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類本草》~ 卷第七 (14)
卷第七 (14)
1. 沙參
味苦,微寒,無毒。主血積驚氣,除寒熱,補中,益肺氣,療胃痹心腹痛,結熱邪氣,頭痛,皮間邪熱,安五臟,補中。久服利人。一名知母,一名苦心,一名志取,一名虎鬚,一名白參,一名識美,一名文希。生河內川穀及冤句、般陽續山,二月、八月採根,曝乾。(惡防己,反藜蘆。)
陶隱居云:今出近道。叢生,葉似枸杞,根白實者佳。此沙參並人參是為五參,其形不盡相類,而主療頗同,故皆有參名。又有紫參,正名牡蒙,在中品。唐本注云:紫參、牡蒙,各是一物,非異名也。今沙參出華州為善。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花白色,根若葵根。藥性論云:沙參,臣。
能去皮肌浮風,疝氣下墜,治常欲眠,養肝氣,宣五臟風氣。日華子云:補虛,止驚煩,益心肺,並一切惡瘡疥癬及身癢,排膿,消腫毒。
圖經曰:沙參,生河內川穀及冤句、般陽續山,今出淄、齊、潞、隨州,而江、淮、荊、湖州郡或有之。苗長一、二尺以來,叢生崖壁間,葉似枸杞而有叉牙。七月開紫花,根如葵根,箸許大,赤黃色,中正白實者佳。二月、八月採根,曝乾。南土生者,葉有細有大,花白,瓣上仍有白黏膠,此為小異。
古方亦單用。葛洪卒得諸疝,小腹及陰中相引痛如絞,自汗出欲死者。搗篩末,酒服方寸匕,立瘥。
白話文:
沙參味甘微苦,性微寒,無毒。能治療血瘀、驚悸、寒熱、心腹疼痛、胃痛、結熱邪氣、頭痛、皮膚熱症,具有安五臟、補益中氣的功效。長期服用有益健康。沙參還有其他名稱,例如知母、苦心、志取、虎鬚、白參、識美、文希等。它生長在河內川穀以及冤句、般陽等地,農曆二月和八月採挖根部,曬乾即可入藥。沙參忌與防己同用,反藜蘆。
現代產地遍佈各地,植株叢生,葉片類似枸杞,根部潔白、飽滿者為佳。沙參與人參同屬「五參」之列,雖然外形略有差異,但療效卻十分相似,因此都冠以「參」名。此外還有一種紫參,正式名稱為牡蒙,藥性較佳。沙參以產於華州者為上品。花為白色,根部像葵菜的根。
沙參能治療皮膚浮腫、疝氣下墜、嗜睡、肝氣不足以及五臟風氣等症狀。它具有補虛、安神、止驚、益心肺的功效,並能治療各種瘡瘍、疥癬、皮膚瘙癢,還能排膿消腫。
沙參主要生長在河內川穀以及冤句、般陽等地,現今則在淄州、齊州、潞州、隨州等地皆有分佈,江淮、荊湖等地也偶爾可見。植株高度約一至二尺,叢生於崖壁間,葉片類似枸杞,但葉緣有鋸齒。七月開花,花朵呈紫色;根部如同葵菜的根,粗細如筷子,顏色赤黃,中間潔白而飽滿者為佳。農曆二月和八月採挖根部,曬乾備用。南方所產的沙參,葉片大小不一,花朵為白色,花瓣上有白色黏液,這是一些細微的差別。
古方中也有單獨使用沙參的例子。例如葛洪曾用沙參治療疝氣,療效顯著。
2. 白兔藿
味苦,平,無毒。主蛇虺、蜂蠆、猘狗、菜肉、蠱毒,鬼疰,風疰,諸大毒不可入口者,皆消除之。又去血,可末著痛上,立消。毒入腹者,煮飲之即解。一名白葛。生交州山谷。
陶隱居云:此藥療毒,莫之與敵,而人不復用,殊不可解,都不聞有識之者,想當似葛爾,須別廣訪,交州人未得委悉。唐本注云:此草荊、襄間山谷大有,苗似蘿摩,葉圓厚,莖俱有白毛,與眾草異。蔓生,山南俗謂之白葛。用療毒有效。而交、廣又有白花藤,生葉似女貞,莖葉俱無毛,花白,根似野葛,云大療毒,而交州用根不用苗,則非藿也。用葉苗者,真矣。
二物療治,並如《經》說,各自一物,下條載白花藤也。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蔓生,葉圓若蓴,今襄州北、汝州南崗上有。五月、六月採苗,日乾。
海藥云:主風邪熱極,宜煮白兔藿飲之。干則搗末,敷諸毒妙。
白話文:
