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類本草》~ 卷第四 (9)
卷第四 (9)
1. 雌黃
將藥入盒子內,水調赤石脂封盒子口,更以泥封之,候乾,坐盒子於地上,上面以未入窯瓦坯子彈子大,擁盒子,令作一尖子,上用炭十斤簇定,頂上著火一熨斗籠起,令火從上漸熾,候火消三分去一,看瓦坯通赤則去火,候冷開盒子取藥,當如鏡面,光明紅色。入乳缽內細研,湯浸蒸餅心為丸如粟米大。
每服三丸、五丸,甘草水服。服後睡良久,妙。寶藏論:雌黃伏住火,胎色不移,鞁熔成汁者,點銀成金,點銅成銀,丹房鏡源:黃,背陰者雌也,純柔者亦可干錄,舶上噀血者上,湖南者次。青者本性,葉子上者可轉硫黃,伏粉霜,記之不可誤使。青霞子云:雌黃,辟邪去惡。
衍義曰:雌黃,入藥最稀,服石者宜審諦。治外功多,方士點化術多用,亦未聞終始如何。畫工或用之。
白話文:
將藥放入盒子內,用水調和赤石脂封住盒子口,再用泥封住,等泥乾後,將盒子放在地上,上面用還沒入窯燒製、彈珠大小的瓦坯子包圍著盒子,讓瓦坯子形成一個尖狀,然後用十斤炭固定好,頂部點火,用熨斗籠罩住,讓火從上往下慢慢燒旺,等到火勢消退三分之一時,觀察瓦坯子是否燒得通紅,如果通紅就熄火,等冷卻後打開盒子取出藥,這時藥應該像鏡面一樣,呈現光明紅色。將藥放入乳缽內仔細研磨,用湯浸泡蒸熟的餅心做成如小米粒大小的藥丸。
每次服用三到五丸,用甘草水送服。服藥後睡久一點,效果很好。寶藏論說:雌黃可以壓制火氣,使胎兒膚色不變,把雌黃熔成汁液,可以點銀成金,點銅成銀。丹房鏡源說:黃色的雌黃,背陰生長的屬於雌性,純淨柔和的也可以使用,從船上噴灑鮮血染色的最好,湖南產的次之。青色的雌黃是它原本的顏色,長在葉子上的雌黃可以轉化成硫磺,也能夠伏住粉霜,要記住不要用錯。青霞子說:雌黃可以辟邪去惡。
衍義說:雌黃作為藥材非常稀少,服用礦石類藥物的人應該仔細辨別。雌黃外用功效多,方士點化術常用,但沒聽說最後結果如何。畫工有時會用到雌黃。
2. 食鹽
味鹹,溫,無毒。主殺鬼蠱邪疰毒氣,下部䘌瘡,傷寒寒熱,吐胸中痰癖,止心腹卒痛,堅肌骨。多食傷肺,喜咳。
陶隱居云:五味之中,唯此不可缺。有東海、北海鹽及河東鹽池,梁、益鹽井,交、廣有南海鹽,西羌有山鹽,胡中有樹鹽,而色類不同,以河東者為勝。東海鹽、官鹽白,草粒細。北海鹽黃,草粒粗。以作魚鮓及咸菹,乃言北勝。而藏繭必用鹽官者,蜀中鹽小淡,廣州鹽鹹苦。
不知其為療體復有優劣否?西方、北方人,食不耐咸,而多壽少病,好顏色。東方、南方人,食絕欲咸,而少壽多病,便是損人,則傷肺之效矣。然以浸魚肉,則能經久不敗;以沾布帛則易致朽爛。所施處各有所宜也。今注:《唐本》原在米部,今移。臣禹錫等謹按蜀本云:多食,令人失色膚黑,損筋力也。
藥性論云:鹽,有小毒。能殺一切毒氣,鬼疰氣。主心痛中惡,或連腰臍者。鹽如雞子大,青布裹燒赤,納酒中頓服,當吐惡物,主小兒卒不尿,安鹽於臍中灸之。面上五色瘡,鹽湯綿浸拓瘡上,日五、六度易,瘥。又和槐白皮切蒸,治腳氣。又空心揩齒,少時吐水中洗眼,夜見小字,良。
