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慎微

《證類本草》~ 卷第七 (12)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七 (12)

1. 地膚子

味苦,寒,無毒。主膀胱熱,利小便,補中益精氣,去皮膚中熱氣,散惡瘡疝瘕,強陰。久服耳目聰明,輕身耐老,使人潤澤。一名地葵,一名地麥。生荊州平澤及田野。八月、十月採實,陰乾。

陶隱居云:今田野間亦多,皆取莖苗為掃帚。子微細,入補丸散用,《仙經》不甚須。唐本注云:地膚子,田野人名為地麥草,葉細莖赤。多出熟田中。苗極弱,不能勝舉。今云堪為掃帚,恐人未識之。《別錄》云:搗絞取汁,主赤白痢,洗目去熱,暗雀盲澀痛。苗灰,主痢亦善。

北人亦名涎衣草。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葉細莖赤,初生薄地,花黃白,子青白色,今所在有。藥性論云:地膚子,君。一名益明。與陽起石同服,主丈夫陰痿不起,補氣益力,治陰卵㿉疾,去熱風,可作湯沐浴。日華子云:治客熱,丹腫。又名落帚子。色青,似一眠起蠶沙矣。

白話文:

地膚子味道苦,性寒,無毒。主要治療膀胱熱症,促進排尿,補益中氣和精氣,去除皮膚的熱氣,散解惡瘡、疝氣、瘕症,壯陽。長期服用能使耳目聰明,身體輕盈,延緩衰老,讓肌膚滋潤。別名地葵,又名地麥。生長在荊州平原和田野。八月、十月採收果實,陰乾保存。

陶隱居說:現在田野間也有很多,人們都用它的莖葉製作掃帚。地膚子顆粒細小,可以用於製作補益丸散。但《仙經》認為地膚子並非必需品。唐本注釋說:地膚子,田野人稱它為地麥草,葉子細小,莖呈紅色,多生長在成熟的田地裡。植株非常脆弱,不堪重負。現在說可以用來做掃帚,恐怕人們還沒有真正認識它。《別錄》記載:搗碎地膚子,取汁液,可以治療赤白痢,洗眼消熱,治療眼翳、視力模糊、疼痛。地膚子莖葉的灰燼也可以治療痢疾,效果很好。

北方人也稱它為涎衣草。臣禹錫等人謹按蜀本圖經記載:地膚子葉細莖赤,初期生長在貧瘠的土地上,花朵呈黃白色,果實呈青白色,現在各地都有。藥性論記載:地膚子,藥性屬於君藥,又名益明。與陽起石一同服用,可以治療男子陽痿,補益氣力,治療陰囊腫痛,去除熱風,可以用於煮湯沐浴。日華子記載:地膚子可以治療外來的熱邪,丹毒腫痛。又名落帚子,顏色青綠,像蠶沙一樣。

圖經曰:地膚子,生荊州平澤及田野,今蜀川、關中近地皆有之。初生薄地五、六寸,根形如蒿,莖赤葉青,大似荊芥。三月開黃白花,八月、九月採實,陰乾用。神仙七精散云:地膚子,星之精也。或曰其苗即獨掃也,一名鴨舌草。陶隱居謂莖苗可為掃帚者。蘇恭云:苗極弱,不能勝舉。

二說不同,而今醫家便以為獨掃是也。密州所上者,其說益明。雲根作叢生,每窠有二、三十莖,莖有赤有黃,七月開黃花,其實地膚也。至八月而䕸稈成,可採,正與此地獨掃相類。若然,恐西北所出者短弱,故蘇注云爾。其葉味苦,寒,無毒。主大腸泄瀉,止赤白痢,和氣,澀腸胃,解惡瘡毒。

白話文:

