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辨脈平脈章句》~ 卷上辨脈法篇第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上辨脈法篇第一 (2)

1. 第四章

師曰:伏氣之痛,以意候之,今月之內,欲有伏氣。假令舊有伏氣,當須脈之。若脈微弱者,當喉中痛似傷,非喉痹也。病人云,實咽中病,雖爾,今復欲下利。

痛,即病也,不可與喉中痛牽說。《內經》曰:天地之氣,勝復之作,不形於診也。《脈法》曰:天地之變,無以脈診,此之謂也。故曰:伏氣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內,欲有伏氣。正描摩以意候之,謂某月之內天氣不正,當有伏氣也。假令舊有伏氣,謂伏氣欲發,發必動於經氣,即可診脈而知其發於何經也。

若微弱者,少陰之病脈也。少陰當咽痛而下利,故可決其喉中似傷,且將下利也。余經仿此。伏氣不見於脈,前人未經發明究竟,亦非全不見脈,但不能預決其發於何經也。故《難經》曰:溫病之脈,行在諸經,未知何經之動也,各隨其經所在而取之。即此義也。

白話文:

老師說:潛藏的病氣所引起的疼痛,我們可以通過推測來預知。在這個月內,可能有潛藏的病氣會發作。假如原本就有潛藏的病氣,這時候應該去診斷脈象。如果脈象顯示為微弱,那可能會出現喉嚨痛的症狀,好像受了傷,但這並不是喉炎。病人可能會告訴你,他確實感到咽喉部位不適,儘管如此,他現在還想要拉肚子。

疼痛,就是病症的表現,我們不能將它和喉嚨痛混淆討論。《內經》中提到:天地之間的氣候變化,對人體的影響,是無法單純從脈象診斷出來的。《脈法》中也講到:天地間的變動,不能僅憑脈象來判斷,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情況。所以說:對於潛藏的病氣所引發的疾病,我們可以通過推測來預知,在這個月內,可能有潛藏的病氣會發作。這裡所謂的推測,是指根據某個月內天氣異常,預測可能會有潛藏的病氣出現。假如原本就有潛藏的病氣,表示病氣即將發作,發作時必然會影響經絡之氣,這樣就可以通過診脈來知道病氣發作在哪條經絡上。

如果脈象顯示為微弱,那就是少陰經的病脈。少陰經的病會有咽喉痛和下痢的症狀,所以可以確定,病人會有像受傷一樣的喉嚨痛,並且馬上要開始拉肚子。其他經絡的病也類似。潛藏的病氣不會直接顯現在脈象上,前人並沒有詳細解釋其中的原因,但也並非完全不會在脈象上顯示,只是無法提前確定病氣會在哪條經絡上發作。因此,《難經》中提到:溫熱病的脈象,會出現在各種不同的經絡上,我們無法確定到底是哪條經絡出了問題,只能根據脈象顯示的經絡位置來診斷。這就是我們上面所說的道理。

2. 第五章

問曰:人病恐怖者,其脈何狀?師曰:脈形如循絲累累然,其面白脫色也。

人病恐怖,是病也,非有所見也。脈形如循絲累累然者,肝膽氣索也。膽寒,故常病自恐。《內經》曰:腎肝並小弦,欲驚。又曰:膽虛則恐,如人將捕之。

問曰:人不飲,其脈何類?師曰:脈自澀,唇口乾燥也。

水入於經,其血乃成。水之精化津,津載血以行者也。

問曰:人愧者,其脈何類?師曰:脈浮,而面色乍白乍赤。

愧者,恐與怒並也。脈浮,氣不定也。

白話文:

有人問:當一個人感到極度恐懼時,他的脈象會呈現什麼樣子呢?老師回答:脈象會像摸著纏繞在一起的絲線一樣,細弱且連續,同時臉色會變得蒼白,毫無血色。

一個人感到恐懼,這是一種病症,但並非因為看到了什麼可怕的事物。脈象像摸著纏繞在一起的絲線一樣,這是肝膽之氣不足的表現。膽臟寒涼,所以常常會感到莫名的恐懼。根據《內經》的記載:腎臟和肝臟的脈象偏小且弦緊,是想要驚恐的表現。又說:膽臟虛弱的人會感到恐懼,就像被人追捕一樣。

有人問:當一個人不喝水時,他的脈象會呈現什麼樣子呢?老師回答:脈象自然會變得遲滯,並且會有嘴脣和口腔乾燥的情況。

水分進入人體後,血液才得以形成。水分中的精華轉化為津液,津液攜帶著血液運行。

有人問:當一個人感到羞愧時,他的脈象會呈現什麼樣子呢?老師回答:脈象會浮動,並且臉色會時而蒼白時而紅潤。

感到羞愧的人,通常伴隨著恐懼和憤怒。脈象浮動,顯示出氣息的不穩定。

3. 第六章

問曰:經說脈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謂也?師曰:脈者,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氣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氣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氣也;如上二菽之重者,肝氣也;按之至骨者,腎氣也。

文本《難經》,注詳《脈簡》,此義診內傷尤切,宜深究之。

假令下利,寸口、關上、尺中悉不見脈,然尺中時一小,見脈再舉頭者,腎氣也。若見損脈來至,為難治。

下利,三部脈伏,惟霍亂有之。久利脈脫,即尺中再舉頭,其能生乎!竊思不見脈,蓋謂三部盛大,不見應病之脈也,惟尺中時一小弱,且見脈再舉頭,頭者,紀數之名也,謂脈來中止,復從首紀也,腎氣不續,因下利而衰也。損脈者,動止頻多,真氣損也。臆說如此,未知合否。文義與上節不續,其第四章之錯簡歟?

