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辨脈平脈章句》~ 卷上辨脈法篇第一 (7)

回本書目錄

卷上辨脈法篇第一 (7)

1. 第二十章

寸口脈弱而遲,弱者衛氣微,遲者榮中寒。榮為血,血寒則發熱。衛為氣,氣微者心內飢,飢而虛滿,不能食也。

此合下節,以明胃陽不足之脈證也。弱者,形無力也;遲者,勢不振也。弱為氣衰,故衛氣微;遲為氣滯,故榮中寒。榮主血,血寒者,衛氣不能內溫也;衛不內溫,則必外越,故發熱。衛主氣,氣微者,榮氣不能內充也:榮不內充,則津涸而氣亢,故心內苦飢,而又虛滿不能食也。

趺陽脈大而緊者,當即下利,為難治。

不能食,則胃氣益虛,而趺陽脈亦必遲而弱,不待言矣。若大而緊,大則為芤,緊則為寒,是不但陽虛於內,而且陰盛於內矣,故當即下利也。陰盛於內,則陽無根而難復矣。故凡病發熱,胸滿,不能食,而又下利,罕能愈者,是噤口利之類也。

白話文:

[第二十章]

寸口脈搏顯得弱且慢,脈弱表示防禦系統(衛氣)機能減退,脈慢則顯示血液中帶有寒氣。血液受寒會導致發燒。衛氣主掌氣息,氣息微弱時人會感到內心飢餓,這種飢餓感並非真正的飢餓,而是虛弱與飽脹感交織,讓人無法進食。

這段內容進一步闡述了胃部陽氣不足所引發的脈象和症狀。脈弱象徵著身體機能乏力,脈慢則顯示氣息運行不暢。氣息衰弱使得防禦系統功能下降;氣息運行不暢則導致血液中寒氣聚集。血液受寒是因為防禦系統無法在體內產生足夠的溫暖;防禦系統無法內溫,就會向外散發熱量,造成發燒。氣息主導能量,氣息微弱時,血液中的能量無法在體內充盈:血液中的能量無法內充,就會導致體液乾涸,氣息過剩,從而讓人感到內心痛苦且飢餓,同時又因虛弱與飽脹感無法進食。

如果趺陽脈搏強烈且緊繃,病人很可能馬上會出現下痢,病情難以治療。

無法進食會讓胃氣更加虛弱,趺陽脈搏也會變得緩慢且弱,這點毋庸置疑。但若脈搏強烈且緊繃,強烈的脈搏象徵著空虛,緊繃的脈搏象徵著寒氣,這不僅意味著體內陽氣虛弱,還顯示出體內陰氣旺盛,所以病人很可能馬上會出現下痢。體內陰氣旺盛,會讓陽氣失去根基,難以恢復。因此,凡是發燒、胸部脹滿、無法進食、又出現下痢的病患,很少能夠痊癒,這類病症被稱為噤口利。

2. 第二十一章

寸口脈弱而緩,弱者陽氣不足,緩者胃氣有餘,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氣填於膈上也。

此合下節,以明胃陽不宣之脈證也。前弱而遲,是陽衰於內;此弱而緩,是陽鬱於內。弱者,應指無力,故為陽氣不足。陽氣者,衛外為固,發於肺者也。緩者,脈體柔軟,故為胃氣有餘。胃氣者,水穀之津液,即榮氣是也。榮強衛弱,胃氣不能流通,而陷積於中焦,胃以降為功者也。

今陽氣不足,遏其胃氣之外行,是猶瓶之窒其上口,而其下滴水不能漏也,故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氣填膈上者,胃中濁氣不降而上蒸,使胸中痞滿也。故凡治吞酸不宜用熱藥者,以其非陽虛也。寒濕上盛,陽為所遏,宣導之,斯愈矣。