《圖經》記載:地膚子生長在荊州的平原和田野,現在四川、關中附近地區也都有。剛開始生長的時候,植株高度只有五、六寸,根部形狀像艾蒿,莖呈紅色,葉子是青色的,長得非常像荊芥。三月開花,花朵呈黃白色,八月、九月採收果實,陰乾後使用。《神仙七精散》中說:地膚子是星辰的精華。有些人說地膚子的苗就是獨掃,又名鴨舌草。陶隱居認為地膚子的莖和葉可以做成掃帚。蘇恭說:地膚子的苗非常弱小,無法承受重量,無法做成掃帚。

兩種說法不同,但現在的醫生都認為獨掃就是地膚子。密州上貢的資料更能證明這一點。資料中記載:地膚子的根部叢生,每個根部有二、三十根莖,莖有紅色的也有黃色的,七月開黃花,果實就是地膚子。到了八月,莖幹就會變得枯萎,可以採收,這和當地獨掃的形態非常相似。如果這樣的話,可能西北地區產的地膚子比較短弱,所以蘇恭才會這樣說。地膚子的葉子味苦,性寒,無毒。可以治療大腸瀉痢,止瀉赤白痢,調和氣血,收斂腸胃,解毒治惡瘡。

三、四月、五月採。

外臺秘要:治目痛及眯忽中傷,因有熱暝者。取地膚子白汁注目中。又方:療手足煩疼。地膚草三兩,水四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日一劑。肘後方:治積年久𤻞腰痛,有時發動。六月、七月取地膚子乾末,酒服方寸匕,日五、六服。子母秘錄治妊娠患淋,小便數,去少,忽熱痛酸索,手足疼煩。

地膚子十二兩,初以水四升,煎取二升半,分溫三服。楊氏產乳:療小便數多,或熱痛酸楚,手足煩疼。地膚草三兩,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白話文:

地膚草在三、四月、五月採收。

根據《外台秘要》,地膚草的白色汁液可以治療眼睛疼痛和因熱氣入侵導致的視力模糊。另外,地膚草還能治療手腳發熱疼痛,方法是將三兩地膚草煮成二升半的藥汁,分三次服用,一天一劑。

《肘後方》記載,地膚子可以治療多年的腰痛,特別是偶爾發作的疼痛。方法是將六月、七月採收的地膚子曬乾研磨成粉末,用酒服用,每次服用方寸匕,每天五到六次。

《子母秘錄》記載,地膚子可以治療孕婦患淋症,症狀包括小便頻密、量少、伴隨熱痛、酸痛、腰痛,以及手腳疼痛發熱。方法是將十二兩地膚子煮成二升半的藥汁,分三次溫服。

《楊氏產乳》記載,地膚草可以治療小便頻密、伴隨熱痛、酸楚,以及手腳疼痛發熱。方法是將三兩地膚草煮成二升半的藥汁,分三次服用。

2. 千歲虆

(力軌切)汁,

味甘,平,無毒。主補五臟,益氣,續筋骨,長肌肉,去諸痹。久服輕身不飢,耐老,通神明。一名虆蕪。生泰山川穀。

陶隱居云:作藤生,樹如葡萄,葉如鬼桃,蔓延木上,汁白。今俗人方藥,都不復識用此,《仙經》數處須之。而遠近道俗咸不識此,非甚是異物,正是未研訪尋識之爾。唐本注云即蘡(音纓)薁(音隩)藤汁也。此藤有得千歲者,莖大如碗,冬唯葉凋,莖終不死。藤汁味甘,子味甘、酸,苗似葡萄,其莖主噦(於月切)逆大善,傷寒後嘔噦更良。

今按陳藏器本草云:千歲虆,陶云藤生,樹如葡萄,葉如鬼桃,蔓延木上,汁白。人不復識,仙方或須。唐本注即云:蘡薁藤得千歲者,汁甘,子酸。按蘡薁是山蒲桃,斫斷藤,吹氣出一頭如通草。以水浸,吹取氣,滴目中,去熱翳赤障,更無甘汁,《本經》云汁甘,明非蘡薁也。

