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類本草》~ 卷第四 (5)
卷第四 (5)
1. 石硫黃
味酸,溫、大熱,有毒。主婦人陰蝕,疽痔,惡血,堅筋骨,除頭禿,療心腹積聚,邪氣冷癖在脅,咳逆上氣,腳冷疼弱無力,及鼻衄,惡瘡,下部䘌瘡,止血,殺疥蟲。能化金、銀、銅、鐵奇物。生東海牧羊山谷中,及太山、河西山,礬石液也。
陶隱居云:東海郡屬北徐州,而箕山亦有。今第一齣扶南林邑。色如鵝子初出殼,名崑崙黃。次出外國,從蜀中來,色深而煌煌。然方用之療腳弱及痼冷,甚良。《仙經》頗用之。所化奇物並是《黃白朮》及合丹法。此云礬石液,今南方則無礬石,恐不必爾。臣禹錫等謹案:吳氏云:硫黃一名石留黃。
神農、黃帝、雷公:咸,有毒。醫和、扁鵲:苦,無毒。或生易陽,或河西,或五色。黃是潘水石液也,燒令有紫焰者。八月、九月採。治婦人血結。藥性論云:石硫黃,君,有大毒。以黑錫煎湯解之,及食宿冷豬肉。味甘,太陽之精,鬼焰居焉,伏煉數般皆傳於作者。能下氣,治腳弱,腰腎久冷,除冷風頑痹。
又云:生用治疥癬,及療寒熱咳逆。煉服主虛損,泄精。簫炳云:硫黃,臣。日華子云:石亭脂、曾青為使,畏細辛、飛廉、鐵。壯陽道,治痃癖冷氣,補筋骨勞損,風勞氣,止嗽上氣,及下部痔瘻,惡瘡疥癬,殺腹藏蟲,邪魅等。煎余甘子汁,以御其毒也。
圖經曰:石硫黃,生東海牧羊山谷中,及泰山、河西山,礬石液也。今唯出南海諸蕃。嶺外州郡或有,而不甚佳。以色如鵝子初出殼者為真,謂之崑崙黃。其赤色者,名石亭脂,青色者號冬結石,半白半黑名神驚石,並不堪入藥。又有一種土硫黃,出廣南及榮州,溪澗水中流出。
其味辛,性熱腥臭。主治疥瘡,殺蟲毒。又可煎煉成汁,以摸䥱作器,亦如鵝子黃色。謹按古方書未有服餌硫黃者。《本經》所說功用,止於治瘡蝕,攻積聚冷氣,腳弱等。
而近世遂火煉治為常服丸散,觀其制煉服食之法,殊無本源,非若乳石之有論議節度,故服之,其效雖緊,而其患更速,可不戒之。
海藥謹案:《廣州記》云:生崑崙日腳下,顆塊瑩淨,無夾石者良。主風冷虛憊,腎冷,上氣,腿膝虛羸,長肌膚,益氣力,遺精,痔漏,老人風秘等。並宜燒煉服。仙方謂之黃硇砂,能壞五金,亦能造作金色,人能制伏歸本色,服而能除萬病。如有發動,宜以豬肉、鴨羹、余甘子湯並解之。
蜀中雅州亦出,光膩甚好,功力不及舶上來者。雷公云:凡使,勿用青赤色及半白半青、半赤半黑者。自有黃色,內瑩淨似物命者,貴也。凡用四兩,先以龍尾蒿自然汁一鎰,東流水三鎰,紫背天葵汁一鎰,粟遂子莖汁一鎰,四件合之攪令勻,一垍堝用六一泥固濟底下,將硫黃碎之入於堝中,以前件藥汁旋旋添入,火煮之汁盡為度,了。
白話文:
石硫黃的味道是酸的,性質溫熱,屬於大熱的藥材,且有毒性。主要用於治療婦女的陰部潰爛,疔瘡、痔瘡,以及清除惡血。它能強健筋骨,治療頭禿,也能治療心腹部的積聚、邪氣引起的冷症在脅肋部位,以及咳嗽、氣喘、腳部冰冷、疼痛無力等症狀。還能治療流鼻血、惡瘡、下部潰爛,有止血的功效,並能殺滅疥蟲。它具有將金、銀、銅、鐵等金屬轉化的神奇能力。
石硫黃產於東海牧羊山谷、泰山、河西山一帶,是礬石的溶液凝結而成。