白話文:

有人問道:古籍中提到脈象有'三菽'、'六菽'之分,這是什麼意思呢?老師解釋說:當我們用手指按脈,如果感覺到的脈象像三粒豆子一樣輕微,這表示的是肺臟的氣血狀況;如果感覺像六粒豆子一樣較重,則是心臟的氣血狀況;如果感覺像九粒豆子一樣更重,則是脾臟的氣血狀況;如果脈象僅僅比兩粒豆子重一點,則代表肝臟的氣血狀況;而如果脈象重到可以感受到骨頭,則是腎臟的氣血狀況。

這段內容出自《難經》,詳細的解讀可以在《脈簡》中找到,對於診斷內傷尤其重要,應該深入研究。

例如,如果一個人出現嚴重的腹瀉,但無論是在寸口、關上還是尺中部位都找不到脈象,然而在尺中的位置偶爾會有一點弱小的脈象,且這脈象會再次出現,這就表示是腎臟的問題。如果看到脈象有損壞的跡象,治療起來就會比較困難。

對於長期腹瀉的病人,如果三個部位的脈象都隱藏了,通常只會在霍亂的情況下才會看到。而如果長期腹瀉導致脈象消失,即使在尺中部位偶爾會出現脈象,這樣的人還能活嗎?我認為所謂的脈象消失,並非真的完全消失,而是因為脈象非常弱小,不容易被察覺。只有在尺中的位置偶爾會出現一點微弱的脈象,並且這脈象會再次出現。"頭"這個詞,在這裡是指脈象的次數,意思是脈象在一段時間後會停止,然後再次開始,這表示腎臟的氣血正在衰弱。而"損脈",指的是脈象的跳動頻率過多,這表示體內的真氣已經受損。以上是我的理解,不知道是否正確。這段文字的意思和上一節的內容並無直接聯繫,我懷疑這可能是第四章的內容被錯誤地放在這裡。

4. 第七章

問曰:脈有相乘,有縱有橫,有逆有順,何也?師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縱;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橫;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順也。

五行之氣,己強則乘人,己弱則為人所乘,故脈有相乘也。華佗曰:如火病入木,為難治,子不合乘母之逆也。觀於縱橫逆順之名,其虛實難易可睹矣。

白話文:

有人問道:「脈象中有相乘、縱、橫、逆、順的現象,這是怎麼回事?」老師解釋說:「比如水屬性剋制火屬性,金屬性剋制木屬性,這種剋制關係順著五行相剋的順序,我們稱之為縱;而火屬性剋制水屬性,木屬性剋制金屬性,這種剋制關係逆著五行相剋的順序,我們稱之為橫;水屬性剋制金屬性,火屬性剋制木屬性,這種剋制關係逆著五行相生的順序,我們稱之為逆;金屬性剋制水屬性,木屬性剋制火屬性,這種剋制關係順著五行相生的順序,我們稱之為順。」

五行之氣,如果某一元素的氣勢強大,就會去剋制其他較弱的元素;如果某一元素的氣勢弱小,就會被其他較強的元素剋制,所以脈象中會出現相乘的現象。華佗曾經說過:「比如火病侵入木,病情就很難治療,因為子元素不應該剋制母元素,這是一種逆向剋制。」從縱、橫、逆、順這些名詞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病情的虛實和治療的難易程度。

5. 第八章

問曰:脈有殘賊,何謂也?師曰:脈有弦緊浮滑沉澀,此六者,名曰殘賊,能為諸脈作病也。諸脈,一作諸經。

弦緊沉澀,陰也,陰盛則人病矣。浮滑,陽也,浮為內虛,滑為內熱。亦有浮滑應指如電掣,按之即散者。《中藏經》以滑為虛,是也。

按:澀脈雖百病所忌,然虛細滑數,勞損已深,脈來時有艱難停止,是內之陰氣猶欲挽留,陰未全絕,即陽未全散。至衛氣奔逸,略無所戀,並此澀象而無之,則短期至矣。此前人所未道也。

白話文:

有人問:什麼是脈象中的「殘賊」呢?老師回答:脈象有弦、緊、浮、滑、沉、澀這六種,我們稱之為「殘賊」,因為它們能導致各種脈象出現異常,進而引發疾病。在這裡,「脈象」與「經絡」可以互換使用。

弦、緊、沉、澀,這些都是陰性的表現,當陰性過盛時,人就會生病。浮、滑是陽性的表現,浮象代表內虛,滑象表示內熱。也有時候,脈象會呈現出浮滑且像電閃一樣忽來忽去,一按就消失的情況。《中藏經》認為滑象代表虛弱,這個說法是對的。

進一步來說:雖然澀象是各種病症所忌諱的,但如果脈象呈現虛弱、細微、滑動、快速,這表示體力已經嚴重耗損,脈搏跳動時會偶爾停頓,這說明體內的陰氣還想挽留,表示陰氣尚未完全消失,那麼陽氣也就不會完全散盡。然而,當防禦氣息(衛氣)奔騰逃逸,不再有任何留戀,連澀象都消失時,這就是生命快要結束的徵兆了。這一點,前人從未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