白話文:

這種植物的汁液味甘,性平,無毒,具有補益五臟、增強氣力、修復筋骨、長肌肉、治療各種痺症等功效。長期服用可以減輕體重、不感到飢餓、延緩衰老、增進神智。它又名虆蕪,生長在泰山山谷中。

據陶隱居記載,這種植物藤蔓生長,樹形像葡萄,葉子像鬼桃,攀爬在樹木上,汁液呈白色。現今民間藥方大多已不再使用它,而一些仙家秘方卻經常需要它。然而,無論是遠近地方,無論是僧道俗人,都對它不甚了解。這並非它是一種非常奇特的物種,只是人們沒有認真研究和尋找辨識它而已。唐代本草註釋中記載,它就是蘡薁藤的汁液。這種藤蔓有些可以生長千年,莖粗如碗,冬天只有葉子凋落,莖部卻始終不死。藤蔓的汁液味甘,果實味甘酸,幼苗像葡萄,莖部主治呃逆,尤其適合傷寒後嘔吐呃逆的患者。

現今根據陳藏器《本草》記載,千年虆蕪,陶隱居描述它藤蔓生長,樹形像葡萄,葉子像鬼桃,攀爬在樹木上,汁液呈白色。人們不再認識它,但仙家秘方有時需要它。唐代本草註釋中記載,蘡薁藤生長千年,汁液味甘,果實味酸。根據分析,蘡薁就是山蒲桃,砍斷藤蔓,吹氣,會從一端吹出像通草一樣的東西。用清水浸泡後,吹出氣體,滴入眼睛,可以治療熱翳、赤障。但它並無甘甜的汁液,《本經》中記載的汁液味甘,顯然不是指蘡薁藤。

千歲虆似葛蔓,葉下白,子赤,條中有白汁。《草木疏》云:一名苣荒,連蔓而生,子赤可食。《毛詩》云:葛虆。注云:似葛之草也。此藤大者盤薄,故云千歲虆。謂蘡薁者,深是妄言。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今處處有,取汁用,當在夏秋也。日華子云:味甘、酸。止渴,悅色。

年多大者佳,莖葉同用,又名蘡薁藤。

圖經曰:千歲虆,生泰山川穀。作藤生,蔓延木上,葉如葡萄而小。四月摘其莖,汁白而甘。五月開花,七月結實,八月採子,青黑微赤。冬唯凋葉。此即《詩》云葛虆者也。蘇恭謂是蘡薁藤,深為謬妄。陶隱居、陳藏器說最得之。

白話文:

千歲虆是一種像葛藤的植物,葉子下方是白色,果實紅色,莖裡面有白色汁液。《草木疏》說它又叫苣荒,蔓生,紅色的果實可以食用。《毛詩》中也有記載,注釋說它像葛藤一樣。這種藤蔓長得很大,盤旋纏繞,所以叫做千歲虆。說它是蘡薁藤,是錯誤的。臣禹錫等根據蜀本圖經記載,現在各地都有這種植物,夏天秋天可以採汁使用。日華子說它味道甘酸,可以止渴,使面色紅潤。

年紀大的千歲虆比較好,莖葉都可以用,又叫蘡薁藤。

圖經記載:千歲虆生長在泰山山谷中,像藤蔓一樣生長,蔓延在樹木上,葉子像葡萄葉但比較小。四月可以摘取它的莖,汁液白色甘甜。五月開花,七月結果,八月採收果實,青黑色帶點紅色。冬天只留下枯葉。這就是《詩經》中所說的葛虆。蘇恭說它是蘡薁藤,完全錯誤。陶隱居和陳藏器的說法最準確。

衍義曰:千歲虆,唐開元末,訪隱民姜撫,已幾百歲。召至集賢院。言服常春藤,使白髮還鬒,則長生可致藤。生太湖,終南往往有之。帝遣使多取,以賜老臣。詔天下使自求之。擢撫銀青光祿大夫,號沖和先生。又言終南山有旱藕,餌之延年,狀類葛粉。帝取之作湯餅,賜大臣。