治婦人隱處疼痛者,鹽青布裹熨之。主鬼疰,屍疰,下部蝕瘡,炒鹽布裹坐熨之,兼主火灼瘡。陳藏器云:按鹽本功外,除風邪,吐下惡物,殺蟲,明目,去皮膚風毒,調和腑臟,消宿物,令人壯健。人卒小便不通,炒鹽納臍中,即下。陶公以為損人,斯言不當。且五味之中,以鹽為主,四海之內,何處無之。
唯西南諸夷稍少,人皆燒竹及木鹽當之。日華子云:暖水臟及霍亂,心痛,金瘡,明目,止風淚,邪氣,一切蟲傷瘡腫,消食,滋五味,長肉,補皮膚,通大小便。小兒疝氣並內腎氣,以葛袋盛於戶口懸之,父母用手拈抖盡,即疾當愈。
圖經曰:食鹽,舊不著所出州郡。陶隱居云:有東海、北海鹽,及河東鹽池,梁、益有鹽井,交、廣有南海鹽,西羌有山鹽,胡中有木鹽。而色類不同,以河東者為勝。河東鹽,今解州、安邑兩池所種鹽最為精好,是也。又有幷州兩監末鹽,乃刮鹼煎煉,不甚佳,其咸蓋下品所著滷鹼,生河東鹽池者,謂此也。
下品又有大鹽,生邯鄲及河東池澤。蘇恭云:大鹽即河東印鹽,人之常食者,形粗於末鹽,乃似今解鹽也。解人取鹽,於池旁耕地,沃以池水,每臨南風急,則宿昔成鹽滿畦,彼人謂之種鹽。東海、北海、南海鹽者,今滄、密、楚、秀、溫、臺、明、泉、福、廣、瓊、化諸州官場煮海水作之,以給民食者,又謂之澤鹽,醫方所謂海鹽是也。
其煮鹽之器,漢謂之牢盆,今或鼓鐵為之,或編竹為之,上下周以蜃灰,廣丈深尺,平底,置於灶,皆謂之鹽盤。《南越志》所謂織篾為鼎,和以牡蠣也。然後於海濱掘地為坑,上布竹木,覆以蓬茅,又積沙於其上。每潮汐沖沙,滷鹼淋於坑中。水退則以火炬照之,滷氣衝火皆滅,因取海滷注盤中煎之,頃刻而就。
白話文:
食鹽的味道是鹹的,性溫和,沒有毒性。主要功效是殺滅鬼魅、蠱毒、邪氣和疰病等引起的毒害,治療下體的瘡瘍,以及傷寒引起的寒熱症狀,能使胸中的痰液排出,止心腹突然疼痛,並能強健肌肉骨骼。但過量食用會損傷肺部,容易引起咳嗽。
陶弘景說,五味之中,只有鹽是不可或缺的。鹽有產自東海、北海的海鹽,以及產自河東鹽池的池鹽,梁州、益州有鹽井產鹽,交州、廣州有南海產的海鹽,西羌有山產的岩鹽,胡人地區則有樹木提煉的樹鹽,這些鹽的顏色和品質各有不同,其中以河東產的鹽為最好。東海產的官鹽顏色潔白,顆粒細小;北海產的鹽顏色發黃,顆粒粗大。用來製作魚醬和鹹菜時,人們認為北海鹽更勝一籌。但若要存放蠶繭,則必須使用官鹽,因為蜀地的鹽味道較淡,廣州的鹽則又鹹又苦。
不知道這些鹽在療效上是否有優劣之分?西方和北方的人,飲食不習慣過鹹,卻多長壽少病,氣色也很好。東方和南方的人,飲食非常喜歡鹹味,反而多病短壽,這就是鹽損害身體的緣故,也應驗了鹽會損傷肺部的說法。然而,鹽能使魚肉長久不腐壞;沾到布帛上卻容易使其腐爛。可見鹽的用途各有不同的適宜之處。這裡補充說明,《唐本草》原將鹽歸在米部,現在移到這裡。我們謹慎地查閱蜀本的記載,上面說:多食鹽,會使人面色發黑,皮膚失去光澤,並且損耗筋骨力量。
