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辨脈平脈章句》~ 卷上辨脈法篇第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上辨脈法篇第一 (3)

1. 第九章

問曰:脈有災怪,何謂也?師曰:假令人病,脈得太陽,與形證相應,因為作湯,比還,送湯,如食頃,病人乃大吐。若下利,腹中痛。師曰:我前來不見此證,今乃變異,是名災怪。又問曰:何緣作此吐利?答曰:或有舊時服藥,今乃發作,故名災怪耳。

脈有災怪,非脈也,病也,亦非病也,乃病人所自作也,謂無妄之災可怪者也。此病家不以情告醫之過也。

白話文:

有人問道:「脈象出現災怪的情況,這是什麼意思?」老師解釋說:「比如某人患病,診得的脈象顯示為太陽病,且這種脈象與其病症表現相吻合,於是就為他開了湯藥。等到病人喝藥後,大約一頓飯的時間,病人卻開始劇烈嘔吐,或者出現下痢,伴有腹部疼痛。」老師接著說:「我在先前並未觀察到這些症狀,現在突然出現變化,這就是所謂的災怪脈象。」

再進一步問:「是什麼原因導致這樣的嘔吐和下痢?」老師回答:「可能是之前病人服用過某些藥物,現在才發作,所以稱之為災怪。」

所謂的災怪脈象,其實並不是脈象本身的問題,而是疾病在作祟,更準確地說,這種情況並非疾病本身所致,而是病人自己先前的行為導致的,可以說是一種無妄之災,讓人感到驚奇。這種情況,往往是因為病人沒有向醫生如實陳述病情和過去的治療經歷造成的錯誤。

2. 第十章

缺冬脈,當是脫簡。

問曰:東方肝脈,其形何似?師曰:肝者,木也,名厥陰。其脈微弦濡弱而長,是肝脈也。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

自得者,不改其常也。若但濡弱而無弦,則肝不弦,是無胃氣也。後仿此。

假令得純弦者,死。何以知之?以其脈如弦直,是肝臟傷,故知死也。

但弦而不見濡弱,是肝之真臟也。

南方心臟,其形何擬?師曰:心者,火也,名少陰。其脈洪大而長,是心脈也。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

心脈洪大而長,心為肝子,長者肝脈,子不離母也。諸家只謂浮大而散,是泥於《難經》,而未喻其真也。

假令脈來微去大,故名反,病在裡也。脈來頭小本大者,故名復,病在表也。上微頭小者,則汗出;下微本大者,則為關格不通,不得尿。頭無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來微去大,即所謂來不盛、去反盛也。病在裡者,陰盛也。脈來者,專指來之形勢也,脈之動也。陽氣前至,陰氣後至,故有頭有本。此頭小本大,非陽虛陰實也,乃邪格於表,氣來不能暢達,而鬱於後也,故名復。上,寸口也;微,略也;頭小者,汗出,陽虛不固,故見小弱。

下,尺中也;本大者,關格不通,不得尿;陰燥氣浮,故見盛大。《金匱要略》曰:浮者在後,其病在裡,腰痛背強不能行,必短氣而極。即此義也。此於脈來過指之時,分別首尾大小,以決表裡、上下、虛實之病,是診法之極細者。末二句,義似不續。若謂關格不通而頭有汗,是陰氣不得下通,而隨陽氣以上越也,則必脈來上頭大、下本小矣。此節與夏脈不屬,疑是第二章錯簡。

按: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小便不利者,死;下利不止者,亦死。又「太陽篇」,: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注云:少陰證,但頭汗出,則死矣。仲景論頭汗死證止此,其後條解者,即援為本節註腳。蓋寒邪干心,本為賊邪,寒束於外,火鬱於內,其根未拔;火越於上,寒逼於下,則根撥矣。頭小本大,其脈為短,與長相反,是寒水凌心之象也。

頭汗不尿,是上竭下厥之候也。

西方肺脈,其形何似?師曰:肺者,金也,名太陰。其脈毛浮也,肺病自得此脈。若得緩遲者,皆愈;若得數者,則劇。何以知之?數者,南方火,火克西方金,法當癰腫,為難治也。

秋,揪也,斂之義也。人氣乍斂,則外不能盛;而炎夏久汗,津液不充,則內不能實。毛浮者,略沉於夏脈,而浮候輕虛如毛,不及夏脈之洪大也。故《內經》曰:秋日下膚。非極浮薄中空,無根如毛之輕也。癰腫脈數,非難治;癰腫在肺,而肺脈數,則難治也。

白話文:

[第十章]

這段文字討論了四個方向的臟腑脈象,以及它們的健康與疾病狀態。

首先,對於東方的肝脈,肝象徵木,又被稱作厥陰。肝脈應當呈現為微弦且柔弱而長的特徵,這就是肝脈的表現。如果肝病患者得到的脈象仍然保持這種柔弱的特徵,就表示病情正在好轉。