右驍騎將軍甘守誠曰:常春者千歲虆也,旱藕者牡蒙也。方家久不用,撫易名以神之。民間以酒漬藤飲者,多暴死,乃止。撫內慚,請求藥牢山,遂逃去。今書之以備世疑。

白話文:

相傳唐朝開元年間,有個隱居的老人姜撫,活了幾百年。皇帝召他到集賢院,姜撫說他常吃常春藤,讓白髮變黑,吃了這種藤就能長生不老。這種藤生長在太湖和終南山,皇帝派人去採集,賜給老臣,並下令讓全天下的人尋找。姜撫被封為銀青光祿大夫,號稱沖和先生。他还说终南山有旱藕,吃了可以延年益寿,形状类似葛粉。皇帝取來做汤饼,赐給大臣。

當時的右驍騎將軍甘守誠指出,常春藤其實就是千歲虆,旱藕则是牡蒙。這些都是醫學界早已淘汰的藥物,姜撫只是用新的名字來包裝,让人觉得神奇。民間有人用酒浸泡常春藤喝,結果不少人暴毙,从此就没人再用这种方法。姜撫内心羞愧,请求前往药牢山,便逃走了。现在把这些事情记录下来,以防世人被蒙蔽。

3. 景天

味苦、酸,平,無毒。主大熱火瘡,身熱煩,邪惡氣,諸蠱毒,痂疕(疋幾切),寒熱風痹,諸不足。花,主女人漏下赤白,輕身明目。久服通神不老。一名戒火,一名火母,一名救火,一名據火,一名慎火。生太山川穀。四月四日、七月七日採,陰乾。

陶隱居云:今人皆盆盛養之於屋上,云以闢火。葉,可療金瘡止血,以洗浴小兒,去煩熱,驚氣。廣州城外有一樹,云大三、四圍,呼為慎火樹。江東者甚細小。方用亦稀。其花入服食。眾藥之名,此最為麗。今注皇朝收復嶺表,得廣州醫官問其事,曾無慎火成樹者,蓋陶之誤爾。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慎火草,葉似馬齒莧而大。藥性論云:景天,君,有小毒。能治風疹惡癢,主小兒丹毒及治發熱驚疾。花能明目。日華子云:景天,冷。治心煩熱狂,赤眼,頭痛,寒熱,遊風丹腫,女人帶下。

白話文:

慎火草味苦酸,性平,無毒。它可以治療熱毒瘡瘍、發熱煩躁、邪氣入侵、各種蠱毒、疥瘡、寒熱風痺和各種不足。它的花能治療女性白帶異常,減輕體重,明目。長期服用可以通神不老。慎火草又稱戒火、火母、救火、據火、慎火。它生長在太山山川谷地,於四月初四和七月初七採收,陰乾。

陶隱居記載,現代人常將慎火草盆栽於屋頂,據說可以辟火。它的葉子可以治療金瘡止血,用來洗浴嬰兒,可以去除煩熱和驚嚇。廣州城外有一棵慎火樹,據說樹圍達三、四丈,被稱為慎火樹。江東地區的慎火草則非常細小,藥用也較少。其花可以入藥。眾多藥草中,慎火草的名稱最為美麗。如今注釋皇朝收復嶺表後,得到廣州醫官的確認,從未有慎火樹存在,可見陶隱居的記載有誤。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記載,慎火草的葉子類似馬齒莧,但較大。藥性論記載,景天為君藥,略帶小毒,能治療風疹瘙癢,主治小兒丹毒以及發熱驚厥。它的花能明目。日華子記載,景天性寒,能治療心煩熱狂、赤眼、頭痛、寒熱、遊風丹腫和女性帶下。