陶弘景說:東海郡屬於北徐州,箕山也有產出。現在最好的石硫黃產自扶南、林邑,顏色像鵝蛋剛破殼時的樣子,稱為崑崙黃。其次是從外國和蜀地來的,顏色較深且明亮。這種石硫黃很適合用來治療腳軟無力及長久的虛寒病症。《仙經》經常使用它,所說的轉化金屬的奇術都記載在《黃白朮》和煉丹的方法中。這裡說石硫黃是礬石的溶液,但現在南方沒有礬石,可能並非如此。臣子禹錫等人查閱資料發現,吳氏說硫黃又名石留黃。
神農、黃帝、雷公認為石硫黃味鹹、有毒;醫和、扁鵲認為味苦、無毒。有的石硫黃產自易陽、有的產自河西,顏色有五種。黃色的石硫黃是潘水石的溶液,燒的時候會有紫色的火焰。通常在八、九月採集。可以治療婦女血氣凝結。藥性論說:石硫黃,性味屬於君藥,有大毒。可以用黑錫煎湯來解毒,也可以食用冷豬肉來緩解。它味甘,是太陽的精華,鬼火寄居其中,經過多次煉製才能傳授於人。能使氣下降,治療腳軟無力、腰腎長久寒冷、驅除寒風引起的麻痺。
還有一種說法是:生用石硫黃可以治療疥癬,以及治療寒熱引起的咳嗽、氣喘。煉製後服用可以治療虛損、遺精。蕭炳認為硫黃是臣藥。日華子認為石亭脂和曾青是它的使藥,害怕細辛、飛廉、鐵。它能增強男性陽氣,治療痃癖、寒氣,能補養筋骨的勞損,治療風勞之氣,止咳平喘,也能治療下部的痔瘡、惡瘡、疥癬,殺滅腹內的寄生蟲,以及驅除邪魅等。可以用余甘子汁煎水服用來減輕毒性。
圖經上說:石硫黃,產於東海牧羊山谷,以及泰山、河西山,是礬石的溶液。現在只產於南海的各個番邦。嶺外各州郡偶爾也有,但品質不太好。以顏色像鵝蛋剛破殼的為真,稱為崑崙黃。紅色的稱為石亭脂,青色的稱為冬結石,半白半黑的稱為神驚石,都不適合入藥。還有一種土硫黃,產於廣南和榮州,是溪澗水流出來的。
它的味道辛辣,性熱,有腥臭味。主要治療疥瘡,殺滅蟲毒。也可以煎煉成汁,用來塗抹器物,顏色也像鵝蛋黃。查閱古代的醫書,沒有記載服用石硫黃的例子。《本草經》記載的功效,只是用於治療瘡瘍潰爛、攻破積聚、驅除寒氣、治療腳軟無力等。
但近世卻將石硫黃火煉後製成常服的丸散,觀察其煉製和服用的方法,完全沒有根據,不像乳石那樣有論述和節度,因此服用它,雖然效果很快,但帶來的禍患也更快,不可不加以戒備。
海藥謹慎地考證:《廣州記》記載:石硫黃生長在崑崙山腳下,顆粒圓潤透亮,沒有夾雜石頭的品質最佳。主要治療風冷虛弱、腎冷、氣喘、腿腳虛弱無力、能夠使肌肉生長、增加氣力、治療遺精、痔瘡、老年人便秘等症狀。適合燒煉後服用。仙方稱它為黃硇砂,能夠腐蝕各種金屬,也能製造出金色的物質,人可以煉製它使其恢復本色,服用後能去除各種疾病。如果出現不良反應,可以用豬肉、鴨羹、余甘子湯來解毒。
蜀地雅州也有產出,光澤度很好,但功效不如從國外來的。雷公說:凡是使用石硫黃,不要使用青色、紅色,以及半白半青、半紅半黑的。只有黃色、內部瑩淨的像有生命的,才是珍貴的。凡是使用四兩,先將龍尾蒿的自然汁液一升,東流水三升,紫背天葵汁一升,粟遂子莖汁一升,將這四種汁液混合均勻,用一個鍋子,用六一泥封住底部,把硫黃搗碎放入鍋中,然後慢慢加入之前調好的藥汁,用火煮至藥汁耗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