃的食用鹽;黑鹽、柔鹽、赤鹽、駁鹽、臭鹽、馬齒鹽等種類,現在的人們無法完全辨識。醫家治療眼疾和滋補下體的藥方大多使用青鹽,推測這就是戎鹽。《本經》記載:北海產青色的鹽,南海產紅色的鹽,現在從西羌來的青鹽,形狀方正有稜角,晶瑩透亮,呈青黑色,品質最佳。

從北方胡人地區來的鹽,呈現大塊狀,不夠光亮,而且有很多孔洞,像蜂窩一樣,顏色也比西羌的鹽淡,當地人稱之為「鹽枕」,入藥效果較差。北胡還有一種鹽,呈碎片狀,像碎白的石頭,當地人也稱之為青鹽,密封在盒子裡,和「鹽枕」一起作為禮品贈送,不知道屬於哪種顏色或種類。另外,階州出產一種石鹽,生長在山石中,不需要煎煮提煉,自然形成鹽,顏色非常晶瑩,當地人非常看重,認為就是「光明鹽」。由於醫方不使用,所以無法詳細區分。

還有,通州、泰州、海州一帶都有停戶刮取鹽鹼,煎煮成鹽上繳官府,就像并州的末鹽一樣,用來供給江湖地區,數量非常豐富,味道也比并州的末鹽好。濱州也有人戶煎煮用草和泥土製作的鹽,顏色最粗糙發黑,不能入藥,只能用來餵馬。下面還有關於綠鹽的記載,說是用光明鹽、硇砂、赤銅屑混合釀製成塊,呈現綠色,真正的綠鹽產於焉耆國,從水中石頭下取得,形狀像扁青或空青,現在沒有人認識這種鹽,醫方也不使用。

唐朝柳宗元編纂的《救三死治霍亂鹽湯方》記載:元和十一年十月得了乾霍亂,上吐不下瀉,出了很多冷汗,氣息將斷。河南的房偉傳授這個湯方,喝下去就吐出來,但是斷絕的氣息又接上了。方法是:用一大匙鹽,炒到發黃,加入一升童子小便,將兩者溫熱後服用,過一會兒就會吐瀉,病就好了。劉禹錫的《傳信方》記載了崔中丞煉鹽黑丸的配方:用一升鹽搗成末,放入一個厚瓷瓶中裝滿,封好泥土瓶口,先用火燒,慢慢加入炭火,不要讓瓶子破裂,等到鹽燒到通紅,像水一樣,就停止加熱,鹽冷卻後就凝固,打破瓶子取出。

豆豉一升炒焦,桃仁一大兩和麩皮一起炒熟,巴豆二大兩,去掉心膜,用紙包住炒到出油,必須生熟恰當,少炒會效果差,炒過頭又會損害身體。將這四種藥材分別研磨搗碎,加入蜂蜜調和,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早晨空腹服用三丸。流行病時,用豆豉汁或茶水送服都可以。服藥後多喝茶水來幫助藥力發揮。心痛時,用酒送服,喝下就止痛。血痢,用開水送服,開始會變成水瀉,之後就會停止。

鬼瘧,用茶水送服。骨熱,用白蜜水送服。忌喝冰涼的水。藥丸放久了,可以稍微加大一點。凡是服藥後有嘔吐腹瀉的現象,不要驚慌。服藥一天,要忌口兩天,如果嘔吐腹瀉太嚴重,就煎黃連汁來止住。早晨服藥,到上午吃點心的時候,沒有出現嘔吐腹瀉,可能是遇到藥效被抵銷的人,就再服用一兩丸藥。這種藥冬天製作,臘月效果最好,用瓷罐子裝起來,用臘紙封住,不要讓藥氣洩漏。

清河的崔能說:製作一份藥,可以救活一百人。流行病暴發時,一時找不到其他藥材,又擔心延誤時間,或者在路途中、鄉村裡沒有藥材可求,只要用這種藥一小撮,就相當於大黃、芒硝幾兩的藥效,曾經試驗過很有效。應該在鄉里間和僕人中使用,如果是小孩和婦女,不可服用太多,會造成副作用。唐朝的藥方中還有藥鹽的方法,出自張文仲,唐朝的士大夫大多會製作這種藥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