《藥性論》中說:鹽,具有輕微的毒性。能殺滅各種毒氣和鬼疰之氣。主治心痛、中惡,或疼痛連及腰部和肚臍。把雞蛋大小的鹽用青布包裹後燒紅,放入酒中立即喝下,能吐出體內的惡物,主治小兒突然無法排尿,可將鹽敷在肚臍上艾灸。臉上出現各種顏色的瘡,可用鹽湯浸濕棉花擦拭瘡面,一天換五六次,就能痊癒。另外,將鹽與槐樹白皮切碎一起蒸煮,可治療腳氣。空腹時用鹽擦拭牙齒,過一會兒將口中的鹽水吐出後洗眼睛,夜間能看見小字,效果很好。
治療婦女陰部疼痛,可用青布包裹鹽熨燙患處。能治療鬼疰、屍疰,以及下體的潰爛瘡瘍,將鹽炒熱用布包裹坐著熨燙,也可用於治療火灼傷。陳藏器說:除了鹽的固有功效之外,還能祛除風邪,使體內惡物排出,殺滅寄生蟲,使眼睛明亮,去除皮膚風毒,調和腑臟,消除體內積存的食物殘渣,使人強壯健康。人們突然小便不通暢,可將鹽炒熱後敷在肚臍上,就能通暢。陶弘景認為鹽對人體有害,這個說法是不對的。而且五味之中,鹽是最重要的,四海之內,哪裡沒有鹽呢?
只有西南邊境的少數民族地區比較缺少鹽,他們都用燒竹子或木頭的方式來製鹽代替。日華子說:鹽能溫暖臟腑,治療霍亂、心痛、金瘡,使眼睛明亮,止住風淚和邪氣,治療各種蟲咬傷引起的瘡腫,有助於消化,滋養五味,促進肌肉生長,修復皮膚,暢通大小便。對於小兒疝氣和內腎氣,可將鹽裝在葛布袋中懸掛在門口,父母用手抖動葛布袋,病就會好。
《圖經》記載:關於食鹽,過去沒有記錄產自哪些州郡。陶弘景說:有東海、北海的海鹽,以及河東的鹽池,梁、益有鹽井產鹽,交、廣有南海的海鹽,西羌有山產的岩鹽,胡人地區則有樹木提煉的樹鹽。這些鹽的顏色和品質各有不同,其中以河東產的鹽為最好。河東鹽,現在以解州和安邑兩地鹽池所產的鹽最為精良,就是指這個。此外,還有并州兩監製作的末鹽,是刮取鹼土煎煉而成,品質不太好,其鹹味屬於下品,因為使用的是滷鹼,這種鹼土產自河東鹽池。
下品鹽還有大鹽,產於邯鄲和河東的池澤。蘇恭說:大鹽就是河東的印鹽,是人們日常食用的鹽,形狀比末鹽粗糙,類似於現在的解鹽。解地的人取鹽,在鹽池旁邊的土地上耕種,用鹽池的水澆灌,每當南風猛烈吹來,就會在一夜之間形成滿畦的鹽,當地人稱之為「種鹽」。東海、北海、南海的鹽,現在由滄州、密州、楚州、秀州、溫州、台州、明州、泉州、福州、廣州、瓊州、化州等地的官場煮海水而製成,供給百姓食用,又被稱為「澤鹽」,醫方上所說的海鹽就是指這種鹽。
煮鹽的器具,漢代稱為「牢盆」,現在則有用鐵打製的,也有用竹子編製的,上下周圍用蜃灰塗抹,寬一丈、深一尺,底部平坦,放置在灶台上,都稱為「鹽盤」。《南越志》中說,用竹篾編製成鼎,並混合牡蠣殼。然後在海邊挖坑,上面鋪上竹木,再覆蓋上蓬草,再堆積沙土。每次潮汐衝刷沙土時,滷水就會滲入坑中。潮水退去後,用火把照射,如果滷氣衝上火焰就會熄滅,這時就可取出海滷注入盤中煎煮,片刻就能製成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