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理集要》~ 原序要略 (6)
原序要略 (6)
1. 經絡部位
脈之所生,根於胃氣,胃為脾腑,司納飲食,飲食化精,上輸心肺,輸心生血,輸肺生氣,血陰氣陽,流行脈至,陽衛精外,陰營脈里,脈從經中,猶水之注。(經者謂氣血流行,經常不息也。)
正經十二,生髮於心,由肺分布,手足頭身,內屬臟腑,腑陽臟陰,陰陽配合,循環無停。
手太陰經,肺臟所繫,起於中焦胃口,下出絡於大腸,(絡繞也。)還循膈出,上屬於肺,(屬會也。)從之肺系,橫從腋下,(肩脅下曰腋。)下循臑內,(膊下前腋處為臑,肩肘之間也。)手厥陰前,(心經,)肘臂之內,(臑盡處為肘臂節也。)上骨下廉,(廉偶也、邊也。
)寸口魚際,(寸口穴在寸脈陷中,魚際穴在大指大節後內側。)上大指端,(端秒也。)內側乃竭支者出腕。(經之旁出大者為支臂,盡處為腕。)手陽明接。
臑[者](音)儒,肱骨也。腕音宛,肘下骨。
手陽明經,內腑大腸,起於食指,內側之端,循指上廉,歧骨之間,(內骨分處為歧骨。)上腕外側,界兩筋間,循臂上廉,肘外紋旁,臑外前廉,上⿰骨禹骨端,(⿰骨禹骨穴在肩兩骨間陷處,腕宛中舉臂有孔處。)肩前巨骨,缺盆下臟,(膺上橫骨為巨骨,巨骨陷中為缺盆。
)絡肺下[鬲](膈),屬之大腸,支從缺盆,上頸貫頰。(頭莖為頸,耳下曲處為頰。)挾口上唇,交人中穴。(人中穴在鼻下。)左從右達,右從左出,上挾鼻孔,足陽(明)接。
⿰骨禹音虞,肩前骨。
足之陽明,胃腑之經,起於內眥,(眥乃目角。)鼻外下行,夾吻屈轉,相依下唇,承漿陷會,(承漿穴在唇下陷中。)卻循順行,頤後下廉,(腮下為頷,領下為頤。)人迎而橫,(人迎穴在曲頰前一寸六分。
)曲頰前上,耳前陷內,歷鬢之前,上額顱際,直者人迎,結喉旁垂,缺盆下膈,屬胃絡脾,支者缺盆,行於乳內,挾臍直下,氣街相接,(氣街即氣衝穴,在歸來下鼠奚上一寸動脈應於宛中。)支者胃中,循腹中穿,氣街脾關,(股外為髀,髀前膝上,為伏兔後交絞為髀關是也。
)入膝臏中,(挾膝解中為臏。)䯒骨外廉,(脛股為䯒。)足跗上入,中指外邊,支從胕出,足太陰接。
臏音賓,膝蓋骨。髀音俾,股外也。䯒音行。胕音膚,足趾也。
足之太陰,脾臟之經,起大指內,白月之邊,覈骨後上,(覈骨拐骨也。)內踝前廉,(足後跟兩旁骨為踝。)腨內腨外,(踝上五寸為腨。)足厥陰前,行上循膝,股內前廉,(髀內為股。)入腹屬脾,(臍上下為腹。)絡胃上穿,貫膈挾嗌,(嗌與咽同義。)與舌相連,支者從胃,注[意](心)終焉。
覈音核;踝音胯,足外也;臑音段;嗌音咽。
白話文:
經絡部位
脈搏的產生,根源於胃氣,胃是脾臟的輔助器官,負責接納飲食,食物經過消化轉化為精微物質,向上輸送給心肺,心接受後產生血液,肺接受後產生氣,血屬陰,氣屬陽,陰陽調和在脈中運行。陽氣保衛身體表面,陰氣滋養脈內。脈搏在經絡中運行,就像水流在水道中一樣。(經是指氣血運行,周而復始、不會停止的通道。)
人體有十二條主要經脈,都源自於心臟,通過肺部散布到全身,遍及手足、頭部和身體各處,內部聯絡著臟腑,腑屬陽,臟屬陰,陰陽相互配合,循環不已。