趺陽脈緊而浮,浮為氣,緊為寒。浮為腹滿,緊為絞痛,浮緊相搏,腸鳴而轉,轉即氣動,膈氣乃下。少陰脈不出,其陰腫大而虛也。

趺陽,為胃之下腧,寒濕填於膈上,脈象變見於寸口。膈氣若下,當診趺陽與少陰矣。浮為氣實,緊為血寒;氣實於外,不能歸根,故腹滿;血寒於經,阻其隧道,故絞痛。此中焦腸胃之證,與噫而吞酸相因者也。浮緊相搏者,氣與寒相逐也。相逐則有時腸鳴,而中焦氣轉矣。

中焦氣轉,則上焦氣動,而膈上氣乃下矣。雖然,未可為病愈也。少陰,太谿也。若此脈不出者,是又寒濕之氣下陷少陰,結於陰器,其陰必腫大而虛也。虛者,其中無物,一朝氣上,旋覆消也,此寒疝證也。疝本於肝,今胃陽不運,不能驅除寒濕根株,以致氣上下走而成此證者,蓋胃氣不宣,則肝氣必郁,況寒濕下合那!昔人謂吞酸日久不治,必成臌脹,亦此意也。觀此則治疝,必注意脾胃矣。

白話文:

[第二十一章]

寸口脈微弱且緩慢,脈弱表示身體的陽氣不足,脈緩顯示胃氣充沛。這會導致打嗝且吞嚥酸水,食物難以下嚥,因為氣滯留在膈膜之上。

這是接續下面的情況,來說明胃部的陽氣無法正常散佈的脈象和症狀。前面提到的脈弱且遲緩,指的是體內的陽氣衰弱;這裡的脈弱且緩慢,指的是陽氣在體內受阻。脈弱,就是按下去無力感,所以代表陽氣不足。陽氣,是保護身體免受外界侵擾的力量,由肺部發出。脈緩,就是脈象柔軟,所以代表胃氣充沛。胃氣,就是消化食物後產生的津液,也就是營養氣血。如果營氣過剩而衛氣不足,胃氣就無法順利流動,而在中焦部位(腹部)積聚,因為胃的功能本來就是向下運作的。

現在,由於陽氣不足,阻止了胃氣向外運行,就像是瓶口被塞住,瓶底的水無法流出一樣,所以會打嗝且吞嚥酸水,食物難以下嚥。氣滯留於膈膜之上,是因為胃中的濁氣無法下降反而上升,使得胸口感到悶堵。因此,治療吞酸時,不應該使用熱性藥物,因為這不是因為陽氣虛弱。而是因為寒濕之氣過盛,陽氣受到抑制,只要適當引導,就能康復。

足背的趺陽脈緊繃且浮動,浮動表示氣,緊繃表示寒。浮動表示腹部脹滿,緊繃表示劇烈疼痛。浮動緊繃互相作用,會造成腸鳴且轉動,轉動即是氣流運動,膈膜上的氣就會下降。如果少陰脈搏消失,那可能是因為下體腫脹且虛弱。

趺陽,是胃部下方的穴位,寒濕之氣堆積在膈膜之上,脈象會在寸口處顯現。當膈膜上的氣下降,就應該診斷趺陽和少陰脈了。浮動表示氣血實,緊繃表示血液寒。氣血實在外,無法回到根本,所以腹部脹滿;血液寒在經絡,阻塞了通道,所以會劇烈疼痛。這是中焦腸胃的症狀,和打嗝且吞嚥酸水相關。浮動緊繃互相作用,就是氣和寒互相追逐。互相追逐時,偶爾會腸鳴,中焦的氣也就開始轉動了。

中焦的氣轉動,上焦的氣就會運動,膈膜上的氣就會下降。但是,這不代表病情已經痊癒。少陰,指的是太谿穴。如果這個脈搏消失,那就是寒濕之氣讓少陰受損,凝結在生殖器官,下體必然會腫脹且虛弱。虛弱,就是裡面沒有東西,一旦氣上昇,很快就會恢復。這是寒疝的症狀。疝是由肝臟引起,現在胃部的陽氣無法運行,無法驅除寒濕的根本,導致氣在體內上下流動形成這種症狀。因為胃氣無法散佈,肝氣必然會受抑制,況且寒濕之氣在下呢!古人說,長期吞酸不治療,一定會變成脹氣,也是這個意思。由此可知,治療疝氣,必須要關注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