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訣考證》~ 臟腑部位
臟腑部位
1. 臟腑部位
紹興王宗正曰:診脈之法,當從心肺俱浮、肝腎俱沉、脾在中州之說,王敘和獨守寸關尺分部位,以測五臟六腑之脈者,非也。
慈溪趙繼宗曰:脈訣言左心小腸肝膽腎,右肺大腸脾胃命者,非也。心、肺居上,為陽、為浮,肝、腎居下,為陰、為沉,脾居中州,半陰半陽、半浮半沉。當以左寸為心,右寸為肺,左尺為肝,右尺為腎,兩關為脾,關者,陰陽之界限;前,取陽三分;後,取陰三分。所謂土居金、木、水、火、之中,寄王於四時,不獨右關為脾也。
肝既為陰,豈宜在半陰半陽、半浮半沉之左關耶?命門即是腎,不宜以右尺為診。(詳儒醫精要)
吳草廬曰:醫者於寸關尺,輒名之曰:此心脈、此肺脈、此肝脈、此脾脈、此腎脈者,非也。五臟六腑,凡十二經,兩手寸關尺者,手太陰肺經之一脈也。分其部位,以候他臟之氣耳,脈行始於肺,終於肝,而復會於肺,肺為氣所出之門戶,故名曰氣口,而為脈之大會。以佔一身焉。(詳文集)
李時珍曰:兩手六部,皆肺之經脈也,特取此以候五臟六腑之氣耳,非五臟六腑所居之處也。凡診察皆以肺、心、脾、肝、腎各候一動,五十動不止者,五臟皆足,內有一止,則知一臟之脈不至。據此推之,則以肺經一脈,候五臟六腑之氣者,可心解矣。褚、儲、趙氏不知脈隨五臟之氣,行於經隧之間,欲以男女臟腑,顛倒部位,執泥不通。
戴同父言,褚氏倒裝五臟,丹溪別男女尺寸,草廬明三部皆肺,三說皆有真見,學者所當宗師。若夫趙氏所云,蓋本於宋人王宗正難經圖解,豈知脈分兩手,出於素問脈要精微論,而越人推明關脈,及一脈十變於難經,非始於叔和也。若如其說,則一脈十變何從推之,可謂鑿而任矣。
命門即腎之說,乃越人之誤也。予嘗著命門考、命門三焦客難二說,凡二千餘言云。
白話文:
紹興的王宗正表示:診斷脈搏的方法,應當遵循心與肺的脈象都浮在表面,肝和腎的脈象都沉在深處,脾的脈象在中間的理論,然而王敘和單純地堅持在寸、關、尺這三個部位來判斷五臟六腑的脈象,這是不正確的。
慈溪的趙繼宗認為:脈訣中提到左邊是心、小腸、肝、膽、腎,右邊是肺、大腸、脾、胃的說法是錯誤的。心和肺位於身體上部,屬陽性,脈象應該浮現;肝和腎位於下部,屬陰性,脈象應該沉隱;脾則位於中間,屬半陰半陽,脈象也應是半浮半沉。應當以左手的寸部代表心,右手的寸部代表肺,左手的尺部代表肝,右手的尺部代表腎,兩手的關部代表脾。關部是陰陽的交界,前三分之一為陽,後三分之一為陰。這就是所謂的土(脾)居於金(肺)、木(肝)、水(腎)、火(心)之中,在四季中輪流掌權,並非只有右手的關部代表脾。
吳草廬表示:醫生們常把寸、關、尺這三個部位命名為心脈、肺脈、肝脈、脾脈、腎脈,這種說法是錯誤的。五臟六腑共有十二條經絡,兩手的寸、關、尺是手太陰肺經的一部分。我們通過判斷這些部位的脈象,可以瞭解其他臟腑的狀況。脈搏的循環始於肺,終於肝,再回到肺,肺是氣體的出入口,所以被稱為氣口,也是脈象的主要匯聚點。由此可看出,寸、關、尺這三個部位的脈象實際上反映的是肺的狀態,而不是五臟六腑的位置。
李時珍指出:兩手的六個部位都是肺的經脈,我們只是通過這些部位來判斷五臟六腑的氣息,並非五臟六腑實際所在的地方。在診斷時,我們應觀察肺、心、脾、肝、腎的脈象是否正常,如果所有脈象都在正常範圍內跳動50次,那麼五臟都健康;如果其中一個脈象出現異常,那麼相應的臟器可能有問題。由此可以看出,通過肺的一條脈象來判斷五臟六腑的氣息,是可以理解的。褚、儲、趙氏等人卻不知道脈象會隨著五臟的氣息在經絡中流動,他們想要顛倒男女臟腑的位置,這種觀點過於僵化且不通暢。
戴同父提到,褚氏的五臟位置顛倒,丹溪的男女尺寸區分,以及草廬的三部皆肺理論,這三種說法都有其真知灼見,值得學習的人去追隨。然而趙氏的觀點,其根據是宋代王宗正的難經圖解,但他們並不知道脈象在兩手上的分佈,其實源自黃帝內經中的脈要精微論,而扁鵲在難經中進一步闡明瞭關脈的概念,以及一脈十變的理論,並非始於王叔和。如果按照他們的說法,那麼一脈十變的理論又該如何推導出來呢?這樣的做法未免太過武斷。
對於「命門即是腎」的說法,是扁鵲的錯誤觀點。我曾經撰寫了《命門考》和《命門三焦客難》兩篇文章,總共約2000字,對此進行了詳細的探討。