手太陰肺經,與肺臟相連,起始於中焦(胃部)的胃口,向下聯絡大腸,(絡就是環繞的意思。)然後返回經過橫膈膜,向上歸屬於肺部,(屬是會聚的意思。)從肺部發出,橫向從腋下經過,(肩膀和肋骨下方的凹陷處稱為腋。)向下沿著上臂內側,(肩膀下方、腋窩前方的部位稱為上臂,是肩關節和肘關節之間的部分。)在前臂的尺側(靠近身體的一側)、肘關節的內側,(上臂盡頭的地方是肘關節。)沿著前臂骨內側的邊緣,(邊緣,這裡指骨骼的側面。)經過寸口穴和魚際穴,(寸口穴在手腕橈動脈搏動處,魚際穴在大拇指指根後內側。)向上到達大拇指的指端,(指尖的意思。)從內側延伸到手腕,這裡有經絡的分支,然後與手陽明大腸經相連。
「臑」這個字讀作儒,指的是肱骨,也就是上臂骨。「腕」讀作宛,指的是肘部下方的手腕骨。
手陽明大腸經,與大腸相連,起始於食指靠近拇指一側的指端,沿著食指向上,經過第一掌骨和第二掌骨之間,(骨骼分開的地方稱為歧骨。)向上經過手腕外側,在兩條肌腱之間,沿著前臂外側向上,經過肘關節外側的紋路旁,沿著上臂外側前緣,到達肩部的肩峰和鎖骨的連接處,(此處位於肩部兩塊骨頭交會的凹陷處,舉起手臂時有孔的地方。)然後經過肩部前方的巨骨穴,向下到達鎖骨上窩,(鎖骨上方的橫骨稱為巨骨,巨骨下方的凹陷處為鎖骨上窩。)聯絡肺部,向下穿過橫膈膜,歸屬於大腸,分支從鎖骨上窩向上,經過頸部,穿過臉頰,(頭部和頸部的連接處稱為頸,耳朵下方彎曲的地方稱為臉頰。)夾住嘴角,向上唇,在人中穴相交,(人中穴在鼻下溝的位置。)左邊的經脈從右邊來,右邊的經脈從左邊來,然後向上夾住鼻孔,與足陽明胃經相連。
「⿰骨禹」讀作虞,指的是肩部前方的骨頭。
足陽明胃經,與胃腑相連,起始於內眼角,(內眼角指眼睛內側的角。)沿著鼻子外側向下,夾住嘴角轉彎,靠近下唇,在承漿穴會合,(承漿穴在下唇下方的凹陷處。)然後沿著下巴後緣向下,經過人迎穴,(人迎穴在下巴前側約一寸六分處。)再彎曲向前上方,經過耳前凹陷處,沿著鬢角前方向上,到達額頭邊緣,直的支脈從人迎穴向下,經過喉結旁,下行至鎖骨上窩,穿過橫膈膜,歸屬於胃,聯絡脾臟,分支從鎖骨上窩向下,沿著乳房內側向下,夾住肚臍垂直向下,與氣街相接,(氣街即氣衝穴,在歸來穴下方,鼠蹊部上方一寸處,動脈搏動的地方。)分支從胃中分出,沿著腹部向內穿行,經過氣街穴、脾關穴,(大腿外側為髀,大腿前部、膝蓋上方,股骨和脛骨交接處為髀關穴。)進入膝關節,(挾住膝關節的縫隙為臏。)經過脛骨外側,到達腳背,進入中指外側,分支從腳踝處分出,與足太陰脾經相連。
「臏」讀作賓,指的是膝蓋骨。「髀」讀作俾,指的是大腿外側。「䯒」讀作行。「胕」讀作膚,指的是腳趾。
足太陰脾經,與脾臟相連,起始於大腳趾內側,靠近腳趾甲根部,沿著第一跖骨後向上,(指腳踝突起的骨頭。)經過內踝的前緣,(腳跟兩旁的骨頭稱為踝骨。)向上經過小腿內側,到小腿外側,(腳踝上方五寸處為小腿。)在足厥陰肝經的前方,向上經過膝蓋,沿著大腿內側前緣,(大腿內側稱為股。)進入腹部,歸屬於脾臟,(肚臍上下部位為腹部。)聯絡胃部,向上穿過橫膈膜,夾住咽喉,(咽喉指咽部。)與舌頭相連,分支從胃部分出,最終注入心臟。
「覈」讀作核;「踝」讀作跨,指的是腳踝外側;「臑」讀作段;「嗌」讀作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