白兔藿味苦性平,沒有毒性。主要治療蛇、虺、蜂、蠆、狂犬、食物中毒、蠱毒、鬼魅作祟引起的疾病、風邪引起的疾病,以及各種劇毒無法入口的病症,都能夠消除。它還能止血,研磨成粉末敷在患處,疼痛立刻就會消失。如果毒物進入腹中,煮沸後飲用就能解毒。白兔藿又叫做白葛,生長在交州的山谷中。
陶弘景說:這種藥物治療毒症,沒有任何藥物能與之相比,但人們卻很少使用它,真是令人費解。從來沒有聽說過識藥之人使用它,想來它可能像葛類植物一樣,需要進一步廣泛調查考證,交州人也沒有完全了解它。唐代的注釋說:這種植物在荊州、襄州的山谷中很多,植株像蘿摩,葉子圓而厚,莖上都有白色絨毛,與其他植物不同。它以蔓生方式生長,山南地區的人們稱之為白葛。用它來治療毒症很有效。但在交州、廣州還有一種叫做白花藤的植物,葉子像女貞子,莖葉上都沒有毛,花是白色的,根像野葛,據說也能治療毒症。但是交州人用它的根不用它的莖葉,所以它應該不是白兔藿。使用葉子和莖的才是真正的白兔藿。
兩種藥物的療效,都如同《經方》所記載的,各自是一種藥物,下一段記載的是白花藤。臣禹錫等人謹慎查閱《蜀本圖經》記載:白兔藿蔓生,葉子圓圓的像蓴菜,現在襄州北部、汝州南部山崗上也有。在五月、六月採收植株,曬乾。
《海藥本草》記載:白兔藿主治風邪熱邪過盛,可以煮沸後飲用。曬乾後研磨成粉末,敷在患處治療各種毒症效果很好。
3. 徐長卿
味辛,溫,無毒。主鬼物百精,蠱毒疫疾,邪惡氣,溫瘧。久服強悍輕身,益氣延年。一名鬼督郵。生泰山山谷及隴西。三月採。
陶隱居云:鬼督郵之名甚多。今俗用徐長卿者,其根正如細辛,小短扁扁爾,氣亦相似。今狗脊散用鬼督郵,當取其強悍宜腰腳,所以知是徐長卿,而非鬼箭、赤箭。唐本注云:此藥葉似柳,兩葉相當,有光潤,所在川澤有之。根如細辛,微粗長,而有臊(昔刀切)氣。今俗用代鬼督郵,非也。
鬼督郵別有本條在下。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苗似小麥,兩葉相對,三月苗青,七月、八月著子,似蘿摩子而小,九月苗黃,十月凋。生下濕川澤之間,今所在有之。八月採,日乾。
圖經曰:徐長卿,生泰山山岩谷及隴西,今淄、齊、淮、泗間亦有之。三月生青苗,葉似小桑,兩兩相當,而有光潤。七、八月著子,似蘿摩而小。九月苗黃,十月而枯,根黃色,似細辛微粗長,有臊氣。三月、四月採,一名別仙蹤。
雷公云:凡採得,粗杵,拌少蜜令遍,用磁器盛,蒸三伏時,日乾用。
白話文:
徐長卿味辛性溫,無毒。能治療鬼怪、百種精邪、蠱毒、疫病、邪惡之氣以及溫瘧。長期服用可以強健筋骨、輕身健體、益氣延年。它也叫做鬼督郵,生長在泰山山谷和隴西地區,三月採收。
陶弘景說:鬼督郵這個名字有很多種植物都稱為此名。現在民間使用的徐長卿,它的根莖像細辛,又短又扁,氣味也相似。狗脊散中使用鬼督郵,是為了其強健筋骨、適合治療腰腳疾病的功效,所以可以確定是徐長卿,而不是鬼箭或赤箭。唐代的註解記載:這種植物的葉子像柳葉,兩葉相對,葉面光滑潤澤,生長在山川澤地。根莖像細辛,略粗長,帶有辛辣氣味。現在民間用其他植物代替鬼督郵,是不正確的。
鬼督郵另有其它的品種記載如下:臣禹錫等人謹按蜀地本草圖經記載:它的植株像小麥,兩葉相對,三月長出青苗,七月八月結果,果實像蘿摩子但較小,九月植株變黃,十月枯萎。生長在低濕的川澤地帶,現在各地都有分佈。八月採收,曬乾。
圖經上記載:徐長卿生長在泰山山岩谷和隴西,現在淄州、齊州、淮州、泗州等地也有。三月長出青苗,葉子像小桑葉,兩葉相對,葉面光滑潤澤。七、八月結果,果實像蘿摩子但較小。九月植株變黃,十月枯萎,根莖呈黃色,像細辛但略粗長,帶有辛辣氣味。三月、四月採收,又名別仙蹤。
雷公說:採收後,要先粗略搗碎,拌入少許蜂蜜使其均勻,用瓷器盛裝,在三伏天蒸曬,曬乾後再使用。
4. 石龍芻
味苦,微寒,微溫,無毒。主心腹邪氣,小便不利,淋閉,風濕,鬼疰惡毒,補內虛不足,痞滿,身無潤澤,出汗,除莖中熱痛,殺鬼疰惡毒氣。久服補虛羸,輕身,耳目聰明,延年。一名龍鬚,一名草續斷,一名龍珠,一名龍華,一名懸莞,一名草毒。九節多味者良,生梁州山谷濕地。五月、七月採莖,曝乾。
