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千金翼方》~ 卷第十八·雜病上 (7)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八·雜病上 (7)

1. 胸中熱第五

方二十七首

白話文:

方二十七首

2. 寒水石湯

主身中大熱,胸心煩滿毒熱方。

白話文:

身中大熱

身體內部有極大的熱氣。

胸心煩滿

胸口和心窩感覺煩悶、脹滿。

毒熱方

治療毒熱的藥方。

寒水石(五兩),澤瀉,茯苓,前胡,黃芩(各三兩),柴胡,牛膝,白朮,甘草(炙,各二兩),杏仁(二十粒,去皮尖、雙仁)

上一十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分三服。

治熱氣上衝不得息,欲死不得眠方:

白話文:

寒水石(250克),澤瀉、茯苓、前胡、黃芩(各150克),柴胡、牛膝、白朮、炙甘草(各100克),杏仁(20顆,去皮尖和外殼)

十味,研細末。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分三次服用。

治療熱氣上衝、無法安歇、想死又無法入眠的方法:

白薇,檳榔,白石英(研),枳實(炙),白蘚皮,麥門冬(去心),郁李仁(去皮),貝母(各二兩),天門冬(去心),桃仁(五分,去皮尖、雙仁,熬),車前子,茯神(各二兩),人參,前胡,杏仁(二十粒,去皮尖、雙仁),橘皮(各一兩半),桂心(半兩)

白話文:

白薇、檳榔、白石英(研磨成粉)、枳實(炒過)、白蘚皮、麥門冬(去除中間的核)、烏梅仁(去除外皮)、貝母(以上各 2 兩)、天門冬(去除中間的核)、桃仁(5 分,去除外皮、尖端和雙仁,熬製)、車前子、茯神(以上各 2 兩)、人參、前胡、杏仁(20 粒,去除外皮、尖端和雙仁)、橘皮(各 1.5 兩)、桂心(0.5 兩)

上一十七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大。竹葉飲下十丸,日二服,加至三十丸。

竹葉飲子方:

白話文:

以上 17 種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蜂蜜搓成丸子,大小像梧桐子。用竹葉茶送服 10 丸,每天服用兩次,逐漸增加至 30 丸。

竹葉飲子 方劑

組成:

  • 竹葉 一兩
  • 大棗 六枚
  • 生薑 三片

用法:

上藥共搗,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溫兩次服之。

功效:

清熱利尿,除煩止渴。

主治:

暑熱口渴,小便不利,胸悶煩躁等症。

竹葉(切),紫蘇(各一升),紫菀,白前,甘草(炙,各二兩),百部(二兩),生薑(三兩,切)

上七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溫以下,丸盡更合。

白話文:

竹葉(切片),紫蘇(各一升),紫菀,白前,甘草(炙烤,各二兩),百部(二兩),生薑(三兩,切片)

上七味藥,一起搗碎。用一斗水煮,取三升藥汁,趁溫熱服用,吃完再喝同等量的藥汁。

3. 龍膽丸

主身體有熱,羸瘦不能食方。

白話文:

中醫古代文字:

臟腑有熱羸瘦不能食方

臟腑有熱,導致身體羸弱消瘦,不能進食的方劑。

龍膽,苦參,黃連,黃芩(各二兩),大黃(三兩),黃柏,李子仁(去皮),栝蔞,青葙子(各一兩)

上九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七丸,日二,不知增之。

白話文:

龍膽草、苦參、黃連、黃芩(各 60 公克),大黃(90 公克),黃柏、李子仁(去皮)、栝蔞、青葙子(各 30 公克)

將九種中藥材搗碎、篩細成粉末,加入煉過的蜂蜜製成丸藥,形如梧桐子大小。先服食湯飲後,服用七顆丸藥,每日兩次,不知好轉則增加服用數量。

4. 升麻湯

主強壯身體有大熱,熱毒流四肢,骨節急痛,不可忍,腹中煩滿,大便秘澀,無聊賴方。

白話文:

身體壯熱,熱毒流入四肢,骨節疼痛劇烈,無法忍受,腹部脹滿,大便乾澀,沒有好的方法調理。

升麻,枳實(炙),梔子仁,黃芩(各三兩),香豉(一升),大黃(四兩),杏仁(一升,去皮尖、雙仁),生薑(四兩,切),生地黃(十兩),人參,甘草(炙,各二兩)

白話文:

升麻、炙過的枳實、梔子仁、黃芩(各120克) 香豉(400克) 大黃(160克) 去皮去尖的杏仁(400克) 生的生地黃(400克) 人參、炙過的甘草(各80克)

上一十一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豉三沸,去豉納藥,煮取三升半,分四服,日三夜一。又主歷節腫。

又方:

升麻,大黃(各四兩),前胡,梔子(各三兩,擘)

上四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白話文:

古代文字:

一十一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豉三沸,去豉納藥,煮取三升半,分四服,日三夜一。又主歷節腫。