圖經曰:景天,生泰山山谷,今南北皆有之,人家多種於中庭,或以盆盎植於屋上,云以闢火,謂之慎火草。春生苗,葉似馬齒而大,作層而上,莖極脆弱。夏中開紅紫碎花,秋後枯死。亦有宿根者。四月四日、七月七日採其花並苗、葉,陰乾。攻治瘡毒及嬰孺風疹在皮膚不出者,生取苗、葉五大兩,和鹽三大兩。

同研,絞取汁,以熱手摩塗之,日再。但是熱毒丹瘡,皆可如此用之。

外臺秘要:治癮疹。以慎火草一斤,搗絞取汁,敷上熱炙,摸之再三,即瘥。千金方:治小兒丹發。慎火草生一握,搗絞汁,以拭之㩉上,日十遍,夜三、四遍。譚氏小兒方同。子母秘錄治產後陰下脫。慎火草一斤陰乾,酒五升,煮取汁,分溫四服。又方:治小兒赤遊,行於體上下,至心即死。

白話文:

古籍記載,景天這種植物生長在泰山山谷,現在南北各地都有,許多人家會種在庭院裡,或用盆栽種在屋頂上,據說可以避火,因此又叫做慎火草。春天發芽,葉子像馬齒但更大,一層一層向上生長,莖非常脆弱。夏天開紅紫色的小花,秋天枯萎。也有宿根的。農曆四月初四和七月初七採集花朵、莖葉,陰乾。可以用來治療瘡毒,以及嬰兒或兒童長疹子卻不出汗的病症。生鮮的莖葉五兩,加鹽三兩,研磨後榨汁,用熱手塗抹患處,一天兩次。無論是熱毒還是丹毒瘡,都可以用這種方法治療。

另外,古書中也記載,慎火草可以治療癮疹。將一斤慎火草搗碎榨汁,敷在患處並用熱熨斗熨燙,反覆塗抹幾次,就能痊癒。此外,慎火草還能治療小兒丹毒。取一把鮮慎火草搗碎榨汁,塗抹在患處,每天十次,晚上三到四次。也有古方記載,用慎火草可以治療產後陰道脫垂,以及小兒身上出現紅色斑點且蔓延到心臟就會死亡的疾病。

搗生景天敷瘡上。楊氏產乳療煙火丹發,以背起或兩脅及兩足,赤如火。景天草、真珠末一兩,搗和如泥,塗之。又方:療蟄火丹從頭起,慎火草搗和苦酒塗之。

衍義曰:景天,陶隱居既云,今人皆盆盛,養之於屋上,即知是草藥。又言廣州城外有一株,云可三、四圍,呼為慎火木。既曰云,即非親見是也。蓋是傳聞,亦非誤耳,乃陶之輕聽也。然極易種,但折生枝置土中,頻澆溉。旬日便下根,濃研取汁,塗火心瘡,其驗。干為末,水調,掃遊風、赤瘇赬熱者。

白話文:

將新鮮的景天草搗碎,敷在傷口上。楊氏生產後,因乳房受到煙火灼傷,導致背部、兩側肋骨以及雙腳都紅得像火一樣。將景天草和珍珠粉各一兩,搗碎混合成泥狀,塗抹在患處。另一個方法是治療因火毒而起的丹毒,從頭部開始蔓延,可用慎火草搗碎混合苦酒塗抹患處。

景天草,陶隱居記載,如今人們都用盆子種植在屋頂上,可見它是藥草。據說廣州城外有一棵景天草,周長可達三、四圍,被稱為慎火木。這裡所說的「據說」,表示陶隱居並非親眼所見。可能是傳聞,也可能並非錯誤,只是陶隱居輕信了傳言。其實景天草非常容易種植,只要折取生枝插入土壤中,經常澆水,十天左右就會生根。將新鮮的景天草研磨成汁,塗抹在燒傷的傷口上,效果顯著。將乾燥的景天草磨成粉末,用水調和,可以治療風疹、赤腫和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