陶隱居云:莖青細相連,實赤,今出近道水石處,似東陽龍鬚以作席者,但多節爾。唐本注云:《別錄》云,一名方賓。主療蛔蟲及不消食爾。今按別本注云:《別錄》云微溫,今之服用能除熱,蓋不溫也。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莖如綖,叢生,俗名龍鬚草。今人以為席者,所在有之。
八月、九月採根,曝乾。陳藏器云:按龍鬚作席,彌敗有垢者,取方尺煮汁服之。主淋及小便卒不通。今出汾州,亦處處有之。
白話文:
石龍芻味苦,性微寒偏溫,無毒。能治療心腹脹痛、小便不利、尿閉、風濕病、邪氣入侵等症狀,能補益身體虛弱、胸腹脹滿、皮膚乾燥、多汗等問題,還能治療生殖器炎症和驅除邪氣。長期服用可以補益虛弱的身體,使人輕盈,耳聰目明,延年益壽。它還有龍鬚、草續斷、龍珠、龍華、懸莞、草毒等別名。莖有九節且味道醇厚者最佳,生長在梁州山谷濕地。五月、七月採收莖部,曬乾。
陶弘景說:它的莖青綠細長相連,內部是紅色的。現在市面上常見於靠近水邊和岩石的地方,和東陽用來編席的龍鬚草很像,只是節數更多而已。唐代的注釋說:《名醫別錄》記載,它還有一個名字叫方賓,主治蛔蟲和消化不良。現在我們對照其他版本的注釋,發現《名醫別錄》記載其性味為微溫,但現在服用它卻能清熱,可見它並非溫性。臣禹錫等人謹按《蜀本圖經》記載:它的莖像麻線一樣,叢生在一起,民間俗稱龍鬚草。現在人們用它編席,各地都有。
八月、九月採收根部,曬乾。陳藏器說:如果用來編席的龍鬚草已經污損破舊,可以取一尺見方煮水服用,能治療尿頻和尿閉。現在汾州有出產,其他地方也都有。
5. 薇銜
味苦,平、微寒,無毒。主風濕痹歷節痛,驚癇吐舌,悸氣賊風,鼠痿癰腫,暴症,逐水,療痿蹶。久服輕身明目。一名糜銜,一名承膏,一名承肌,一名無心,一名無顛。生漢中川澤及冤句、邯鄲。七月採莖、葉,陰乾。(得秦皮良。)
陶隱居云:俗用亦少。唐本注云:此草叢生,似茺蔚及白頭翁,其葉有毛,莖赤。療賊風大效。南人謂之吳風草,一名鹿銜草,言鹿有疾,銜此草瘥。又有大小二種,楚人猶謂大者為大吳風草,小者為小吳風草也。今按陳藏器本草云:婦人服之,絕產無子。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葉似茺蔚,叢生,有毛,黃花,根赤黑也。
陳藏器云:一名無心草,非草無心者。南人名吳風草,方藥不用之。素問云黃帝曰:有病者身熱解墮,汗出如浴,惡風少氣,此為何病?岐伯曰:病名酒風。帝曰:治之奈何?歧伯曰:以澤瀉、術各十分,麋銜五分,合以三指撮,為後飯。
白話文:
薇銜味苦,性平微寒,沒有毒性。主要功效是治療風濕痹痛、關節疼痛、驚癇抽搐伴吐舌、心悸、中風、鼠疫腫痛、急性病症、水腫,以及治療痿弱無力。長期服用可以輕身明目。薇銜別名糜銜、承膏、承肌、無心、無顛。它生長在漢中地區的河流濕地以及冤句、邯鄲等地。農曆七月採收它的莖葉,陰乾保存。(與秦皮搭配效果更好。)
古人記載薇銜的應用較少。 它叢生,外形類似茺蔚和白頭翁,葉子有毛,莖是紅色的。治療中風效果顯著。南方人稱它為吳風草,也叫鹿銜草,據說鹿生病了會銜食此草而痊癒。薇銜分大小兩種,南方人稱大者為大吳風草,小者為小吳風草。另有記載說,婦女服用薇銜會導致不孕。 薇銜的葉子像茺蔚,叢生,有毛,開黃花,根是赤黑色的。
古代文獻記載,薇銜又名無心草,這「無心」並非指植物沒有心。南方人稱之為吳風草,但醫方中很少使用。 古籍中記載黃帝問岐伯:患者發熱、出汗像洗澡一樣、怕風、氣短,這是什麼病?岐伯答曰:這是酒風。黃帝問:如何治療?岐伯答曰:用澤瀉、術各十分,薇銜五分,混合在一起,每次服用量約為三指撮,飯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