然而,如果脈象僅僅是柔弱,而不具備弦的特性,這就意味著肝脈失去了其特徵,表示肝臟沒有正常的胃氣,這是一個不好的跡象。後面的脈象解析都遵循這樣的原則。

如果得到的脈象完全呈現為弦狀,這是死亡的預兆。為什麼呢?因為這種脈象像弦一樣直,顯示肝臟受到了損傷,所以知道患者將會死亡。

再者,如果脈象只有弦的特性,卻沒有柔弱的特徵,這就表示肝臟的真正問題。

接下來,對於南方的心臟,心象徵火,又被稱作少陰。心脈應該呈現為洪大且長的特徵,這就是心脈的表現。如果心病患者得到的脈象仍然是洪大且長,表示病情正在好轉。

對於心脈的洪大且長,心臟作為肝臟的子臟,脈象的長度代表著肝脈,這表示子臟(心)和母臟(肝)之間的聯繫並未斷絕。過去的醫學理論認為脈象應當浮大且散,但這其實是對《難經》的誤解,並未理解其中真正的含義。

假設脈象在初見時微弱,但後續變得強大,被稱為"反",這表示病在體內。如果脈象在開始時較小,但在後端變大,被稱為"復",這表示病在體表。如果脈象在前端(寸口)微弱,表示會有出汗的情況。如果脈象在後端(尺中)較大,表示關格不通,無法排尿。如果頭部不出汗,表示可以治療;如果頭部有汗,則表示病情危急。

再者,如果脈象在初見時微弱,但後續變得強大,表示病在體內,這是因為體內陰氣過剩。"脈來"專指脈象的形態和動態。陽氣先到,陰氣後到,所以脈象有前端和後端之分。頭小本大並不是陽虛陰實,而是邪氣阻礙了表皮,導致氣流無法順利通過,而在後端積聚,因此被稱為"復"。"上"指的是寸口,"微"表示稍微,"頭小"表示出汗,這是因為陽氣虛弱,無法固守身體,因此脈象顯得較小且虛弱。

"下"指的是尺中,"本大"表示關格不通,無法排尿。這是因為陰燥氣浮,所以脈象顯得較大且壯。《金匱要略》提到:如果浮象出現在後端,表示病在體內,會出現腰痛、背部僵硬等症狀,並且呼吸短促、極度疲憊。這正是這裡所描述的意義。在脈象超過手指範圍時,根據脈象的前端和後端大小來判斷表裡、上下、虛實的疾病,這是診斷方法中最精細的部分。最後兩句似乎有些不連貫。如果說關格不通且頭部有汗,表示陰氣無法下降,而是跟隨著陽氣上升,那麼脈象應該是前端大、後端小。這一節與夏季脈象不相關,懷疑是第二章的錯簡。

此外,對於濕家下痢的情況,如果額頭出汗,且小便不順暢,這表示病情嚴重,可能導致死亡;如果下痢持續不止,同樣也可能導致死亡。在"太陽篇"中提到:陰氣不能產生汗水。現在頭部出汗,所以知道這不是少陰的症狀。注釋指出:如果出現少陰症狀,只有頭部出汗,就會導致死亡。這是張仲景對於頭部出汗導致死亡的唯一論述,後面的條目解釋引用了這一節作為註腳。因為寒邪侵犯心臟,本質上是邪氣入侵,寒氣束縛在外,火氣鬱結於內,病根尚未拔除;火氣向上發散,寒氣向下壓迫,這表示病根已經被清除。頭小本大的脈象表示脈象短小,與長脈相反,這是寒水凌心的象徵。

頭部出汗且無法排尿,表示上焦虛竭、下焦厥逆的徵兆。

最後,對於西方的肺脈,肺象徵金,又被稱作太陰。肺脈應該呈現為浮動且輕微的特徵,這是肺脈的表現。如果肺病患者得到緩慢或遲緩的脈象,都表示病情正在好轉;但如果得到快速的脈象,則表示病情加重。為什麼呢?因為快速的脈象象徵南方的火,火能剋制西方的金,按照自然法則,這通常會導致腫脹,因此很難治療。

秋季,象徵收斂,是收縮的意思。人體的氣血在這個季節開始收斂,因此外部表現不能過於旺盛;而且經過漫長的夏季,大量出汗,體內的津液無法充分補充,因此內部也不能過於充實。肺脈的浮動且輕微特徵,略低於夏季的脈象,且浮動的感覺輕虛如毛,不如夏季脈象的洪大。因此,《黃帝內經》提到:秋季的脈象應當下膚,並非極度浮動、中空、無根如毛的輕微特徵。腫脹且脈象快速,並非難以治療;但如果腫脹出現在肺臟,且肺脈也快速,這就表示病情嚴重,很難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