十一味藥,搗碎。用一斗二升水,煮沸三次後放入豆豉,取出豆豉後加入藥材,煮至三升半,分四次服用,白天三次,晚上一次。還可用於治療關節腫脹。

另一方劑:

升麻、大黃(各四兩),前胡、梔子(各三兩,剖開)

以上四味藥,搗碎。用九升水,煮至三升,分三次服用。

5. 含消丸

主胸中熱口乾方。

白話文:

古代文字:

胸中熱口乾方 麥門冬一兩,鮮生地黃三兩,石斛五錢,麥冬一兩,鮮 生地黃三兩,百合五錢,旋覆花一錢,女貞子半兩,天冬 半兩,丹參三錢,黃芩三錢,生地三兩,柏子仁三錢,石蓮 子三錢,大棗十二枚,鮮生地三兩,麥門冬一兩,旋覆花 一錢,女貞子半兩,天冬半兩,丹參三錢,黃芩三錢,生地 三兩,柏子仁三錢,石蓮子三錢,大棗十二枚。

胸中熱口乾方

麥門冬6克,新鮮生地黃18克,石斛3克,麥冬6克,新鮮 生地黃18克,百合3克,旋覆花0.6克,女貞子3克,天冬3 克,丹參1.8克,黃芩1.8克,生地18克,柏子仁1.8克,石蓮 子1.8克,大棗12枚,新鮮生地18克,麥門冬6克,旋覆花 0.6克,女貞子3克,天冬3克,丹參1.8克,黃芩1.8克,生地 18克,柏子仁1.8克,石蓮子1.8克,大棗12枚。

茯苓,五味子,甘草(炙,各一兩),烏梅(去核),大棗(去核,各二七枚)

白話文:

茯苓、五味子、甘草(炒過,各100克),烏梅(去核)、大棗(去核,各54枚)

上五味,搗篩為散,別搗梅棗令熟,乃合余藥,更和搗五百杵,丸如彈子大,含之咽汁,日三夜二,任性分作小丸。

白話文:

將五味藥材搗碎成粉末,然後分別搗碎梅子和棗子,使其變軟。然後將所有藥材混合均勻,再一起搗碎 500 次。將藥丸捏成彈子大小,含服,吞下藥汁。一天服用三次,晚上服用兩次。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將藥丸分為小劑量服用。

6. 半夏湯

主胸中客熱,心下煩滿,氣上,大小便難方。

白話文:

胸中感到灼熱感,心窩以下感到煩躁鬱悶,氣往上衝,大、小便困難。

半夏(洗),生薑(各八兩,切),前胡,茯苓(各四兩),白朮(五兩),黃芩(一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熬),枳實(炙,各三兩),人參,甘草(炙,各二兩)

白話文:

白朮 (500 克) 茯苓 (250 克) 前胡 (250 克) 黃芩 (50 克) 半夏 (500 克,洗淨) 生薑 (500 克,切片) 枳實 (150 克,炙烤) 杏仁 (去皮去尖,取雙仁,煎熬) (150 克) 人參 (100 克) 甘草 (100 克,炙烤)

上一十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旦服。若胸中大煩熱者,冷服。大便難澀者,加大黃三兩。

白話文:

這十種藥材,搗碎成細末。用一斗水煮沸後,煎取三升湯汁。在早上服用。如果胸中非常煩熱,則冷服。如果大便困難且乾結,則增加三兩大黃。

7. 前胡湯

主胸中逆氣,痛徹背,少氣不食方。

白話文:

治療胸中逆氣,疼痛穿透背部,呼吸短促,食慾不振的方子。

前胡,半夏(洗),芍藥,甘草(炙,各二兩),桂心(各一兩),生薑(三兩,切),黃芩,人參,當歸(各一兩),大棗(三十枚,去核),竹葉(一升,切)

上一十一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方:

白話文:

前胡、半夏(洗淨)、芍藥、甘草(烤炙,各 2 兩)、桂心(各 1 兩)、生薑(切片,3 兩)、黃芩、人參、當歸(各 1 兩)、紅棗(去核,30 枚)、竹葉(切碎,1 升)

取十一味藥物,咀嚼碎。以一斗的水煮,取三升藥液,分三次服。

另一種方劑:

前胡,人參,生薑(切),麥門冬(去心),餳(各三兩),桂心,黃芩,當歸(各一兩),大棗(三十枚,去核),半夏(洗),茯苓,芍藥,甘草(炙,各二兩)

上一十三味,㕮咀。以水一斗四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白話文:

前胡,人參,生薑(切片),麥門冬(去心),炙麥芽(各三兩),桂心,黃芩,當歸(各一兩),大棗(三十枚,去核),半夏(洗過),茯苓,芍藥,甘草(炙製,各二兩)

取十三味藥材,研成細末。加入一斗四升的水,熬煮至剩下三升,分三次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